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X 部

现象学


现象学

xiànxiàngxué

PHENOMENOLOGY

参阅: 344哲学 294型质论

()概念说明:「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指源于胡塞尔(E. Husserl, 1859-1938)思想的哲学运动,和研究宗教的一些方法而言,后者被冠上「宗教的现象学」称号。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是讨论呈显在现象之后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也被称为「本质哲学」。现象学方法认为,要达到事物的本质,必先将传统的假定和学说搁置一旁,专注在人类「意识」(Bewusstsein)里的实际内容。宗教现象学用此方法来描述宗教经验和行为,就不致把各种神学假定也掺杂进去,而能以中立的立场去瞭解与描写宗教现象。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第一步消极地将一向所做的各种判断搁置一旁─ 「存而不论」;此「存而不论」是沿袭希腊文epoche (虚悬、放入括弧),指凡不属意识本身的一切经验因素都放入括弧内。第二步是积极地「还原」(reduction)到事物的本质上。由于没有任何成见和假设,事物的庐山真面目便在意识的直观之下,赤裸地呈显出来。

()简史:郎贝尔特(J.H. Lambert, 1728-1777)1764年最先应用此词。谢勒(M. Scheler, 1874-1928)采用了胡氏的方法,却超越了胡氏的知识论,而进入了「价值」、宗教领域。齐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和日后的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和沙特(J.P. Sartre, 1905-1980)都受现象学运动的影响。胡氏的方法广为研究宗教的学者所采用,奥多(R. Otto, 1869-1937)1917年用此法分析了宗教意识。莱乌(G. van der Leeuw, 1890-1950)用此法避开神学论断,描述了宗教本质。他的主要成就之一在于描述性的宗教类型学(将各宗教经验、礼仪、神学等分类);可是他的现象方法中有一点却超越了胡塞尔和当代类型学者的方法。他从信徒的立场设身处地(empathy神入)去看宗教现象。克利思田森(B.W. Kristensen,1867-1953)进一步强化了此方法,认为「信徒永远是对的」。研究者若要描述他人的经验、行为和信仰,需先将自己的信仰「存而不论」,然后将想像及神入(设身处地)贯注在宗教生活的主要情节上。当然这种「神入」能中立到什么程度是值得争论的问题。芝加哥学派的爱肋亚德(M. Eliade, 1907-1986)进而广泛地分析古代宗教形式(shamanism,黄教、印度瑜珈等),宣称透过神和大能的显示,人类可接触到永恒,使得实在界现出原形。由于犹太教和基督宗教的信仰与现代世俗历史都强调事件不能重演,这些古宗教礼仪所庆祝的生命循环不息的特性,备受威胁。再者,又因现象学强调经验,最近的现象学和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有同时转向讨论神秘思想与生活( 380)的趋势(神秘主义一向是宗教史争论不休的领域)

()既然现象学颇适于研究各种宗教信仰行为的模式,在未来的神学中势必成为极重要的方法。此方法可以说已深深扎根在「活的信仰实况」里,能适度呈显各种信仰而不必求助于意识型态;这种思考方法的优点比形式逻辑的演绎法多,后者求助于「论据」却未能确保经验的真理。总之,现象学方法是今日研究神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编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