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家庭 民主信仰

第六章 平等互惠


第六章 平等互惠

一、培养爱人的情怀,有慈悲和博爱之心

甲、目的:

培养孩子对人的爱心、热情与和蔼可亲的态度,有一颗敏锐的、同情的和怜悯的心,不单对自己人是这样,对其他的人也是这样。

乙、实践要点:

1.不准孩子对保姆有傲慢的态度,做父母的也应以身作则,友善地对待家里的佣人,切勿恃势或恃财凌人,做出或说出有损佣人人格的事情或说话。也不要让孩子自小习惯事事受人侍奉,把保姆当牛马般驱使。

2.教导孩子尊敬长辈,例如教他给长辈敬茶、给长辈让座、礼貌地称呼及问候长辈等。坐公共汽车或地铁时,父母应以身作则,让座给老年人或伤残人士。

3.父母如果与自己任何一方的父母亲有什么冲突或不愉快的事,千万别怂恿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数说孩子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不是。如果有必要给孩子分析整个事件,也必须冷静而公正,让小孩子学到人际关系并非时常一帆风顺,但事情总可藉耐心的沟通,及互谅互让而解决。

4.教导孩子和人谈话时要用双眼和人接触(望着人),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要一边工作、看书或看报纸,一边咀里哼哼的“应付”别人。别人说话时,要专心、留神地聆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5.按孩子的年龄,鼓励他做些爱德工作或做一些帮助、关心别人的事,例如扶老人过马路,亲切地回答旅客的问路,替别人拾起掉在地上的东西,探望独居的老人,慰问有病的人,帮助邻人搬运一些较轻便的东西,给盲人读圣经或读报纸,替低年级同学义务补习,别人诉苦时耐心倾听等等。

6.教孩子学习自发地为别人祈祷,包括为穷人、老人、病人、第三世界的饥民、在战火中生活的人、无家可归的人、残障人士、被人遗弃的人……。

7.带孩子去探望生病的亲戚朋友,和孩子一起在病榻前为病人祈祷。

8.教导孩子在与人握手时要热情、面带笑容。在弥撒中互祝平安时,更要亲切地祝福人。

9.告诉孩子,如果我们在天主经中称天主为“我们”的“天父”,那么,我们大家便是兄弟姊妹了,因为我们都有同一的天父。也要给孩子详细解释耶稣在最后审判时所说的话:“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姊妹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玛25:31-46)耶稣离世前给门徒的“遗嘱”,也是要他们“彼此相爱”。(若13:31-35)

10.父母应找一个适当的机会(例如孩子升上中一前夕),诚恳地向孩子说:“爸妈希望你勤力读书,不单为自己、为爸妈,同时也为别人,为社会,为民族和国家。天主给了你许多恩宠,正是要你好好地发挥出来。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创造。天主多么希望他的所有子女们都能快快乐乐地,活在一个互相支持、相亲相爱的世界里!

11.和孩子一起看关于第三世界的新闻或专辑,培养他“民胞物与”,普爱众生的胸怀。

12.有什么账灾、慈善晚会等活动,不妨带孩子去参加,并给他详细解释内容,让他养成参与援助别人、捐钱等良好习惯。

13.把握学校、教会或社区发起的探访活动,例如探访医院、安老院、儿童院、孤儿院、安置区、难民营等,让孩子对社会中边缘人的情况有多少亲身的体验,激发起对不幸者的同情心。

14.孩子如果有虐待小动物的倾向,要设法劝止。传说罗马暴君尼禄王并不是天生残忍的,他是小时习惯了虐待小动物,才慢慢形成了他的残忍性格。

15.信心漫步──带孩子到郊外,两人为一组,一人用黑布蒙上双眼,另一人带他漫步约五至十分钟,由一处到另一处,不妨经过一些小小的难关。完成后两人互换角色再漫步一次。全部完成后,分享感受,尤其是互相信赖、安全感、责任感等感受。

丙、圣经.中国文化.祈祷

1.富翁与拉匝禄的比喻:不关心穷人、或不知道要关心穷人,或闭起眼睛,看不到周围有穷人的人,都会受罚。(路16:19-31)

2.最大的诫命是爱主、爱人(谷12:28-34)。耶稣叫我们彼此相爱(若13:31-35;15:12-14);互相洗脚、互相服侍(若13:1-15);互相宽恕(玛 18:21-35);甚至要爱仇人。(玛5:43-48)

