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基基团--

(附录一,二,三,四)


(附录一)  基基团组长注意事项


1.你一定要有充分准备!例如:事先阅读全部聚会材料,默想这些材料的内容,想一想这次的主题或这段圣经对你自己有什么意义和启发,它使你在信仰思想上有什么改变,在生活上有什么新体会,甚至有什么决志等等。

2.你一定要带领做好开始时的祈祷,不要马虎,要诚切地恳求主的降临、求圣神的带领,剌激参加者在祈祷的气氛中开始并投入这次聚会。(这祈祷当然也可以请别的组员去做)。

3.你一定要在聚会的末段,留下充足的时间(例如十至十五分钟)作祈祷,让每个人都自发地祈祷。这祈祷可以是顺次序轮流发言祈祷,或每人为旁边的人代祷,或关上灯传蜡烛作“烛光祈祷”。

4.做好总结。这总结可由团员先做,再由组长综合。如果在八、九十分钟的聚会中,能够总结到一、两点有益的教训和可行的活动或工作,团员就会认为“不虚此聚”。

5.组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发团员去反省、思考和分享,所以千万不要自问自答、垄断整个聚会。如果是由神父或修女带领聚会,则更要注意勿趁机向教友“讲道”!

6.在适当的时候做个小总结,可以帮助团员继续分享或讨论下去。

7.如果有人说话不清楚,组长可以简单的覆述一下他的说话,再求证当事人是否有这个意思。

8.注意那些经常不发言的人,鼓励他们发言。可以找一些简单的问题直接问他们,或甚至用是非题去让他们易于回答。

9.对于那些喋喋不休的人,不要突然终止他们的发言,但可在适当的时候问问其他组员,对这位团员发言内容的意见。

10.不要让团员钻牛角尖,不要让聚会变成一个讨论会,更不要让这个友爱的聚会变成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公审大会。

 

 

(附录二)基基团团员应有的心态和信念



* 我们共有三本圣经:文字的圣经、生命的圣经、世界的圣经。

* 信仰只有方向,没有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要由我们每人填上。

* 记着:“一人作梦,它始终是梦;团体作梦,就会梦境成真。”

1.愿意度彻底的基督徒生活,做个百分百的人,一生寻找天主旨意,一生成长。

2.以基督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思想像基督,态度像基督,生活像基督。

3.愿意每周(或每两周)拿出一、两小时参加聚会,为自己灵性生命的扎根,并为社会责任感的充实而奉献;并让聚会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就像每周参与弥撒一样。

4.在团体中踊跃发言,主动与人交谈(坦诚地讲、谦虚地听)。乐于谈到天主和美好生活的理想;但要尊重少发言成员的自由(别介意!)

5.不要让成员感到在分享时有压力,或一定要作相称的或深入的分享。应明白表面的、纯知识的分享也有价值,应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

6.深信在圣经分享时,圣神正在光照启迪,使我们有新发现。真诚的分享,能使圣经的讯息更清晰、具体。我们同时可以在分享中接触到那位住在我们心中、带领着我们的天主。

7.不要怀着来看看,或来作旁观者的心态;也不要只来享受团体的优点和赐予,反而应加进自己的力量,去建设团体。如果你想聚会对你产生好效果,你必需:投入、专注、付出感情,从而爱上这个聚会。

8.当你不计较团体的缺点,愿意以无求和欣赏的心去积极投入和参与建设团体时,归属感才会产生;你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离开团体。

9.基基团聚会首先应处理个人问题(个人成长,家庭生活,职业),所以不要忙于为教会的工作而伤脑筋。然而,成熟的基基团会自发地回应信仰使命,实践教会及社会责任。

10.调校对神职人员的态度,把他们当作好朋友、好顾问,而非依赖他们去度信仰生活;也不要感到没有他们出席的聚会是无意义、无水准的。

11.不要期望参加几次聚会就能改变一生。基基团给信仰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需要好几年才见成果。

