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信仰生活爱

爱的启示


爱的启示
 

爱所有的人
耶稣基督传教的时候,向群众们说:「你们听过『要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告诉你们,要爱仇敌,甚至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这样你才是天父的儿女。因为天主使阳光照好人,也照坏人。下雨给义人,也给恶人。如果你们只关心那些爱你们的人,这为什么值得赏报的呢
?就是贪官污吏也会这样做。如果你们只问候自己的朋友,又有什么希奇。就是不信天主的外族人,也会这样做的。所以,你们应该效法天父,像祂那样完美。」(参阅玛:五43—48。)

从耶稣这些话中,知道祂的意思是教我们,要像天父那样博爱世人的精神。祂希望我们爱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他要我们爱那些爱我的人,也爱那些不爱我的人;爱那些可爱的人,也爱那些不可爱的人。耶稣还特别要我们爱仇敌,甚至为迫害我们的人祈祷。

从这些教训当中,我们可能觉得耶稣对我们的要求,似乎太过份了一点。如果进一步思考耶稣的这些话,你就会发现,耶稣的要求并不过份。大家都知道,一个可爱的人,他必定受到别人的欢迎,他走到那里,自然容易被人所爱,爱他的人,也必定很多,如果我们去爱他,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一个不可爱的人,他到那里会受人厌恶,被人排斥,如果我们去爱这样的人,就难能可贵了。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才最需要人家的爱。一个基督徒的伟大处,也在于别人作不到的爱德,而我们能做到。

世界上本来就有许多不可爱的人,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人,越少越好,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这些人往往是刚愎自恃,暴躁,爱理不理,很难以和别人相处。他们自己建筑起一道墙,希望别人不要侵犯他。这些人的态度,是自尊自大,或自卑自怜。在行为方面,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这些不可爱的人,他们的形象,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也并不如此,他们的不可爱,也可能是我们自己,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才有这样的结果。

我们有时候不喜欢人家,往往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我们对人的成见,往往不可理喻,但是我们又无法避免,因此经常同一些人,发生不必要的磨擦,奇怪的是这些人,也会觉得我们很不可爱呢?有时候,人们互相的不喜欢;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不了解。一般人的习惯,对一个陌生人,总是抱着怀疑、恐惧、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如果我们对人的态度和善,语气诚恳,那么就容易让别人亲近,往往会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爱。

有时候,一个人的不可爱,并非是对方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原因是对方的语言,在某一点上冒犯了我们,或者他的作为,违反了我们的想法。简单的说,当一个人在言语上、行为上,不合我们口味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对方的不可爱。如果站在超然的立场上来看,这种不可爱,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

当然也有些人,情感上受到创伤,个性变得乖僻,使人不容易接近,就像小孩子烧痛了手,会怕火一样。比方说经常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他们对于世界,须存着一种冷漠忽视的心理。遭受过压迫,经过恐怖生活的人,往往对别人的友爱和关怀,表示怀疑,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其实,他们的粗鲁和冷漠,只是一种防卫的作用而已。当我们了解他们的问题以后,就得花点功夫,想法子忍耐一下他们的缺点,然后让他们了解我们。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也就渐渐建立起来。若望一书中说:可爱的诸位,我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天主来的。




爱心与行为
我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来建立和谐幸福的世界。耶稣基督到世界上来,祂带给世界最伟大的礼物,就是「爱」。爱德究竟是怎样解释呢!请你看看圣保禄宗徒所说的一段话:

『纵然我能操世上一切的语言,又能说天使的话,但如果没有爱,我就成了个发出声音的锣,或敲出响声的钹。我即使能有先知的远见,又明白极深的道理,而且学识渊博,更有足以移动山岭的信心,却没有爱,我仍然一无是处。就算我把所有的财产全部施舍,给了穷苦的人,或舍己捐躯,任人焚烧,但没有爱,仍是毫无价值。爱是恒久忍耐,又以慈悲为怀。爱是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的事,不自私自利,不轻易动怒,不怀怨记恨。爱又使人憎恶歪邪的事,喜爱正义和真理。爱是凡事宽恕,凡事信任,凡事忍耐。爱是永恒不息的。』(参阅格前:十三1—8。)

当您念了圣保禄这段美好的话以后,再仔细思考一下,那么对于「爱」这个字,就深入瞭解了。对于社会上很多的人来说,以为爱德是把一块钱,或把一件衣服扔给可怜的人就行了。如果爱德真是这样,那么它就太没什么价值,根本不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它。记得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清苦的作家,在马路上遇见一个乞丐,当乞丐向他乞讨的时候,他觉得应该帮忙这乞丐,于是伸手到口袋中,想拿出一点钱来,但是掏来掏去,一毛钱也没有,这时候他非常尴尬,便向那乞丐说:「朋友,真对不起,我的口袋中实在没有什么了。」乞丐笑笑说:「没关系,你已经给了我比金钱更好的东西—友爱,谢谢你。」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来,施舍固然是爱德的表现,如果在施舍中没有慈善和仁爱,那么施舍也就没有意义了。真正的爱德,是一种施舍,但是对于所爱的人,先有相当的认识。西方有一句格言:「我们不能爱我们所不知道的。」如果我们没想到父母,或对父母的一无所知,自然不会爱他们了。如果我们没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或者人们都是天主的子女,那么我们真正的去爱所不认识的人,也是相当困难的事,也可以说是没法子做到的。

一个有爱德的人,知道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是有义务的。因人不能脱离别人,单独生活。尤其是精神方面,更与别人戚戚相关。一个人所作的善事,或者所做的坏事,对别人对社会都有影响,而且都必须对自己的良心,和对天主负责。如果我们明白了个人心灵邪恶,已经是够糟的事,那么再去作恶犯罪,就相当的严重了,因为坏事不只是害了别人,而且也害了自己。反过来说,一个人思想正直,行为光明正大,对所有的人以仁爱的态度,以和善的服务,那么,他的爱德光辉四射,让很多人得到温暖。一个基督徒,因为爱天主,所以会去爱自己的邻人。圣若望宗徒说:「如果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这人便是撒谎。因为他连眼前的弟兄都不爱,又怎能爱那看不见的天主呢?我们从天主得到的命令,就是爱天主的人,也应该爱自己的弟兄。」(若壹:四20—21。)

