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信仰生活爱

探讨人生


探讨人生
 

谈谈幸福
自古以来,人类就不停地在寻求得到幸福的秘诀。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神学家,著作书本和发表理论,来指点世人,走上幸福的道路。幸福是人希望中的最高目标,也是人人尽心尽力所追求的。但是对于幸福的估价,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太相同。有的人,认为财富可以使人幸福,因为有了钱,在物质方面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但是世界上很多亿万富翁,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原因是他们觉得还有些东西,并没有得到。沈迷在花天酒地中的人,一时得到感官上的满足,认为那就是幸福,他们绝对想不到,生活在淡泊中的人们,同知心好友,在一起下棋聊天,同样感到幸福的存在。那些花天酒地的人,在曲终人散以后,大都会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刚才的快乐跟欢笑,也云消雾散了,「幸福」又在那里呢?

社会不少人的观念,以为一个人有了名或利,便可以得到幸福;但由于人心欲望的无穷,很难满足的。因此有名或有钱的富人,还不断的追求更多的东西,所以「幸福」仍旧没有被他们抓住。社会上也有人,持身清高,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不也贪图名位权利,但是他们仍旧有追求「幸福」的思想。另外,人们追求幸福,也希望幸福是永久不会丧失的。

追求世界幸福的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死亡。他们以为,人死了,一切的幸福都没有了。但也有很多人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了奉行真理正义,连自己的生命也不怕丢掉,难道这些人不要幸福了吗?不是的,因为他们认为的幸福,不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而在永恒的生命中。它是一种属于人精神生活的领域,是灵魂生命的圆满。我们天主教的信仰,则明白的告诉大家,人真正的幸福,是在世界上享受平安,死后能得到永生。

很多社会学家以及宗教家,注意到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现代的科学进步,物质文明,人们的生活享受不知超过过去多少倍,但大多数的人们,并不觉得生活更为幸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不但说明了物质的满足,不能使人幸福,也指出了人性的贪婪,永远不能满足的弱点。但是一个人,如果有宁静、安和的心灵,有品性、道德的修养,有爱人、服务的热忱,不管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他也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人。

有一次,一家报纸向读者征求对幸福的看法,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这么说:『我的环境不太好,身体也坏,收入又少,孤孤单单的一个人生活着,但是我感到很满足。我的幸福的秘诀是:能帮助人就帮助人,能帮人多少就帮多少。能帮谁就帮谁,能帮多久就帮多久。这样做,我觉得非常幸福。』

一个专为寻求幸福,而去工作的人,就如同一个要欣赏自己歌喉,而停止了唱歌的人,那样的矛盾。人越是追求幸福,幸福好像越远。为理想而生活的人,才能感到幸福。圣保禄给我们传授了耶稣基督的一句名言:「施舍比领受更为有福。」如果人们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想法子这样去做,那么幸福就在自己的眼前了。痛苦跟灾难,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如果想法子忘记自己,放弃个人的一些享受与喜乐,把快乐带给自己的家人与朋友,带给病人和贫苦的人,去帮助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造物的天主给了我们一颗爱心,就是要我们去爱别人,并好好接受别人的爱。




痛苦的功价
痛苦是人人都不喜欢的,但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痛苦。除了天灾带来的痛苦,比方说地震、台风等等,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而人祸方面带来的痛苦,则往往是人自己制造的。制造这些灾祸的起源,是人的骄傲、疏忽、自私、贪求无厌,大至国与国的战争,小至人跟人的争夺。如果人们以互爱互助及谅解,来彼此对待,相信很多灾祸,是可以避免的。

一九一二年,豪华邮轮铁达尼号,在大西洋中撞上了冰山而沈没,造成了一千三百人的死亡。它的所以撞上冰山,并不是偶然的,完全出自人的傲慢自大,以为这艘邮轮是永远不会沈的,有人大胆在船身上用油漆写着:「连上主也无法消灭这船!」因此船长便忽视了前面有冰山的五、六次警告。比方说,有人吞云吐雾,用毒品来痲醉神经,危害身体以求一时的解脱跟快感,不惜牺牲健康,而走上堕落丧亡的道路,可说是自找的。有些地区,闹旱灾或水患,使千千万万的人民缺衣少食;但其它地区,却因生产过剩,为了维持物价平衡,而把食物抛到大海中去。

社会中,不少人缺衣少食,忍饥挨饿;但有些人大吃大喝,不惜浪费金钱,来满足个人口福。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应该负车祸的责任;制造凶杀战乱的人,也应该对战争负责。人们破坏了自然的法则跟秩序,带来灾祸痛苦,这责任当然由人自己来负了。话说回来,我们不可要求世界上的人,都是那么的守秩序,都是那么善良。因此人生不可能完全没有痛苦。不过痛苦对于人,并不都是有害的,有时候反而对人有益。孟子曾经说过:「痛苦是人的变化过程,人经过了这个过程,将成为善人,有道德的人与高尚的人。」

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由于仗义直言,得罪了汉武帝,而把他处以腐刑,也就是除去生殖机能的刑罚,等于是剥夺了他存在的价值了。司马迁愤怒于这种屈辱,但他无力反抗,于是把这种深大的痛苦,升华成为一种力量,而专心的著作,终于完成了中国空前的伟大史书,那就是中外闻名的「史记」。文天祥由于不向敌人投降,而被关在幽暗的地牢中,写了他名震千古的「正气歌」。可见痛苦是磨练一个人,成为伟大人物的过程。世界上很多受痛苦的人,不可能人人成为司马迁或文天祥。但是痛苦是人进步的条件,也是磨练灵魂的火焰。如果一个人认为仇恨、争夺,带给人痛苦,那么就想法子,把仁爱、互助传扬出来,来减轻别人的痛苦。没有受痛苦的人,往往会疏忽了别人的痛苦。

一位宗教家这么说:『在神的恩典下,所给我们的忧愁,对我们的生命,能发生多方面的有益帮助。忧愁展开了深不可测的灵魂奥秘,启发了我们经验中的潜在力量。整天嘻嘻哈哈的人,常常是浅薄的人,永远不能发觉天性中的弱点。忧愁是天主的犁耙,像掘土一样的掘到灵魂的深处,使它多结果子。如果我们没有堕落过,我们就不需要忧愁,我们只需要神赐的喜乐,来开发我们的能力,可是在这个堕落的世界,我们就需要忧愁带领我们反省、痛悔、认识自己。所以忧愁常使我们思想得更深、更长久和更清醒。忧愁使我们想得更周到,不致于操之过急,以及深深体察我们的动机和目标。忧愁可以从我们的内心,启发天堂生活,使我们愿意施展我们的力量,对天主和人类,作无穷的服务。』天主教的创立者耶稣基督,是借着苦难、牺牲、钉死在十字架上,把祂的爱传遍了世界,为全人类挣得了永恒的生命。