12.真正的分享有许多层次,以下任何一种分享或任何的一点都值得肯定和赞赏:

A.物质性的分享:

★临在、出席;  ★快乐的临在;     ★注意聆听;
★听时点头、微笑,身体往前倾,坐时和人靠近;
★准时出席;   ★带书、写笔记……;  ★带新人参加;  ★备课。

B.思想性的分享:

★主动快速回应圣经(如选金句);   ★讲出简单的理由;
★说出一些神学上的、信仰上的、道德上的答案(用“我们”);
★“我赞成刚才某人的观点…。”    ★“我想补充一下…”
★“假如是这样,那为什么…?”    ★“你可以澄清一下你刚才说的……吗?”

C.一般性的生活分享:

★引述先贤的话;  ★分享各种故事、电影、小说、散文、诗歌;
★新闻中的大小事故和人物;
★讲述从前自己家庭(或修会、朋友)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琐事。

D.“我的”生活分享(这是最深入的分享):

★“我从前总觉得自己是正直的、无辜的,所以我…但…”
★“我只以为别人不听我说,没想到我也没有听别人的……”
★“我那次和人冲突,只看到他不对。这个大梁和小草的故事真让我汗颜!”
★“那次我和长上冲突,觉得他真不可理喻;没想到我的态度也真差,不懂尊重人、不知敬长,更想不到原来还要听命……。”
★“我很气我自己的软弱和没能力去改掉毛病,希望大家为我祈祷。”

13.注意与禁忌:

★记着,天主是此时、此地、向“我”说话(不是单单向“别人”讲话!)不要老想着别人该作或不该作什么,也别让分享流为无益的争辩;
★追求“向里用力的人生”,即是只对自己有要求,不要要求别人;
★不要说别人长短;不说闲话、不讲是非,不定别人的罪;勿让基基团聚会成为某人的公审大会;
★说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对自己的要求,也就等于公开要求别人鞭策自己,这对自己的成长和灵修是十分有利的。

 

 

(附录三) 在建设基基团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一、基基团有流于过分内向、排外,甚至与其他教会团体对抗的危险,因此必须不断与堂区、教区及其他信徒团体保持紧密联系和共融。他们也有寻求团体的温馨、忘却人间责任的倾向,而渐渐成为一个纯粹分享性的、情感交流的团体。基基团甚至不应误将祈祷及圣经当作避难所,反而应在圣事与圣言的推动与指导下,以开放的态度,扎根教会、面向世界

二、有关堂区与基基团的关系,香港胡枢机的牧函有很好的指示:“堂区整体发展方向,应致力于建设信仰小团体:更新现有善会,成立新的信仰小团体,对已自发成立的信仰小团体,更要鼓励、欣赏、接纳和协助,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因着信仰小团体的发展,教会内也必然会出现多元化、甚至分化的现象,这时堂区的领导人要辨别神恩的真确性及其合理的运用,不使神恩熄灭,却要考验一切,择善固执。”

三、至于基基团面向堂区,则应采取开放的态度,尽量与堂区领导人保持适当的联络,在重大事情上知会他们,响应堂区的呼吁,支持堂区的活动,在必要时还应协助堂区的发展。

四、在发展基基团时,宜先有领袖训练。这些领袖须对宗教与社会、信仰与生活等问题有足够的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预先准备好的聚会资料,及各种小组技巧,如带动聚会、鼓励团员参与投入聚会、营造较热烈的聚会气氛、适当处理聚会中所带出的问题等。

五、基基团须于适当时候反省、回顾、检讨本身的进展。在建设基基团之初,大约半年后便应作一个检讨,以总结过去经验,为未来确定更清楚方向。

六、在城市中建设基基团,是一个艰钜的工作。城市人没有乡下人那种地域性与血缘关系的凝聚力,他们也较少因为受到小群社会中的群体压力,而不得不属于当地的团体。城市人如果要参与团体,多是因为他们感到有此需要,而这个团体又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因此,城市中的基基团本身必须具有吸引力、有意义、有充实的内容、使参加者能获得实在的益处,否则城市人会较易退出。

