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Y 部

犹太教的思想与生活


 犹太教的思想与生活

yóutàijiào dė sīxiǎng yǔ shēnghuó

JUDAISM

参阅: 516犹太宗教 105以色列 517犹太神学 571圣经 688旧约神学 177伊斯兰教

()概念说明:

内涵:Judaism一词意义丰富主要内容如下:「犹太宗教」、「犹太生活」、「犹太思想」、「犹太神学」及「犹太主义」。本辞典以三篇条文来描述Judaism:犹太宗教( 516),犹太神学( 517);本文特别发挥犹太教的思想与生活方面。

名称:Judaism一词来自原文「犹太」(Juda),早已见于旧约与新约之中,中文译本作「犹太教」(加下二21;八~十四38;迦一1314);它的动词则作「犹太化」或「入犹太籍」(艾八17;迦二14)

用「犹太」一字来代表以色列子民是南国被充军灭亡前后的事,那时才有「犹太人」的名称出现(列下廿五25;厄上一2;耶卅四9)。他们的语言则被称为「犹太话」(列下一八26;厄下十三24),而「犹太」一名则来自雅各伯与肋亚所生的第四个儿子「犹大」(创廿九35;卅五25)而来。犹大按照父亲雅各伯的预言,应是以民众支派的领导者,且要居十二支派之首,而且百姓众多(创卅八;户卅二12)。事后证明果然如此,「犹太人」不但是指同一血统的民族,而也在指同属一个文化和宗教的百姓。

但此名词都不是出自犹太人本身之口,而是外邦人自古以来就惯用这个名称来称呼雅各伯后世的子孙,尤其是自充军之后,自公元前538年开始。在这一年被充军至巴比伦的犹太百姓,获得波斯居鲁士国王的释放,约有四万人带着他们被抢劫去的圣殿器皿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家园。这些回国的人被称为「犹太人」(厄上六44;厄下十三23)。但当时还有为数不少的一批「犹太人」,甘愿留在充军之地,没有回国(艾三6)。没有回国的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是已在那里安居乐业,故乐不思蜀,其二是留下来利用那里较好的物质条件来帮助祖国的重建。

由上所述可以确定,形成这个犹太主义的特殊宗教生活和民族思想的时代,应始自巴比伦充军,公元前586年,至公元70年为止。它是这个时代的产品,就在这个犹太人的历史时代,「犹太教」或「犹太主义」不论按它的狭义,就宗教而言,或按它的广义,就犹太人的生活、行动和思想而言,都有了特殊的变化。因此为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宗教生活:

犹太人在充军之前,虽有先知们的劝勉和警告,却不但固执于恶,而且对天主不忠不敬,甚且敬拜邪神。于是应验了先知们的预言,被罚充军远方,这是使他们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残酷打击。这也使他们在痛苦的充军之地,不得不痛定思痛、决心悔改。果然自今而后再也不敢重犯祖先们的过错,去敬拜邪神偶像。却也正因他们在经过天主的严厉惩罚充军之后,心中对天主怀着巨大的敬畏之心。将天主视为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敢直呼天主的圣名雅威。如此一来好似天主距离他们更为遥远,甚至高不可攀。天主不再与他们直接讲话,如同对亚巴郎或雅各伯或梅瑟一样,却是藉着先知来向他们传达自已的意旨。另一方面犹太人为了不再受外邦人的诱惑而再度步入歧途,自已筑起了一道藩篱(ghetto),而将自己限制在藩篱之内,不与外人接触往来,以保持自己纯真的宗教生活。

远在70年后,当犹太人被逐出圣地而散居各地的时候,他们这种固步自封,不与人同的奇特作风,很自然地招致了许多误解、讥讽和轻视,也因此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教难及迫害。这种情形并没有因时间、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时至今日犹太人及他们的宗教仍受着人们的误解和轻视。

基于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帝国拿步高国王的入侵犹太,将圣殿和耶京城市破坏无遗。没有圣殿是犹太人最大的痛苦和遗憾,为了弥补这种心灵的空虚,他们开始在充军之地修建会堂。虽然公元前538年他们能自由地回国修建圣殿,但会堂仍然有增无减地保留了下来。当然自他们被逐出圣地之后,所到之处都修建会堂,作为他们宗教生活的中心。以致在耶稣的时代,仅罗马一地就有上百座的犹太会堂(就连我国也有会堂的出现,且不只一座,其中最着名的要算是河南开封的犹太会堂,惜目前已不复存在)。在会堂旁边通常建有一座学校,供少年学子研读圣经,一方面学习文字,一方面研究天主的法律、本国的历史,以及民族的使命、希望和理想。

在教义方面,他们由于一次又一次地受人迫害,故此激起了对救主默西亚强烈的愿望,希望祂尽快出现,好以民族英雄和大救星的形态,来重建以色列王国。这种热切愿望尤见于先知们的著作之中。由于天主已高高在上,他们在这个期间开始注意和强调天使(天神)的存在和作为。他们确信在天主的周围有许多的天使存在,来执行天主的命令,并为天主的子民服务(达七10),他们也开始默想天主的内在生活,更强调「天主的话」、「天主的神」、以及「天主的智慧」,这似乎为后期天主三位一体的奥理作了事先的准备。

另外,他们在这个期间整理了旧约正经的书目,这个工作经过一段很长的时期才定案的;它始自厄斯德拉(公元前538),直至公元90年所召开的雅本尼雅会议才完成。

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充满宗教热诚的团体,除了哈息特(Hasideans,Hasidim)党人之外,最重要的是厄色尼人(Essenes)。这些热诚的宗教信徒过的是团体独身生活,十分相似目前的修会团体;他们严守法律,过贫穷的出世生活。他们专门与那些虚伪的经师、司祭和法利塞人作对,也因此不进圣殿,不参与任何祭献,在团体内人人平等。

()社会生活:他们为了保护自已的血统和宗教,绝不进外邦人的家,更不与他们通婚。也正基于这些规定,他们才能在散居世界各处历两千年之后,仍能团结一致地回到圣地,于1948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即以色列共和国。

()犹太教与基督宗教的关系:由于近几十年来在世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故,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的迫害犹太人;大战后犹太人的独立建国,天主教召开的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以及一些学者们的反省和号召,例如法国的玛里旦(J. Maritain, 1882-1973)、伯亚(A. Bea, 1881-1968)枢机主教以及巴特(K. Barth, 1886-1968)等人的影响力。再加上最近教宗们的推动,使基督徒们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与他们发生了更为友好的关系,而且最近梵蒂冈与以色列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基督徒们不再强调他们杀害主耶稣的全民大罪,而更注意到,基督徒们所信仰的主耶稣的教会与他们的犹太宗教有着密切不可忽视的关系,教会是透过耶稣基督从犹太教一脉相承地传流下来的宗教。

参考书目:

韩承良,《新约时代历史背景》,香港,1980

Ben-Sasson, H. H. ed.   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Cambridge, Mass. 1976.

Fisher, E. J. and others, eds.   Twenty Years of Jewish Catholic Relation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6.

Joseph, H. and Ian J. Kagedan.  "Judaism."  Latourelle. 533-560.

Kueng, H.   Judaism: Between Yesterday and Tomorrow.  New York: Crossroad, 1992.

Schnietzer, F. M.  "A History of the Jews since the First Century."  Eds. A. D. Leon and others.   A Dictionary of the Jewish Christian Dialogue.  New York: Paulist Press.

韩承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