真正的自由
「自由」这个名词,是太家所熟悉的。「自由」对于人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自由,那么他就是奴隶,甚至说是一架机器。幸好,每个人都有他内心的天地,在身体不能自由的时候,但他内心的活动,仍是自由的。这也是从古到今,所有的暴君或专制政府,无法完全消除反对者的最大原因。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争取自由,有相当的成果。有很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原来是别人的附庸或殖民地,现在得到了自由。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仍旧饱受专制暴政的压迫,没有自由。不过,时间到了,这些不自由的人,会联合起来,争取自由的。比方说:当年波兰的工会,在工人们联合起来的努力之下,争取了一部份自由,后来终于得到自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得到他应享有的自由。不过,这还得经过一番努力和奋斗才行。

公元一七五一年,也就是美国独立宣言,签署的前二十五年,美国建国的祖先们,向伦敦一家著名的铸钟工厂,订购了一口自由之钟。并且规定在钟上面雕刻着,旧约圣经中「肋未纪」上面的一句话:「向各地的所有居民,宣告自由。」当年美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奋勇的从事独立战争。所以当时美国人都有这个观念,就是各地居民应享有自由。这种自由的权益,是得自天生,而不是得自国家。因此,所有的人必须了解一点,就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天赋权利。美国的独立宣言上,说得很清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曾赐给他们,某些不可侵犯的权利。」

不只是美国,只要是文明进步的国家,所有的人民,都能享受民主、自由的生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一九八一年元旦和平日的文告中,特别呼吁致力于和平,要特别尊重自由。教宗说:「自由的本质上,是内在于人的,是人所固有的,也是人性特有的记号。个人的自由,是以人超越性的尊严为基础。这种尊严是人的创造者,天生所赐予,为引导人归向天主。因为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成的,故人与自由是不可分的。」

我们的自由,是天主赋予的。所以说任何人,不可以剥夺我们这个权利。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教宗又说:「自由是能够选择及需要选择,自由就是按照良心而生活。因此,人必须能够按照自己所着重的价值,自作选择。这就是他表明其负责态度的方式,社会在顾及公共福祉的前题之下,应拥护这种自由。在许多的价值之中,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价值,永远是表现在人的宗教信念之中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为此,宗教自由就变成是他的一切自由的基础。」

不过,自由也不可滥用,教宗又说:「自由不是一种专为自己的权利,它也是我们所承担的,一种对别人的责任。假如自由真正地为和平而服从,则生活在自由中的每一个人,及每一个团体,都应尊重其它个人,及其它团体的自由与权利。这种对别人的尊重,虽然使自由受到限制,但同时也赋予自由以合理的规范,和高贵的情操,因为我们在本性上,就是社会动物。对基督而言,自由不是从人而来。自由是表现在对天主意志的服从上,表现在对天主的爱和忠信上。有此认识,基督的门徒,有力量在世界上,为自由而奋斗。」

我们从教宗的文告中,对自由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有了重新的估价。首先,让我们的心灵,挣脱罪恶和黑暗的锁枷,得到自由,能接受天主的光照。然后,我们要不断的努力,争取个人和大家的生活自由。至于很多假借「自由」之名,而破坏法律,扰乱治安的人,看看教宗的话,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了。




人生的美仗
前些日子,在一本书里面,看到奥国小说佛兰兹、凯夫卡的小传,有一段记载使我感慨不止。原来佛兰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经在写小说,他对世事非常敏感,当一次大战结束之后,就预感再会发生世界大战,于是在绝望当中去世。当佛兰兹死的时候,他留了一封信给朋友,请求这位朋友把他所有著作,点火烧掉。他要自己把坟墓做好,然后自己爬到里面去。他这位朋友麦克思,也是一位小说家,幸好没把他的小说烧去,因此后来还能读到佛兰兹的小说。佛兰兹的小说写得很好,但是内容太消沈太悲观。因为他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所以他要逃避,希望快快走完人生的路,快快的灭亡。也可以说他对世界嫌烦,对人生不满,对事情灰心。再进一步解释,他怨恨生命,怨恨自己,觉得世界是一个苦海。

当我们打开圣经阅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耶稣基督的一些事迹,他出生的年代,他的祖国以色列被罗马帝国所控制,而他的同胞犹太领袖,又是那么的沈沦堕落。而一般的以色列人,生活在无助和失望情况中,耶稣悄悄的诞生了,诞生在贫寒的马槽中,耶稣降生不久,就受到迫害,全家逃到埃及去,以躲避仇人的凶杀。后来耶稣传教的时候,受了本族人民的反对,受到罗马人的歧视,最后居然被门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我们从耶稣的言行中,从来没有看到灰心失望的表现,或听过垂头丧气的语言。耶稣仍旧那么的热爱天父、热爱人群,热爱世界。他知道他来世的目的,是为拯救世人,是引导人皈向天父,而且要在这个世界上,建立真理和平的天国。耶稣要以博爱打败仇恨,要以希望攻破失望,要以信心消灭悲观。所以耶稣一生当中,那么重的打击,那么多的困苦,甚至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总是那么坚定的承受一切,把世界的痛苦肩负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

再看看我们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自暴自弃。在困苦的环境,便灰心失望,不努力振作,不面对现实。更令人不解的,是生活在物质富裕的人们,不少人也是消极厌世,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他们酗酒,服镇静剂,对一切都缺少信心。这样的人,对天主赐给他的生命,任意的糟蹋,是非常可惜的事。我们也看到不少人,对未来感觉渺茫,不知道生在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他们像漂在水上的落叶,随波逐流,毫无希望,毫无喜乐。这种悲剧,不论在富人和穷人当中,都会碰到。

如果一个人,对人生的真义有所了解,对生命的价值也有认识的话,那么他的作人态度,就会完全改观。我们最好的老师耶稣基督,他教给我们作人处世的真理,他指示了我们人生的正确方向。我们任何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会有灾难痛苦,一定会有波折困难的。如果人只想到自己的痛苦,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就等于自己「作茧自縳」,最后就没法子摆脱困境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架起桥梁跟别人连系,这时候,你会发现人家,也像你一样受苦、一样孤独、一样受挫,同样的面对重重的打击,奋斗不懈。我们再看看很多基督徒,和英雄志士,他们一样有烦恼,有恐惧、有失望的时候,但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去克服问题,追求他的理想,实践他的信仰。如果我们有信心打场人生的美仗,那么我们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了。




如何丰富人生
当人活在世界上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怎样活下去。所以在一个人的生命,受到了威胁的时候,就会想法子保护。如果某一个地区,使人的生命有危险,人便会离开这个地区,而另外去求生存。我国人有一句俗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意思也是说:「人活着总是一件好事。」甚至于我们的吃饭、穿衣、住房子,以及维护健康注意卫生,和医药的发明进步,那一样不是为的让人能活下去。世界上除了神经不正常的人,或活着认为太痛苦的人,才想找死以外,那一个人不想自己的生命,是「长年百岁」,活得越久越好。

世界上希望自己活下去的人,非常非常的多,可是很多却不会善用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只知道「活」,却不知道「活」的价值。也可以说他们是好好的活着,但是他们的生命并不丰富。社会上很多的人,生活得很烦恼,甚至说生活得很痛苦。有时候是为物质的短缺,有时候是为了身体的疾病,也有为了不能达成自己的心愿,或饱受环境的折磨,而让人有很多的痛苦。事实上,社会当中很多人不是物质上的短缺,而是精神不能满足,才带来痛苦的。的确,不论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愿望,如果不能满足,就不能快乐。满足了才快乐。