3.慈善的撒玛黎雅人是爱德的典范,他爱的竟是“非我族类”的、彼此不相往来的犹太人,亦即他们心目中的异族人。(路10:25-37)

4.保禄宗徒有许多劝人彼此相爱的话,例如:罗 12:9-21(爱情不可虚伪,应以善胜恶);罗13:8-10(爱人如己);格前13:1-13(爱德大宪章:爱是含忍的……;最大是爱);格后9:1-15(天主爱乐捐的人);迦 5:13-15(以爱德彼此服侍);迦6:1-10(互相担待,彼此规劝)。

5.雅各伯宗徒教人不要以貌取人(雅2:1-13),信德要伴以好行为(雅 2:14-20)。伯多禄宗徒则教人赤诚相爱(伯前1:22),以爱德与人相处(伯前3:8-12)。若望更认为“天主就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就存留在天主内”,“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一4:7-21)

6.所以最后审判的唯一标准也是这个“爱”字,因为耶稣,这位最高的审判者会对我们所有人说:“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凡你们没有给这些最小中的一个做的,便是没有给我做。这些人要进入永罚,而那些义人却要进入永生。”(玛25:31-46)因为不是凡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承行天主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而很明显地,天父的旨意正是要我们去爱。(玛7:21-23)

7.孔子主张“仁”,而仁就是“爱人”。他主张爱要由近及远:“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并要一直做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为止。

8.中国许多志士仁人都充满了对苍生的关爱,例如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少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见徐锦尧着“新民” P.143);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9.祈祷:慈爱的天父,你是爱的根源,你就是爱。求你在我们心中植下爱的种子……帮助我们懂得去爱,而且心中要充满热情,洋溢着对人的同情和关注……求你开启我们的眼目,使我们看得见别人的需要;感动我们的心,使我们愿意为他人而努力……我们不单为我们接触到的人向你祈求,我们也求你祝福那些在很远很远地方生活的人,我们虽然不认识他们,但我们确信他们也是我们的兄弟姊妹……。

二、平等待人,肯定别人的价值;懂得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需要

甲、目的:

帮助孩子明白,人的价值不在他“有”什么,“懂”什么,而只在于他是“人”;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真正的爱不单是主观的感觉,或者只是善良的愿望,而应以正义和公平作基础,肯定别人,把别人应得的一份还给他。同时更要用易地而处的方法,去体会别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爱人的目的。

乙、实践要点:

1.父母如果要子女明白什么叫人人平等,便必须在家中活出人人平等的精神,例如:父母与子女平等,父母平等地对待所有子女,并以平等精神对待一切亲戚、朋友、邻人、佣人……。

2.有些事大人可以做,小孩子不可以做,这“不是”平等的问题,这只是人的成长、成熟,是否有足够判断力,能否负起责任,对他的心、身是否有害等问题。例如:大人可以投票、签契约、驾驶汽车等,因为他们可以负起责任;大人可以看三级电影,因为他们有足够心理成熟去判断和面对性问题;大人可以结婚、生孩子,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心理、生理成熟和人生的经验及经济的基础等等;大人可以吸烟、喝酒,因为他们有足够成熟能力去自制,或者烟酒对他们的身心为害不太大(至少不如对小孩子的为害)。但孩子对吸烟、喝酒,尤其赌博等,并不易接受“大人做得,小孩子做不得”的看法,所以大人对这方面的自我制约,可以减少孩子对大人行为的反感,使他更易感受到人人平等是个真实可行的理想。

3.当孩子问你:“妈,你今天说话很大声,好像很凶,是不是心情不好?”你不要说:“没有哇!你好烦呀!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你可以这样说:“嗯,对不起,我今天真的很忙、很累,所以没有心情跟你说话,情绪也有点失控了。我想清静一下,我们明天找机会再谈好吗?”你这样做,也是在肯定孩子的价值和地位!

