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基团--教会新模式
基基团--教会新模式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他的《救主的使命》通谕中,有一段有关“基层团体”的言论,十分精彩。他说:“在新兴教会里有一种快速成长的现象,即是‘教会基层团体’……情况正在显示这是基督徒的陶成和往外传教的良好所在……他们在家庭层次或在相似的局限埸所,相聚在一起祈祷,阅读圣经,学习教理,讨论人和教会的问题……他们保持与堂区团体的结合,成为基督徒生活的酵母,照顾贫穷者和被忽视者,并致力于社会的改变……面对不同的文化,而置身于本土化的进程;透过本土化,教会变成一个更可理解的标志、更有效的传教工具。”这段说话的重点如下:★基层团体:这是一个在小范围内成立的团体,所以是小的、“基层”的团体。★灵修团体:祈祷、读经、学习教理。★学习团体:讨论人的问题和教会的问题。★共融团体:与堂区共融,成为酵母。★使命团体:关心边缘人、致力社会改变;是更有效的传教工具。★本地化团体:因着其本土化和“文化化”的特质,所以更能被本地人了解。★结论:这是培育教友和向外传教的好地方。在这个角度下,建设“基基团”,或教宗所说的“教会基层团体”,实在是今日牧民工作的首要任务。基基团的全名是基层基督徒团体(BCC: Basic Christian Community,或BEC: Basic Ecc1esial Community),香港天主教会亦称它为“信仰小团体”,台湾天主教会则称它为“基信团”;胡振中枢机在其一九八九年五月的“迈向光辉的十年”牧函中,即以建设信仰小团或建设基基团为香港教区未来的重要路向。“基基团”本来是宗徒时代教会的原来模式。按照南美洲基基团运动先锋马连神父(J. Marins)的看法,教会原本就是基基团,是所有领洗者度宗教生活、接受信仰陶成和受派遣传扬喜讯的基地。宗徒时代的耶路撒冷教会,本身就是一个基基团,虽然她当时一身兼具今日教会学的四个层次──普世教会、教区、堂区、基基团。所以基基团本身就是教会,是教会最基层的组织,是教会的“生活细胞、完整单位;她提供充足条件,使信徒成为活泼的基督徒。”(胡振中枢机《迈向光辉的十年》P.5)。基基团是教会在一个地区(如一座大厦)或一个牧民领域(如工人、学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中的具体临在;她以教友为骨干,却与神职人员共融;扎根小团体,却向大团体开放。这个基层教会不为自己存在,她是为世界而存在的。她在本质上不应只在教堂中或教友群体中活动;她是一个领受了救恩的团体,也必须给世界、邻人带来救恩。换句话说,基基团必须真实而具体地渗透世俗、圣化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盐和世界光。基基团团员也属于堂区,往堂区参与主日弥撒。但他们在堂区的主日弥撒中基本上是领受圣事和聆听福音,回到基基团中则可分享、实践、回应福音,从而提升自己的信仰生活。他们也可以回馈堂区的培育,为堂区而服务。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