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J 部

基督教神学


基督教神学

jīdūjiào shénxué

THEOLOGY, PROTESTANT

参阅: 385神学 442基督徒神学 445基督教 273宗教改革

()概念说明:基督教神学protestant theology指以宗教改革及各基督教宗派为主要来源、对象及目标之基督徒神学。其相关部门为天主教神学。因基督教及天主教两种基督徒神学均以基督信仰为基础,故本文仅讨论基督教神学之特殊部份。

()基督教神学与天主教神学不同之特殊部份,可简述如下:

(1)     就认识论及解释学而言,基督教神学在根本上即强调「唯靠信仰」、「唯靠恩宠」及「唯靠圣经」三原则( 465, 466, 467)。中古时代后期怀疑人类理性能力的唯名论与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对「仁慈的上帝」之存在性的追求,共同导致在基督教神学思想典范中以上三项重要原则之形成。为抗议天主教对人类理性之坚持( 698, 144),基督教乃加以强调信仰的重要性;只有上帝从事救恩工作,人并不能真正参与;上帝的启示直接来自圣经,并不需要其他训导权威。

(2)     在「教会论」方面,有两项主要特性:1)基于所有男女均系罪人,因此同样需要上帝怜悯性的、接受性的与治疗性的宠爱之事实,因而形成强烈之「所有基督徒一律平等」意识;即男女皆为罪人,在罪人中并无任何真正之事实足以造成基督徒社会中享受实际权利的特殊地位。2)于此时此地进入世界的动力,以便挽救世界并灌输以基督精神。加尔文(J. Calvin, 1509-1564)之改革教会尤其具有此一特性。

(3)     就普世及宇宙实际之整体而言,基督教神学之特征系根据马丁路德1521年在德国吴姆斯(Worms)于皇帝及教会代表前之陈述(可能仅系传说):「我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这句基础性的话共包括三个项目:

1)将基督徒宇宙观集中于个人,亦即「以人为中心」。

2)对于个人良知及理性责任之强调:如重视各个基督徒对于启示真理之信仰的责任感及其理性,及谨慎地投入宣讲福音的事业,教会训导权威应居于次要地位。

3)对在基督徒与富有怜悯心的上帝间任何形式的「中保」不予信任。这方面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神学不一样:基督教神学在天使论、圣母论、敬礼圣人圣女、七件圣事及象征论方面(入门圣事,即圣洗及坚振圣事除外),甚少研究;对于依赖耶稣基督奥秘或在这个奥秘之内的中保地位,亦未作进一步的神学反省。因此对于救恩奥秘「直接性」(即无主保或中介)之瞭解,乃成为基督教神学之一项基本特色。此乃一常见现象之根源,即就大体而论,基督教徒多以直接强劲之作风向他人宣讲福音;而天主教徒,就一般而言,比较重视环境之文化「媒介」,因此其态度亦比较慎重。

()基督教神学简史:严格地说,基督教神学开始于十六世纪之宗教改革。基督教神学因具有本身之特征,故在某些特殊方面有所发展,此间只能简述如下:

(1)     十六世纪之基督教神学是创造基督徒世界观之标准的基督教「思想典范」时期。当15171031马丁路德将其着名之《九十五项条文》公诸于世以反对天主教对大赦(25)之实际作法时,基督教神学近五百年之过程于焉开始。不仅因为马丁路德、次温格利(U.H. Zwingli, 1484-1531)、梅朗东(Ph. Melanchton, 1497-1560)及加尔文等,或是神学教授,或至少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更因为他们要有效率地抗议长久以来传统的天主教思想与生活方式,故基督教神学从开始即采批判性与科学的方法。

(2)     十七及十八世纪之基督教神学在以下方面显示其特性:

1)深入批判反省圣经在教会生活中之角色,以及解释圣经权威的难题。因为天主教所接受之训导统一功能已被基督教拋置一边,基督教神学必须寻求在正确解释圣经之意义时客观上可接受的标准。有两种标准:一方面是基督徒的积极强劲的理性,另一方面是基督徒良知的衷诚,此二者逐渐浮现成为基督教圣经解释学的基本准则。

2)为使基督教改革运动能延续生存,基督教必须将自己建立为一可见之教会体系,以便能随时面对当时以天主教为主体的欧洲。此时基督教神学必须注意「教会结构的建立」;它也发挥基督徒特质的礼仪生活。

3)在人文主义及理性主义的时代,在与天主教会在政治上(有时亦在军事上)持续冲突的时代,以及在自然科学成就日益成长之时代,基督教神学则设法表现每一基督徒之「世界使命」。