我们爱别人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是来自内心的爱德,然后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比方说:给饥饿的人食物,给受冻的人衣穿,给生病的人药物,收容孤儿寡母,甚至给痛苦人的安慰,给受委屈者的一个微笑,以及原谅别人的无礼,引导别人改过自新等等,都是爱别人的表现,当然要看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环境,来选择自己应该做的去做。




受苦者的朋友
痛苦对我们人来说,好像是摆不掉的锁枷。但是很少人了解痛苦的意义。耶稣基督为了拯救人类,降生到世界上来,不是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是来体验人间的疾苦,为补赎人们的罪过,受苦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因此,耶稣不但是救世主,更可以说是痛苦者的朋友。

我们一般人,对于那些身心受到苦难的人,很难伸出援手,通常给予那受苦的朋友,只有说一声:「我很难过。」如安慰朋友,照理说仍旧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的。对受苦的人,最容易作到的,就是安慰同情的话。必要的时候,在自己能力所及,也可以给以物质上的帮助。不过有时候,一个人在极为悲伤情形之下,物质的帮助、或同情安慰他的话,也是没有用的。比方说,对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女士,你又能说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她所想到的是:「我的丈夫为什么要死呢?我的孩子为什么要失掉父亲呢:天主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呢?」因此这位女士,对任何的安慰,都很难以接受的。前些时候,我的一位邻居太太,突然接到一封电报,说她在国外工作的丈夫,在前天由于发生车祸而丧生了。邻居太太看完电报,当场昏了过去。当她苏醒过来,便哭着:老天爷为什么这么狠心,让她的丈夫死在外国,在丈夫死的时候,连见最后一次面的机会也没有。

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痛苦是避免不了的。每个人所遭受的痛苦,各有不同,生离死别,固然是痛苦,但躺在床上忍受病痛的煎熬,或在集中营中饱受虐待的酷刑,都是难以用语言形容出来的灾难。痛苦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想到耶稣基督说的:「你们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着我走!」也有人不了解耶稣所说的意义,就得想法子去明白,耶稣为什么来到世界?祂为什么自己受苦受难,还要我们也忍受痛苦呢?我们知道,天主圣子降生成人,来使天主圣父宽恕堕落了的人类。耶稣的救世,就是采用了受苦受难的方法,祂的一生就在于屈尊就卑,作一个贫苦的工人。

耶稣基督在世界上,所受到的痛苦和迫害,是超过常人的,他出生在卑贱的马槽,一到人世就受冻受饿。没有好久,黑洛德王为了铲除先知所预言的君王,便使用阴谋诡计,想叫耶稣的脑袋搬家,迫使耶稣在父母的照顾下,逃难到埃及去,过离乡背井的流亡生活。后来耶稣在纳匝肋,在玛利亚和若瑟的管教下,必须劳苦工作。在他传教的生活中,经常飘泊,他自己说:「孤狸有穴,飞鸟有窝,而我连放枕头的地方都没有。」(路:九58。)虽然耶稣行了许多善事,帮助了许多可怜的人,但常受到误解,甚至被人辱骂。不少癞病人,或其它无法医治的患者,被耶稣治好了,连一声谢谢都没有。犹太人的司祭、法利塞人,千方百计的要陷害他,而罗马人则耽心他,有领导犹太人复国的举动。耶稣所信任的十二个门徒,争着想要获取高位。十二个门徒之一的茹达斯,甚至用亲吻礼,来出卖他的老师耶稣。耶稣受苦受难的高潮,就是被钉在十字架上死。

耶稣是天主圣子,为什么要受这么大的痛苦,来拯救世界呢?其目的是为了教我们,如何向天父祈祷,而得到恩宠。耶稣把受苦当作一种祈祷,他是救世主,他的方法必然是最好的方法。在这种光照下,我们生活的苦难与忧伤,就有了一种新的意义。既然我们的生活中,免不了苦难,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苦难,作为向天父的祈祷,或一种奉献。当我们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以后,就像主耶稣一样,光荣的回到天上家乡。耶稣是受苦者的朋友,当我们在苦难中,不妨呼求他陪我们一起,走痛苦的道路。




医治创痛的良方
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时候,他一方面讲道教人悔改自己的过失,皈依天主,走真理的道路。另一方面他以仁慈的心肠,去帮助那些贫病的人、去安慰鼓励那弱小残障的人。耶稣还经常显奇迹,治好那些一生在病苦中的可怜人。在玛尔谷福音中,记载有一个妇女,得了十二年流血不止的妇女病,医学上叫它「血漏」病。经过了许多医生的医治,受尽了痛苦,又花光了钱,病况一点也没好转。她听说耶稣行了很多奇迹,便在耶稣经过的时候,来在人群当中,接近耶稣,摸了一下耶稣的外衣。因为这妇女心中想:「只要摸到耶稣的衣服,我的病就会好的。」果然在一摸耶稣的外衣之后,他的血漏病完全好了。后来这妇女在耶稣面前,说出了她摸耶稣外衣的经过。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心救了你,安心的回去吧!你的病完全好了。」(参阅谷:五25
—34。)
耶稣基督不只是一位教导真理,且使一切真理成为真寔的教师;他也是一位医生,他治疗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在新约圣经的福音中,描写耶稣基督慈悲而神奇的手,把健康和希望,带给那可怜的病人。也经常可以到,有一群生活疲惫的人,身患病苦的人,生命变了形的人,精神饱受压迫的人,围绕着耶稣的身边,让耶稣医好他们,安慰鼓励他们。以一般的情形来说,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或是受了伤,最好的法子,就是送到医院中去医治。经过几天的检查,和使用药物,通常是过了几天,病症和创伤就好了。这样的痊愈,是靠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再加上我们身体内,自然的神秘的复原能力。

