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士林学派


 

 

shìlín xuépài

SCHOLASTICISM

参阅: 344哲学 388神学史 140西方哲学 19士林神学 601奥斯定主义 186多玛斯学派 221亚里斯多德主义

()概念说明:

士林学派scholasticism此词源自拉丁文schola (学校、经院)scholasticus (经院中的师生);本意是学院中的一切学问,实际上它指中世纪学院、经院(士林)中所形成的哲学与神学,故也有人称为经院学派。它将教父思想(尤指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新柏拉图主义( 610)、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思想与基督宗教的教义融合在一起。从第七世纪起,蔚成一种独特的学术传统,且影响迄今。士林学派如此融合基督宗教的教义与传统学问,建立成一套理性的知识体系,有别于往日教父护教常站在被攻击的地位。

士林学派共同的兴趣在试图以「理智」来说明「信仰」与「启示」。它最大的成就可说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主的形上学与哲学来瞭解神学。它的教学方法也是其特征之一:授课(lectio)时讲解古代典籍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笔录下来成了注释(commentaries)一类的书;经常举行辩论(disputatio)针对重要问题从正反两面深入研讨,辩论的菁华集成书叫「问题」(quaestiones);这种辩论的模式被用来注解古书及解说自己的思想,因而形成包罗万象的巨着「大全」(Summa)

()历史发展:士林学派的发展可分为准备期、初期、主盛期、后期及复兴期(新士林学派)

准备期(七~十一世纪):在欧洲文化的过度期(七、八世纪)中,亚尔坤(Alcuin, 735-804)首创辩证法(dialectic),影响士林学派颇钜;他声言可用辩证法来探讨启示内容,实际上仍未脱离奥斯定模式。此期最着名的是伊利基那(J.S. Erigena, 810-877),他主张真正的哲学与真正的宗教毫无区别,知识应先于信仰,理智应先于感情;但以新柏拉图主义的流出说取代传统创造说则有泛神论倾向。此期的特色是想以辩证法来瞭解信仰,但因时人,如卑伦加(Berengar of Tours, +1088)缺乏对宗教的敬意而滥加运用,以致遭到反辩证派的抨击。

初期(十一~十二世纪):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提出着名的存有学证明法,证明神的存在,把神看为最高、最真实、最完善的存有;他那「我信,好使我理解」的方法,触及了当时问题的核心(即:知识与信仰的关系)而被誉为「士林学派之父」。他试图以受信仰光照的理智来透视信仰的奥秘。亚贝拉(P. Abelard, 1079-1142)的名着《是与否》(sic et non)将辩证法用在神学上,调和了教父们对立的学说。反驳亚贝拉辩证法的伯纳(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创始者,其神修系以基督为中心,以谦逊为方法。此时隆巴(P. Lombard, 1095-1160)系统化的《格言录》依救恩史顺序为:1)天主,2)创世,3)救赎,4)圣事及末世。此书对士林学派影响甚钜。此期士林学派最大的贡献是辩证法应用的推广和发展,如格言录的系统化与个别问题的解决等。

全盛期(十三世纪及十四世纪上半叶):由于承前世纪神哲学家的硕果,亚里斯多德的原着间接由亚威洛哀(Averroes, 1126-1198)等人从阿拉伯文,或由威廉(Wilhelm of Moerbecke, 1215-1286)等人直接从希腊原文译成拉丁文。欧洲各大学如雨后春笋地成立,加上天主教赤贫修会的兴起等因素的汇合,使士林学派的发展达于顶峰。以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 1185-1245)和圣文德(Bonaventura, 1217-1274)为首的早期方济学派和道明学派的大雅博(Albert the Great, 1193-1280)皆仍以奥斯定的思想为主,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为辅,将神哲学系统化;圣文德的神学思想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大雅博以学识渊博着称,其高徒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的思想(详见多玛斯学派)开始以亚里斯多德为主,不但集士林学派思想之大成,且自成一格,体系洋洋大观,有条不紊,从其代表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与《哲学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可以窥见。其思想影响教会迄今,是教父以来最伟大的神哲学家。在区分神哲学一点上,他的看法比方济学派更合乎近代思潮;他主张哲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但是他一直保持知识与信仰、哲学与神学间的和谐,从有限存有物到无限存有(天主)的类比概念( 698)占很重要地位。较晚的方济学派大思想家童斯史各都(Duns Scotus, 1265-1308)以奥斯定思想路线为主,但已开始接受亚里斯多德主义( 303)。综观此期的神学不但努力寻求理解,且重视指导人生、关注牧灵与个人救恩的问题。

后期(十四下半叶~十六世纪)的士林学派分为多玛斯学派、思高学派与欧坎(W. of Ockham, 1285-1347)的唯名论( 463)等三派;此外,大师艾克哈(M. Eckhart, 1260-1327)受柏拉图思想影响;他塑造的神秘主义( 380),大大影响了当时。此期士林学派,因为渐失创造力,而渐流于形式;欧坎的唯名论一出,加上教会与政府间的冲突、文艺复兴( 84)、宗教改革( 273)等因素,使它每况愈下。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亦受到士林学派中唯名论与神秘主义的影响。

复兴期(十六~二十世纪中叶):十六世纪在西班牙的首次复兴,有时被称为「新士林学派」。此时将士林学派的传统应用在社会与政治的新问题上,如道明会的卡耶大努(Th. de Vio Cajetanus, 1496-1534)和巴搦(D. Bez, 1528-1604),以及耶稣会的摩里纳(L. de Molina, 1535-1600) ( 700)。但到十八世纪末便又式微了。今天通常所说的「新士林学派」( 609)是指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在天主教会里的神哲学运动;它奉多玛斯思想为圭臬(故常被称为新多玛斯学派Neo-Thomism),亦包含圣文德、童斯史各都或苏亚雷学说,它把士林学派的方法用在神哲学上。自从1879年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推崇多玛斯的思想后(DS 3139-3140),士林学派的第二次复兴运动(新士林学派)便展开了。梅谢(D.J. Mercier, 1851-1926)枢机把自然科学与实验心理学知识带入士林哲学中;马雷夏(J. Marhal, 1878-1944)尝试用康德(I. Kant, 1724-1804)的先验哲学( 160)解释多玛斯的形上学;玛里旦(J. Maritain, 1882-1973)从方法上区分哲学与科学,使两者彼此相对的独立。吉尔松(E. Gilson, 1884-1978)从历史研究发现,多玛斯在中世纪士林学派中所占的中心地位;拉内(K. Rahner, 1904-1984)和罗耐尔刚(B.G. Lonergan, 1904-1984)等神学家试着将士林学派的精髓与其他思潮交谈以解答现代问题。

()重要性:

士林学派的思想虽有其限度,但人本主义对它的批评只切中当时的情况,无妨于全盛期的成就与贡献。再就整体而言,士林学派努力以哲学概念来理解信仰,所做的贡献非凡,使神学研究系统化,而使它成为西方基督宗教的特色。当然士林学派的各时期的贡献不一,只要不再与时代的精神生活脱节,士林学派的思想与其严谨的思考方法对现代人依旧颇具启发与参考价值。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