4.待人接物,要多想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多作设身处地,或如英文所说的to stand in other people's shoes (穿别人的鞋子),去感受别人的感受。下面是公教报松木君写的“极短篇”,题目是“都是生日”。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故事中的孩子有什么感受?妈妈有什么感受?参加同学的生日会之后,回到家,我愤愤不平的对母亲说:“下个月的生日,我不再吃鱼粥了!”母亲愕然。“最少也要个生日蛋糕!”母亲别过面去,静默了
一会,然后说:“昨天是我的生日。”我愕然。

5.多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代入角色,感受到当事人的感受。例如:女儿去参加派对,答应了晚上十时回家,但却于午夜十二时才回到家中,母亲在客厅等候……母、女如何谈话?父亲给儿子一张五百元钞票买二十元的东西,他却另外买了二百元其他东西……儿子如何交代?父亲如何回应?派成绩表,满堂红(大部分不及格),孩子如何见父母?父母如何反应?在角色扮演中,可以由孩子扮演父、母,尝试去感受父、母的心情。

6.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描写家庭生活中人际关系及彼此冲突的电影或录影带,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

7.带孩子上街看看一些乞丐及衣衫褴褛的人,告诉他们,他们也是天父的儿女,是基督用宝血赎回来的,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我们应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使人人可以活得更快乐。(至于应否给乞丐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不主张给钱,因为给钱会制造更多乞丐!而且,像香港这样的富裕社会,应消灭乞丐现象,而非帮忙乞丐。)

8.带孩子看看高尚住宅区与贫民区的对比,激励孩子努力读书,将来要使人人都生活得更好。

9.每当孩子和人冲突时,父母应和孩子分析整个事件,教孩子想想对方的处境,对方的心情,他的烦恼,他为什么这样做等等。

10.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如果我们要肯定别人的价值,也必须先肯定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要活得积极、有深度、有光采,我们要有能力进入自己内心深处,接触自己的生命力、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机……。使我们的每一句说话,每一个行动,都是一种生命力的涌流,一种灵性活动的回响,都有“人”的味道。因此,父母应教孩子祈祷、独处、反省、默想、注目大自然、学习沉思、尊重静默……以便能及早接触自己的生命。诺云(Nouwen)说:“没有一处孤寂的地方,我们的行动很快就成了空洞的姿势。”

11.提醒孩子不要趋炎附势,不要单从外表去判断人,不要只喜欢和有钱的、穿得好的人来往,而应该和善地对待一切同学、朋友。

12.你知道吗?──找一个适当机会,全家一起看看能否知道各成员的喜好和特点,例如:喜欢的颜色、食物、偶像,或各人的生日、岁数、工作地方名称,或害怕什么、不喜欢什么等等。方法是:先把问题写好,摺起来,再选出一个当事人,由他抽出问题,当事人及其他人都要在十秒内把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一齐翻出来,看看其他人的答案是否与当事人的答案相同。

13.教孩子为别人祈祷,尤其为那些有需要的人祈祷;鼓励孩子在弥撒中或在基基团聚会时读出为别人祈祷的信友祷文。

丙、圣经.中国文化.祈祷

1.在宽恕“七十个七次”的故事中,那个获得宽恕极多欠债的人,却不肯宽恕自己同事的一笔小账,是十分典型的不懂易地而处的例子。(玛18:21-35)

2.撒乌耳王的儿子约纳堂与一个牧童达味做了好朋友,两人虽然身份悬殊,但仍彼此平等相待,而且在患难中更尽显友爱的深情。(撒上 18:1-4;19:1-7;20:1-23,35-42;23:14-18;撒下1:1-27)

3.“不要拒绝向有求于你的人行善”(箴3:27-35);“上主深恶假秤,却喜爱法码准确。”(箴11:1-31)

4.不要以貌取人,要平等地对待贫者、富者。(雅2:1-13)

5.犹太人自恃为天主的选民,常鄙视外邦人、撒玛黎雅人、娼妓、税吏、罪人……但耶稣却常于有意无意间肯定这些人的价值。例如:他向撒玛黎雅妇人显示自己,和她谈活水问题(若4:1-42),他召叫税吏肋未并与受人轻视的税吏一起吃饭(路5:27-32 ),他接纳悔改的罪妇(路 7:36-50),他称赞那位慈善的撒玛黎雅人,并有意让他和一位司祭与一位肋未人对比(路10:25-37),他治好十个癞病人,但感恩的只有一位外邦的撒玛黎雅人(路17:11-19),他诞生后,最先显现给的就是那些谦卑的牧童(路2:8-12),他称赞那位外邦的客纳罕妇人的信德(玛15:21-28),他对一位外邦的百夫长的信德也十分赞许,并认为在以色列他从未遇见过一个人有这样大的信德。(玛 8:5-13)

6.在史记的“管鲍之交”故事中,鲍叔牙常从管仲的角度去看管仲,所以管仲不得不由衷的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见徐锦尧着“新民”P.117)。