有时候,需要很长久的时间,疾病才会痊愈。在新约圣经中,我们看出,耶稣治病的方法,就不一样了。祂能在当时当地,使病人全部康复。祂不用药物,也不用诊断,他医治的速度,快得出奇。只要一句话,或一举手碰一碰,就使病人痊愈。一切的痛疾,和不可医治的病,统统消失了。不过我们应该注意,耶稣在治愈病人的时候,会说
:「你的信心救了你。」
信心并不是运用意志的力量,来确定某一件事情将要实现,而是把它看作是必然的事,因为主耶稣既然说过,这件事必会实现。信心能把应许变作预言。仅仅是应许,还有待我们的合作,才能实现。信心使我们有确切的了解,某件事情必会成功,因为主耶稣不会说谎的。印度的圣雄甘地说,信心的力量比相信还大些,也比服膺一条教条的力量还强。信心的力量,本来就在人体内,是潜伏在人的灵魂中,被恐惧与不信任所压制,没有好好运用,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它。耶稣基督一再启发人的信心,他一再利用人的信心,来完成自己所达不到的愿望。

我们常听见人在祈祷的时候,求天主给他更多的信心,但仔细听下去,就发现他所求的,并不是更多的信心,而是更多眼前所能看到的印象。信心并不说:「我看这件事对我有益,所以天主必定会赐给我,」而是说「这件事为天主所赐予,所以必定于我有益。」信心,在黑暗中与天主同行的时候,只求一件事,求天主把他的手,握得更紧。有一位学者固德温说:「耶稣基督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宗教家,他把自己那股有力的,对于神与人的信心,加在人们脆弱的信心上,因而治疗了人们身体和心灵上的病痛。」如果我们会运用耶稣教给我们的信心,则我们便可以忍受更多身心的痛苦,而战胜世界。在爱情、死亡和孤独的伤痛中,可以找到安慰。




善用自己的才能
耶稣在传教的时候,讲了这么一个比喻,它的大意是:天国好比一个要出门远行的主人,把自己的财产,托给三个仆人管理。他按照各人的才能,给他们元宝,一个给了五个,一个给了两个,一个给了一个。等到那主人回来以后,跟三个仆人算账,那领了五个元宝的,为主人另外赚了五个。那领了两个元宝的,为主人另外赚了两个。那领了一个元宝的,却把它埋在地上,等主人回来,再挖出来交给主人。主人奖励前面两个仆人,并把家产交给他们管理。对最后的一个仆人,加以指责,并且给他惩罚。(参阅玛:廿五14—30。)
耶稣的这个比喻,让我们很清楚的了解:每一个人,各有不同天赋之才能,但我们必须尽量运用这才能,来贡献给社会人类,来还报造物主的恩赐。如果有人说,我生来就愚笨,我的才智不如别人,所以我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件工作。想想看,这个人不是白白活在世上一场吗?

耶稣基督对人性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潜在能力,都可以发挥更多的力量,可是有种种原因,使我们退缩,使我们没有勇气去做。最好的借口,就是说自己缺乏天生的才智。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天赋,所以会觉得自己的一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耶稣让我们知道,不是我们没有天赋,而是没有充份运用这份天赋。造物主所要求人的,不是人做了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人尽了力量没有。

一个社会当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就整个停止了进步。如果有少数野心家,跑出来加以控制,变成他们说什么,人们跟着做什么,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无神论和反宗教的人士,最大的目的,就在于否认人的精神价值,于是人变成一架有用或没有用的机器而已,因此人活着,不过是为吃得好穿得好而已。

幸好,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心灵的活动,尽管有人外边说没有神,实质却是承认精神价值的。所以人就是人,不是其它的动物或机器。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爱我们的亲友同学,以及爱社会国家,这岂是动物和机器所拥有的。我们人的生活,不只是为养活自己,也是为了爱。我们自己幸福,也愿盼望我所爱的,都能幸福。这也就是天主赋给我们才智,要我们尽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为人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在世界上,第一件事就是怎样活下去,要活下去并不只是消磨时间,吃吃喝喝而已。我们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或是一个掌舵的人?那就得看我们怎样的生活?一个动物,只需要食物、饮料,和一个蔽身的处所,就可以活下去。人固然也需要这些物质的条件。可是人不只是动物,而且是有思想、理智的万物之灵。因此我们的生活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生活。这个目的,当然随着每个人的品格素养,以及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有差异了。比方说:有的人是为了子女,有的人是为了个人的功名,有的人为了理想,有的人则为了社会人类。简单的说,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完全在于对人生的态度及看法。你认为自己是机器,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一架机器,毫无意义,你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灵魂,那么你的人生就是一般的动物。如果你为自己是拥有灵魂和爱心的人,那么你的人生,就充满了活力和理想。有时候,虽然达不到你所定的目标,是没有关系的,你已经尽了所能,那么一定会得到天主给你适当的报赏。这报赏不是现在的世界,而是天上的财富。




忍受苦难
耶稣在传教的时候,载伯德的妻子,带了她的两个儿子雅各布伯和若望,跪在耶稣的面前,请求一件事。耶稣问她说:「你要什么呢?」她回答说:「当你作主的时候,请你提拔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耶稣便向雅各布伯和若望说:「你们根本不知道在求什么?我的苦杯,你们能喝吗?」他们回答说:「能!」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当然要喝我所喝的苦杯,不过,派谁坐在我的右边或左边,不是我可以给的,而是我的天父给谁预备了,就给谁。」

原来雅各布伯和若望,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两个,其它十个门徒听到这事,就对他们弟兄十分不满。耶稣把他们叫过来教训他们说:「外邦的人民,有领袖统治他们,也有人管理他们,但你们却不可这样做。你们谁要居首位,就要先做大家的仆人,谁要当领袖,就要先像仆人一样,服侍大家。你们要像我一样,不是要别人服侍,而是服侍别人,甚至牺牲性命,作许多人得救的代价。」(参阅玛:廿20—28。)