我们每个人,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包括:食物、衣服、住家、个人的求生工作等等。人也需要个人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教育,也需要社会的赏识,做这个时代的公民。我们人更需要爱和温暖,经常接触到知己,和友爱可亲的人物。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同情、忠诚、与赏识,生活便没有乐趣,甚至说不能生活。简单的说,我们人最需要的是创造的快乐,能创造美的东西,做大家所看重的事。这许许多多的愿望,是顺理成章的,但仔细的分析一下,都含有自私的成份。很多人要求社会或别人的多,而给予社会或别人的少。如果人只希望人家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而不想到自己对社会人群的贡献,这样的人,价值就很低了,也可以说他的人生是贫乏的。

事实上,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只有贡献自己的能力,做有意义的工作,即使物质方面有所短缺,但生命却是丰富的。耶稣基督出身贫寒,一生受苦受难,为了救人救世。舍身致命,死在十字架上。他的门徒,大多为无知的渔夫,生活清苦,学识浅薄,可是他们献身传扬福音,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也丰富了别人的生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进步,物质文明的时代,但是物质的文明,并没有带给人们太多的快乐。何况有很多地区,物质非常匮乏,人们缺衣少食;也有些地区,战乱不停,使许多人家破人亡;即使是物质充裕的社会上,人们为了个人的私欲,勾心斗角,你争我夺。因此让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安全感。所以,我们最急迫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内心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不能依靠人的,而是来自天主。一个有虔诚信仰的人,很清楚的知道,就算是在狂野、暴风雨的时代,一切都不安定,可是在他的内心,仍能得到一片的宁静。

一个人的生活是不是丰富,并不是看他的财富与地位,而是在于他为社会和别人,尽力做了多少。而人生有没有意义,也是看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如何。耶稣基督说:「我来了,要你们得到丰富的生命。」耶稣没有钱,也没有社会地位,他在世的时候,敌人比朋友更多。可是他的生活,比世上任何人更为丰富。如果我们要想自己的生命丰富,效法耶稣基督的精神,我们的生命自然就丰富起来了。




信与行
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建立在信德上面的。因为天主是无形无像的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不是人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的,而是以心灵去体会,以信德去接受。因此教会在向人们宣传福音的时候,说:「信,就可以得救。」但是「信」,就保证真的得救了吗?不一定。因为信仰如果没有行为,信仰也是死的,也是没有用的。耶稣在传教的时候,曾经说过:「不是常叫『主呀主』的人,才可以进天国,而是那遵守天主旨意,去奉行的人,才能进去。」由此可见,耶稣基督告诉信友,信了天主是不够的,而且还要按照天主的旨意,去做人做事。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有秩序而安定的团体,一定有他们共同生活的法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由于大家遵守国法和家规,所以国家安定,人民生活才有保障和幸福。一个完善而有秩序的宗教,自然也有它的教规,让教友遵守奉行。教规,好比一条通向天国的道路,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达到目的地。世界各国或各团体的法规,由于时代的不同,环境的改变,常常有所修改或变更,而条文的复杂,往往使一般人弄不清楚。但是天主教的法律,非常简单明了,而且永远不会更改。不分古今中外,不分男女老幼,凡是信仰天主的人,都应该遵守而奉行。

当一个人接受天主教信仰的时候,讲道的神父修女或老师,要求他把天主教的简单法典记住。这法律一共只有十条,也就是「天主十诫」。一般的朋友,也许无法一下子记住「天主十诫」的条文。所以根据圣经中的记载,把天主十诫归纳为两大条,它就是「爱天主在一切事物之上,以及爱别人如同自己。」再简单的说,「天主十诫」的内容,就是「爱天主和爱别人」两点。不过爱天主的条件,就是把天主放在一切的人、事、物以上。爱别人的条件,就是要像跟爱自己一样。想想看,天主教的法规,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但这也是我们信仰天主的人士,必须要遵守奉行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大画家达文西,要画一幅「最后的晚餐」。画的内容就是耶稣在受难的前夕,跟门徒们作最后的一次晚餐。达文西想找一位举止文雅,气度不凡的青年,作为模型来描绘耶稣。他找了很久,最后在一座教堂的圣歌队中,发现了一位青年,叫做潘迪来。这青年眉清目秀,品学都好。达文西就把他请到画室,充当耶稣画像的模特儿。

达文西这幅画画了两年,在画最后一个门徒犹达斯的时候,便去物色一个像貌表情,要像这个叛徒的人。又花了不少的时间,结果在一个街头上,找到一个面容憔悴、未老先衰的青年,显示出他的心灵已经腐坏。达文西便花钱把这青年,请到画室,按照他的面容,描绘叛徒犹达斯的画像。这时候,那青年忽然哭了起来。达文西愣住了。经过询问,这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两年以前,作过耶稣画像模特儿的潘迪来。他说他这两年来,没有遵守天主教的教规,过着罪恶的生活,腐化自己的身灵,把他原来像似耶稣的容貌,变成一个像茹达斯面孔的人。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对我们的教训,却是真实的。一个人如果不按照天主的意旨去做人做事,很容易变成像叛徒犹达斯那样的人。一个人愿意生活幸福,希望得到永生,最好的道路,就是奉行天主的启示,相信福音,按照教会的规诫作人处世,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进入天主的国。




谈谈痛苦
「痛苦」这个名词,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但是痛苦在人的生活中,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痛苦会随时随地,找上你的门来。简单的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不过每一个人,所受的痛苦是各有不同的。现在我们想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所受过的一切肉体痛苦:比方说,生病、伤害等等的疼痛。更想到自己所经过的种种忧虑、失望、失败、亲人的死亡,以及一些人的忘恩负义,仇恨嫉妒等等。如果我们扩大眼界,看看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们,在挨饿受冻,缺衣少食。再借着想象力,看到世界上千上万的医院,诊疗所,病房,数不清的病患,伤残,在那里痛苦呻吟,还有那些躺在床上一年、五年,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动弹,而焦急的想起来行走的人所忍受的煎熬。再想想那些关在集中营受罪,在死亡在线挣扎的人们。还有千万人为了种族或其它的原因,被迁移到遍远的异乡,离开老乡的流浪者。

从上面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的痛苦,这些痛苦是怎么来的呢?人生的痛苦可不可避免呢?这些问题,也有不少的人,来寻求解答,以及寻求解决。有很多人,以为科学进步,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生活过得舒适方便;再加上医药的发达,减少人的疾病残障,那么世界上就渐渐没有什么痛苦了。但事实并不这样,尽管科学进步,使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生活上的享受,更超过过去多少倍,但人们精神上所受痛苦,一点也没有减少。何况世界上还有很多地区的人,在饱受、饥饿、战争、流亡的祸害呢?另外所有的人,都逃不了一个关口,那就是死亡。作家西蒙尼特说过:「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他的种种计划,每每不能完成,短短的一生,只是一连串的烦恼,而不可避免的死亡,则像利刀一样挂在人的头顶之上。」

