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
家庭 民主信仰 | |||||||||||||||||||||||||||||||||||||||||||||||||||||||||||||||||||||||||||||
第二部分 家庭民主教育 儿童心理ABC |
|||||||||||||||||||||||||||||||||||||||||||||||||||||||||||||||||||||||||||||
子女是天主的大礼物,是父母邀请到世界上来的“贵宾”。 即使有些父母并未“计划”好要生孩子,致使他们对孩子的猝然来临感到手足无措而不表欢迎,但这些父母也必须想深一层:这个孩子却更是绝对、绝对地无辜的,因为他并没有要求出生在你家中!! 减轻痛楚的唯一办法,就是好好地重新调校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将这个“意外”纳入自己的生命里,把表面的“不幸”转变为祝福,尽力地去欢迎这个新生命,并准备去作这个孩子一生的“伴行者”。 当你看到你悉心栽培的新生命最后竟开花结果时,你便会忘记过去的一切痛苦和震惊,并为自己在雕塑生命的成就上而感到十分欣慰。 作为一个“伴行者”,父母应对孩子成长的过程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予孩子以恰到好处的帮助和提示。 下面的图表是丹麦心理学家爱力生(Erik H. Erikson )的意见,详细内容可参考徐锦尧着“修身”P.50–51。
例如:婴儿对世界本来一无所知。究竟世界是可爱的或可怕的?人生是快乐的或痛苦的?人是可靠、可信任的,或者是不可靠、不可信任的?这些都只能由婴儿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亲自体验和感受到。如果他获得足够的关爱、呵护和照顾,而且又没有受过异常的恐吓和痛楚,他大概便会认为人生是可爱的,父母及大人都是可信任的,活下去至少不会太糟糕。反之,他便会对世界、对人生产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活着的意义也不大了。在这婴儿阶段,最能影响他的便是他的家庭,尤其他的母亲。 爱力生认为,假如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父母、朋友等的帮助,能不断克服和跨越危机,他的成长过程便会如表内“正面”一栏所列,由基本信任到具有自立与自发的能力,一直到获得完整人格。反之,他便会由表内“反面”一栏的不信任开始,一直到生命的停滞和失望。 另一位心理学家马士劳(Abraham Maslow)则认为人有七种“需求”(need),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机会,去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 根据上表,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只是他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此外他还需要有安全感和父母对他的关爱。但为了使孩子真的能全面发展起来,他更需要自尊,既尊敬别人,也需要受人尊敬。另外,他也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要追求或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而知识和审美更可扩阔他的精神领域和心灵空间,使他感觉到自己原来真的是与猪狗不同的万物之灵。 奥兰(Mathew Orlands)说:“小孩子具有原子弹的能量,苍鹰的敏锐感,和惊人的想像力。”老子所形容的儿童也是这样的,可以整天大叫而不声音嘶哑,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老子55) 一个儿童,除非他睡眠或生病,否则他会不停地活动,东奔西跑,吵吵闹闹,永无止息地活动。有一次我从台北坐火车到高雄,邻座便有一个四岁左右的小孩连续五个小时,不停地在双亲间跳上跳落,而且咀巴说个不停。 当你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尽力地去启发他的心智和推理能力,设法鼓励他去发展他的独特天赋时,你会发现这个孩子逐渐长成为一株茂盛的树。反之,当他被漠视或忽略,或不断地被督促要符合现实的生活时,他便会变成一株枯萎的树。 为了进一步明白你的孩子,下列心理学者对儿童的观察可能对你有用: 1.孩子直到七岁,眼睛不适合注视小物体;约到十岁时,眼睛的功能才与成人相同。 发展心理学家(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赫洛克女士(Elizabeth B. Hurlock)曾指出,几乎所有幼儿,生命的第二年都比第一年不快乐。原因有四:第一,是由于长牙所带来的疼痛。第二,是幼儿由于逐渐能自我控制身体的各部分,所以十分渴望可以自立,而且认为自己能够为自己去做以前依赖别人替他做的事。对于成人突然接手去做他已经努力了很久的事,自然十分不高兴。他的反应有时会是突然停止、不做,以示抗议。第三,是由于他开始受到管教,而且管教多数还伴以打屁股、严厉的声音、生气的表情,使孩子以为父母已不再爱他。第四、是因为母亲已比过去花较少的时间去陪他玩及替他做事,亦使孩子觉得母亲的爱大不如前。 下面的简表可提示你如何按孩子的成长状况而施以适当的教导(岁数只是一种笼统的分类,不必太过执着):
