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M 部

牧灵神学


牧灵神学

mùlíng shénxué

THEOLOGY, PASTORAL

参阅: 385神学 244牧灵职务 598传播福音 411教会

()概念说明:

(1)     牧灵神学pastoral theology一词,字面的意义,指教会讨论牧灵职务的神学科目。较深的意义则是:有关教会之为牧人,继续至高牧者耶稣基督之使命的所有活动与职责之神学。最近几十年,牧灵神学一词的含意变得越来越狭窄,因为它不断鼓励人抱持可能的错误观念,说:牧灵神学主要的内容指圣职人员(牧人)职务。因此,近日神学界日益使用「实践神学」(practical theology)的名称,用来表达这门科目的特色,也就是研讨说明有关教会作为此世「救恩圣事」之基本使命。这样一来,实践神学的范围就比牧灵神学宽了。在此前提下,牧灵神学就能作为一个有意义、合逻辑的名词,用以指实践神学范围里的一门科目,研讨说明所谓的牧人(圣职人员)在教会实践活动中的特色。

(2)     尽管有这术语的合理转变,这一条本文还是用「牧灵神学」一词来说明实践神学的意义,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各派教会中,此词已经变成一个普通名词,指讨论基督所赋予使命的整个范围,即教会之为有关牧者的整个实用范围的神学。在很重要的牧灵神学著作中,读者可以看到此一术语所遭遇的困难。在拉内(K. Rahner, 1904-1984)等人的灵感下,以德文出版的《教会当前的实践神学》(五册,19641972)一书当中,其副题即为:「牧灵神学全集」。

()牧灵神学简史:

(1)     牧灵神学的历史必须追溯到纳匝肋人耶稣。第一世纪的初期教会把宣扬福音的实际过程当作神学反省的对象;教会由此开始了一个学习传播福音技巧、庆祝救恩奥迹、建立常新之信仰团体,长达数世纪之久的过程。教会这延续耶稣基督牧人的工作有很丰富的经验,以此经验作为反省之对象,这反省早晚会成为一个神学科目,即牧灵神学。

(2)     在奥地利玛利亚德肋西雅皇后(Empress Maria Theresia, 1740-1780)治下,大学课程改革的情势中,本笃会院长劳坦史特劳赫(F.S. Rautenstrauch,1734-1785)1774年提出一套精细的神学课程计划,也包括牧灵神学大纲。在1777年的临时会议中通过了。在当时极端圣职中心的教会学的气氛中,牧灵神学的新学科是指个别牧人(如宗教老师,由国家雇用、监督)为教会牧灵行动的代理人。结果,牧人及其活动独自成为牧灵神学的内容。塞勒(J.M. Sailer, 1751-1832)1789年回到圣经历史中去找一个实际牧灵作法的标准,但他还是在圣统圣职的教会学典范中思考。「牧人」愈成为牧灵神学与牧灵活动的焦点,夸大的圣职主义者的观念就愈变成教会的一般牧灵神学的看法。在此看法中个别圣职人员阐释为基督其人及其功能的历史延续。他是「基督代表」、「天主在世代权」、「诸宠渠道」、「羊群之牧人」。个别基督徒及教会团体消极地站立其前,较被动的受牧人的「指挥」、「领导」、并真实「圣化」。

(3)     在杜宾根(Tuebingen)的路德教与天主教神学学派的影响下,格拉弗(A. Graf, 1811-1867)1841年提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神学分为三个领域:1)历史神学与圣经学,2)信理与伦理神学,3)实践神学。前两个领域是实践神学的基础,因系研究教会的根本与要素,以及天主对人在历史上真实、有效的自我通传。实践神学讨论教会此解释其功能与结构;分析社会实况及其需要与机会;而拟出牧灵行动的原则;这部门的研究真正是神学的,同时也真正是实践的,以一个词来说,即:实践神学。格拉弗并未精心撰述一本完整的实践神学手册。安柏格(J. Amberger, 1816-1889)完成了这个工作;他于雷根堡(Regensburg)时,在18501857年出版一本分三册,标题是「牧灵神学」的书。他的解释:实践神学应分两部分:教会法及牧灵神学,与格拉弗意见相反。牧灵神学的观念,自此从有前途的教会学范围回到以传统圣职为中心的狭窄思想方式。

