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H 部

混合主义


混合主义

hùnhé zhǔyì

SYNCRETISM

参阅: 266宗教 272宗教批判 268宗教心理学 276宗教容忍 279宗教无差别论

()概念说明:混合主义syncretism一词来自希腊文的synkretismos,包含三部份:syn-合、同,kretizein混合,及-ism主义。柏鲁大尔克(Plutarch, 45-125)首先用以形容克里特岛各城市联合对抗共同的敌人;后来此字便用来指政治上为面对共同的威胁,不顾彼此的歧异而相互结盟。十五世纪的人文主义( 13)者伯撒利翁枢机(Bessarion,1403-1472)致力于调和柏拉图(Plato, 427-347)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学说( 300221),而被称为混合主义者。十六世纪的埃拉斯木(D.E.Erasmus, 1469-1536)再次用此字,将它译成拉丁文。因此这字通常指哲学、神学上各种不同学说的折衷混合而言。十六世纪试图化解多玛斯学派( 186)和摩里纳学派( 657)论战的神学家们也被称为混合主义者。十七世纪时用该词指路德会与长老会神学家间的论争。十九世纪以后,混合主义主要是用在比较宗教上,意指不同的神明、敬礼或宗教之混合;但它的严格意义是指东方秘教( 356)与希腊主义(Hellenism)中希腊、罗马各宗教之相混合。此外,混合主义盛行于诺斯底主义( 673)、荷马文学、巫术、新毕达哥拉斯主义(Neo-Pythago-reanism)、斯多亚主义( 501)和新柏拉图主义( 610)之中。

()圣经知道以色列子民有混合主义的趋向,但是一致不赞成,如:申六45;咏十六23;列上十八2139;依五七6;六六345;谷九4247;玛廿二3440;宗十七2231;弟前四13;若壹四13;默二20

()混合主义的形式可略分为五类:

(1)     在某宗教中把不同神明的特征全加在一个至上神上,如在基督宗教之前,埃及的依息斯(Isis)、波斯的米特辣(Mithra)。尤其埃及可为典型代表;祭司推动各地神明与敬礼的混合;一切神明皆被视为单一神的显示。古代印度亦有类似现象。其实此类的混合主义无形中为启示的一神论铺了路。

(2)     此类由综合国内外文化、宗教、礼仪等而成,几乎世界各文明皆有此现象。

(3)     有时各神明被视为等同或可互换,如公元前第二世纪安提约古四世(Antiochus IV, 175-164)的祖先认为波斯的米特辣即希腊的阿波罗神。

(4)     混合主义盛行于希腊主义时期,先是将埃及、腓尼基人等外地的各种神与希腊诸神比较,然后与罗马诸神比较。在罗马大帝国时代,西方此类现象显然深受东方秘教影响,如埃及依息斯分别被赛普路斯、克里特、西西里等地视同于其本地神;波斯的米特辣风行于非基督宗教的世界,小亚细亚的皇母(Magna Mater)与诸神传入罗马帝国各地。在第三世纪时,许多叙利亚、希腊和西方敬礼都混合在泛神的太阳宗教内。此时期的学说可从荷马著作略见一斑。

(5)     混合主义在远东与早期美洲的宗教中也很显着,如印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有点混合迹象;中国的儒道逐渐合流,第五世纪后则略带佛教色彩。日本神道与佛教在第八世纪汇聚成古代国教的主流。

()混合主义的主要动机有三:1)地理(如世界性都市)、经济、语言等因素推动宗教的混合,而宗教容忍政策也是主因。2)从宗教热诚平面看,混合主义是在宗教内努力填满鸿沟的一种现象。3)在宗教诠释教义过程和教会传教工作中,混合主义扮演「适应」的角色。如为调适波斯宗教的观念而把天主称为「上天的大主」(厄上六10),是有意赢得波斯人对犹太「神」观念的容忍;此外,着名的中国礼仪之争( 70)也是适应方法的问题。

()今日神学的解释不再认为混合主义全部出于迷信或不信,却客观地从人对恩宠和救恩之超越经验的角度来看混合主义,认出它具有积极的意义。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以后的神学愈来愈向非基督宗教开放,努力地推动所谓的宗教交谈。此种宗教交谈却不应该导致那种错误的、极端的混合主义,就是不该因宗教交谈方便来否认自己宗教信仰中的要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