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B 部 |
比喻 |
bǐyù PARABLE 参阅: 538寓意 528象征 571圣经 573圣经批判学 83文学批判 578圣经诠释学 (一)概念说明:比喻parable在福音文字中,算是比较为人熟悉的一种。然而由于太通俗,却往往失去它的力量。比喻是一种叙述,不论是长是短。在比喻中,原始状况由于当中行动的发展,而改变成另一种状况。比喻故事和真实事实只有一个交会点,这个交会点是这个故事能作为一个比喻的主要原因。认清这一点很重要,就是不要迷失在细节中 。就是说,不应该把比喻和寓意(也称寓言)混为一谈。寓意是描述性的,其中每个细节都有它的意义。而在比喻里,是整个故事有意义,并且只有一个焦点(罕见有两个的)。因此,寻找比喻中各细节的意义,会误导而致掌握不住比喻的真实目的。 (二)分析: (1) 使读者常常不瞭解比喻的原因,是他以为人类已经超越用此比喻当时的情况。读者可能认为那些比喻是针对当时的犹太人讲的,与他无关(玛窦在廿二1~10,11~14,增添了第二个婚筵的比喻,好使他的读者感到这个比喻是针对他们说的)。另一个读者不了解比喻的原因是他已经念过,而知道该如何反应,即读者没有实在进入比喻中。如果读者努力除去自满的态度,比喻就会再度向他发言。 (2) 此外也应该注意比喻是指向行为、行动。比喻的背后是人的行为,即使在看来静态的事物背后,仍是指人的行为。例如,在珍珠的比喻里,天国不是像一颗珍珠,而是像「一个拥有好珠宝的商人」;如果像一个宝贝,是「一个人找到」的宝贝;如果像一粒种子,是「人在他的田里撒的种子」;如果像酵母,是「女人拿来放在」面团里的……像一位作决定的判官、一位接纳的父亲、一位寻找的牧人、一位打扫的女人……。因此,比喻的目的是在使人采取行动。有些比喻的目的是要耶稣的听众采取某种具体的行为,有些是接受耶稣所做的,与祂一起提出结论。许多次是解释天主和耶稣的行动之间的关系(荡子的比喻),有时没有这层关系(给饼的父亲,答应请求的朋友)。因此,重要的是知道听了比喻后,人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而不是学习什么道理。当然,比喻也有启示的价值,教给信友关于天主的种种道理;但也是藉天主的行为才见得到:如果天主的行为像父亲,那是因为祂是天父;假使显示仁慈,是因为祂是仁慈的。但应该指出的是行动总是先于道理的。所以,有时在比喻结束时耶稣说:「你去,也照样做吧!」(路十37)。 (3) 产生比喻的环境也是重要的。本文刚才指出比喻主要的不是宣告一端道理。比喻不是教训的方法而是一种对话。许多时候,或是开始时问一个问题(你们当中谁……?),或结束时问(他们中那一个?主人回来要如何处置呢?)。比喻是两种看法面对面的交谈:耶稣和祂的对话者的交谈。有时对方的观点似乎更好、更有理由(荡子的哥哥不是很有理由吗?早上六点钟上工的工人呢?),结果藉着比喻发现另一个观点更有道理。为了有助于交谈,而避免在一个没有结果的讨论中双方立场变得僵硬,比喻是有益的。为此需要把比喻放在一个中立的地方,使它表面上看来与所谈的事没有利害关系。唯其如此,对话者才有充分的自由采取立场。比喻应该与所谈的事情有一些相关的情况,才能比较;而且,必须采取立场,否则比喻游戏,并不会产生效力,只是理性的游戏罢了。 (4) 最后,读者应该可以问自己:比喻因着什么产生效果?比喻影响人的行为,而不直接影响人的认知;它的力量并不来自理论或意志主义。比喻的力量是由共同的、集体的、生活的经验而来。因此,大多数的比喻都由耶稣时代加里肋亚的生活环境而来。有时不是听众的经验,而是耶稣的经验:荡子的父亲远超过听众对父亲的经验;结百倍果实的种子,也超过农人的经验(但这里总有一个经验中的基础,即人们知道什么是一位父亲,什么是丰收)。正是那些以耶稣的经验为根据的比喻,最合适宣告天国的新貌。要了解比喻,须知道比喻所讲述的是怎样的经验。不过这一点却给读者带来不少的问题,因为他的生活环境与当时的非常不同。所以,为了让比喻「再次使我们感到惊讶」,努力重新创造比喻,是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