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J 部

教父学


教父学

jiàofùxué

PATROLOGY

参阅: 400教父 412教会史

()概念说明:

(1)     字义:教父学patrology专门研究教父的生平、著作和思想;教父(father of the Church)是传统上给予圣经正典之后一段时期内,基督宗教的传教士、作家和神学家的头衔。此乃是通行的称呼不像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含有特殊杰出教师之意。虽然有些教父,如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事实上同时也是圣师,但是两者并不是同义字。教父时期约在第一世纪末到第八世纪中叶止,西方教会是到额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或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 560-636),或可敬伯达(Bede the Venerable, 674-735)止;东方则到若望达玛森(John Damascene, +749)止。但此种划分方式颇为武断,因为达玛森人若望死后,教父精神在东方教会又延续了好几世纪,甚至直到今日,此精神在东正教徒中仍历久不衰。在西方教会则由隐修院神学家所保持,直到十三世纪士林学派兴起时才没落。然而,但西方教会仍未完全忽略教父思想,甚且伟大神学家的特征之一即在于其熟谙教父思想。

由于教父的产生紧接在新约时代之后,而且大多享有圣人的美誉,对基督宗教的信仰有决定性的贡献,所以他们的见解在教会内甚早就深具份量。

(2)     教父身份:教父大多是主教,少数具有教会其他圣职的身份,因此他们多少都有牧灵工作的责任,其著作经常反映这一点;可是教父中也有在俗教友,如亚历山大人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 140-217)和戴尔都良(Q.S.F. Tertullian, 160-230)可说是最着名的教友教父,奥力振(Origen, 185-254)的部分作品也是当他仍是在俗教友时写成;沙漠的教父大多是在俗教友,如四至五世纪兴起的埃及沙漠隐修士,即是因彼此谈论这些教父而出名。此外,有些早期基督宗教女作家也算教父。

(3)     著作形式:教父作品的体裁大约如下:讲道词、书信、各种主题的论文、传记、自传、圣人传记、历史和编年史、护教著作、圣经注解、殉道记、礼仪经文、箴言、劝世文、歌曲、诗、日志、伪文献、仿冒碑铭、匿名作品等。有些作品只能从残余的片断或其他资料来源得知其存在,然无法窥其全貌。安瑟伯(Eusebius of Caesarea, 265-340)的教会史胪列了不少初期教会作家及其作品(不管正统或异端),且其引用的部分保存了不少原文,因而成了教父论资料的重要来源。

()历史背景:

(1)     发源地:为方便起见,通常区分为拉丁西方与希腊东方,两地都在环地中海地区或至少包括直接受希腊、罗马影响的世界。事实上教父的地理、语言范围比这个广阔,还包括那些在此地边缘或外围用叙利亚语、埃及科普替(Coptic)语、亚美尼亚语、阿拉伯语与其他语言说话和写作的人。拉丁和希腊教父在欧美地区普遍受到重视,这是因欧美人大都承袭了希腊和罗马文明。叙利亚语的教父文献中厄弗瑞(Ephraem of Syria, 300-373)的作品自从被译成外文后,大家才知道其内容足可媲美希腊和拉丁教父的著作。

教父们的思想与关心的问题彼此不同,这与教父时期前后长达约700年、地域及语言不同有关。所以1957年时格兰特(R.M. Grant, 1937- )认为罗马的作者,因其实践精神、责任感、与对道德关注的毅力而异于其他作者;埃及作者较理想主义,企图作更广泛的综合,试着解释这个世界,或为基督宗教的教导描绘出大概的轮廓;至于小亚细亚的作者拥有宗徒的传承与百折不挠对抗异端的经验;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作者除非他们拟定礼仪或道德规条,否则通常都成为编年史家或史家。

(2)     异端与论争:

1)初期教会不但要应付非基督宗教,还得面对劲敌如犹太主义( 518)、诺斯底主义( 673)、奈斯多利派 ( 228)和一性论( 4)等强烈的胁迫;甚至在正统派内部也要彼此忍受论争之苦,例如三世纪中叶罗马教宗斯德望一世(Stephen I, 254-257)和西彼连(Cyprian, 200-258)之间就爆发了有关异端者重洗问题的争论。

