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环境与教育
近朱者赤
孩子在吹毛求疵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责难别人; 孩子在争斗不睦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恃强凌弱; 孩子在漫骂斥责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退缩自卑; 孩子在恐惧不安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畏首畏尾; 孩子在自私欺骗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尔虞我诈; 孩子在价值混乱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嘲讽道德; 孩子在宽恕包容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彼此接纳; 孩子在支持鼓励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充满自信; 孩子在称颂赞许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喜欢自己; 孩子在鼓励参与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积极主动; 孩子在安全无惧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互相信任; 孩子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平等待人; 孩子在邻里相助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学到重视公德; 孩子在温情友爱的环境中长大,就会认为世界与人生都充满希望。 |
真正塑造孩子的思想和性格的,除了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外,还有环境。
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力,远较我们所愿意承认的、或所想像的更强。即使对成年人,
对有相当大的意志力的成熟的人来说,也难以与不利的环境持久对抗。
近代大部分心理学家都承认:是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观念、或是非对错的准则
(注)。有些人甚至主张“存在确定意识”(Existence determines consciousness)
。中国人也有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而三迁的传说,及“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见徐锦
尧着“新民”P.8 )。
─────────────────────────────────────
(注):见徐锦尧着:“建设小团体──基基团聚会手册”上P.87–88
─────────────────────────────────────
因此,我们的家必须拥有一个基督化的环境,及一个有利于民主信念成长的环境。
父母也要留心孩子看的书、交的朋友、去的地方、参与的活动、听的音乐、看的电
视……。这一切并非为了控制孩子,而是为明白他,帮助他反省,使他明白所处的环境
,辨认出所易于受到感染的因素,因而能有意识地加以取舍。
说到家庭的环境,可分外在的和内在的,两者都须兼顾。
构成环境的外在因素有家中的装饰和陈设,如:十字架、圣像、圣经、家庭小型祭
台(不妨参考外教人的“神枱”),富有宗教意义的书、画、格言等。有时播些宗教音
乐,看些宗教录影带。圣诞节摆放圣诞树,在将临期内,由第一至第四主日,每个主日
增加蜡烛,直至圣诞夜燃点最多的蜡烛。四旬期鼓励全家上下每周捐款济贫、做少许爱
德工作、多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甚至做些有意义的补赎(如不吃零食、不抽烟……)
。此外还有每周或每月,或至少在大节日在家中作的家庭式宗教聚会(可参考徐锦尧着
“正视人生的信仰──天主教慕道手册”P.248–249),甚至进食前的“餐前祈祷”,
晚上全家公唸玫瑰经或作简单的晚祷……以上种种,都很值得公教家庭斟酌采用。
构成环境的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于言语及态度上。
在家中,应能经常谈论、分享、讨论有关基督、理想或信仰的事,而且态度要积极
,大家都能自愿、认真而乐于分享这方面的主题,让大家感到对基督、对信仰的重视。
这种“重视”信仰的气氛,就构成了一种优良的环境,使信仰能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
灵上。
为了培育孩子的宗教情操,父母可考虑多给孩子亲自讲圣经故事,甚至可以每晚睡
觉前为年幼的孩子说圣经故事。家中要多添置各色各样的圣经故事书,公教画册,有关
宗教的着色画册、劳作、手工书等等,随时为他讲解。
每主日要带孩子参加主日弥撒,尤其不要放弃参加儿童弥撒及儿童主日学的机会。
教孩子唱圣歌,让他在弥撒中能大声咏唱,可以增加他对弥撒的参与感。
此外,多参与堂区或教区的大型宗教活动和热心敬礼(如圣像出游,或一年一度教
区在政府大球场举行的公开宗教活动),有时也可在孩子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孩子渐渐长大,更应鼓励孩子自己去参加教会办的活动、训练营、退省等,甚至参
加基基团或其他善会、神修组织等等。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便会扎根于信仰,而且不会轻易放弃对基督的忠诚,或
埋怨父母给他领了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