痛苦的来源,非常的错综复杂。天灾、人祸、疾病,更有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嫉妒、互相攻讦,彼此陷害等等人为的灾祸。痛苦不管从那一方面来的,但都是和人性相抵触的。但很多人,都不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的确是神秘而难以明了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对于痛苦,产生错误的观念。

按照古书的记载,古时候的人,相信有一种超过人力的神秘力量,在控制着世界的一切,自然现象中,有神仙直接的干预。比方说下雨天,人被雷击死的时候,人们不说他死于雷电,而说他被雷神打死,来惩罚所作的坏事。古代的以色列人,相信一切的灾祸,都是上主的惩罚。这种不正确的看法,多半是由于对神的认识不够,往往把人的观念,加在神的身上,以为神是人间的判官,是高高在上,无情冷酷的君王,对于人间的痛苦,一点也不动心。因为除了作恶的人,受到惩罚以外,在很多的大灾祸中,不知有多少是良善的人们,以及无辜的小孩子。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时候,曾经告诉人们,灾祸很少是天主的惩罚。有一次,门徒指着一个胎生的瞎子问耶稣,是他父母的罪,还是自自己的罪,使他生来就瞎了眼睛。耶稣回答说都不是的。

耶稣要人们对于灾难痛苦,不作任何的判断。他常常强调,如果人们要逃避罪恶所带来的惩罚,改过自新是非常重要的。痛苦的压力,使我们重视生命。比方说每一次经过了死里逃生的考验以后,它好像生命的重新开始,使我们更了解生命的价值,对于天主、对于人类,应该怎样作更大更多的贡献。经过痛苦的人,也更能了解别人的痛苦,而寄以同情。痛苦更使人明白,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可靠,而去追求那永恒的生命。




人生不是悲剧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一位厌世的学者。他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是个轻浮放荡的女人,所以叔本华非常讨厌母亲。由于母子之间的敌视,逐渐变成了仇恨。他从恨他的母亲开始,渐渐恨上了每一个人。他曾经这么写过:「自我有思想以来,我便感觉到世界恨我,是水火不容。」叔本华以为人生只是一场恶梦,常常发表厌人厌世的论调。他到处烦恼、起疑、生气,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反常的恐怖。睡觉的时候,在枕头底下放一枝手枪。他不相信任何人,也不信天主。总之,这位厌世的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可悲的,人生是一场悲剧。另外也有一位诗人,才华洋溢,写了不少的好诗,可是他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生是悲惨的。」

世界上可能有不少的人,同叔本华和那位诗人,有一样的看法,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事实上,这种看法和论调是不正确的,一位有宗教信仰人,更不会接受这样的看法。如果说,人生有悲惨的一面,那么就没有人会否认。不过,人生也有喜乐的一面。换一句话说,人生有阴暗的一面,更有光明的一面。「悲剧」两个字的解释,应该是「一出用散文或诗歌写的戏剧,它有一个好的题材,特别的风格,而结局是悲惨的。令人观赏后伤感、低潮、甚至流泪。」

其实,人间悲惨的事很多很多,决不是一两件悲惨的故事,就代表着所有人类的命运。由此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悲惨或欢乐,是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就算是我们的生活,目前过得相当的安定,相当幸福,可是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在闹灾荒,或饱受战火的摧残,许多人生活是那么的悲惨,这种情况,仍旧刺痛着我们的心灵。当然也有些人,发现人生对他也是失望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管人的一生,过得顺利还是艰苦,到头来还不是一死。如果说一个人真的「一死百了」,那么人生的确是一件悲剧。可是人是有永生的,因此,一个人对以后的生活,如果已经失去了信心,那才真是悲剧。

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时候,虽然有不少的人相信他,限随他,但却有更大的势力,在反对他,甚至用尽心思想害死他。如果耶稣的生命,就在十字架上结束,那才真是大悲剧,是人类最大的悲剧。耶稣当然也感到人生的种种困苦,可是他一点也不畏惧退缩。他遇到灾难痛苦,从不气馁。耶稣曾经向人们说过:「谁要做我的门徒,就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走!」一个勇于背负十字架的人,经常把悲剧转变成胜利的凯歌。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他在第三天光荣的复活了。圣保禄说:「如果我们真正和基督一同受苦,就必会和他一同得到天主的光荣。我们现在所受的痛苦,如果比比将来的荣耀,那真是微不足道的。」英国的小说家乔奇,在他的墓碑上了刻着他自己所写的话:「我们的一生,所能把握的很渺小,所以要奉献自己,来担任一件伟大的工程。」

人生在世,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它是悲伤与欢乐、甘甜与痛苦交织而成的。也有一些人的一生当中,黑暗多于光明,悲苦多于欢乐的,恶运总是当头,好像一生来就注定倒霉的样子。如果没有信心,没有希望,那么他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不少的人,却能在黑暗中,燃烧起他生命的火花,往往比一个在顺利而正常环境中的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生命更为充实。我们从天主那里接受了生命,不论一生的忧愁与喜乐,都能当作献给天主的礼物。一个有信仰的人,必能踏着耶稣基督的苦路,走向光明的永生。




心灵的堡垒
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时候,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说:「恶魔离开了他以前所控制的人,在干旱的地方,四处游荡,想找到居住的处所,都找不到,便只好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当他重回到那里,看见那人的心,虽然打扫干净,但是却没有主人,他就去邀了七个比自己更邪恶的同伴来,一起住在那里。这个人的下场,比从前更惨了。」(参阅路:十一24—26。)

耶稣这个小故事,看起来好像很简单,意思是那个人的心中,原来只住了一个恶魔,后来却住了好多个恶魔,所以这个人的景况,比以前更惨了。可是耶稣讲这故事的当时,他的听众,很多是犹太的法利塞人,他们听了耶稣的道理,也曾多次动过心,有意悔改,但是由于成见太深,不但拒绝耶稣,反而想把耶稣除掉。也可以说恶魔本来从人的心中,走了出去。可是这个人的心灵,却没有防卫。现在恶魔又领了一些同伴,住了进去。想想看,这个人的心中,有那么多的恶魔作祟,他又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

耶稣的这个小故事,也可以引证在一般人的身上。我们一个人,如果心灵太空虚了,那么一切的烦恼、忧愁、怨恨、自艾、自怜、妒嫉等等,统统闯进入了空阔的心胸。这些情绪,就是恶魔,使一个人渐渐走向沈沦,甚至于毁灭。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太忙了,样样的事情,都想插上一手,心中等于有好多恶魔,在同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因此,他的心灵没有任何防备了。可是这个人,不一定是个坏人,他也许是一个能干的人,也许他从事好多种工作。一个人,如果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他一切的忙碌和费心,最后是会被恶魔扰乱的。倡导进化论的达尔文,在自己的传记中说:因为他忽视自己的心灵;所以受过惨痛的损失。年轻的时候,他喜欢音乐,也爱美好的诗篇。可是后来,他要写科学论文,长期研究事理,因此没有时间,去欣赏他早年所喜爱的音乐和诗了。达尔文认为这是一项损失。因为到了晚年,使他心灵空虚贫乏。所以我们不能为找到更好的东西,而把许多美好的事物放弃,那是很不明智的。