(4)     廿世纪各种革新运动(如圣经研究、礼仪与教理讲授的革新、对历史重要性渐起的觉醒、平信徒渐增的自我肯定、对社会政治环境之重要的高度敏感)可视为有关牧灵神学重新深思的背景。阿诺(F.X. Arnold, 1898-1969)以令人心服的神学学识,由圣言降生的观念、世间的救恩工程、以及入世的教会论,带出一个牧灵神学的新方法。这些观念应作为精心撰写牧灵神学教科书的基本指南。没有廿世纪那许多革新运动,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不可能召开。梵二的《教会》宪章(LG)与《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GS),是梵二两部基本文献。前者思考教会自身的奥秘与实相(教会是天主子民;在圣神内共融;世界的圣事;偕同一切善意人士的旅途教会);后者意图经营一个关于教会在实际现代世界,当如何使其奥秘与实相实现的通见。这有关教会的核心洞见已成为了解牧灵神学的中心点与神学的指导原则。上面提到的牧灵神学全集,部分出于拉内的灵感,以教会「自我实现」当作基本的神学概念,以此概念来发挥教会在今日的牧灵神学。这种牧灵神学也可称为「存在性的教会论」。

()牧灵神学的系统说明必须讨论下列四个主题:牧灵神学在整个神学界的地位、目标、方法,及其不同科目。

(1)     牧灵神学在整个神学界的地位,可在一般学术分类(有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的架构中描述。牧灵神学显然属于实用科学的领域。牧灵神学是理论神学与现代社会实际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的媒介;即是在微观(地方环境)、中观(国家、民族、文化)、与宏观(人类、地球村)上,做基督徒信仰及神学和具体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媒介。显然这种牧灵神学,与传统那种主要以训练、具体装备个别牧人为目的的牧灵神学相当不同。

(2)     牧灵神学的目标,顺着它在整个神学界的地位来看,乃是对教会如何能够且应当成为世界有活力的「救恩圣事」,所作具体洞察之清晰、有系统的科目。换句话说,牧灵神学是尝试为整个教会的行动建构一套理论。整个教会的活动必须以系统且可实施的观念为基础;这些观念必须与行动的世界有关,否则,理论仍然没有生命,实际仍然没有光明。

(3)     牧灵神学的方法包含下列几个特殊因素:1)不断与圣经交谈,以便与教会的整体思想一致。2)广泛利用社会学的方法,以使现代情景之分析达到坚实可靠的程度;这样做要用科技合作的方式,要随时准备学习,并以信仰之光持续努力了解社会、政治、文化之事实。3)知道长程计划的指导原则与有效管理。教会生活在多元及细致的现代世界中,传统本来缺乏严格理论基础的牧灵计划法,已不再适用;教会要想成为现代世界微观、中观、宏观上有活力又切合的力量,必须如此。4)注意教会本身内部结构的因素:各种行动者(如平信徒、圣职人员)在整个教会生活中,各有不同的作用与职务;不同灵修学派、不同性别、个人与公众成长的不同阶段,都必须纳入考虑。5)最后,记住牧灵神学的特色。这特色在于努力作神学理论与教会在人类世界之具体、实际状况间的媒介;这特色就是努力使理论成为可行的、指导行动的原则。由于这特色,牧灵神学必须作科际合作。显然,牧灵神学以这样的方法从事,对理论神学会有启发与刺激的作用,因为实际上,它也把实用界转介到圣经与信理学界去。

(4)     牧灵神学的不同科目,可当作一个基本牧灵神学之部分与互补的实用表达。不想包罗无遗,仅列出以下各实用科目:教理讲授(口头宗教教育);宣道学(宣道技巧;牧灵神学中论述讲道与训诲的部门);礼仪学(举行公共敬礼的学问或技巧;礼仪研究);宗教教育学(宗教信仰教导与教育的学问或技巧);牧灵计划;宗教心理学;大公思想(研究基督徒各教会及其可能的合作与进一步的合一);地方、国家与国际性的慈善服务;建立基信团的技巧;力寻参与政治界及社会媒体界的管道。

()在合一运动范围内,人们对牧灵神学的性质与目的有基本的共识。然而,随基本教会学的不同,及面对现代世界方法的差异,基督徒各式各样的教会却是以不同形式的牧灵学的科目具体表达一个基本的牧灵神学。例如:天主教圣统制、独身制,以及限于男性的圣职界,对牧灵神学具体落实于其不同的科目上,的确有影响;让人以为天主教牧灵神学非常强调圣职人员在整个教会事业中的领导角色。相反的,基督教牧灵神学极可能十分强调平信徒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每个基督徒的个别责任。天主教会继梵二来愈来愈强调全体牧灵面;这是一件有希望的事实。

参考书目:

大圣额我略(Gregory the Great),马千里译,《牧灵指南》,台中:光启出版社,1968

邵庆彰,《教会事工面面观》,台北:校园书局出版社,1992

瑟格勒(F.M. Segler),萧维元译,《教牧学教义》,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1

Arnold, F. X. and others, eds. Handbuch der Pastoraltheologie: Praktische Theologie der Kirche in ihrer Gegenwart.  5 vols.  Freiburg: Herder, 1946-1972.

Schuster, H.  "Pastoral Theology."  SM,  vol. 2. 365-368.

Klostermann, F. and R. Zerfass, eds.   Praktische Theologie heute.   Muenchen: Chr. Kaiser Verlag, 1974.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