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Y 部

有神论


有神论

yǒushén lùn

THEISM

参阅: 30天主 144有关天主存在的论证 514无神论 266宗教 315信仰 173自然神学

()概念说明:

(1)     有神论theism一词源自希腊文,指讨论神之学说。实际上theos在这里已不再指古希腊时代的诸神,而是指基督徒及回教徒思想中的宇宙之唯一创造者(Theos)。以这一意义而言,有神论实质上便是一神论(monotheism)

(2)     中文的「神」字根据「说文解字」是指「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意义颇与有神论相近。但后代的演变已使「天神」与「神」的意义非常分歧:有人以为「五帝」及日月星辰均系「天神」;《礼记》祭法篇认为「山林川谷岳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楚辞》称人死后为神;《系辞》更称「阴阳不测之为神」;《荀子》则以「神」字表达妙不可测的功能:「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天论篇〉)。尽管如此,圣经旧约的中译本在许多地方以「神」字表示创造世界的唯一主宰。「有神论」一词即指此义。

()乘便亦愿对「上帝」与「天」一词略加讨论:

(1)     无论学者对此问题见解纷耘莫衷一是,此二词的字源意义却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此二词在中国古籍中的实质意义。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指出,殷商时代的人相信「帝」或「上帝」对大自然(风、雨等等)及人事有绝对的权威。《尚书》中周代初期的文献指出,那时「上帝」与「天」二词并用,指宇宙间最高而有知有意的主宰。然而,《诗经》中「天作高山」「天生蒸民」等语都不表示天或上帝创造了整个世界;诸神是否亦由上帝所造,古籍中并未明言或暗示。因此,没有充分理由把中国古代的「上帝」和新旧约创世的神完全等同起来。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殷商时代的「上帝」或周代初期的「上帝」与「天」颇为接近基督徒所信的Theos。因此明代末期来华的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应用「上帝」一词表达圣经中的Theos,是有其理由的。利氏同用「上帝」与「天主」;以后天主教却越来越只用「天主」一词;但由于历史的悠久性及上述种种因素,「上帝」一词仍有其特殊地位。

(2)     简单说一句,有神论所云的神就是圣经所指创造世界与一切的唯一主宰。至于有神论或一神论是否由多神论发展而来或一开始就有,宗教学者聚讼纷纷。由西洋哲学而来的有神论包括下列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国古代的「上帝」及其他原始民族的「高帝」(High God)思想中均未清楚表达出来:

1)神是有知有意的独立位格,在祈祷中应称为「你」。所有宗教,包括多神教,单一多神论,对这点并无异议。中国古代宗教及现代民间宗教也都承认这点。

2)神创造世界及其中的一切;天地万物,无论有无形象,均由神从一无所有之中进入实际存在。这一意义的神是独一无二的。《说文解字》对神字的释义虽然接近此义,但意义并不明朗;其他典籍也没有作明显主张。

3)神不仅内在于此世,而是一开始就超越世界以上而自存,以后也不会被拘于此世。因此有神论与任何形态的泛神论迥异,与道家所云的道及佛教的佛性也完全不同。

4)有神论也反对自然神论(deism) ( 172);后者指十八世纪一些英国思想家如丁达(M. Tindal, 1655-1733)等的想法,认为神创造世界以后就与世界绝缘,不再加以干预。反之,有神论相信神不息地保存世界,与被创造物合作并予以照顾,且能藉启示与奇迹对世界作特殊干预。

(3)     根据西洋哲学中对有神论的界定,中国古代的上帝如被认为其他诸神(帝廷中的「臣正」及风雨诸神等)的唯一创造者,那才可称为有神论(一如上文所言,中国古籍从未言及这点);要如其他诸神被认为自有自生,那就应称为多神论(polytheism) ( 184)。理论上承认多神,却祇向一个神祷告敬礼,这时应称为单一多神论(henotheism)。中国古代与现代民间宗教所信的似乎是一种多神教。至于庄子〈大宗师〉等等与荀子所云的「天」(〈天论篇〉)与「天地」,则既非有神论亦非多神论,而系纯粹的自然观( 66)

()基督徒哲学一向努力替有神论寻求一些纯理性的论证。其中最有名的是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的五路论证。近代哲学中的笛卡儿(R. Descartes,1596-1650)与莱普尼兹(G.W. Leibniz, 1646-1716)也曾作类似尝试。康德(I. Kant, 1724-1804)却基于他所创的先验哲学( 160),认为上述论证不过是些先起综合判断,因此无法证明物自身的实际存在;神的存在、灵魂的不死与人的自由是实践理性的要求(postulata),却无法用纯粹理性来证明。马雷夏(J. Marhal, 1878-1944)与继之而起的一些学者,却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尚需更进一层的先验的可能性之条件,藉之重新建立形上学( 194)及神存在之理性论证的学术基础。这些论证却并非走向有神论的唯一途径。来自生活的存在体验之途至少与学术性的论证同其重要( 173)

参考书目:

李震,《人与上帝─ 中西无神主义探讨》,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卷一1986;卷二1988;卷三1990

胡厚宣,〈殷代之天神崇拜〉,《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一册,香港:文友堂书店再版,19441-30

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顾立雅(H. G. Creel),黄俊杰译,《天神的原流》,大陆杂志四五,1973

Gilson, E.   God and Philosoph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Schmidt, W.   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Religion: Facts and Theories.   New York: Cooper Square, 1972.

项退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