人的心灵,应该有防卫的堡垒,才不至于被敌人轻易的占领。圣经的葴言中说过:「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效果,是由心发出的。」所以一个人,如果只顾去忙碌世界的一些事物,而忽视自己的心灵,不加照顾,是很危险的。现代的社会,人的生活越来越忙碌,物质方面的供应,比过去的人,好像更为丰富,可是精神方面,却越来越枯燥。所以现代人,年纪还没有老迈,就已经饱经忧患。如果我们不花些功夫,在精神上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充沛活跃的信心,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一片空虚。

有一位神父在讲道的时候说:「一天下什,他正在书房中看书,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妇,走进了书房,求神父帮助她。原来这少妇的丈夫,年轻英俊,他们夫妻非常恩爱,可是前天,她的丈夫突然去世了。本来她丈夫的爱,填满了她的生命,因此她的心中,不容许其它的东西进去。现在丈夫死了,她的心灵,变成一片空白。她难过、伤痛,不能支持下去。这少妇也曾对宗教热心过,后来她觉得不需要宗教的帮助。她从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发生。现在她需要信心,可是找不到了。」

神父说:「保守你的信心,对你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的一生当中,随时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只有信心坚定,不但可以承担灾难苦痛,也能防止腐败人生的恶影响,来侵蚀我们。」




内在的世外桃源
耶稣说:「你们负劳苦重担的人,到我这里来吧!我要赐给你们安息。」(玛十一28)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富贵或贫贱,不管是聪明或愚笨,都有困难和辛苦的一面。因此,当我们在奔波劳碌,或遇到困苦的时候,巴不得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们好好的休息。

晋朝的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我国读书的人,大多念过这篇文章,没念过的人,也多半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根据这篇文章而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与世隔离,不受外来骚扰的乐园,可以让人过着无忧无虑,与世界无争的安静生活。近两百年来的中国人,经常遭受战乱,生活一直都不安定,「世外桃源」更是一个叫人向往的地方。比方说,在战争的时候,有些穷乡僻壤,深山大谷,交通非常不便,战争的祸患不容易波及,那里极少数的居民,仍能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样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世外桃源」。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处风景幽美,环境安静的地方,也叫它「世外桃源」。不过这些「世外桃源」,是属于外在的环境,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生活在那里的。何况现在交通发达,真正不受外界影响的「世外桃源」,几乎没有了。也可以说,当一个人在奔波劳碌、精神疲乏,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去安静休息,已经不可能了。

幸好,我们还有内在的精神生活,当外在的环境,不能让我们安静的时候,不妨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世外桃源」,来让心情安静和休息。其实人们生活中的不安,往往是由于内心的烦恼和忧虑所引起的。生活的困难,物质的缺乏,当然使人奔波劳苦,如果内心经常烦恼忧愁,那么我们似乎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了。因此我们的主耶稣,一再告诉我们,不必为生活忧虑,更不必为明天的事忧虑。耶稣鼓励我们,外在的「世外桃源」,自从人类堕落以后,再也找不到了,而要在人的内心建立「世外桃源」,把自己的心情放置在安静的境界中。

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得到上主所赐的,出人意外的平安。平静安定,是一切力量的来源,这是世界所不能给予的,也是世界所不能夺去的安息。在灵魂最深处的中心,有一个最安静的处所,上主就住在那里。我们只要使一切的声音静止,就可以在那里听见,上主无声的语言。所以耶稣说:「到我这里来吧!我要赐给你们安息。」我们心灵有了安息,我们就可以听到上主的话,并和上主交谈,在上主那里,我们得到力量,得到安慰,更能得到人生的指示。

人究竟是群居的,无法单独生活。天主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一个男人,后来天主说:「人单独生活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合适的伴侣,作他的助手。」人自家族、部落,以至于社会、国家,都跟别人发生关系,相互往来。今天由于交通的发达,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更为缩短,人模拟往日更能接近不同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所制造嘈音,使人不得安宁。所以外在的环境,越来越让人不得安静。只有人的内心,是属于个人控制的,所以在内心建立安宁的境界,是可以作得到的。不过,我们还得和上主合作,建立一个内心的和平世界。不然的话,我们内在的安宁,很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干扰,而被破坏。

耶稣基督在世上的生活,外表无时无刻,不在患难和危险之中,随时为惊涛骇浪所冲击,直到伤残的身体,躺进了坟墓。可是他内在的生活极端的安静和平。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安息。这也是他许给我们的。




生活中的风雨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的风雨,是突然而来的。一个极大的悲哀,一个痛心的失望,一个彻底的失败。往往使我们没有法子应付,它们像晴朗的天空,突然到来的暴风雨,你想找一个地方躲避,都没法子找到。也有许多风雨,是渐渐而来的,在遥远的天边,起初只是一小朵的一片乌云,直到布满天空,成了压倒之势,让人看不到一丝青天。人的小烦恼,似乎不太重要,当它渐渐扩大起来以后,就把人整个的心灵塞住,让人的精神得不到一点解脱。

再看看我们的世界,物质文明了,科学进步,按理来说,人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满足的。事实上,并不如此,太多数的人,仍旧感到生活的苦恼,不是这里不顺意,就是那里有烦恼。至于生活在战火摧残地区的人,他们的痛苦,更是没有法子形容的。稍有头脑的人,就可以想象得到,那种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滋味。另外,还有亿万人民,生活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行动、语言、信仰、甚至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受到限制,这些人的痛苦,也只有他们自己最为清楚瞭解。

为一个有信仰的基督徒来说,生活中的风雨,是上主所许可的,是要我们得到益处。天主要有桧树,便在原野中栽种了,让它在风雨中飘摇,在挣扎中求生存,才能使它根深蒂固,然后长成高大的树木,成为林中之王。天主造就一个可用之材,也就把他放在同样的风雨当中,让他经历风吹雨打的生活,才能长得更为健壮,懂得更多的人生。我们人类的历史,充满了艰难和困苦,因此造就了一些英雄伟人,以及更多无名的豪杰志士。我们基督徒受到风雨的洗礼,则是历练我们的灵魂。一个圣洁的灵魂,必须经得起风吹雨打,在人生的过程当中,必须不屈不挠。

有一位诗人说:「多可怕啊,如果生活过得太顺利,人的灵性就死去了。」如果我们一生当中,没有风风雨雨,不经过打击和伤心事,那么灵性就会死去。心灵伟大的人物,往往是经过无数的忧患、困苦、折磨、奋斗的。在一本书上,我看到这么一个寓言:

有一个时期,世界上的人都为自己而悲伤,甚至气愤、嫉妒,因为同别人一比,他们觉得天主对待自己太不公平。每个人觉得自己的烦恼,要比人家多,生活也比较艰苦、担子也重,实在受不了。每一个人都看到邻居背上的负担和困苦很轻,走起来那样轻松,因而不高兴。除了少数人以外,他们认为如果能同别人,交换一下烦恼和担子,人生就轻松、心情就愉快了。为了要矫正这不公平的状况,上主就安排了一天,叫每个人背着自己生活的包袱,到一个地方集合,然后把包袱扔在那里,不过还要在别人扔下的包袱中,拣一个自己喜欢的,或最轻的带走。大家都答应了。那天,真是一个大好的日子,人们把自己的痛苦、缺憾、伤心失意的事情,折磨人的烦恼,统统放在包袱中扔掉了。然后,他们选了一个包袱,只要是不合心意的就不要,这是多么好的乐事呀,经过选了包袱以后,世人都快乐了。但很可借的,是这快乐并没有维持好久,原来每个人觉得捡来的包袱,比自己原来的更重,更不容易背。所以没有多久,大家都回来了,要捡回自己原来的包袱。因为他们对原来的包袱很熟悉,已经习惯了,还是甘心背原来的包袱。」

从这个寓言中,你可能得到了启示。原来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有自己的十字架。只有奋勇背负的人,才能得到生命的荣冠。



人要做什么?
耶稣在传教的时候,经过一个叫耶里哥的地方,有一个瞎子大声喊叫说:「耶稣,可怜我吧 !
」耶稣问他:「你要我为你做什么?」(参阅玛:廿30—32。)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很多时候,可能像那个瞎子一样,需要耶稣的帮助和指引,才能完全看清世界上的一切。一个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目的?到底需要些什么呢?英国的诗人勃莱克,曾经画过一幅画,画里有一个人,站在梯子脚下,梯子一直向上伸展,伸到了云霄当中。在那个人的四周,有百花开放,百鸟飞舞,一双双情侣手挽着手漫步。可是那个人却向着苍天凝望。这幅画的标题是「我要」。

人所需要的,往往超过目前世界上所能供给的,也不是一生或一时,所能供给的。人的种种抱负和欲望,则要看一个人的智慧,和品格而定。有人需要物质的富裕,有人则需要精神的满足。不过每个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制的,也可以说,永远不能满足。人是群体而生活的,社会的进步,是靠大家共同努力推动的。但有许多人,好像不向别人求什么,也不供给人家什么,一切听其自然。这样的人,是属于消极的,但他本身并不是满于现状的,他所追求的,只是他个人想要的,他想要什么,有时候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们不参加崇拜,不热心政治;对于传统的文明,和一切的宗教信仰,都无动于衷。简单的说,这些人精神空虚,态度消极,一生的时光,就混混沌沌的过去了。

也有一些人,外表上的态度,好像非常积极,可是个性很不安定,心里烦乱,毫无决断。他们需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自己也弄不清楚。有人这么煽动,他们也跟着叫;有人那么宣传,他们也跟着喊。叫来喊去,完全成了别人的工具,被有野心的人所利用,自己还以为热心社会事业呢!这种原因,当然是他们自己,心中没有固定的精神目标,生活像浮萍,在茫茫的人海中飘来荡去。

社会上究竟有多少人,心目中有一个肯定的精神目标,非达到不可呢?一个人希望有所收获,一定要先清楚自己,所要求的是什么。然后准备自己、充实自己,尽力去争取,一旦成功了,也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简单的说,一个人做生意也好,学一门技术也好,研究一门学问也好,如果希望有一点成就,便不能漫无目标,想怎么就怎么样。一定要让自己的内心生活,甚至于行为,有所检点和约束。一个人追求世上的事物,尚且要有目标、有方法,然后努力的向着目标前进。那么追求永恒的信仰,自然要多下功夫去争取。不少人需要宗教的安慰,却不参加宗教的礼仪;希望得到宗教的鼓励,却不遵守宗教的规则。宗教的信仰,虽然是在于一个人内心的虔诚,但外表上的言语行为,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从许多成功的人身上,看出他们在精神生活上,或宗教信仰上,表现出那么的虔诚和向上。

世界上很多人,为使生命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尽所有的能力,从事文化、教育、科学、和社会改革等工作。想为人类谋求幸福,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人,是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但人生不只是现世的短暂生活,而真正的生命,是永恒的。如何得到永恒的生命呢?耶稣曾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亲爱的读友,想法子多接近耶稣吧!他必能赐给你永恒的生命。




偏见,偏见
耶稣在传教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家乡纳匝肋,在会堂里教训人们,同乡们都觉得很稀奇,便议论纷纷,他们互相说耶稣,从那里得到这种智慧呢?是谁给他这样神奇的能力呢?后来他们又说,耶稣不过是木匠若瑟的儿子,他的母亲不是玛利亚吗?还有他的堂兄弟和堂姊妹,他们都认识,究竟他从那里来的一身本领呢?一谈到这里,他们都看不起耶稣。

又有一次,耶稣召叫了斐理伯作他的门徒,斐理伯马上去找纳塔乃耳,对他说:「梅瑟和先知们,所预言的那位救世主,我们找到了,他就是纳匝肋的耶稣,他的父亲叫若瑟。」纳塔乃耳不屑地说:「纳匝肋这个小地方,还会出什么好东西。」(参阅若:一43—50。)

从上面两段事实看来,耶稣基督虽然是救世主,但由于他出身低微,和他出生在小地方纳匝肋,由于人们的偏见,而受到不应该有的待遇。这些事例,也给我们一些很有意义的教训,那就是偏见往往是盲目的,也是粗俗的。损伤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自己还不知道呢?好像一个人带起了眼罩,把心灵的窗户给遮住,看不到友爱和理性的光辉。就算是人家找出了真凭实据,有偏见的人,对某一个人,或一件事,总是固执自己的见解,不肯敝开心胸,去容纳跟自己不同的意见。

也许有人认为,偏见是人的一种天性,因此它并不是出于恶意。事实上,偏见的确是人的劣根性,即使不出于恶意,也算是出于无知。这种无知,并不是说有偏见的人,没有知识和学问,而是他品德修养上的欠缺。偏见使人的情感冷漠,甚至像铁石一样的坚硬,不容许别人的解说,所下的决定都没有理性的根据,过去的一切,从不淡忘,也从不宽恕。比方说,我们中国人近一百多年来,饱受过帝国主义的压迫,因此认为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大坏蛋。所以也摒弃外国人的某些优点,例如文学、艺术、科学上的贡献。对于宗教的信仰,也予以拒绝,因为它是从国外传来的。不但岐视它,甚至排斥和压迫,进而予以摧毁。这种偏见,固然有它的来历,但仍旧是没有理性,也没有友爱的恕道精神。

有时候,我们碰到某一个种族的人,马上就很讨厌他。为的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当然也没有静下来想一想,究竟什么原因?只是觉得他跟我们不一样,所以一看到了就不高兴。种族之间的偏见,渐渐会演变成种族之间的仇恨,这也是今天世界最可怕的一件事,可以助长怒火,培养痛苦,制造战争。其实只要我们想法子了解别人,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想,我们会发现,人心到处都是一样的。偏见也是自私的表现,由于别人同我们的想法,有不同的地方;别人的文化或宗教,跟我们有一段差距,我们自然而然的讨厌他。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对的,是好的。就算是别人再对、再好,也认为是不对或不好的。

耶稣传教的时候说:「我是来拯救世界的。」由于他没有说:「我来是为让犹太人得救。」所以当时很多犹太人非常生气。耶稣出生在犹太民族,难道他不爱犹太人吗?相信他非常爱他自己的同胞,但耶稣来世的目的,不但是救犹太人,更为拯救世界所有的人。他的拯救,不但是要改善社会人心,让大家过安乐和平的生活,而且是要人的灵魂得救,进入永生。可是,当时的犹太人,尤其是法利塞人跟司祭、经师们,他们的偏见和无知,不接受耶稣的道理,结果让基督的教义,反而在其它地区蓬勃发展。




背后的悲痛
我们人生活在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如人意的。不少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活得辛苦,因为他们看到别人的快乐,别人的欢笑。所以认为别人比较幸福。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常常觉得自己命苦的人,也许比有些人还要幸福多了。有时候,我们看到别人流露笑容,其实他生活当中,不知隐藏了多少辛酸呢?