从这段圣经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当雅各布伯和若望两个门徒,要求耶稣把天主国中最好的位子,赐给他们的时候,耶稣并没有拒绝,但是却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做耶稣所做的工作,能喝他的苦杯,自然会把最好的位子给他们。后来耶稣教训门徒们说,你们要像我一样,不是要别人服侍,而是服侍别人,甚至牺牲性命,作许多人得救的代价。

人们一出生到世界上来,就开始了生存的竞争。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经过了艰苦的锻炼的。任何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总是有艰苦的东西,挡在四周。在人生的旅途当中,我们经常遇到崎岖不平的道路,更会遇上黑暗跟暴风雨。有人说:「凯旋门不是用玫瑰花跟丝带编成的,而是以沉重的打击、和流血的伤痕,为建造它的基础」。辛苦劳碌,甚至于流血牺牲,是光荣的代价。如今我们在世界上所忍受的苦难,就是上主所给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能赢得生命的王冠。

耶稣基督:「谁要作我的门徒,就该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走。」任何一个人,不可能一直生长在理想的环境中,我们放眼看看这个世界,很多地方有战乱,很多地方有灾荒,再加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嫉妒、猜疑、争吵,使社会为之紊乱。一个有信仰的人,就该站起来面对现实,走天主为我们安排的道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效法主耶稣基督的谦逊、克苦、奉献、牺牲的博爱精神,不但这个世界的面貌可以改观,而且我们的生命,也充满了光辉美丽。我们的人性是软弱的,受到磨难打击,有时候难免会灰心丧志,甚至悲伤痛苦。如果你对人生有信心,对你的天父有信心,对改革世界有信心,那么你赶快擦干你悲痛的泪水,勇敢的站起来,迎接艰苦的未来。你那永生的王冠,就隐藏在这些东西里面,就在这个时候,或这个月份,所压迫你的这些痛苦和试探当中。

有一位诗人这么写着:「不论今天要奋战多少时间,也不论这战争将如何演变,莫要气馁,继续前进,明天就有高歌的凯旋。」当你在失望灰心的时候,赶快呼求天父吧,祈求祂赐给你勇气和力量,能克服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你的仁慈的天主,必会帮助你去争取永生的王冠,甚至把它戴在你的头上。主耶稣是先受苦难,然后进入祂的光荣。我们信仰耶稣的人,走他所走的苦路,也必会进入祂的光荣,并得到祂所赐的荣冠。




种子的成长
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时候,讲了这么一个比喻说:「天主的国,如同一个农夫,把种子撒在田地里。农夫天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子就在他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发芽长大起来。大自然会使种子在土地上生长,先发苗,后吐穗,最后在穗子结出饱满的籽粒。当它们成熟的时候,农夫就拿起镰刀来收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参阅谷四26—29)。

耶稣的这个比喻,由于内容单纯,没有什么戏剧性,因此被引用的机会不多。在这比喻当中,耶稣把天主的国,在地上发展的情形,比作种子的自然发展。当农人把种子撒在土地上以后,除了拔草灌溉以外,他绝对不会守在种子的旁边,看到它发芽生长。一粒种子落在好的地里,因为土壤的滋养,和太阳的热力,自然而然的发芽生长,并不需要农人帮它什么。也可以说这种子的生长,并不影响农人做其它的工作,甚至跟农人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叫种子生长的,是天主的事。

在科学进步,人们知识丰富的时代,大家太相信人的能力,以为「双手万能」,「人定胜天」,好像创造天地万物的天主,可以退休了,永远不必管我们的事。因为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也可以人工造雨,甚至有试管婴儿的出现。也许有一天,有长生不老的药物发明呢﹗虽然很多人迷信知识,迷信科学,但遇上了大自然的灾祸,仍旧束手无策,因此,又不得不承认造物者天主的奇妙大能。由于人们太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所以一天到晚不能停下来,而且会觉得自己不发生点什么,就会活不下去了。很多人以为自己是人生的大老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更不要说依赖天主了。这样的人一天到晚都是紧张、担心,连睡觉都睡不着,当然没法子享受一下轻松的生活了。难怪现代愈进步的地区,或者愈相信物质的社会,神经衰弱的人比较多了。耶稣在种子成长的比喻中,告诉我们不管人们怎么努力去创造新的东西,天主还是安安静静的,照着他的老办法,叫一颗种子发芽、生长、成熟,并不需要人们去操心。

同样的情形,天国在世界的发展,天主教义的传播也不是人所能预见的。耶稣基督就是撒种子的人,种子撒下以后,也就是建立了教会之后,便离世升天,直到收获的时期,再来收获。这期间,教会慢慢滋润成长,不断向外发展,没有人能阻止她自然生长发展的能力的。耶稣讲的种子成长的比喻,也是教训门徒,或日后的传教士,当他们见到自己的宣讲,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效果时,不要过于焦急失望,因为天主的工程,自有祂的标准和规定。门徒和传教士,就好比农夫,他们最大的工作就是撒种,到种子落地以后,除了灌溉之外,只有让它自然的成长。尤其是当今的世界,人们在被科学和机器所压迫的生活中,如果能停下来,思想一下天主管理宇宙的奇妙大能,让温暖太阳晒晒我们的皮肤,欣赏一下海浪上的银色月光,都会对我们的精神生活,有很大的益处。

不过,我们也不以误解耶稣的比喻,是反对人的作为,或是禁止人们努力的改善物质生活,故意标榜大自然的律例。祂主要的意思,是教训我们知道,虽然在世界极为混乱的当中,天主永远是忠实的,可信赖依靠的。因为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主的作为来,天主的创造不是人所能破坏的,虽然世界有末日的一天,但天主的爱和祂对人类的照顾,是永远不变的。




