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S 部

俗化


俗化

súhuà

SECULARIZATION

参阅: 309俗化思想 308俗化主义 422教会与世界 421教会与文化 423教会与国家 305科学与宗教

()概念说明:俗化secularization来自拉丁文的形容词saecularis:世界的、暂时的或古老的。指教会的财产被政府没收而用在物质世界的目的上而言;原先用此词以反对教会。如今「俗化」一词泛指在十六到二十世纪间,人类整个生活(包括教育、习俗、社会形式、事物、甚至人)不再完全被宗教控制的解放过程。消极地说,这种「俗化」运动着重于修正往昔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态度中的那些过分宗教性与神圣性的因素。积极而言,「俗化」注重事物的内在价值,并依此解释本身在自己领域中的意义及作用。今日所瞭解的「俗化」比较中肯,已和那完全排斥宗教因素的俗化主义划清界线。至于在此俗化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成熟态度,承认在某些范围内,宗教与人类休戚相关(solidarity),却又保持某范围的相对独立性者,被称为「俗化思想」。

()简史:

(1)     俗化的历史过程指出,个人或团体甚或整个时代寻求从宗教制度控制着的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活中解放出来,是古来就有的普遍现象。由甲骨文可知我国商代事事诉诸上帝,到周朝孔孟等思想家才渐提出人本位的政治观与人生观。

(2)     在以色列史上,直到王国时期以前,制度虽有相对独立性,却仍在宗教的管理之下。

(3)     基督宗教从建立迄今可从三大领域,即信仰与知识( 322)、教会与政府( 423)及人在此世或另一世

界的目的,并分成三阶段来探讨它的俗化过程:

1)第一阶段在新约讯息中:「此世」与「基督宗教国度」并驾齐驱,不分高下。「知识」无法取代「信仰」的功能;知识只是相对的价值,若被视为绝对以对抗天主则是愚蠢(格前一17~二9)。由于「听天主的命应胜过听人的命」(宗五29),故「政府」无法取代「教会」。可是「审断教外人」(格前五12)并非教会职责,故教会亦无法取代政府。此时教会缩减自己的重要性而接受了政府的结构(罗十二19~十三7)。教会或政府所涉及的领域全然不同,所以只要彼此不图谋干涉对方的功能,就不应彼此干扰(谷十二17)。人不必为次要的俗务操心忙碌,因为最重要的只有一件(玛六3134,路十二2232)。总之,福音避免直接向世界挑战,也未图在世界领域内行使权力,只待世界自己显出暂时性的特质。

2)第二阶段从教父时期到近代:在第四世纪基督宗教成了罗马国教后,教会的影响力逐渐胜过了世俗。到中世纪时,教会领导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种种生活,「信仰」成了最高深的「知识」,「教会」权威在政府之上,认为与「此世」隔离是通向「另一世界」的捷径。就因此期忽略俗化而埋下了近代俗化运动的种子。

3)第三阶段是从近代到现在:加利略(G. Galilei, 1564-1642)事件后,人们在文艺复兴( 84)、人文主义( 13)、启蒙运动( 474)、理性主义( 398)的影响下,知识(尤指科学)从「信仰」中独立出来,信仰被认为无权过问「科学」的领域。在西方,皇帝自称与教会拥有同等的天赋神权;「教会」对「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失。有关人的目的方面,避世、轻视现世与物质的心态已渐被扬弃,渐发觉「世界」本身的内在价值;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艺术、文化、教育、经济)也应和宗教领域平行发展,各自建起独立的领域;而宗教则被局限在狭窄的宗教活动与个人热心上,于是教会在近代生活中失去了往日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结论:1)要深入瞭解「俗化」运动的整个过程,须先明白「宗教」概念演变的过程( 411);要批判基督宗教的「俗化」运动时,必先澄清「基督宗教」自我瞭解的过程。2)要认清「神圣」领域与物质世界的任务间产生紧张与冲突是必然的。3)若一味排除宗教与超自然,以保证生命的意义,必然将现世目标绝对化,而衍生一种新的「神圣领域」─ 另一种宗教;结局是自陷于矛盾。4)除了上述消极与积极意义外,「俗化」还有帮助宗教更瞭解自身及其使命的正面影响。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