7.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尽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9.祈祷:主、耶稣基督,你善待一切人,你更乐意与罪人、与被遗弃的及与被鄙视的人做朋友;你肯定一切人的价值,也愿意救一切人……求你帮助我们能透过每一个人的外表,看到他的价值,明白他内心的渴求……让我们常能设身处地去体谅别人的处境,多一分接纳,少一分挑惕;多一些同情,少一些呵责……。

三、尊重别人的权利

甲、目的:

教导孩子在争取自己应得权利的同时,亦应尊重别人应得的权利,并要创造、维护一个公平的社会,让人人的权利都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受到法律的保障。

乙、实践要点:

1.联合国在一九四八年通过了“人权宣言”,并在一九七六年通过了更详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主要内容请参考“新民” P.48-49)。里面所说的人权主要包括:生存权,自由及安全权,思想、良心、宗教上的自由权,言论自由权,工作权,组织及参加工会权及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有罢工权,享有社会福利权,受教育权,参与文化生活权,行动自由权,个人的秘密和通讯不受非法侵犯权,男女平等权,不受无理逮捕权,享有公正的公开审判权。而且任何人在法律前均一律平等;任何人的权利或自由均不容侵犯,如受到侵犯,应通过司法程序而予以补偿,即使政府侵犯人权亦应补偿……。以上人人均享有的权利,父母应慢慢让孩子知道、明白,并按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尤其违犯人权事件),让孩子醒觉和接触到这些问题。

2.真正的爱必须遵守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它要求爱人者本身有正直的性格,能公平合理地对待所有的人,尤其尊重别人应得的权利。例如:雇主必须给工人合理工资,而不能克扣工资,却在某些大节日请工人吃大餐便算。(见“探索” P.96-98)

3.排队上车,是尊重早候车者的权利;晚上不大声喧哗或减底电视机、电唱机的声浪,是尊重别人睡觉的权利;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说话,是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利;不偷看人家的日记,进入别人房间要先敲门,是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不打人,不伤害人,不毁谤、中伤别人,都是对别人权利的尊重。

4.孩子犯了不尊重别人的过失,不论是否严重,都应告诫孩子,和他谈话及分析,以免孩子对别人越来越不尊重。我们不怕孩子犯一些偶然的错误,只怕孩子随便放弃对正确原则的坚持。举例来说,孩子和人打架是免不了的事,但不能让孩子因此而养成恃势凌人、欺压弱小、性情暴戾、目中无人、自我中心、对人毫不尊重等性格。

5.要求孩子遵守某些“合理的”家规,并告诉他这样才可以营造一种详和、安宁、有秩序的气氛,让人人在家中都能感到受尊重、不被骚扰,可以快乐地一起生活。即是说,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良好的个别行为,有助于建造良好的整体环境;而良好的整体环境亦有利于培养个别的良好行为。

6.父母必须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利,但父母亦必须以身作则,互相尊重,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权利。例如:孩子的零用钱,孩子“私人”的东西,孩子的“私人”时间都须受到尊重,答应过孩子的事要付诸实践(否则要清楚、合理地解释),对孩子绝不诉诸暴力等等,连施加的惩罚也必须合适、合理,让孩子甘心接受惩罚。

7.随便夸张地数说别人的不是,也是不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例如:“为什么你‘从不’作完功课才看电视?”“为什么你‘总是’三更半夜才回家?”“为什么你‘总不’打电话回来?”夸张的指责就是歪曲事实,是不公平的对待别人,是把人“压扁”,这样做只会让人觉得你过分、说谎、不讲理,也让人有反击的藉口,让人有机会和你在“数目”上紏缠不休而逃脱了你真正要指责的关键问题。例如:当你说“从来不”的时候,只要对方指出“一个”反面的例子,你的“从来不”就站不住脚了。

8.如果父母能接受、关怀及尊重孩子的尊严、独特性与权利,孩子也就能较易于接受、关怀及尊重别人的尊严、独特性与权利。

丙、圣经.中国文化.祈祷

1.耶稣不理会门徒对孩童及其父母的申斥,祝福了孩童,还抱起他们,给他们覆手,这是对孩童的尊重。(路18:15-17;谷10:13-16)

2.耶稣肯定耶里哥瞎子的权利,不顾群众对瞎子的斥责,治好了这位瞎子。(玛20:29-34 ;谷 10:46-52)

