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G 部

改革宗教会


改革宗教会

gǎigézōng jiàohuì

CHURCH, REFORMED

参阅: 273宗教改革 425教会学 131加尔文主义 445基督教 446基督教神学

()概念说明:这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所产生的教会,也可称为「改革教会」(Reformed Church) (或称「更正教会」、「长老教会」)一词虽有时也指依圣经中新约的教义与体制而实施改革的罗马天主教会,但主要的是指瑞士地区,由宗教改革运动所产生的教会。一般而言,正如由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所产生的教会称为路德教会,在瑞士的称为改革宗教会。这两教会之所以壁垒分明是由一场争议而来的;1529年在德国马尔堡所召开的会议(Marburg Colloquy),德国的改革者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和瑞士的改革者次温格利(U.H. Zwingli, 1484-1531)在主的圣餐意义之了解上有岐见导致分裂,而发展出两个不同体制的教会。

次温格利、布夏(M. Bucer, 1491-1551)、布林格(H. Bullinger, 1504-1575)和埃科兰巴狄(J.Oceolampadius)等皆属瑞士早期的改革者。他们致力于抵挡罗马天主教的立场而确立改革宗信仰的基础。然而,所谓改革宗教会是后来由加尔文(J. Calvin, 1509-1564)一手所塑造而发展出来的。他的名着《基督教要义》(1536)成了改革宗信仰具有权威性的诠释书。因此,凡接纳由加尔文所主张的教义体系和教会体制的教派均可称为改革宗教会。

()改革宗教会的特色:

(1)     改革宗教会重申古代基督教会的信仰立场,接受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加采东大公会议(451) ( 130)的基督格位教义。然而它对中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教义和圣餐意义的了解持不同的立场。

(2)     改革宗教会的教义立场与路德宗教会的主张颇有一致之处,两者均主张:1)圣经是信徒的信仰和生活惟一的准则。2)称义( 632150)是上帝的恩典,白白地赐给凡相信耶稣基督的人。3)信徒皆祭司,自己可以亲近上帝,过着事奉的生活,无需第三者作为媒体(这当然没有排除基督为中保的角色)4)圣餐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物质的体变(transsubstantiation) ( 708),使饼和杯中的葡萄汁真正变成耶稣的肉和血,而在于个人的信心和抉择的举动,惟有如此才能体会到主的临在。

(3)     不过,改革宗教会在其教义上,特别强调上帝的主权与荣耀。加尔文坚信上帝的主权,依祂最崇高的目的使这世界成为祂荣耀的戏院;一个能使世人眼见之「上帝荣耀的戏院」(theatrum gloriae Dei)。虽然非基督徒在这戏院中扮演小角色,但他们却不被排除;他们仍可见到上帝的荣耀。这是改革宗教会的宣教精神所在:昭示上帝的主权与统治,使祂的荣耀普及天下,亦即使这世界成为「上帝荣耀的戏院」,为众人所共睹。人生的目的在于荣耀上帝,亦即:上帝是创造者,人类历史的主,基督徒必须参与上帝主导的历史,在其中扮演应有的角色,人生才有意义。

(4)     改革宗教会的教会体制承续加尔文的构想,实施代议制,由牧师和会议的代表长老和执事共同治理教会。但改革宗教会从不视某一特定的教会体制是教会存在的必要条件,比体制更重要的是教会必须以宣扬上帝的话为主并遵守主的圣餐。因此,改革宗教会的崇拜活动不局限于某种仪式;不但摆脱传统的仪式而简化之,且在崇拜中注重会众的参与和上帝话语的宣扬。在加尔文的时代,连唱诗也没有;崇拜内容以聆听上帝的话和守主的圣餐为主,改革宗教会只接纳施洗和圣餐两项圣礼典。

()追溯改革宗教会发展的经过:

(1)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改革宗教会很快地从瑞士遍及欧洲各地,诸如分布于荷兰、法国、德国、匈牙利、南斯拉夫和其它国家。这些受瑞士宗教改革运动之影响而设立的教会,通常保留着「改革宗」一词,只另加上国名。然而,为着要避免与英国国教(安立甘或称圣公会)中的改革派的教会取得同名,改革宗教会来到英格兰,即被易名为长老宗教会,意即以改革宗教会体制上的特色长老制取名;在法国加尔文的改革宗教会称为预格诺(Huguenots)。这名字包括两部份:Hugues,是日内瓦一政治领袖的名字;enot是德文Eidgenosse的法文说法Eidgenots 的后半部,意为联邦(confederate)。在法国的改革宗教会,早在十五世纪末期就已存在,是由当时着名的神学家也是教育家发柏(J. Faber, 1450-1536)所开始的。发柏翻译了法文圣经(1530),这有助于教会事工的拓展。到了十六世纪中叶,预格诺就开始与瑞士的改革宗教会取得连系,并接受从日内瓦方面来的协助,于1555年在巴黎设立了第一间基督教会(Protestant Church),随着很快地遍布到其它城市。1559年在巴黎所举行的大会,预格诺采用了长老体制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会制度,分地方性、区域性、省以及全国性来治理教会,以利事工的推展。

(2)     荷兰的宗教改革运动早在十四世纪就已开始,有兄弟会等教团的产生,但一直到十六世纪的二十年代,荷兰的神学家才开始接触次温格利的改革思想,而于五十年代产生了荷兰的改革宗教会。由于荷兰的改革宗教会有助于政府脱离西班牙(天主教国家)而独立,荷兰从此建立了一新教(Protestant)的国家。十七世纪的荷兰改革宗教会面临了信仰上的挑战;神学家亚米纽斯(J. Arminius, 1560-1609)主张基督既为众人的罪而死,人人俱能得救,以拒绝加尔文的预定论教义。1618年教会在多特召开会议(Synod of Dort),加尔文派神学家在会中把加尔文神学以五个主题加以标示,以确立加尔文主义思想,对加尔文神学作了更进一步的阐释。

(3)     改革宗教会在德国的发展不太顺利。最早把改革宗神学带进德国而有意发展其教会的是以斯特拉斯堡(Strassbourg)为根据地而从事改革运动的布塞珥。1548年所签订的奥斯堡(Augsburg)暂时约定达成天主教与新教之间妥协之事迫使布塞珥离开斯特拉斯堡。1552年此暂时约定解除之后,斯特拉斯堡就落入路德宗教会的势力范围。改革宗教会在德国的首要堡垒是在巴列丁奈得(Palestine)。在奥利腓亚奴(Olevianus, 1536-1587)的领导之下,加尔文体制的教会在此首度出现。奥氏所出版的《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1563),有助于教会事工的推展,因为这要理问答的内容以亲切、个人式的文句,解释基督徒的生活是对上帝恩典的感谢回应。改革宗教会也就在德国各城市设立,但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受了极大的阻碍。战争结束后,在韦发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保证下,加尔文派和路德派教会享有同等的权益,直到1817年路德宗教会和改革宗教会合并为所谓的德国福音教会(the Evangelical Church)

(4)     当改革宗教会传入新大陆之后,就实际上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加尔文派教会,主要的有:由荷兰移民所设立的美洲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 of America),由英国移民开始的复原派圣公会(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和由苏格兰移民所设立的改革宗长老教会(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其中以改革宗长老教会的信徒数最多,原有的美南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U.S.A.)和联合长老教会(United Presbyterian Church in U.S.A.)于一九六八年合并而成为美国长老教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U.S.A.)

(5)     改革宗教会分布于世界各地,于1875年在英国伦敦首次成立了「世界改革宗教会联盟」(the 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使改革宗教会正式成为国际性的教会组织,直到今日。

参考书目:

Bainton, R. H.  "The Reformed Church of Geneva:  Calvinism,"  The Reformat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1952.110-122.

Besselink, I. J.   On Being Reforme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Misunderstanding.   1983.

Bratt, J. D.   Dutch Calvinism in Modern America. 1984.

Gerrish, B. A.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World. 1978.

Leith, J. 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1981.

Old, H. O.   Guides to the Reformed Tradition: Worship.  1984.

Osterhaven, M. E.   The Spirit of the Reformed Tradition.  1971.

Vandenberge, P. N.   The Historical Directory of the 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  197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