心理学家莫奈(Monette 1977)认为孩子在七、八岁以后,便已有一些基本的、而成年人未必察觉到的需求和渴望,即使孩子们不能清楚地以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但仍可以透过他们表达出来的“愿望”,而洞悉到他们内心的秘密。 他曾调查过一些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以“愿望井”(The Wishing Well)的形式,请儿童简单地说出他们的愿望。莫奈把这群儿童的愿望归纳为八类需求: 1. 孩子喜欢游戏── 2. 孩子喜欢模仿── 3. 孩子很好奇── 4. 孩子喜欢成功── 5. 孩子喜欢野外生活── 6. 孩子喜欢合群── 教育必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进行,才能有效。因此,如何增进父母子女间的感情,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 家庭教育必须多元化,有时较轻松,有时亦不妨较严肃,但更好是寓教育于娱乐,让孩子在活动、玩耍、娱乐、合作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下面的几类活动都很有意义,父母可以考虑按情况的需要而善用。 1. 小手工 父母和子女在家可以做很多的小手工,发挥孩子的创意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例如:玩偶泥、摺纸、摺幸运星、自制风筝、结绳、剪纸、胶水画、自制生日卡和圣诞卡等。 准备玩偶泥的方法如下:用他他粉(Cream of Tartar )1汤匙,面粉1杯,油1汤匙,盐半杯,水1杯,少许食物色素,搅匀,慢火煮3﹣5分钟,煮时不断搅拌至黏稠适度,即成玩偶泥。可用来制作各种公仔、动物、家具及玩具模型等。 胶水画就是用毛笔蘸胶水,在白纸或彩色纸上写上各种图案或人、物与花、草、虫、鱼等,然后把剪碎的彩纸撒在上面黏着即成。 要自制生日卡和圣诞卡,可以自己动手绘画,也可以将旧卡翻新,然后写上自己心爱的祝福语句。 任何书局都有很多书籍,教授如何摺纸、结绳、自制玩具等等。 2. 全家准备过节 节令常是孩子梦寐以求的时刻,因此必须使节日过得快乐而有意义。 首先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准备过节用的东西,或在家中营造过节的气氛。例如:过年前可以和孩子去买年花、装饰年花,甚至培植年花,贴春联(挥春)或甚至写春联;清明扫墓可以请孩子拿鲜花,在先人墓前插鲜花,让孩子带领一两段为先人的祈祷文等;复活节可以教孩子制复活蛋,例如吹胀一些汽球、在球的表面糊上彩纸、划上花纹或写上一些有意义的字句等;在五月第二主日的母亲节和六月第三主日的父亲节,都可以帮助孩子制造一些有意义的礼物送给母亲或父亲;在十一月第三主日的敬老节,亦可鼓励孩子自制一些礼物送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甚至去探访附近的老人,尤其独居的老人;中秋节可以和孩子一起制造灯笼;冬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汤圆;圣诞节可以和孩子一起装饰圣诞树。 在这一切准备过程中,父母应向孩子解释该节日的意义。如果孩子有什么特别的意念,可以请他详细解释。孩子所画出来的东西,或对装饰有什么特殊的看法,都不妨鼓励他说出心中的感觉和意象,帮助他畅所欲言。 当然,父母切不可忘记在过节中加上适当的祈祷,最好还有一小段圣经的宣读,或一起作一些生活上的反省。例如:在母亲节中反省母亲为我们作过什么?什么是母亲最开心和最不开心的事情等等。又或者在圣诞节这普天同庆的日子中,反省究竟是否人人快乐?有那些人不快乐?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这些不快乐的人? 3. 善用文化设施 父母应多带孩子去逛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文化中心、动植物公园、各种古迹等等,这些都是最好的活动教材。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做笔记、摄影等,并鼓励他们写一些游后感之类的东西,或用比赛的方式去增进记忆力,看谁记得最多。 孩子稍长,应帮助他学习在图书馆找资料,明白图书的分类,并学习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分类卡或纪录卡,例如:由作者名字去找他的其他著作,或在一本书名的前后,找出有关这题目的类似著作等。 4. 善用郊野公园和营舍 经常逛郊野公园不单有益身心、增加孩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亲和感情,更可拉近父母子女的关系。 父母如能每年一、两次和孩子一起去露营,或租用营舍渡周末,亦可以增加父母子女间的彼此了解,和尝到互相帮助、合作的乐趣。一家人悠闲地看星星、听鸟语、讲故事,感受那静夜拂面的和风,这不就是神仙的眷属、地上的圣家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