2)四世纪下半叶君士坦丁堡与罗马(含亚历山大)间产生真正宗座地位之争,以及四世纪末对奥力振神学( 599)可接受性的争论。再者,还有互不相同而彼此嫉妒的神学学派,最着名的是第五世纪的亚历山大学派( 224)和安提约基学派( 192)。亚历山大学派基于新柏拉图主义( 610),因而其神学倾向默观的、思辨的、由上而下的,但过分强调基督神性的结果,产生了走极端的一性论。而安提约基学派则基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思想( 221),其神学倾向实证的、由下而上的,但太强调基督人性的结果,导致了奈斯多利派。

3)最后一特点是,戴尔都良和奥力振两位杰出教父的地位不明。戴尔都良是个敏锐的思想家,又是首位使用拉丁文的神学家,但他似曾堕入蒙丹派( 629);而奥力振提出不少大胆的观念,结果仍被判为非正统,第六世纪其著作曾被东方教会查禁和焚毁,许多作品遭到消灭的命运。以此两位的光芒和影响,的确使当时教会受到极大的考验,但毕竟因其贡献至钜,终能享有教父身分的美誉。

(3)     共同的内容:最令人惊奇的也许是:在如此不稳定(不但各式各样而实际上彼此冲突、又有充分根据的异端嫌疑)的情况下,教父们对有关信仰的要素竟不约而同的具有一致的意见。这些共同的内容如下:

1)相信三位一体的天主;三位都同等。

2)相信天主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故相信世界是好的,且完全依靠天主。

3)相信基督有完全的天主性与人性,其人性得自童贞女玛利亚,且假定是为了有罪人类的救恩。

4)相信有制度的教会,且相信一个人以其圣统和圣事的方式藉着基督将可分享救恩,而离此教会自然得不到救恩。

5)相信有天堂、有地狱;相信身体的复活。

6)守严谨的道德律。

7)相信有一些苦行(主要有施舍、斋戒、祈祷)为得救恩是不可或缺的。

8)相信那些设法影响人类事务的天使(如魔鬼)住在不可见的世界里。

9)相信圣经有两层意义,亦即字面意义和灵修意义,后者提供人们对圣经原文有更深的瞭解。

以上九点并不是所有教父都曾同样清晰的表达(其实,有些共同点有的教父根本没提到),也不是早期的教父和晚期的教父都一样明白这九点。比如三位一体( 45)思想的构成,必须绞尽脑汁,直到第四世纪才告一段落,所以不必惊讶第二世纪的教父像儒斯定(Justin the Martyr, +165)或三世纪的奥力振,似乎认为天主的位格并非彼此绝对同等。在这一方面,就算第四世纪时,此意见达成了广泛的协议,但彼此仍有显着的差异;至于相信来世的生命和不可见的世界却从未成为争论的问题。如此,从教义表达的程度由含糊至清晰,逐渐达成一致的过程,称之为信理( 310)的发展。对于那些在单一正统范围内合法的变异,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且未曾达成协议(也未沦为异端),在信理发展中没有必要被剔除。也许最震憾人的例子是东方和西方对于人类状况的两种彼此不同的观点:东方对于恩宠的绝对必要性较乐观但不明确,而西方(尤指从奥斯定时代起)则较悲观。

如果要了解大部分教父思想的关键,就要注意其思想是否适于整个救恩计划。基督论( 449)一直是教父思想的主流(只有一些例外,如第四世纪许多圣三神学竟然出尽锋头),因为基督的构成对于人类如何得救及是否得救具有决定性。若太强调基督人性或天主性的任何一方面,在基督的构成上便无法平衡,这对信徒有深远且悲剧的后果。所以教父们很注意以正确的神学词汇来表达奥秘真理,有其深切理由的,绝非吹毛求疵。

(4)     一致的特征:上面已提及教父们只在重要教义内容上意见才不一致,但在方法上他们却有许多相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是隐而不显的:1)探寻真理的热诚超过融会工夫,这种态度令教父们都无法容忍反对意见(如教父文献中有许多令人尴尬的反闪族主义)2)发表论题时广泛使用修辞学。3)有时过分发挥某一点,导致离题。4)爱用心像(imagery),特别爱用圣经心像。5)投大众之所好,采用通行语言。6)综合力甚强,故以整体来处理基督宗教的奥秘多于以各自分立的组合来处理。7)尊敬古代、传承与现存的秩序,不但尊敬神圣领域,连世俗领域也尊重。8)对实在界( 637)有神秘感,尤其提防调查与侵犯天主的奥秘。

