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Z 部

自然界神学


自然界神学

zìránjiè shénxué

NATURE, THEOLOGY OF

参阅: 110生态学 108生界 138地的神学 109生态神学

()概念说明:自然界神学theology of nature是有关自然界的神学说明。自然nature源自拉丁文natura,意思是出生、起源、事物自然的构造或性质。「自然」观念在历史过程中,通常在四个不同层面上采用:

(1)     物理生物学层面:「自然是物质资源和动植物的总称,亦即自然界;自然一方面与人对立,另一方面却是与人、社会、文化有最密切关系的存有物。

(2)     哲学层面:「自然」(又译本性)指事物的基本特性;指使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性质,它含有拉丁字natura原有的特殊意义,而指向本质( 100)

(3)     宗教崇拜的层面:自然是个神圣的整体,充满着高高在上神祇(隐而不显)的精神力量,此神将其工程分配给地上的「自然精神」(此即自然力或自然力的拟人化)。就宗教意识而言,「自然」表示「神圣」的显现,奥秘地临在于无机与有机物的自然界里,远在人类文化所能控制之外。整个宗教史中,「自然」常被视为引发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者,这关系是人类生存与福祉的根基。所以,自然崇拜现象显示出古代已知觉到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4)     神学层面:不同的宗教信仰,对「自然」就有不同的神学看法。「佛教」因其绝对一元世界观,把整个自然界看成互通为一,因此也有轮回之说,认为自然界是暂时的。自然界只有投胎为人,才可能进入涅盘,自然界本身却不存在于涅盘境界中。神学系统颇丰富的「印度教」,注重「绝对者」的奥秘(以神为中心)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以人为中心)。自然界所占比重不大,自然界因其非精神的特性,而达不到人的圆满存在的境界。建基于闪族和基督宗教世界观的「伊斯兰教」以正面的方式评估「自然界」。「昂拉」(Allah)是自然界及人的创造主。一方面,自然是为人而受造,人对自然有支配权;另一方面,人类征服自然却连带有了责任,万物都在人之下,人则在神之下。可见伊斯兰教对自然界的神学看法和基督宗教的看法较近。

()「基督宗教」承袭了犹太教的观点,宣称基本的真理是:自然界全由天主所造(并未排除把进化方式( 520)视为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因素)。人照天主的肖像受造,所以人管理自然界而同时得负起照顾和保护它之责。人与自然秩序间关系的扰乱有不同的根源:人忘了自己的管理权得向造物主负责,才将自己视为管理自然的绝对主人。工业技术片面的进步使人疏离了其「自然」的共同世界(德文Umwelt, Mitwelt) ( 109)。未加控制地盲目追求更多的物质品、金钱及享乐是出于错误的假定:好像自然界蕴藏着无限的资源可满足人类无底的欲望似的。再者,绝望、虚无主义、澈底怀疑主义等的意识型态,腐蚀了自然秩序对人类生存的正面意义。

()教会训导当局在最近十几年来,已明白指出保护自然界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保禄六世(Paul VI, 1963-1978)的《民族发展》通谕和《八十周年》公函,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 1978- )的《人类救主》和《社会事务关怀》通谕,菲律宾、德国、奥国等等主教会议,都试图唤醒个人、团体、社会、国家及全人类的道德良心,要从罪过和错误的态度回归自然的秩序,并展开人类社会各层面妥善计划的行动。

()「基督宗教的神学」对自然界方面着重的相关概念如下:1)自然界是天主创造的,所以是好的。2)自然界是『为』人类且『与人类共同』创造的。3)自然界的资源有限,此基本事实加重了人类应适当对待自然界的伦理责任。4)透过降生、死亡和复活,耶稣基督成为自然界生存的中心。5)圣神以其生命力充满了自然界。6)自然界与人类携手迈向最后的圆满─ 无法形容的具体实现,因为「天主为爱祂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的」(格前二9)

参考书目: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王之佳,科金良等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台北: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22

林俊义,《自然的红灯》,林俊义文集之三,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89

若望保禄二世,《社会事务关怀》通谕,罗马,1987。特别2127-4042-45号。

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965,特别是4-11, 22,32, 63-66, 69, 85 -86 号。 

Austin, R. C.   Hope for the Land: Nature in the Bible.   Atlanta: John Knox Press, 1988.

Bishops' Conference of Austria, "Man Is the Way of the Church."  Pastoral Letter.   Vienna, 1990.

Bishops' Conference of the Philippines, "The Cry of our Land."   Pastoral Letter.   Tagaytay, 1988.

Bishops' Conference of West-Germany. "The Future of Creation TheFuture of Mankind."   Declaration.  Bonn, 1980.

Carmody, J.   Ecology and Religion: Toward a New Christian Theology of Nature.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3.

Meadows, D. H. and others.   The Limits to Growth.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1972.

The Council of the Evangelical Church in Germany and the German Bishops' Conference. To Become Responsible for Creation. Common Declaration.  Cologne, 1985.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