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做了神父三十年,至今常萦绕在我心中一个驱之不去的念头,就是“福传”或传福音的问题。那么美好、那么漂亮、对社会和人生都有那么重大贡献的天主教信仰,为什么老是传不开去呢?我看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一是信仰的内容,二是教友的质素和活力。在信仰的内容上,天主教好像有点进退失据。为什么呢?原来自梵二后,天主教已正式放弃了“不入天主教就不能得救”的讲法,也不再强调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那一套。但许多其他宗教,却仍然是以得救、奇迹治病、驱魔、世界末日等等吓人的方法来招揽信徒,而且表面上看来,这些“怪力乱神”的宗教推销术也确有其成功的一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看我们只有全力而彻底的发挥梵二的“正视人生”的精神,才能重振天主教的活力。即强调宗教要与生活结合,教会要与社会结合,信仰要与文化结合,而以导向一个更丰富的人生为目的。更要发挥梵二的大公与包容精神,使天主教的信仰能成为未来大同世界的根基。在教友的质素与活力上,天主教更是煞费思量。谁都知道,天主教的教友质素并不差,而且比神职人员多上许多许多倍,如果不能释放教友的活力,神职人员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把福音传出去,更遑论要渗透世界或移风易俗了。(说实在的,基督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传开去,主要便是“靠”平信徒。)何况,圣召又已经是愈来愈少了,教会单单靠着神职人员,又怎会有远大的前途呢?本来天主教有优点也有缺点,吊诡的是,有些缺点正正是由她的优点产生出来的。教会强调的普世性、正统性和圣统制,原本都是优点,使教会能紧紧的合一与共融。但它本身也是一种包袱。强调“普世性”,便少了多元性和特殊性,本地化也难以扎根。强调“正统性”,便难出现创新、多方尝试和勇于突破的局面。强调“圣统制”,便难于引发教友的活力,也难于让教友在这个以神职人员为主的教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我认为在肯定教会的普世性、正统性和圣统制的同时,必须全速发展基基团,以释放蕴藏在广大教友中的巨大潜力。因为基基团正是一个在与普世教会共融的前提下,以本地化、自发性、创新性和以教友为主的信仰团体。这样,我们将会拥有基督新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优点,而又不失天主教独有的大公精神和她的普世性、历史性与合一性的特质。我相信基基团本身也确实可以释放教友的潜能。单单就教友在基基团中的“分享”练习,就足以使教友有机会聆听、思考、表达、互相丰富。加上基基团的聚会内容是以圣经为中心,以生活为方向,让团员能定期地经常思考信仰与生活结合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对圣经有更多的认识,对信仰有更多的体会,对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对教会也会有更大的归属感了。然后要他讲出自己的信仰,或者为信仰作见证,不是容易得多吗?下面《教会宪章》对教友的不可或缺的贡献的肯定,很令我们惊讶,它说:“在俗是教友的特点……教友的本有使命,是要在世俗事务中,照天主的计划去安排,而企求天主之国。天主把他们召唤到这种地位上,要他们以福音精神执行自己的职务,好像酵母,从内部圣化世界。为使一切世俗事务得按基督的意志而进行,就要‘靠’与这些事务密切相连的教友们,去发扬领导。”(教会宪章31)容许我问一问:如何才可以训练出这样的教友呢?教友们“可靠”吗?神职人员愿意“靠”教友去福传吗?我自己相信,全力发展基基团,是十分可行的一个方法。这本《活力小团体》,便是为上述的基基团打基础而写的。它是我从前所写《建设小团体》上、下两册的合订本,但我已将把它的主题加以分类,全书亦有些修订了。又本书最末社会分析的部分是张家兴先生所著的,特此声明。我推荐所有学习分享圣经的团体都试试参考这本小书。许多团体在分享圣经时,过了一段时间后就陷于胶着状态。这本小书提供了多种分享的方式和技巧,而且在信仰与生活的结合上有很多重要的提示,让我们能学到如何用日常生活的眼光去看出圣经的启示,使将来的圣经分享内容更加丰富,更能使圣经的讯息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本书的各个主题,也几乎包含了做一个成熟基督徒的各个主要因素,包括个人成长、人际关系、教会生活和关心社会,如能逐课的用心分享,可以使宗教生活更深入、更丰富和多更姿多采。要多谢的人当然很多,不知从何说起,就多谢天主吧!或许这本小书也能作为我晋铎三十周年对天主的献礼和对栽培我的教会的感谢。徐锦尧 2002年正月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