(5)     历史分期:学者把教父时期细分为:1)宗徒教父期:因为他们的时代靠近宗徒而得

名,从最早的教会作家延伸到第二世纪中叶左右。2)护教期:此期的教父又被称为护教者(apologists),从第二世纪下半叶到第三世纪末。3)教父学的黄金时代:约从第四世纪中到第五世纪中。此期有许多最伟大的教父,对层出不穷的基督宗教的问题─ 特别是圣三神学和基督论─ 提出颇具远见的解决方式。4)教父学晚期:从第五世纪下半叶至第八世纪中叶止。

()教父代表人物:并不是每个教父的著作都一样「深入浅出」,也不是哪一种分期最正确。在此本文只想将东西方教父中较具代表性的教父简略地加以介绍:

(1)     宗徒教父期:约第一世纪的《宗徒训诲录》(Didache)记录了宗徒们道理的纲要,教父们常加以解释并介绍给教友。克雷孟一世(Clement I, 92-101)约在96年写的《致格林多人前书》(First Letter of Clement)是有确切年代的最早的教父著作。在神学史上与之同等重要的作品是安提约基的依纳爵(Ignatius of Antioch, +117)的七封书信(Letters of Ignatius)。此外,尚有两个早期基督徒训诲作品:《巴尔纳伯书信》(Epistle of Barnabas)和赫马斯(Hermas)的《牧人》(Pastor)。简言之,此时期的作品显示教父的神学的格调与主题仍未一致。

(2)     护教期:

1)在第二世纪护教论战中出名的有儒斯定、依雷内(Irenaeus, 140-202)、西波吕都斯(Hippolytus of Rome, +235),其中最出色的是依雷内,他可说是第一个神学家,他反对诺斯底主义,但其神学中心是基督论,他极有创见地用「总归于基督」( 684)的观念发挥有关基督的一切。

2)第三世纪的护教教父更是超群出众,东方有亚历山大人克雷孟和奥力振,后者是东方最伟大最杰出的教父,影响甚钜,上面已稍提及;又由于其思想有瑕疵,所以有时神学家们不敢公开引证。有些后来的崇拜者太强调他的偏激思想,以致把他的假说视作教条,而导致错误的思潮,影响后代极为深远。奥力振的代表作是《原则论》(On First Principles),是极具思辨力的钜着,此书试图综合整个实在界(包含天主圣三、受造的纯精神体、人、物质世界等)

至于此期西方教父则有戴尔都良和西彼连。戴尔都良首创拉丁神学术语,可说是西方神学鼻祖。其基督论强调基督的两性以驳斥诺斯底主义,在圣三论方面首创「三位一体」说,主张「经子由父」乃圣神的标记。可惜他后来陷入了蒙丹派。而西彼连在教义上的重要性就逊色了些,他反对诺伐轩派(Novatianism)而强调教会的统一,或许他较出色的是他在道德上的领导表现。

(3)     教父学的黄金时代:

1)东方教父倍出,亚大纳修(Athanasius, 295-373)除了着书立论,并在325年尼西亚第一届大公会议( 127)时,驳斥那否认基督有天主性的亚略主义( 223),真是「正统的教父」。他的代表作《圣安当传》(Life of St. Antony)在某些方面来说是后来隐修生活(制度)的蓝图。

2)因着同乡之谊而被称为「凯帕都细亚人」(Cappadocians)的巴西略(Basil of Caesarea, 329-379)、纳齐盎人额我略(Gregory of Nazianzus, 329-390)、和尼沙人额我略(Gregory of Ny, ssa, 335-394),三位都是圣三论的重要神学家,其中以巴西略最为出名,又被教会尊为圣师。

