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P 部

普世基督教协会


普世基督教协会

pǔshì jīdūjiào xiéhuì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参阅: 445基督教 273宗教改革 21大公主义 23大公运动 425教会学

()概念说明:在1983724810于加拿大温哥华(Vancouver)举行的第六次会议中,通过了一份普世基督教协会会员的宪章,其中对普世基督教协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作了如下的描述:「普世基督教协会是(基督)教会的联合会;按照圣经承认主基督耶稣是上帝,是救主;如此致力一起满全圣经的召叫,光荣唯一的上帝,就是父、子、圣灵」。

普世基督教协会简称「普世教协」,面对教派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普世教协代表着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态度。协会内的成员教会不再为教会的本质下精确的定义,如此一来,当然不能期待协会能轻易地得到一个考虑到各会员教会不同的教会论的定义了。

有关普世教协的新结构,可以说,这个基督徒教会的国际性组织不断力求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简史:

协会的历史可以追踪到十七世纪。欧洲基督宗教的分裂,随着欧洲殖民地的扩展,很快移殖到传教区。自「浸信会传教会」(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1792)及「伦敦传教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1795)成立之后,许多其他国家教会及自由教会都分别成立他们的传教机构,教派的璧垒分明。只有少数例外:如「中国内陆传教」(China Inland Mission)的发起人泰勒(J.H. Taylor, 1832-1905)就是非教派的,他拒绝与他国家中任何一个特别教会有任何连系。

二十世纪初期:

1)基督宗教真正地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但是分裂的耻辱却更深刻。于是在非洲及亚洲的传教活动终于孕育了二十世纪的大公运动。一般同意,此运动始自1910年在爱丁堡举行的「世界传教会议」。爱丁堡会议的创始人是当时「青年会国际委员会」秘书,兼「世界学生基督徒联盟」秘书的美国循道会的穆特(J.R. Mott, 1865-1955),以及另一位英国的教会的平信徒,但无疑是二十世纪合一运动最伟大的倡导者的奥特含(J.H. Oldham, 1874-1969)

2)另一位普世教协的发起人,来自美国圣公会的本特主教(Ch.H. Bent,1862-1929);在参加完爱丁堡会议后,便提议要成立一个「信仰与教制」(Faith and Order)的会议,网罗「所有世界上承认主耶稣基督为神及救主的基督徒团契」。第一次完全制定的「世界信仰与教制会议」于1927年在瑞士洛桑(Lausanne)举行。

3)导至普世教协诞生的第三条管道是称为「生命与工作」的运动。此运动受瑞典的总主教苏德布隆(N. Soederblom, 1866-1931)的影响至钜,它的口号是:「服务促使团结,教义导致分裂」。很明显的,此运动包含着一种服务的面貌和强烈的伦理意识。

后来,愈来愈明显的便是:假如各教会是要充分支持合一的话(为更有效地向非基督徒世界作证),「信仰与教制」和「生命与工作」便应该联络起来,成为一个运动。1938年,一个临时会议在乌特勒克(Utrecht)举行,为当时尚在形成过程中、而须在二十年后才能正式成立的普世教协奠好了基础。在荷兰出生的荷夫特(W.A. Visser't Hooft, 1900- )当选为第一任常务秘书。协会在1948年于阿姆斯特丹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有一百四十六个教会参加,但只有三十个是来自亚、非、及拉丁美洲。嗣后的三十多年来,一共召开了六次会员大会(艾凡斯顿1954;新德里1961;乌普沙拉1968;乃洛比1975;温哥华1983;甘巴拉1991),可见普世教协是不断地成长,时至今日,它已有近三百个会员教会,来自世界各大洲。

()普世教协的性质:

从反面说:1)它不是一个超级教会,不是个世界教会。2)它不是一个负责教会之间合一谈判的代理;合一只能由教会自己作成,但协会却让各教会有了接触,提升合一的研究和讨论。3)它并非建基在任何独特的教会观之上,它让每一会员教派保持多元及开放的态度。换言之,普世教协尽量地想走中庸之道:一方面要避免有关教会观相对主义的态度,另一方面要避免要求每一成员教会接受有关基督宗教合一的一模一样的神学观

从正面说:1)协会的成员教会都相信,交谈、合作、教会的共同见证都必须建基在一个共同的认知上:就是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是祂奥妙身体的头。2)协会的成员教会也相信基督的教会只有一个,并且,3)它的成员比自己教会的成员包容更广。因而,协会的会员都会致力与其他同样承认基督主权的基督徒团体保持生活的接触。4)协会的会员认为要继续研讨他们自己和信经所承认的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关系。不过,身为协会成员不一定暗示每一个教会必须视其他教会为真实的、完全的教会。5)它们会承认在其他教会中有真教会的因素。这互相承认也让它们深入地相互交谈,希望这些真理的因素会引导它们认识全部真理,也由于这真理,使彼此合而为一。6)它们更愿意一起学习,好认识主基督愿意他们带给世界的见证。7)它们也乐意彼此帮助,拒绝那些与兄弟姊妹之爱不能并存的行动。 8)透过精神上的联系,它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企望建立基督的奥妙身体,更新教会的生命,为促进天国的来临。

参考书目:

Bent, A. J. van der   What in the World is the WCC  2nd ed. Geneva: WCC, 1979.

───, ed.   Handbook Member Churches: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2nd ed. Geneva: WCC, 1985.

Chenu, B.   La signification ecclésiologique du Conseil oecuménique des Églises.  Paris: Beauchesne, 1972.

Visser't Hooft, W. A.   The Genesis and Formation of the WCC.  2nd ed.  Geneva: WCC, 198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