3.耶稣怜悯在犯奸时被捉住的妇人,给予他悔改、更生的权利。他并公开向控告她的人挑战:“你们中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若8:1-11)

4.耶稣治好了一个胎生的瞎子,这瞎子后来不单勇敢为自己辩护,也为耶稣辩护。(若 9:1-41 )

5.在痛斥经师和法利塞人时(玛23:1-36),耶稣不单肯定人人平等(玛23:8-12),还斥责经师、法利塞人在不运用自己权利时,还禁止别人争取应得的权利。(玛23:13-14)

6.整本出谷纪,是描述天主如何保护以色列民的生存权和宗教自由权。(出1-15)

7.中国古人向往一个大同的世界,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人被尊重,家家安居乐业的社会。礼记的“大同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见徐锦尧着“探索”P.101-102)

8.祈祷:主、耶稣,你说过,我们的导师和父亲都只有一位,而我们众人都是兄弟姊妹,求你帮助我们懂得彼此尊重,尤其懂得尊重对方的权利,把别人应得的东西归还给他们……让我们活在一个互相尊重的社会中,并致力去保障别人应得的权利……不要让我们变得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践踏别人的人权……更求你祝福一切当权者,一切政府官员和法律界人士,使他们能同心合力,去建设一个重视人权和保障人权的社会……。

四、懂得与人合作

甲、目的:

帮助孩子懂得与人合作,有能力也有意愿和别人一起订定目标,共同策划步骤,一起执行计划,共同负起责任及承担后果。

乙、实践要点:

1.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或教堂举办的集体活动,如露营、宿营、训练营、退省、远足等,而且尽可能加入筹委或做小组组长。也可鼓励孩子加入球队、乐队、圣咏团、体操队等,或参加一些双人的项目如羽毛球双打、钢琴二重奏等,使孩子慢慢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鼓励孩子在学校加入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童军、英语学会等)。在堂区加入基基团,更是训练孩子与人合作的好机会。

2.父母要关心孩子在外面所参加的团体活动,主动和他们一起去分析、研究各种他所遇到的问题。

3.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而不要常常一个人独自玩电子游戏机。

4.鼓励孩子在学校和人一起做功课、一起温习、一起做“特殊作业”(project),例如一些需要做研究、实验、搜集资料或访问等的功课。

5.孩子逐渐长大,可以要求他做适量的家务,学习和爸妈、兄姊,或佣人合作。父母有时也可以和孩子坐下,一起策划家事、合作重新布置家居、计划旅行事宜、商量主日弥撒后的节目等等。务必使孩子成为家中积极主动的一员,有参与权、有决策权、也承担共负责任的义务。

6.教导孩子一些很简单的“策划”概念,把一个计划详细分成:理想、长远目标、具体目标、实践步骤等各个层次,然后一步步的思考下去,找出最好的实践方法。例如:理想:“建立一个内外和睦的家庭”。长远目标有三:兄弟姊妹和睦;与亲戚和睦;与邻人和睦。具体目标:针对兄弟姊妹和睦有二:分享玩具及其他东西;合作做一些事情。针对与邻人和睦有二:探访邻人;帮助邻人做点小事。实践步骤则指明谁做?何时做?如何做?等等。(见徐锦尧着“成长” P.44-45)

丙、圣经.中国文化.祈祷

1.“两人胜过一人……三股绳,不易断。”(训道篇4:9-12)

2.“就如身体只是一个,却有许多肢体……眼不能对手说:我不需要你。同样,头也不能对脚说:我不需要你们。”(格前12:12-26)只有透过各肢体间的衷诚合作,身体才能和谐地生长。

3.天主召叫梅瑟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梅瑟却推说自己没有口才,天主于是叫他和亚郎合作,一起完成这个出谷的使命。(出4:10-31)

4.列子的愚公移山故事,表达的固然是毅力可以战胜困难,但亦说明,一家人努力合作,一代一代的奋斗下去,终会有成功的一天。(见徐锦尧着“修身”P.63)

5.祈祷:慈爱的天父,你创造了人,也创造了家庭、创造了团体,你愿意人彼此合作,去建设美好的世界……求你帮助我们懂得与人衷诚合作,互相帮助、互补不足,……你的教会更是一个神妙的身体,求你帮助我们善尽肢体的责任,和其他兄弟姊妹一起共建天国……。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