乙年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在上主日,耶稣告诫门徒们:基督徒之道,首先,不求居先,而求从末,借服侍他人效法基督的爱;其次,礼待草介如主,效法基督不求回报的爱。其实,按《谷》所载,这段师徒对话尚未结束。今天的福音选读,耶稣将继续借对话向门徒们——以及我们——揭示「基督徒之道」。
接续这段对话的,是若望的汇报:「老师,我们看见一个人用祢的名驱魔,便阻止了他」。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他并非我们的人」。这种圈子的划分,异己的对立,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实属常见,包括基督徒之间。大家本为同一目标努力,彼此侍奉同一主名,到头来,对方做了好事,帮助了一些人从生命的困难中走出来,却因为对方并非自己阵营就口诛笔伐,甚至逼令遏止。这做法,是人的自然反应,但耶稣却并不认同。
耶稣反对若望等人做法的理由,非常有逻辑:「你们不应禁止他,因为没有一个人用我的名行了奇迹后,就会随即诽谤我的」。由此,我们也看到耶稣本身和门徒们之间侧重点的不同之处。门徒们着眼的是「他并非我们的人」,耶稣在意的却是「用我的名行了奇迹(帮助了别人)」。由此看来,耶稣想要提醒门徒们,不可把任何一个(基督徒)「团体」想得比耶稣的名字更重要。换个角度讲,耶稣的名号并不受限于某个基督徒团体。无论是我的还是别的团体,只要是因耶稣的名而帮助了别人,让别人能活出更美好的人生,都是很好。耶稣的名字并不是专属于某个基督徒团体的,更不由任何人所垄断。
这种异己的心态,并不始于基督徒时期。按今天读经一所截选的一段《户》所述,上主要把原本只赋予梅瑟的神恩,分施给七十长老。其中二人并没有在仪式中出现,神恩却仍「降到他们身上」,他们更在说预言。有见及止,若苏厄便请求梅瑟阻止他们。梅瑟却回答说:「你竟为了我而嫉妒别人吗?但愿全体天主子民都成为先知,也愿他们身上都有天主的神能倾注!」
嫉妒,由你我异己之分而生;一般来说,成于「你有我没有」的执着。然而,更差劲的是:「只可我有,你(和其他人)都不可以有」。遗憾的是,今天读经提醒我们,成了天主子民,并不一定就可以对嫉妒免疫;相反,只有稍有不慎,反而更容易跌入陷井。
除了提醒我们不要追求神恩上的垄断外,今天的读经也提醒我们不要独占天主在物质上的恩赐。当然,一个人努力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甚或独具慧眼,投资得利,未可厚非。但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偷呃拐骗固然不可,但同样令人咬牙切齿的,还有《雅各伯书》所指责的情况:「工人们为你们的田地收割,你们却剥削他们的工资,这(被扣起的)工资正在呼冤,而收割工人的哀号,已进入万军上主的耳朵」。
这看来也是现今资本主义社会运作中常见的问题。诚如由宗座信理部及教廷促进整体人类发展部得到教宗方济各批准于本年一月六日发布的文件《Oeconomicae et pecuniariae quaestiones:关于当下经济—财务系统一些方面的道德考察》所指出,在劳资关系中,为了各路资本所要求的利润回报最大化,最先牺牲的经常是劳工的收入(第15段)。在这议题上,《雅》的措词意味深远。在《创》中,向上主呼冤的是枉死在兄长加音手下的亚伯尔的血;在《雅》中,向上主喊冤的却是被雇主巧立名目克扣的工资。从某意义上来说,克扣员工所应得的,等于慢性谋杀员工(及其家人)的性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既是古今常见的人造悲剧,也是《雅》以及教会传统所坚决批评的。
的确,无论财富还是神恩,人都没有垄断独享的权利。这就是耶稣在福音中后半段所列举的严苛后果的因由。不少译本的翻译「引/使……犯罪」,是来自原文「skandalizein」,本义是「使……跌倒」。由按《谷》所载耶稣结束这番教导的结语来看(礼仪从略),耶稣这里并非泛指所有的人性过失,而是特别针对对于神恩、对于他的名号的专擅。耶稣的结语如下:「盐是好的;但盐若成了不咸的,你们可用什么去调和它﹖在你们中间当有盐,又该彼此和平相处」(谷9:50)。
耶稣的信息,看来全在最后一句。基督徒团体间的彼此嫉妒,互相比较,甚至要求「只有自己可以有,可以这样做;别人全都不可」的专擅主名的做法;以及基督徒雇主为独享利润的做法,断会使人质疑天主国度的可信性,使人在迈向天主国度的路上跌倒。这样的事绝对不可发生。为了避免此等恶行,耶稣以挖眼砍手斩脚的严重性来警告。既然天主对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慷慨,我们又何必彼此计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