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P 部

普世教会


普世教会

pǔshì jiàohuì

CHURCH, UNIVERSAL

参阅: 411教会 137地方教会 425教会学

()概念说明:

普世教会universal church,与地方教会及个别教会相对。普世教会指教会是一个普世性的,亦即全球性的信仰团体,地方教会及个别教会却指对地方,亦即某一特别的信仰团体。普世教会的观念基本上表达出大公教会的意义。大公性(来自希腊形容词:katholikoskata holou,按照全部),与至一性、至圣性、宗徒性一起同属基督所创立的教会的四大特色。

教会的普世性可从三方面理解:1)教会可以被称作普世,因为它是为所有人的,不管他现在或将来是否属于教会,是否为教会这个社会机构的一员。2)在一个较狭窄的历史意义上,教会也可以称作普世性的,因为在实际经验层面而言,它的确已经成为普世的信仰团体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组成今日世界的所有人类当中,它都是同样地根深蒂固。3)教会正向着一个真正普世的信仰团体迈进,而这意味着,它吸引、纯化、也提升所有人类的丰富传统。

()圣经:

旧约中潜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是一种离心倾向:它慢慢地张开它的信仰观,去包容所有人类以致整个受造界,雅威是唯一的真天主。以色列,天主子民,负有一种普世的特质。另一方面是一种向心倾向:它集中于以色列人,视之为天主对人类的爱的中心。如此,以色列,作为一个信仰团体,看来更像一个特别的宗教团体,许多宗教团体中的一个。

新约的特色,就是耶稣基督这一基础性的事件(basic event)。这一事件是最特别,但同时也是最普遍的。新约初期,在公元一世纪新聚集起来的基督徒团体,自认为是一个普世的信仰团体,被派遣到普天下去,向所有人类宣布天主国的喜讯(玛廿八1620),并且,要成为「世界的盐」、「地上的光」(玛五1314)

()简史:教会是慢慢地实现它之为真实的普世信仰团体的特色,而教会历史正彰显出这段实现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突破界限的时机:

基督徒团体从一个极度犹太气息的环境转变到罗马帝国希腊文化的世界。这是外邦人的宗徒保禄的伟大成就,他建立起一般所谓的「基督宗教」(Christianity) ( 436):包含整个欧洲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的实体。

基督宗教从欧洲到世界其他大陆的扩展,这扩展从十三世纪末开始,到十六世纪达到全盛期。一个结合着欧洲、拉丁及士林哲学的基督宗教传布到全球各地;从地理上言,基督宗教真正变成了普世的宗教实体了。

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要成为真正「救恩的普遍圣事」的决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西方单一文化的基督宗教转变为多样文化、多重中心、世界性的基督徒信仰团体。

()教会训导:

教会训导常常承认它的大公(普世)特性(DS 3-5, 12, 15,19, 21, 23,27-30, 36, 60, 126, 150)。近代多位教宗,以及梵二都曾在许多不同脉络下重申耶稣基督的教会的普世特性,参阅梵二文献《教会》宪章9:「教会应向全球发展,并渗入人类历史中,同时却又超越时代和国家的界限」(UR 24)

()今日神学:

从今日神学的角度来看,教会的普世性(在今日人类当中,作一个普遍的家庭,并也以大地为家)包含下列四个交谈:

继续与各基督教会交谈、合作,好能在丰富而多样化的具体表达下提升根本的合一。因为耶稣说过,基督徒的根本合一可以向世界作证,它们都源自同一位主基督(若十七21)。天主教会认为,罗马教宗是基督徒的合一的一个很有力的象征,教宗继承并实行伯多禄的职权。

致力与所有非基督宗教信仰的人士交谈,好能为今日更需要来自真实的宗教经验之启示的人类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今日大家都愈来愈相信,只有宗教信仰能够为一个共同的、普遍被接受的伦理提供稳实的基础。

与无信仰人士及无神论者交谈,因为基督徒相信所有人类,如果按照自己的良心生活,都是天主爱的对象。

普世教会一方面要与社会边缘、受压迫、受剥削、贫穷的人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努力以福音精神影响掌权者及压迫者。

普世教会经过以上四种交谈与共融面对今日多元多变的人类情况,需要很大的创造性的弹性。

参考书目:

参考〈411教会〉、〈425教会论〉、〈44天主教会〉之书目。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