最要好的朋友
耶稣基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你们一样。一个人如果为朋友牺牲自己的生命,人间的爱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了。你们如果实行我所教的,就是我的朋友了。我把你们当作朋友,因为我已经把从我父亲那里所听到的一切,都告诉了你们。」(参阅若:十四12—17。)

有人这么说,一个人如果孤独得没有朋友,只能算得一半,朋友是那另一半。有些人甚至觉得朋友,是比自己还要好的一半。我们中国人,有这么一句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话里面,也可以看出朋友的重要了。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做过人家的朋友,因此懂得友谊的意义。朋友是一种亲爱、富于人情味的人伦关系。中国传统的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一个人如果能够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实在是幸运的事。

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朋友,不管我有多少缺点过失,仍旧爱我;不管我的能力多么薄弱,还是信任我;不管我多么微卑低贱,总是靠近我。不管我走在天涯海角。总是在我左右。想想看,这就是多么幸运的事!你也许问,这样的朋友太好了,可是那里去找呢?事实上,这位朋友,很容易找到,因为他就在你的左右,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这位朋友,就是耶稣基督。

一般的情形而言,我们跟人交朋友,是有客观条件的。比方说,我们是出身低微、所受的教育又不多、去跟一个学问渊博、地位很高的人去交朋友,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跟他们之间,对事情的看法、想法、作法,都有很大的距离,连谈话可能都谈不拢的。也可以说人与人的交朋友,往往跟生活背景、个性、兴趣,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想跟耶稣交朋友,就不必顾忌什么,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得到耶稣的友谊、和他的帮助。

一个人要作耶稣的朋友,唯一的条件,就是要实行他所教的,「要彼此相爱」。耶稣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完全是为了爱。他爱天父、爱世人。他来到世界,要我们做他的朋友,成为他的弟兄,他要把我们带回天父的家乡。

诗人但尼逊曾经写过:「他比呼吸更迫切,他比手足更接近」。耶稣是我们的朋友,但他是天主圣子,他比任何人更接近我们。一般的朋友,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他也许正在远处;或者是他需要我的时候,我正在别的地方,而耶稣永远在我们的身边。

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说过:「有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同上主做朋友,否则我们便没有朋友,因为连我们自己也靠不住。」我们在世的时候,随着岁月的消逝,会渐渐衰老,许多朋友都会离我而去,只剩下我一个孤独在人生道路前进,这时候更应该记住上面这句话。

也许你现在,正在贫苦穷困的环境中,奋斗挣扎。这时候,耶稣就在你的旁边支持你,因为他做木匠的时候,生活跟你一样穷困。也许你正在受人的欺侮和压迫,耶稣就在你的身边安慰你,因为他受过仇人的鞭打和侮辱。除非你拒绝耶稣,拒绝他的支持和安慰,他总是乐意帮助你的。

朋友的往来,增加友谊的方法,就是多亲近、多交谈。我们跟耶稣交谈,就是祈祷。除了公共祈祷,是有形式以外,个人的祈祷是不拘形式的。我们很单纯的,很自然而恳切的,把个人的痛苦或喜乐,把自己的需要和困难,向耶稣叙诉出来。他会给我们最适当、最有效的安慰和帮助。




迷途的人
耶稣基督传教的时候,有不少声名狼藉的税务员,和一些罪人,来听他的讲道。犹太人的经师和法利塞人,便觉得很不顺眼,就窃窃私议的说:「这个人竟和罪人结交朋友,还同他们一起吃饭。」从这些人的反应中,知道他们看不起那些税务员和罪人,并且连耶稣和罪人来往,也认为是不应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耶稣接近罪人们,并不是赞成他们犯罪的行为,而是要影响他们,使他们能改过自新。耶稣知道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心意,便向他们了一个比喻说:

「比方说有一个人、有一百只羊,其中一只走失了,难道他不暂时把那九十九只羊,放在荒野,而回去找那迷失的一只。找到以后,他一定会欢天喜地,把那只羊搭在肩头上,抱着回家,还叫邻居和朋友来,一起高兴快乐。他告诉大家说:『因为我那丢掉的一只羊,被我找回来了
!』,同样,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上也要为他欢喜,而且比那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所带来的喜乐更大。」(参阅路:十五3—7。)
从耶稣的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出他仁慈的心肠,但他的仁慈,并不是赞同人去犯罪,而是希望罪人回头改过。一个人犯罪,等于是一只迷途的羊,需要主人的同情和引领,让牠再回到羊群的行列中来。

一般的情形,是我们对别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要求,则非常宽大。当我们自己有了过失的时候,则希望别人宽恕;而别人有了过失,则严厉的指责。这是有失厚道的行为。那稣时代的法利塞人,不但自己苛刻待人,他们看到别人宽大待人,心中就起反感。他们自己不以仁爱待人,而且还反对以仁爱待人的人。难怪耶稣对这一帮人,非常不满。耶稣也曾经千方百计的,规劝他们,指责他们,甚至暗示他们,希望他们洗心革面,能作个有爱心的人。可是他们顽强不改,也给他们当时的民族,带来了不幸的灾祸。

我们每个人,就算是圣贤豪杰,同样有缺点过失,照样的会失足跌倒。因此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爱心的扶助,需要别人的宽恕。尤其在天主面前,我们更需要祂的赦免。耶稣说过:「我来到世界,是为了罪人,而不是为了义人。」从这句话里面,可以看出耶稣伟大的仁爱。要引导一个人改过迁善,必须要付出爱心。耶稣前面所讲的「迷失的羊」,就把他自己的救世心肠,表露出来了。

