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Q 部

祈祷


祈祷

qǐdǎo

PRAYER

参阅:670默想 710灵修 444基督徒灵修 692礼仪

()中国经书中的涵意:

祈、祷二字部首皆为「示」,《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二,三垂(谓小),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从字源上说「祈祷」二字涵意与神事有关。

(1)     ( 、 、 )有求福、祷、求、呼、告、报等意。《诗》〈周颂〉〈噫嘻序〉:「春夏祈榖于上帝也。」〈笺〉:「祈犹祷也。」《诗》〈小雅〉〈宾之初筵〉:「以祈尔爵。」祈,求也。《尔雅》释言:「祈,叫也。」注:「祈祭者叫呼而请事。」,又「祈, 也,谓有灾变呼告于神以求福。」《诗》〈大雅〉〈行苇〉:「以祈黄耇」,〈笺〉:「祈,告也。」《诗》〈大雅〉〈行苇〉:「以祈黄耇」〈疏〉:「报养黄耇之老人。」此外祈字与圻、畿通,《诗》〈小雅〉〈祈父序笺〉:「古者祈、圻、畿皆同。」祈亦作恳。《说文通训定声》:「祈字亦作恳,与蕲通。」

祈字常用词语例举如下:祈年(求丰年),祈沉(祭山川),祈克(求克敌),祈告(祈神之祷告),祈雨(因久旱祈降甘霖),祈祉(求幸福),祈祓(祈神除灾去秽),祈祥、祈喜、祈福、祈褫(均指求福),祈榖(求榖物丰熟),祈祷(于神前祈求赐福),祈愿(请愿),祈向(心所专注,期其必成)

(2)     ( 、 、 )主要意思为告事求福。有谢、请之意。《说文解字》:「祷,告事求福也, 示寿声。」《广雅释诂》四:「祷,谢也。」《广韵》:「祷,请也,求福也。」《诗》〈小雅〉〈吉日〉:「既伯既祷。」《传》:「祷,祷获也。」《同礼》〈大官女祝〉:「凡内祷祠之事。」〈注〉:「祷,疾病求 也。」《周礼》〈春官〉〈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示。」〈注〉:「求福曰祷。」祷字,解祭,《广韵》:「祷,祭也。」

祷字常用词语例举如下:祷告(祝告鬼、神求福),祷祀(有事祷求鬼、神而致祭),祷雨(与祈雨同),祷祉(与祈祉同,求福),祷祈(犹言祈祷),祷牲(祈祷时所用之牺牲),祷祠(求福曰祷,得福报曰祠),祷祝(祷告祝福),祷书(祷祝之文),祷视(与祷祀同),祷赛,祷塞(皆为祈神报赛),祷战(战时求胜)

(3)     综观以上祈祷二字字源涵意,窥知先人早有祈祷习俗,且具以下特质:

1)中国古人以农立国,靠天吃饭,生活与自然天候息息相关,此乃古人祈祷之根本动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祈雨,祷雨是也。

2)在古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中,鬼、神具有超人之力量,为祈祷之对象。

3)福乃为古人之所求,故祈、祷皆与福有关。

4)福的内容限于今生今世之现实利益。

5)与祈祷二字有关的词语仅表达祈祷之原因与结果,而未涉及祈祷与祈祷者心性之关系,即祈祷者祈祷时心性、气质变化等现象。(这仅此二字而言)

()祈祷概说:

从现象学角度言,祈祷乃人出自心灵内在经验之宗教行为。基本上祈祷者相信一超乎人的神明或力量存在。通常可分四种,各具特色,但彼此相互交错。

(1)     祈求祈祷(petitionary prayer):即祈祷者对祈祷的对象有所求,神、形之恩惠,可有言亦可无言。祈祷者与祈祷的对象主客分明。

(2)     有言祈祷(verbal prayer):唱经、吟圣诗、口祷等属之。其内容有求恩、忏悔、赞颂等。祈祷之初,主、客分明,可渐入佳境,达到主客两忘的合一境界。

(3)     默想祈祷(meditative prayer):主要使用理性的功能,反省、推理产生语言、文字理念、符号、图像等。又名「智力,头脑」祈祷(mental prayer),以别「心祷」(prayer of the heart)。此外默想祈祷中主、客亦是分明。但可渐趋单纯化,即语言、文字、理念、符号、图像逐渐消失,甚至主、客之别由分明而浑沌而消失。此时已进入第四种祈祷方式,即静观祈祷(contemplative prayer)

(4)     静观祈祷(contemplative prayer)乃指祈祷者直接经验本体、至高神、万有根源或原本自性的过程与境界。宗教学者用诸多不同的名称描述此等境界。例如基督宗教的神秘经验(mystical experience),佛教的直觉智慧(intuitive wisdom),或灵性经验(numinous experience)等。

佛教的「直觉智慧」乃指自觉圣智(prajna, tathagatha-gargbha),是对万有实体的觉悟。十四世纪德籍神秘家艾克哈特大师(M. Eckhart, 1260-1328)以「suchness(中译「如来真境」)来说明此等觉悟。德籍哲人康德(I. Kant, 1724-1804)则用numinous (灵性的)以别phenomenon (有形现象的)来表达。这与宗教哲学家奥多(R. Otto, 1893-1937)所着《至圣观》(The Idea of the Holy)书中描述的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osum (即令人颤栗、醉心的奥秘)相映成趣。另外近代美籍宗教心理学者詹姆士(W. James, 1842-1910)认为此种静观经验可称之为神秘经验。神秘经验乃是静观祈祷之特色,此境单纯、无言、无像,主客俩忘。