乡村基基团通常面对一些很具体的、可见的问题,例如:改善环境卫生、组织互助社以协助生产、或者因为缺少神父而要自动聚集起来去主办一些查经的聚会等,所以较易成功。城市基基团如要成功,也必须有一些具体的、可感觉到的“需要”(felt need)。城市人需要什么?最明显的就是信仰上的需要。例如在一个人际关系太疏离的社会中,需要亲密的人际交往;在信仰受到各方挑战时,需要不断检视自己的信仰内容;在信仰危机中,需要志同道合的兄弟姊妹互相扶持;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需要重新了解自己的信仰;在过分强调物质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需要精神生活的提升。此外,如果我们愿意在家庭生活中、在教育儿女时、在敬业乐业中求取进步,或在个人遇到问题时获得支持,基基团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其实,城市基基团也可进一步发展到在物质上互通有无,在资讯上互相补充,使这个团体不单能面对团员灵性上的需要,甚至能面对他们物质上、生活上、职业上的需要。

七、城市基基团不必是永久的,能维持五、六年或十年八年以上已经了不起。由于城市人迁居较易,工作性质也经常转换,基基团内部不断新陈代谢是顺理成章的。我们更需要强调的是人人有“基基团的心态”,感到需要在信仰团体中互相充实信仰,发挥信仰的活力和见证作用。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中,都愿意设法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发挥分享和互助的功能

八、参加基基团切忌急于求成,或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成就。基基团的成功,和团体间的相熟有很大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相熟,需要时间去培养。基基团要由大家共同“建设”起来,我们不可能单单怀着享受的心态去参与。其实,基基团的成效,是与成员的投入成正比例的,你越主动、越投入,所得的益处也越多。无论如何,基基团的效用很可能要经过至少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可以显露出来。这是习惯“即食”、“即溶”生活节奏的城市人必须谨记的。

 

(附录四)  在香港建设基基团



一、引言

信仰小团体又名基层基督徒团体,简称“基基团”。它是梵二后新兴的“教会模式”,是教会在现代世界中最有活力和最有效的新牧民模式和新牧民方向。

这是一个以圣经为指导,以圣体为动力,以更丰盛生命为目的团体。团员在这里接受圣言、学习圣言、实践圣言、分享圣言、也宣讲圣言。他们自发地互相帮助去学习接受基督,实践基督的教训,分享信仰生活的苦与乐和所结的美果,也要求自己及团体去直接以口头、及间接以生活去宣讲基督的福音,使世界因基督的临在而变得更美好。

面对向十三亿中国人民宣扬福音的伟大挑战,基基团是动员一切信徒、引发全体天主子民潜能的重要方法。在中华民族需要重整道德和重建精神文明的契机中,它更将成为我们民族力量的一部分,也是天主在这时代送给中国的最好礼物之一。

二、在教会内学做人

今天天主教在神学和教会学上,甚至在救恩的观念上已渐趋开放,这导致了某些人提出这个问题:可不可以信基督而不加入教会?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但简单来说,如果你的目的是单单为了做好人、为了和天主交往,你大概不必一定要加入教会。加入教会做基督徒的意义是为了活一个更丰盛的生命(若10:10),为了追随基督,为了在教会内去和其他兄弟姊妹们探索这个上主所创造的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做个百分之百的人。更简单点来说,加入教会就是选择了要在教会内学做人。为了达到这目的,我们必须同时具备正确的信仰思想,度健康的信仰生活,在信仰团体中学习和成长。基基团在这三方面对信徒都有积极的贡献:

1.信仰思想——就是有关宗教、信仰、宇宙观、人生观、精神生活、神的启示,以及一切有关人生重要际遇如生、老、病、死等等的信念和看法。这些信念是神的默感和人的思考的共同结晶。它的作用是指导生活、推动生活、提升生活的层次、拓展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在基基团中,我们可以具体地接触到这些思想,而且可以符合我们思想成熟的程度、进度和切身的需要。

2.信仰生活——就是依信仰的指示而安排的新生活。它包括个人的皈依和成长、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人神的关系。它的结果是能拥有一个更充实、更积极、更快乐、更幸福、更丰盛的生命。

3.信仰团体——就是一群有相同信仰,愿意为同样的生活理想而奋斗的人,他们走在一起,共同地、一生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内容,找寻神的旨意,在互助互爱、互相支持的团体生活中,使信仰的生命能具体地、一步一步地兑现出来。

三、基基团的香港模式或城市模式

基基团的发源地,及几个在发展信仰小团体上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与香港(或一般的大城市)的实况都不大相同。因此,香港(或一般的大城市)如果要建设基基团,便必须探索自己的路。

拉美的基基团是由群众开始的,背景是为了争取自由和解放,因此“基层”(basic)这字眼便含有穷人和被压迫者的意味,这也是世界其他地方有时会忌用“基层”这字眼的原因。非洲模式却是源于一个全国性或全地区性的牧民计划,认为教会如要在非洲发挥作用,便必须建立基基团。他们选用了“小型”(Small)这字眼,目的是要建设一些共融的、以人际和谐为基调的团体。香港可说是两者兼备

远在一九七四年,香港已开始了建设基基团的运动,但可惜因为在理论层次上及在领导和经验上都有欠缺,所以未见显著成效。八九年五月胡枢机的牧函再次呼吁在全港建设多种类型的小团体,而且成立了专责小组去推行,再加上九七问题的震撼,香港教会于是逐渐意识到,如要使教会在九七后仍能做地盐世光的话,便不能不从速建立信仰小团体或基基团。于是建设基基团的“小气候”便在枢机的推动和未来冲击中形成了。香港教会既称之为“小型”团体,又不排除“基层”这个别名,是显示要使这类小团体在未来成为教会临在本地的基本单位

基于上述理由,拉美教会基基团的方向当然是为了革新社会,所用的方法也是先由分享生活和分析社会着手,然后在圣言的启发和光照下,作出改革社会的行动。他们的发展于是也分成了三个阶段,由祈祷团体和读经团体发展成为互助团体,再进一步成为改革社会的团体。他们所持的教会观是“天主子民”,认为天主子民就是一群在历史中生存和挣扎,并要依照天主的计划而创造历史、建设天国的子民。

非洲的基基团则较为内向,他们主要是从圣言、祈祷等入手,然后发展成为互助、共融的团体,而不着重社会的改革。他们的教会观是“团体中的团体”,无论是堂区、教区或普世教会,都视之为是由许多小团体组成的大团体。

香港信徒如果要在一个急剧转变的大时代中,成为一群群可以站得起来,并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信徒,他们便应着重信仰和生活的彻底整合,让基督的救恩清楚地临现于本地之中,而每个信徒都应有“我是教会”的信念和情怀,并强调要与志同道合者,不断一起去探索使福音发挥活力的方法,成为一群有“我们是教会”的信心的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香港基基团所用的方法可以分成前后两阶段,前期集中在生活分享上,学习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生活,并藉圣经而提升生活;后期则应从社会分析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使命,并在这个大时代中,为福音的理想和精神作见证。

香港(或一般的大城市)基基团的发展阶段因此也必须循序渐进,由祈祷和共融团体发展成为服务团体,并在服务中逐渐提高服务质素,然后再蜕变成为见证的团体、先知的团体,与港人同甘苦、共进退,陪伴着大多数的香港人,去创造自己的命运。香港教会的教会观于是便应更注意自己的天主子民特质和共融特质,在共融中发挥创造历史和见证福音的力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