我国明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做陈世恩,他和他大哥都有学问和好的名誉,可惜三弟不爱念书,而且生活浪荡,经常玩到半夜才回来。大哥非常生气,严格的管教他,可是一点用也没有,三弟反而比以前更坏。陈世恩觉得大哥这种方法,不但没有用处,反而伤害兄弟情感。因此他自己每天夜里守看门,等三弟回来,一敲门,他马上开门让三弟进来,并且问:「你肚子饿吗?
冷吗?」如果说饿,他马上到厨房弄东西给三弟吃;如果说冷,他马上拿衣服给三弟穿。他态度温和,绝不问三弟在外边做了什么?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世恩一夜夜的等候三弟回家。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雪,他仍旧等待三弟回家。三弟一进门,他马上给三弟拿衣服和弄吃的东西。三弟忽然流着眼泪,抱着陈世恩说:
「二哥,我真对不起你,我以后不再胡闹了。」从那夜起,三弟果然改邪归正,努力用功念书了。三弟的悔过自新,可说是陈世恩的友爱,而感动的。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对待我们的爱,更是无穷的,我们应打开心胸接受祂的爱。




基督待人的态度
一般的人,在跟别人往来的时候,往往希望别人顺着自己的心意,要求对方按着自己所喜欢的去做。我们每个人,希望别人了解我们,希望别人喜爱我们。原来我们人的生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因而疏忽了别人。现在我们换个立场来说:如果你变成跟你交往的朋友,当然他也跟你的想法一样,希望你了解他、喜欢他,甚至按照他的心意去做。当我们所交往的人,并没有按照我们希望的去做,我们会不高兴,甚至会讨厌他。但是我们没有按照别人的希望去做,别人也会不高兴,甚至会讨厌我了。从这种人际关系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认识自己,也得认识别人。自己的需求,也是别人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作人处世的时候,也得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考虑我们的态度了。

耶稣基督来了,他的任务,固然是拯救世人,引导人皈依天主,得到永生。但是他教导我们作人处世,他启发我们友爱互助。最重要的,耶稣要我们良善谦虚,尽力去体会别人协助别人,不要什么事情,总是以个人的益处为优先。我们在福音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耶稣对待人们的态度,是如何的良善和仁慈,不管对方是怎样的人,他总是有求必应。有时候,甚至于没有求他,他会自动的伸出救援之手。

路加福音七章里面说:有一次,耶稣和门徒到了纳因城,遇上一群送葬的行列,死去的人,是一个寡妇的独生子。耶稣看见那寡妇,动了慈悲的心,就向寡妇说:「不要哭」,随即上前按着棺材,抬的人都停住了。耶稣说:「青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去的青年,就应声坐了起来,并且开口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耶稣显的这个神迹,记载在路加福音当中,那位死掉独生子的寡妇,并没有向耶稣祈求,而耶稣知道这寡妇急迫的需要,便仁慈的向寡妇伸出了援助。

当时,有一个罗马军官的亲信部下,患了重病,生命危险。军官便托人去请耶稣来医治。耶稣答应了,当他走在半路的时候,军官又请朋友去截住耶稣说:「主啊!我不敢劳你的大驾光临寒舍,也不配去见你,只要你吩咐一句,我的部下就必要好的。因为我有上司,也有部属。对于部下,我只要命令『去!』他就去。叫那个『来!』他就来;我只要吩咐一声,他们就会把事情办妥。所以,只要你说一声『痊愈』,我部下的病,就会马上好的。」耶稣听了这话,非常惊奇,便赞美这罗马军官说:「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没见过信心这么大的人。」军官的朋友,一回到屋里,发现病人已经痊愈了。从这段叙述中,我们看到耶稣不但帮助别人,而且当别人有了长处的时候,适当的给以赞美。(参阅路:七1—17。)

赞美别人,看起来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作起来并不那么简单,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说明了一般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对于一个人的长处,很少宣扬;对于一个人的缺点,很快的讲出去。简单的说人有「扬恶隐善」的习惯,这也是人自私的本性,总希望自己高人一等,如果别人有了优点,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嫉妒心理。耶稣基督,则「隐恶扬善」,不管什么人有了长处,都给以赞扬。尤其当时的罗马人,是以色列人的统治者,是不信天主的外邦人,以宗教的观点上来说,以色列人认为他们是野蛮民族。现在罗马军官在耶稣面前,表现出那么大的信心,耶稣毫不犹疑地,在这些信仰天主的以色列人面前,赞美这位外教人士的信心和美德,比他们的更高。从耶稣待人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得到不少的启示,而帮助我们如何的作人了。




天主的安排
玛窦福音四章记载,耶稣开始传教的时候,沿着加里肋亚海边行走,看见西满伯多禄、和安德肋两个兄弟,正在撒网捕鱼,原来他们是以捕鱼为生的渔夫。耶稣就对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捕人的渔夫。」他们马上就放下了渔网,追随了耶稣。

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伯多禄与安德肋,出身低微,而且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后来他们却成了教会的柱石,十二位宗徒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伯多禄更是初期教会的元首,天主教的第一位教宗。以我们人的眼光来看,伯多禄和安德肋,不可能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如果不是跟随了耶稣,他们最多因着捕鱼而发了财,在加利肋亚海附近盖上一幢好房子,做一个当地的土富翁而已。但是他们服从了耶稣的召叫,成了耶稣的第一批门徒,开拓教会的元勋,使他们的大名,永垂不朽。全世界很多的教堂,用他们的名字,作为堂口的名字。无数的教友,在领洗的时候,用他们的名字,作为领洗的圣名。可是世界上,有无数的人,不论出身或学识,不论智慧或能力,都比伯多禄和安德肋要好得多,但是大多只是平凡的人,一天天的活下去,不管是好是坏,他们的名字,如同浮萍,随水流走,很少留下踪迹。人生活在世界上,往往觉得不如意的事太多了。我们也许认为自己有些才华,可是就是没有发展,也不会为社会人群所看重。有时候,我们生活得好好的,却无缘无故的受到迫害,饱受折磨痛苦。也许我们努力的在奋斗上进,闯了一辈子,仍旧是一无所成。如果我们能效法一下伯多禄,或者学学安德肋的态度,服从天主的安排,那么我们的情况,就会改观,也许有一些小小的成就了。或者你会问:「我有伯多禄那么幸运吗?耶稣会来召选我做他的门徒吗?」或者你更会问:「现在也不是耶稣传教的时代?我也做不了什么教会的柱石?」是的,这个问题问得没有错。不过,你也许没想到,人的成就,并不只限于做社会的栋梁,或教会的柱石。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你如果接受了信仰,等于是耶稣召选了你,你已经是他的门徒了。因此你听从天主的安排吧!