在旧约圣经中,有这么一段故事。以色列的古圣若瑟,少年时候聪明孝顺,遭受哥哥们的妒忌,便把他卖给到埃及去做生意的商人。若瑟到了埃及,受尽了艰苦,在天主的护佑和他自己的奋斗下,由奴隶而做到了埃及的宰相。就在这时候,若瑟的家乡正闹饥荒,所以他的哥哥们,被迫到埃及去找食物。当时,埃及连年丰收,埃及王在若瑟的建议下,救济邻近地区的饥民。若瑟的哥哥到了埃及宫中,却不知道眼前的宰相,就是自己的弟弟,而若瑟却认识他们,但不敢马上认他们,只有内心伤痛。后来,若瑟同母所生的弟弟来了,若瑟爱护弟弟的情切,想要流泪,赶快进到内室去,哭了一场,然后洗了脸出来,勉强压制自己。到后来,事情安排妥当,他才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弟兄们都高兴得哭了起来。(参阅创:卅七—四三章。)

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们,往往在他的笑脸后边,同样隐藏着不少的悲痛,和不少的愁苦。有时候为了自尊心,不讲出来。有时候为了种种原因,把满腔的苦水,只好向肚子里吞。甚至有时候,他发现别人也在痛苦,那么他就得更要装出来笑容来了。美国的林肯总统,为了解放黑奴而引起了南北战争,当战争惨烈的时候,就常常说些笑话,以免伤心过度。林肯自己说:「我没有法子,只有跪在上主面前祈祷,因为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路可走。」他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只有向上主求助。在他常说的笑话背后,却隐藏深深的悲痛,和忧国忧民的哀伤。

多年以前,荷兰有一位贵族威廉奥兰奇,在他去世的时候,亲友看他的胸前挂着一只黄金小盒,盒内钥着一绺青发,这是他心爱妻子的头发,她已经死去多年了。从这小小的珍贵物体,可以看出这位威廉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心胸中隐藏的爱情和悲痛,是何等的深远。平时他仍然谈笑风生,可是他的笑中隐埋着伤感。我想社会上这样的人,一定还很多。

其实,人生在世,艰苦辛酸的日子,总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那么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大者如天灾、战争,小者如生离、死别、病苦、贫穷等等,都给人带来外在的、或内在的痛苦。有些人,却能抬起头来,面对现实,以宁静、忍耐,无比的英勇来迎接苦难。也有些人遇到挫折,则怨天尤人,嘴巴里咕咕嘀嘀讲个不停,态度消极,行为渐渐懒散,结果使生活更为痛苦。

耶稣基督降生来到世界,向人们宣扬福音的时候,他不但早知他的同胞,以及罗马人会反对他迫害他,而且他还知道他的苦难和死亡。可是耶稣从未退缩,更不向敌人妥协,做他应该做的。当耶稣在受难的前夕,在日色玛尼山园祈祷的时候,祂预知自己的苦难及死亡,由于人性的软弱,他向天父说:「父啊!如果你愿意,请你不用我喝这苦杯,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好了。」从耶稣的祈祷中,可见祂也畏惧苦难,但是祂却要照天父的旨意去作。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常看到一些人负着沉重的担子,悲惨的遭遇,但他们英勇的表现,真使人惊讶佩服。我们有信仰的人,依靠天父,应该能负更重更苦的担子。



谈偷窃抢夺
造物的天主,创造了宇宙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的。在旧约圣经创世记当中,这么记载的,天主照着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们说:「你们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水中的鱼,空中的飞鱼,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天主又说:「看,地上所有结种子的各种蔬菜,一切结果而传种的果树,我都给你们当作食物。」(参阅创:一章。)从圣经中就看出来,天主为了人类而创造了一切。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尽可按照天主的圣意,去享用天主所创造的一切。不过,人类自原祖父母亚当和厄娃,背弃天主以后,天主要人劳心劳力,才能得到生活中的需要。我们每个人,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也有得到生活方法的权利,一个人的财富,便是人生活的必要条件。

天主希望我们,一方面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从事工作,努力生产,使财富不断的增加,人的生活程度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应该按照正义和爱德的原则,来分配财富。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有这种认识,财富是自己工作得来的,但真正的所有权是属于天主的,因此除了个人的生活需要之外,应该以天主子女的态度,与别人合作,建立繁荣进步的社会,以改善大家的生活。为了确保工作成果的运用,以及加强人的工作效率,因此天主容许人拥有私人财富的制度。所指的财富私有,就是每个人可以自由处理自己财富的权利。

一个人的私有财富的来源,大概分为三方面:第一是遗留下来的祖产。第二是个人工作赚来的。第三是非法的方式得来的。关于前面两个方式而来的私人财富,是合乎情理的,而非法的方式得来的财富,则是天主禁止的。所以天主的诫命当中,有「不要偷盗」和「不贪他人财物」的规定。目的是要我们尊重别人的权利,以免造成你争我夺,而放弃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关于财富,耶稣基督说了一段意义深长的话。他说:「人纵然赚到了全世界,却丧失了灵魂,那又有什么益处呢?你还能拿什么,来赎回这宝贵的永生呢?」耶稣又说过:「你们么当自己预备永久不坏的钱袋,在天上积存取用不尽的财富,因为在天上没有贼偷,也没有虫蛀。你们的财富在那里,你们的心也在那里。」(参阅路:九25.十二33—34。)耶稣这些话,明白的告诉我们,人的生活不可为了衣食住行,而消耗了所有的精力跟时间,他还希望我们要发展精神生活,追求永生,进入天国。但是人既然生存在这物质的世界,需要物质以养活肉体的生命,而天主爱人,早已经赐给了人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因此人如何善用万物,也是教会特别注意的事。

教会希望每个人,除了维持生活所必需的财物之外,有多余的财富,应该救济穷人,帮助慈善、教育及公共福利事业等等。而富有的国家,也有责任帮助贫穷落后的国家,使能分享科学进步的成果。这正和天主借着圣经所启示的,宇宙万物,原来为全人类共同享用的。所以教会对现世的财物,既不教人奢侈滥用,无故浪费;也不教人做守财奴,把金钱当作宝物。教会却教人一方面用合理的方法赚钱,过勤俭节约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慷慨大方,乐善好施,这才合乎天主创造万物的旨意。至于说为了金钱,明抢、暗偷、贪污、走私、出售假货、伪造钱币、侵占公物、吞没私产等等,都是天主所不容许的。我们天主教友都知道,耶稣基督为了爱我们,甘心到世界上来过穷苦人的生活。他要人们互助友爱,改善大众的生活,但更要我们,注意追求幸福的永生。