3)圣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 344-407)是个忠言直谏、标榜真理的君士坦丁堡主教,是希腊教父中最出名的布道家,也是教会的圣师。再者,济利禄(Cyril of Alexandria, +444),他是个机警善辩的基督论神学家,也是亚历山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此全盛时期的西方教父相继而出,在西方首屈一指的盎博罗修(Ambrosius, 339-397)阐释教会与政府( 423)的关系(强调教会的独立),他也是教会的圣师。热罗尼莫(Jerome, 340-420)是着名的圣经专家,其拉丁文通行本圣经( 231)之译作,影响后世至深且钜,故有「圣经的圣师」之称。而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是西方最伟大的教父,与东方的奥力振相互辉映。他主要反驳的异端有摩尼教、多那特主义( 183)和白拉奇主义( 113)等。为反驳白拉奇主义的异说,他成了第一位清楚解释有关原罪问题的神学家,他强调恩宠是天主白白的赏赐,需要人的自由意志来配合。在教会圣师中,他是学问最渊博的一位。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教会,直到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和加尔文(J. Calvin, 1509-1564),对中世纪影响尤深。其著作驰名全球,其中以《忏悔录》(Confessions)最为脍炙人口,畅销无比,而《天主之城》(City of God)亦是西欧古典文学的名着。教宗良一世(Leo I, 440-461)驳斥一性论者优提克斯(Eutyches, 378-454),尤其在451年的加采东大公会议( 130)中正式谴责了一性论。

(4)     教父学晚期:

1)在西方,教宗额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在塑造西方神学的重要性上仅次于奥斯定。他沿袭后者的理论,是中世纪伦理和神修学的权威。

2)在东方,证道者马克西木斯(Maximus the Confessor, 580-662)的光芒最近才被发掘出来,而达玛森人若望(John Damascene, 650-750)的主要著作结束了整个教父时代。

教父们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主要是根源于教父们的精神,而不是全来自教父们的著作。希腊(东方)教父撷取柏拉图哲学和斯多亚派( 501)的伦理箴言,形成独特的基督徒伦理;他们认真处理诺斯底派运动,使基督宗教的思想更加丰富更加拓展。至于东方教父与西方教父的关系,大体说来,拉丁(西方)教父是希腊(东方)教父的子弟,一直到第四世纪以后,双方的神学的特色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天才教父奥斯定之后更是如此。西方教父神学受东方影响,特别明显的如教会学( 425)、圣玛利亚与教会的关系等。

()重要性:

(1)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84)学者才对教父论有了新的兴趣,人文主义者给当时仍不知名的希腊、拉丁教会作家一线曙光;后来宗教改革运动( 273)及反宗教改革运动时,喜欢引用教父们的各种见解。最近,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 ( 453)及《天主教教理》(1996)也常常引用教父原文。但是教父对后世的影响决不仅限于天主教会,事实上圣公会(英国国教)( 550)和那些有基督教传统的教派都已习惯广泛地采用教父的思想,而东正教( 232)可能比天主教会更热衷于教父呢。

(2)     现在研究教父学的人有了新的焦点,过去那种照士林学派观点的研究方式已被较科学的调查研究法所取代。过去的那种盲目相信教会当局的作风也逐渐转变,而将教父视为教会基本时期中当代信仰的主要见证人。最后,古典研究更正确地研究教父们的语言和观念。宗教史的学生也发现了在教父优秀绝伦的资料来源里,可找到有关「古代与基督宗教」的问题。如今,教父学已成了研究古代和初期基督宗教的一门独立的学问。

参考书目:

Altaner, B.   Patrology.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60.

Bellini, E.   Los Santos Padres en la Tradicion Cristiana.  Madrid: Ediciones Encuentro, 1988.

Cayre, A. A.   Manual of Patrology.   Paris: Descl,1940.

Heilmann, A. and H. Kraft.   La Teologia dei Padri-Testi dei Padri. 5 vols.  Roma: Cita Nuova Editrice, 1981, 1982, 1987.

Quasten, J.   Initiation aux Pères de l'Église.  3 vols. Paris: Cerf, 1955, 1956, 1962.  English:  Patrology.  3 vols. Westminster: Newman Press, 1953, 1960.

Simmons, E.   Fathers and Doctors of the Church. Milwaukee: Bruce, 1959.

Willis, J. R., ed.   The Teaching of the Church Fathers.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66.

邹保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