听从天主的安排,并不是说我们听天由命,而不去努力工作,或奋勉做人。天主召叫我们每个人,但并不一定叫每个人,都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人的职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不能缺少的,每一个行业都是有益于社会人群的。即使一个人被关在集中营、或监牢当中,都有他的生命价值。

新约中记载,洗者若翰服从天主召叫,在约但河向人宣讲天国,要人悔改,以便接受救世主的福音。他勇敢的指责黑落德王的荒淫无耻,结果被关进了监狱。若翰在监狱中,听到了耶稣所做的事,便派遣门徒问耶稣,他是不是救世主。耶稣回答他们把所见所闻的告诉若翰。那就是耶稣让瞎子看见,跛子走路,聋子听到,癞病人洁净,死人复活,穷苦人听到福音。凡不因耶稣而失足的人,是有福的。若翰一听这些见证,他安心的接受了事实,被黑落德砍下了他的头。我们每个人所作的,就是尽到自己的能力,依靠天主,这就够了。(参阅路:七8—23。)

我们除了为世界、为人群祈祷之外,不必把改善世界的重担,放在肩上或心头。天主只要我们耕耘小小的天地,担任一小部份任务,影响及于一个小小的圈子。把许多人的成果,堆积起来,便可以使世界改观,甚至可以缔造天主的国。




不要拒绝天主的邀请
耶稣基督传教的时候,经常用浅显的比喻,讲出深奥的教义,让听的人能体会了解。有一次,耶稣在一个犹太人领袖的家中吃饭,向周围的人讲了一些如何作人,以及友爱别人的道理。在座的客人当中,有一个人提出意见说:「将来能够在天主的国里,接受宴会招待的人,是多么有福的呀!」于是耶稣马上讲了一个比喻说:

「有一个人大开宴会,邀请了许多客人。到了宴会的时候,他便打发仆人,去向被请的客人说:『请来吧,一切都准备好了。』但是被请的人,异口同声的推辞。头一个说:「我刚买了一块地皮,必须去看一看,请原谅我,我不能去。」另外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刚要去试一试,对不起,我不能奉陪。』又有一个说:『我才结婚,实在无法分身。』那仆人回去,把邀请客人的情形,报告给主人。主人听了非常生气。」(参阅路:十四16—21。)

从耶稣的比喻中,可以看出来,天主在世界上建立了祂的教会,邀请很多人参加教会,接受招待,能得到丰厚的神恩。但是被邀请的人,往往找一些借口,拒绝参加教会的筵席。从耶稣的比喻中,他把拒绝宴会的人,大概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只顾他的田地,就是太关心他的财产。我国有一句俗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过份爱财容易变成守财奴。其实,耶稣并没有说财富不好,不过他特别赞美,那些承认自己灵性贫穷人的德性,这些人的心灵,不被财富所迷。耶稣的门徒圣若望说:「不要爱慕世俗,也不要爱慕世俗的事物。」一个人的问题。往往不在于财富,而在于贪求财富以至于利欲熏心,蒙蔽了做人的道德和原则。人接受天主的邀请,但天主没有叫你,放弃你所有的财产去赴宴,而是叫你暂时放下杂务,去接受一餐丰盛的美味食物。这种好好的恩赐,你不知道去享受,是很可惜的事。

耶稣来到世界,已两千年了。很多人听过他的道理,读看过他的历史,看到他的教会,但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拒绝参加他的邀请。那些懂得耶稣道理的人,常常担心着,为了追随耶稣,而使他的社会地位,有所影响。这种人,类似耶稣比喻中的第二种人。他们不能参加天主的宴会,推托的理由是要看看他耕田或拉车的牛。

第三种借口的人,也许认为天主的计划,太不适合他个人的生活。他担心一旦接受了天主的安排,就不能随意乱动了。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之一,参加天主的邀请,也不是要你断绝婚姻关系,问题是天主会要求我们坚持婚姻的神圣和尊严。

从耶稣的比喻中,看出有的人不肯参加天主的筵席,加入天主教会,是因为财产、世俗和肉情的关系。仔细分析起来,财产、世俗、肉情的范围,相当的广泛。也可能由于世俗的观念,使很多人拒绝了天主的邀请。比方很多人说,他们不能接受眼看不见,耳听不到,手摸不着的事物。他们说没有看过天主,没有见到灵魂,叫人怎么去相信呢?虽然这样,他们从来没有看过风的形象,可是他们相信有风,就如同他们常常在使用电,却弄不清楚电是什么一样。科学家们注意到现象,而却忽略了它的本质。当年,耶稣对门徒多默说过:「那些没有看到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

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响应,除非在言语行为上表现出来,别人是无法看到的。宗教信仰要用感情,也要用理智,但可不能用科学的实验去求证。天主时时在邀请大家,参加他的教会,接受他的恩赐,希望朋友不要拒绝他的圣爱。




道路、真理、生命
耶稣基督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天父那里去?」(若:十四6。)我们基督徒都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可是对一般的朋友来说,就比较陌生了。本来,走人生的道路,就像上了轨道的车,不走也不行。也可以这么说,人生的道路,只有前进没有后退。所以摆在我们眼前的,是通往未来的路。过去的生活,都记忆在我们的脑海中,可是在今天以后的未来,生活却是隐约的、未知的。我们看不清自己的路,因此往往使人犹豫,使人惶恐。不过世界上大多的人,有冒险的精神,有时候也许是无可奈何的态度,硬着头皮的去探索一下,试一试那一条道路行得通。可是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人一定要找到、合于自己灵性的路,靠信心、勇气,并运用智慧的走下去,否则人就会迷路了。