(3)     基督教神学在十九及廿世纪,在神学思想上表现一种广大之多样化。可藉以下五阶段以说明在此一时期基督教神学思想之全貌:

1)与主要的思想体系,如康德(I. Kant, 1724-1804)及黑格尔(G.W.F.Hegel, 1770-1831)等结构性地相遇的时期。在当时众多神学家中,似以士莱马赫(F. Schleiermacher,1768-1834)对基督教神学尔后发展上具有最深远之影响。

2)在费尔巴哈(L. Feuerbach, 1804-1872)、马克思(K. Marx, 1818-1883)及尼采(F.W. Nietzsche, 1844-1900)环境中求得生存之阶段。齐克果(S.Kierkegaard, 1813-1855)、哈那克(A. von Harnack, 1851-1930)、特勒尔起(E. Troeltsch, 1865-1923)等神学家,因面对偏激世俗主义及无神论等挑战所付出之努力,均成为象征人物。

3)在此一被当时时代精神激烈挑战之情况下,基督教神学在基督徒基本意识,以及在第十六世纪以来基督教之特殊意识方面,本能地双双返璞归根。如史特劳斯(D.F. Strauss, 1808-1874)、包尔(F.C. Baur, 1792-1860)、魏劳森(J. Wellhausen, 1844-1918)、史怀哲(A. Schweitzer, 1875-1965)、昆柯尔(H. Gunkel, 1862-1932)、布特曼(R. Bultmann, 1884-1976)、柯斯曼(E. Kaesemann, 1906- )、冯拉(G. von Rad, 1901-1971)、诺斯(M. Noth, 1902-1968)及魏斯德尔曼(C. Westermann, 1909- )等学者,对基督教及天主教均奠立一强固的基督徒圣经神学基础,以应对现代多元及更为纷歧的不同思想。

4)根据圣经知识及辩证主张,为基督身份重新肯定,以重建思辨性基督教神学。下面的学者特别有贡献:果加尔顿(F. Gogarten, 1887-1967)、亚陶斯(P. Althaus, 1888-1966)、布鲁内(E. Brunner, 1889-1966)、潘霍华(D. Bonhoeffer, 1906-1945)、田立克(P. Tillich, 1886-1965)、巴特(K. Barth, 1886-1968)、梯利凯(H. Thielicke, 1908-1986)、潘南伯(W. Pannenberg, 1928- )、艾伯林(G. Ebeling, 1912- )、荣格尔(E. Juengel, 1934- )等学者。

5)目前希望能与全球对于正义、和平、与保护创造的新认识达成协议。易言之,此乃一种真正在人群中关注具体社会政治内容中的神学。此亦可称为政治神学( 295),它一方面为第三世界神学是一种激励,另一方面它亦向第三世界神学( 476)学习。在众多从事基督教神学思想家中要特别举出两位代表人物:莫特曼(J.Moltmann, 1926- )和苏勒(D. Soelle, 1929- )

()今日基督教神学,一如在〈天主教神学〉( 43)文末所述,亦正面对相同之迫切问题。

参考书目:

王崇尧、赵居莲、周怡宏、胡茉玲编译,《当代问题与基督教思想》,台北:永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司徒焯正,《近代神学七大路线》,香港:福音证主协会出版部,1978

周联华,《神学纲要》,二卷,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9-1990

邵玉铭,《二十世纪中国基督教问题》,台北:正中书局,1980

Althaus, P.   The 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66.

Barth, K.   Evangelical Theolog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3.

Cullmann, O.   Christ and Time.  London: SCM Press,1965.

Dumas, A.   Dietrich Bonhoeffer: Theologian of Reality. London: SCM Press, 1971.

Ebeling, G.   Dogmatik des christlichen Glaubens.  Vols. 1-3. Tuebingen: Mohr, 1979.

Huebner, E.  "Theologie, Evangelisch."   Taschenle-xikon Religion und Theologie,  4th ed.  Ed. E. Fahlbusch. Goettingen: Vandenhoeck and Ruprecht, 1983.  169-181.

Kegley, Ch. W., ed.   The Theology of Rudolf Bultman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6.

Mildenberger, F.   Theology of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6.

O'Grady, 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Karl Barth.  New York: Corpus Books, 1970.

Robinson, J. A. T.   Honest to God.  London: SCM Press, 1963.

Schmithals, W.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Rudolf Bultmann.   London: SCM Press, 1968.

Tillich, P.   Perspectives on 19th and 20th Century Protestant Theology.   London: SCM Press, 1967.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