()基督宗教祈祷简述:

(1)     圣经中之典型:以上四种祈祷在基督宗教传统的诸多宗派皆有之。旧约的圣咏集(psalms),新约「主的祷文」(玛六913;路十一2 4)、「大司祭的祈祷」(若十七126)等为典型的「有言祈祷」。耶稣在雅各伯井边授予那位撒玛黎雅妇女的祈祷则属静观祈祷。耶稣告曰:「女人,……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祂的人。天主是神,朝拜祂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祂」(若四2124)

(2)     弥撒(Holy Mass),分饼礼(Eucharist),圣餐礼(Holy Communion):在基督宗教传统中最高境界的祈祷,罗马天主教称之为「弥撒圣祭(或感恩祭或圣祭礼仪)」,东正教称为「分饼礼」(Eucharist),圣公会(the Anglican Church)则称之为「圣餐礼」(Holy Communion)。虽有三种名称,但指的都是同一的祈祷内涵。其共同因素有,同一的大司祭和祭品耶稣基督,在同一圣神的共融中,向同一天父,为人类的得救与幸福而祈祷。

(3)     定型口祷(时辰祈祷):除了感恩祭(分饼、圣餐礼)外,教会内还有一种定型的团体口祷称之为「日课经」。其发展过程如下。1)从第一至三世纪的初期教会,信徒除了分饼礼外似乎没有定型的口祷。2)到第四世纪中叶东方教会的信徒团体开始每日早、晚聚会祈祷。不久西方的米兰教会也仿照而行。3)第四世纪末叶,因着寺院团体生活的兴起,具型式的口祷也随之产生。最着名者为圣本笃(Benedict of Nursia, 480-547)之日课经。日课经依一天时辰分别唱颂。共分有夜祷(nocturns)、颂祷(lauds),白天则依序有晨祷(prime)、午前祷(terce)、午祷(sext)、午后祷(nones)、夕祷(vespers),最后以晚祷(compline)结束一天的时辰祈祷。东方教会也发展了类似之日课经。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原为寺院团体的日课经稍作修改,也供平信徒使用。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以后为一般使徒工作修会团体和信徒普遍使用,传统时辰祈祷大辐度简化为晨祷、日间祈祷(分午前、午后),和晚祷等三个时段。

(4)     静观祈祷:

1)基督教派之一的贵格会(Quaker)信徒之祈祷,具浓厚的静观色彩。在单纯的静默中与神相通,为其特色。天主教中的静观神秘祈祷亦颇具规模。在此仅例举一些较具代表性者:教父期的奥斯定《忏悔录》,伪狄奥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500)之《神秘神学》(mystical theology);十二世纪有清谷人伯纳(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之《雅歌之歌》尤为着名;十三世纪静观祈祷之典型人物为亚细西的唱游诗人方济,十四世纪英国无名氏的《不知之云》(The Cloud of Unknowing)和德籍静观大师艾克哈特境界甚高,义大利方面有两女性静观家,道明会的谢纳人加大利纳(Catherine of Siena, 1347-1380)和圣妇加大利纳(Catharine of Genoa, 1447-1510);十六世纪西班牙有依纳爵、大德兰、十字若望,其境高深。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和牟敦(Th. Merton,1915-1968)可谓当代静观祈祷之代表人物。

2)在教会传统中,静观圣者的神秘祈祷有两点共同特质。a)祈祷者面对天主 (祈祷之对象)与神相通密合时,祈祷者的灵魂呈现「被动」、「阴柔」的角色。神此时则持「主动」、「阳刚」的角色,故在神秘作品中,常用男女情爱关系的寓言诗体来描绘人灵与神结合之神妙境界。b)圣者们祈祷中的神秘经验,产生爱人、造福人群的生命力。德日进之神秘世界与传统诸圣略为不同,其特色在于德氏从科学与宗教整合,形上实体与宇宙万有整合的境界中证入天地人合一之妙境。牟敦静观经验则深受东方宗教与哲学之影响,尤其佛学与老庄思想特为其青睐。牟敦可谓在静观祈祷经验中进入宗教交谈的世界。此外,法籍本笃会士索亨利(Henrile Saux)亦是本世纪天主教教会中静观祈祷之大师。他以毕生之力在静观中整合基督宗教和印度教,索亨利又名Abishiktananda

()结论:祈祷─-

是人类心灵的蠢动,

灵性(真我)的自觉,

是神、人交往合一必经之道,

是能力的根源,

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能变化气质,

发挥人性潜在的真、善、美,

使人成为直觉智慧与无量慈悲兼备的宗教人、传神者。

天主教中世纪大师圣多玛斯(Thomas Aquinas, 1225-1274)说:「真正的祈祷是生活在神的氛围中,生活在神的奥迹内。」

参考书目:

《天主教教理》,卷四,〈基督徒的祈祷〉,19962558-2865号。

高树藩编纂,《中正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台湾正中书局,1971

Arbesmann, R. and others. "Prayer."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11. New York: McGraw-Hiu Book Company, 1967.667-678.

Ha. A. G. "Prayer."  Encyclopedia Britanica,  vol. 14.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ica, INC., 1967. 948-953.

Happold, F. C.   Prayer and Meditation.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 1971.

Reese, J. M.,  "Prayer."  Komonchak. 781-791.

李纯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