现在我们人类,正走在十字路口,但只有一条路通往生命。对我们基督徒来说,在我们的身边,常有一位同伴耶稣基督,他知道该走那一条路,以及怎样走法。在天主的恩宠下,我们在黑暗中,有光明的引导,在迷途中,有指路的标示,只要我们抛弃怀疑、恐惧、憎恨,满怀信心的跟随他,就能走正确的生命的道路。耶稣这么说:「你们要寻求天主的国、和他的义德,其它的一切都会加给你。」那就是告诉我们,什么事都有先后,只要你的心和你的家人,都以天主为中心,则你的人生道路自然会平安喜乐。这并不是说,你有天主,便没有任何灾难困苦,而是有了天主的助佑,你可以克服这些,更不会由于一些人生风波,而迷失了方向。世人的烦恼在那里呢?就是把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弄错了,只要我们人调整一下思想,改变一下看重物质的观念就行。不然的话,就永远找不到平安、和谐,而有意义的生活。

耶稣基督用他自己最单纯的方法,来表现人生的价值标准。祂的标准:第一是全心、全意、全力地爱天主。因为天主是宇宙的创造者,是人类的大父。我们应该把他放在他应有的地位上。他是神,是崇高伟大的,他是父,是仁慈公义的。他是世界的生命之源,有了他,按照他的旨意,一切才有意义。

第二要爱别人如同爱我们自己。我们知道,社会为什么这么紊乱,世界为什么经常有战争,人们为什么要争吵凶杀?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们缺少了爱。最有实效的方法去爱人,就是按照耶稣说的:你希望人家怎样待你,你也怎样对待别人。这一句话也可以说是为人类服务,互相往来的定律。

人生活在世界上,当然有物质的需要,因此金钱是每个人所不能缺少的,有了金钱才能换得物质。不过,耶稣基督把钱财,放在人生中最末尾的地位,原因是一个人肯努力上进,遵守天主的道去作人做事,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饿死的。可是世人往往本末倒置,把功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世间的灾难,固然有些是天然的。但多半是人为的因素。世界经过了两次大战,惨重的战祸给人的教训还不够吗?死伤无数的人不说,如果把用来制造武器,或被战火毁坏的财物,拿来建设社会,改善人们生活,相信世界必能改观。耶稣基督的道路,就是引导人走上真理。耶稣基督所说的真理,就是爱天主爱世人。耶稣所指的生命,不只是人活在世界上的生命,而是永生。如果世界的人,都能走耶稣的道路,奉行真理,追求永生。相信世界就会和平,人生就会幸福。




芥菜子和酵母
耶稣基督在传教的时候,向群众讲了一个比喻说:「天国好比一粒芥菜种子。这种子比其他一切的种子都小,把它种在田地里,但它长起来比任何蔬菜都大,它成为一棵树,连鸟儿也在它的枝子上面搭窝。」接着耶稣又讲了一个比喻:「天国好比酵母,一个妇人把它拿来,放在一团面里,使得全部的面都发了酵。」(参阅路:十三18—21。)

耶稣在向群众介绍天国的时候,很少用深奥的道理,让人听了以后,还得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加以解释。他常用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所听到的事物,来作比喻,教人马上明白道理的意义。如果是学养深厚的人,把这比喻加以深思默想,又能体会出更深的意义来。

耶稣传教的时候,首先就向人宣布说:「天国已经来了,你们赶快改过自新,信从福音。」,不过当时的人,对于耶稣所讲的天国,还不太明白。所以耶稣一再用比喻,向人们解释天主的国。耶稣这次所说的比喻,正是对当时围绕他的群众的需要,而作的宣讲。当时围绕耶稣的听众:有一部份的人,怀着等待和兴奋的心情,盼望着天国。也有一部份的人,探取观望的态度,看看耶稣所讲的天主的国,究竟何日实现。也有一些人,全心全意的跟随耶稣,想得到天国。当时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天主的国并没有什么迹象。虽然有些贫苦的、生病的人,得到了帮助,好像在整个社会上,也发生不了什么大的作用。尤其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和有地位的人士,不是拒绝,就是完全不把耶稣放在眼中。而希腊和罗马的文化社会,对于这个加利肋亚人的福音,一点也没有理会。那稣当然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所以他便用芥菜种子,来比作天国了。相信有的朋友,看到过芥菜种子,它是那么微小,眼睛不好的人,如果要他用手指头拿起一粒来,恐怕还不容易呢!不过,这样小的一粒种子,如种在田地里面,却可以长出很大的一棵小树来,小鸟都可以在枝子上栖息。

耶稣接着又讲了一个酵母的比喻,用很小的酵母,和在一团面里面,可以让它整个酦酵。可见耶稣注重的是天国的内在能力,而不是在于人数的增多,或是组织的庞大。酵母的作用,当然是使那一团面的质地改变,就像烛光照耀在黑暗里面一样。信仰基督的朋友,在某些地区、在某些团体中,人数可能很少,感到非常孤立,但是如果尽力把自己的信仰,表现出来。就像一粒小芥菜种子一样,虽然不能做什么,但是放在泥土里,便可以生长发芽。一块酵母也是一样,要放在面团中,才可以发挥它的酦酵功用。

耶稣在救助病人的时候,常会这样说:「回去吧!你的信心医好了你。」有病的人听了这话,心里就点起了希望的火花,让他可以挣脱病魔的锁链,振作起来。耶稣的福音,只要种在人的心田中,就必能发生作用,结出果子来。因为它是生命的光,是永生的种子。

芥菜子的比喻,还有一个启示,就是种子一旦生长起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限制那生命的自由发展。一个人自耶稣那里得到了新生命,那棵生命树的枝叶,就可以伸展到家庭、团体、和所有跟他有往来的人。也就像酵母一样,把别人的内心也改变了。不过,这生命的树,成长茁壮,还是需要基督的恩宠,不断的灌溉。怎样能得到基督丰富的恩宠呢?那就是经常不断的祈祷,跟天主不停的交往。这样不但充实了自己的生命,也使周围的人,能得到天主恩宠的滋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