人生的价值
一般人,对一个人的价值,多半以他外在的成就而判断。比方说:作了大官,发了大财、或有好的学问,甚至于活了很长的寿命,都是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我们看看那稣基督对于人的生命,是怎样的说法。祂说:「你们要小心谨慎,防范一切的贪婪,因为真正丰盛的生命,并不在乎他的家产富足。」从耶稣的话里面,可以知道财富,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参阅路:十二1
6—21。)
耶稣又讲了一个比喻说:「有一个富翁,田地的出产丰富,他心里盘算着:『我没有够大的地方,来收藏我的物产了,该怎么办呢?』他又自言自语的说:『对了,我要把原来的仓库拆掉,改建一座更大的,来存放我的五谷和别的货物。然后我要对自己说,幸运的人哪!你拥有一切好东西,足够你多年的花用,你慢慢的享受,吃吃喝喝,过舒服的日子吧!』但是,天主要对他说:
『你这个胡涂人,假如就在今夜,你得交出你的生命,那么,你为自己积存的一切财富,要留给谁享用呢?』接着耶稣下了一个结论:「那些为自己积聚财富,在天主眼中却不富足的人,也是这样。」

也许有人说,长寿的人,一定活得最有意义。也许另外还有人说,我并不想发大财,享受物质生活,只希望活得久一点,可以看看自己辛劳的成果。事实上,有些人在世界上,虽然活了很长的寿命,但真正够得上算是好好活着的时间,却是非常的短暂。因为时间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在世生命的长短,不能代表是人生价值的高低。比方说:英国的诗人济慈,只活了二十六岁,诗人拜伦也只活了三十几岁。我国的文学家王勃,也是三十几岁去世的。可是他们的生活,都很丰富。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耶稣基督,离开人世的时候,才三十多岁。一个人如果只是为自己活着,就算他活了一百岁,也没有什么价值。一个人如果是为别人活着,而且为别人贡献了所有的力量,不管他的成就有多大,他的人生价值,就非常的高了。

俄国的文豪托尔斯泰,有一次以「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为题,写过一篇小说。小说中的主角,把眼前看得到的土地,都弄到手了,仍然是贪得无厌。死后人们拿了一把锄头,掘一个七英尺长的洞,正好把他埋在土中。他到死时,还斤斤于多占一些地方,可是到头来,只占据了一个坟墓的位置就够了。一个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的观察,只看它正当的价值,也就是说,把它看成是达到某一项目标的方法。他也知道,世上有许多东西,对他根本没有什么用处。有些东西,即使没有,也照样活下去了。世上最快乐的人,不是那些百万富翁,或是需要太多物质享受的人。有人说,人们在世上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故事,或一阵云雾一样。等到故事讲完了,云雾散开了,我们也得走了。不管人在世上活了多少年月,但是在茫茫的时间海洋中,实在算不了什么。

如果寿命的长短,或财富的多少,都不足以代表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它呢?也许有人以幸福的人生、或快乐的人生,来确定人生的价值。但也不正确。比方说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忧国忧民,他去世的时候,在遗嘱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可以说他在人世间没有幸福和快乐。就算有,也不过是短时间的快乐而已,但是国父的人生价值,是千古不杇的。耶稣基督出身贫苦,生于忧患,死在十字架上。他是人类的救主,他的人生价值是无限的。国父的奋斗是救国救民,耶稣的牺牲是救人救世。如果有这种思想和行为的人,他的人生价值,自然是有意义的,是崇高伟大的。
苦难之后
灾难和痛苦的压力,能使我们重视生命,每一次经过了死里逃生的考验后后,使我们更瞭解生命的价值,对于神、对于人类,应当作更大更多的贡献。一个经过苦难的人,更会了解别人的痛苦,而能寄予同情。

人的一生,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很少是一帆风顺,一辈子平平安安,或无忧无虑的。就算是物质方面没什么缺乏,但在精神方面,一定有不少压迫和折磨。何况世界上,更有很多的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论物质和精神,都得不到最基本的满足,几乎没有一点幸福可言。

人生的遭遇,是变化莫测的。当你的生活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想不到,一下子暴风袭来,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遭遇打击,被人误解、污辱、欺凌、压榨。恶运好像车轮一样,在你头上压过来辗过去。让你伤痕累累,一点都抬不起头来。

人生的不幸和苦难,可以说每个人都不相同。当我们饱经忧患,四肢乏力,不能支持下去的时候;或者是历尽艰难困苦,没有法子逃避的时刻;或者是所喜爱的、所依靠的,被剥夺而去以后;或者是没有法子,信心消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写到这里,我先介绍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约瑟芬.勃特儿女士和她的丈夫,度假回来,眼见她金黄色头发的小女儿,在阳台上等候。那小女孩看见爸爸和妈妈走了过来,就不断的挥手。爸爸妈妈越走越近,小女孩一阵高兴,迫不及待的要亲近父母,身体太向前倾,终于冲过栏干,摔了下去,跌死在父母的面前。孩子欢迎双亲回来,情感是何等的真挚,但是就在这一剎那之间,小小的生命失去了光辉。在想象中,这一对父母的悲痛,是无法形容的。可是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悲痛命运,也不孤孤单单坐在那儿伤心落泪。那位母亲约瑟芬勃特儿,决定要找一些伤痛比自己更深的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们。后来,她鼓起精神,开始更崇高的生活,去帮助孤苦无依的女孩子,做她们的朋友。

从自己的悲痛中,解脱出来,把悲伤化为同情的力量,去服务人群,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但在约瑟芬女士的心中,那痛苦、损失、孤寂、悲哀,都谱成了一曲信心、仁爱的凯歌。
像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小故事,到处都有。在我们的四周,固然看到许多有勇气的人,在艰苦中怎样的站立和前进。但也看见一些,向环境屈服投降的人;和一些只知怨天尤人,一生生活在悲苦中的人。

我们不应做一个失败者,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仍要努力的寻找出路,甚至开创出路。当我们真的伤痕累累,抬不起头来;或者真没有法子,不能再前进的时候。我们要以信心,依靠天主。天主必赐给我们勇气,让我们能面对痛苦,能有力量,继续奋斗下去。

耶稣基督为拯救人类,他自愿出生在贫苦的环境中,接受生活的挑战。为了传扬福音,而面对敌人的迫害,和恶势力的战斗。耶稣说:「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到安慰。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五4、10)耶稣虽然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他终于得胜。他复活后向门徒说:「基督必须先经过苦难,然后才进入他的荣耀。」耶稣的言和行,是我们最好的启示。当我们在痛苦悲伤、失意挫折的时候,耶稣就在你的身边。同样的,在我们饱受忧患以后,生命也更发出了光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