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S 部 |
神秘神学 |
神秘神学 shénmì shénxué THEOLOGY, MYSTICAL 参阅: 711灵修神学 196克修 380神秘思想与生活 (一)概念说明:神秘神学mystical theology通常是灵修神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针对神秘体验与现象,作有系统的讲述和整合。神秘一词,希腊本字mystes,mystikos的原意为秘密,特别是指宗教礼仪中的秘密事物,只对参礼的信者显示,外人不得知晓。 (二)神秘神学简史: (1) 初期教父们用此词汇来表达圣经的奥秘意义,以及基督在圣事中的奥秘临在。第五世纪有伪狄奥尼修(Pseudo-Dionysius Areopagita, 约500)的《神秘神学》著作出现。伊利基那(J. Scotus Erigena, 约810-877)将狄氏的作品译为拉丁文,对教会灵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本最古老的「神秘神学」,主要是说明人对天主的真正认识,是藉着默观祈祷(先经过感官的净化与心灵光照),完全与天主结合。此种知识「是与至高光明密切结合的果实」,超越一切人间智慧─ 「无上真光光照人灵,使她完全沉浸于天主的知识海洋,高深不可测量」。由于此书的流传与影响,「神秘神学」在教会中逐渐形成共识:就是有关人对天主,藉着无法言传的默观,所获得的直接认知。 (2) 圣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的说法是:「默观就是神秘的神学,神学家也称之为隐秘的智慧;圣多玛斯说此种智慧,是天主藉其圣爱直接通传、倾注于人灵的」(《心灵的黑夜》第二篇第十七章)。十七世纪有许多「神秘神学」问世,但其内容是讲论整个的灵修生活。司卡拉梅里(G.B. Scaramelli, 1687-1752)的《克修指南》与《秘修指南》于1754年出版;前者讲论人的努力修持所可达成的境界,后者讲论灵修生活的神秘阶段,完全有赖于天主的特殊恩宠,人无法主动达成。当时神学界大都相当接受此一分法,但日后却引起了长久的争论。 (3) 本世纪初步岚(A.F. Poulain, 1836-1919)出版《祈祷生活的恩宠》一书,对神秘神学与克修神学作了清楚的界定:前者专门研讨祈祷生活的神秘境界,是人力绝对无法达成的;后者讲述一般的灵修生活情况(包括单纯默观在内)。步岚认为这是灵修中的两种不同道路,都能引人到达最高的成全。反对此说法的声浪相当强烈,认为走向成全的道路只有一条,克修灵修与神秘灵修只是两个不同阶段而已。此种争论可说一直到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后才平静下来。 (三)神秘神学具体描述: (1) 神秘生活的性质与特征:依据有神秘生活经验的人,比如希尔德加(Hildegard of Bingen, 1098-1179)、艾克哈(M. Eckhart, 约1260-1327)、大德兰(Teresa of Avila,1515-1582)、十字若望等,此种生活的特性可归纳为下面几点。1)此种生活体验完全超越人力之所能,是天主自己直接和人灵接触,使人「感受」到祂的亲临。2)对此种「亲临」的感受与体验,人只能感激地接受,绝对无法以自己的能力来形成、使之产生、或予以复制。3)人对此真实的「亲临」自会深信不疑,也无法忘记,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什么也不了解」(《七宝楼台》84页),但确切知道这是天主的亲临。4)由于「感受」此种亲临,人灵深处会有最深的平安、甘饴、满足、喜乐。5)天主的此种直接亲临,对人的心灵而言,也是一个成长过程:由浅淡而深强,由短暂而持续,由部分而整体,由偶然结合而成为「住在一起」的天人合一。 (2) 有此生活经验的人,在其日常生活上自然也有象可征,比如:1)由于内在「一心有祂」,外在自然流露出明显的超脱物累与我执。2)明显的爱人热忱,完全的忘我付出。3)热爱软弱的教会─ 基督的奥体。4)渴望多多承受痛苦与辛劳。5)热切寻求人灵的归依与圣化等。简言之就是:完全忘我而一心有祂─ 甘愿为弟兄姊妹的利益而付出一切。 (3) 神秘生活的发展情况:依照圣女大德兰的论述,分为四个阶段:宁静结合(第四楼台),完整结合(第五楼台),超拔结合(第六楼台),神化结合或神婚(第七楼台)。然后她分别说明每个阶段的情况和应留意的事项。比如:「宁静结合」会使人的官能「自动收敛」而宁静下来;使人由心灵深处扩大开畅;体验到直接由天主而来的甘饴,往往连身体都能分享感受到;此种结合的效果会使人完全死于世俗,而一心渴望沉醉于天主;深切的谦卑自下;对天主有子女真情的敬畏与孝爱等。生活在此阶段中的心灵,应留意天主在内心的任何推动,并立即谦逊爽快地配合顺从;不可勉强进入此种宁静(因为这完全不在自己手中);在此宁静中应一心与天主契合,不必注意其他官能,尤其是想像的活动;应全心奉行日常的祈祷神业。对其他阶段也都依此模式而予以讲述说明。 (4) 神秘生活的附有现象:这些「附有」现象,并非神秘生活的必要因素,如:神视或神见、个人启示、印有五伤、身体腾空、奇异光辉或芳香等。神秘神学不仅对这些现象给予必要的解释与说明,而且还归纳出一些标准与特征,好能鉴别非由真正「神秘因素」而造成的一些类似情形,比如心理失常、邪魔附身等。 (四)神秘神学的未来方向: 由于过去对克修与神秘「单线或平行」的长期争论,使人感到神秘神学的范畴太过狭窄;再加上梵二后的神学发展(特别是拉内K. Rahner, 1904-1984的批评与建议),使现代神秘神学看到更辽阔的未来方向:1)必须以福音启示为基础,以基督逾越奥迹为典范,并以宗徒生活为楷模,来研讨整合教会的神秘生活。2)应从人性自「天」的根本去看天人关系,人性本身内就有「归根、返本」的神秘天赋。3)「人性意识」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在于不断体认生命的根源─ 天主是爱,并努力日益与之接近而到达合一。4)宇宙万物也都将「总归于元首基督」,就如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1955)对保禄的「奥秘」所作的吸收整合,神秘神学应更予以深入反省研讨,并加以整合。 参考书目: 甘易逢(Y. Raguin),明镜译,《静观蹊径(新增译本)》,台北:光启出版社, 1988。 甘兰(F. Cayr*),吴应枫译,《教父学大纲(卷三)》,台中:光启出版社,1976,746-758。 伴渡,李纯娟,《吉光片羽─ 灵性修持新探》,台北:光启出版社,1989。 马骏声,《神修学(下册)》,澳门:慈幼印书馆,1950,重版,1059-1115。 陈文裕,《天主教基本灵修学》,台北:光启出版社,1988,307-316。 圣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黄雪松译,《心灵的黑夜》,台中:光启出版社,1977 。 圣女大德兰(Teresa of Avila),赵雅博译,《七宝楼台》,台中:光启出版社,1975 。 德日进(P. Teilhard de Chardin),郑圣冲译,《神的氛围(修订本)》,台北:光启出版社, 1986。 欧迈安(J. Aumann),蔡秉正译,《灵修神学》,香港:生命意义出版社,1989,307-336;394-410。 Sudbrack, J. Mystik. Mainz: Matthias-Gruenewald-Verlag, 1988. 徐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