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Y 部

意义变换


意义变换

yìyì biànhuàn

TRANSSIGNIFICATION

参阅: 708体变 104目的变换 584圣体圣事

()概念说明:

意义变换transsignific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包括两部分,significatio (指出、说明)trans (通过、完全的变、彻底的变)1)广义而言,意义变换表示某一事物在指出其本来意义上的转变;就是它本来指出一个意义,但以后它开始指出另一意义,和本来的意义大概也有点关系。2)狭义而言,意义变换是圣体圣事神学用的概念:饼酒两形本来指出人在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粮及饮料;但在感恩礼当中,在信仰团体当中,在纪念耶稣最后晚餐经文性的纪念中,饼酒两形就指出新的信、望、爱的生命的食粮和饮料,就是复活的主耶稣基督。

在传统神学之说明中,特别自十二世纪开始,神学要表达复活主的临在,所用的哲学性之概念为体变,就是实体(本体)的变换。在中古时代,士林神学( 19)靠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的分析,本体的意思是「站在下面的实体」,是不可见的、稳定的、使一事物变成某一个单位的事实。所谓附质,是外表的形象,都依靠实体。靠「体变」的概念,在天主教会的信仰中,在感恩礼中,成圣体圣血的行动中,面饼的实体变成复活的主耶稣的实体,酒的实体变成复活的主耶稣的实体;饼不再是饼,酒不再是酒,只有饼酒的形象留下。

()今日系统神学:

它吸收一些现代人文科学及哲学及语言学的研究,而对象征、语言、及意义有些新的、相当丰富的看法。今日系统神学也比较注意位际性的和动态性的思想。结果,今日系统神学要问下列的问题,例如:事实是什么?实体是什么?在今日特别强调作用及关系的思想当中,实体代表什么?在动态看法中,所谓意义究竟包含什么样的事实?包括概念而已或包括概念所指出的真象?在传统比较静态的思想中,实体及附质比较强调一个个体内在的变,今日思想却特别强调互动、互相依存、关系、团体。这些今日思想所强调的动态概念对所谓的传统的体变思想,又带来什么新的解释?新约有关耶稣基督在感恩礼的临在究竟说什么?在许多哲学家、圣经学家、系统神学家,如塞瓦基(F. Selvaggi)、哥伦布(C. Colombo)、巴吉欧奇(J. de Baciocchi)、华内斯德(A. Vanneste)、宾诺瓦(P. Benoit)、杜邦(J. Dupont)、贾洛(J. Galot)、萧南伯(P. Schoonenberg)、墨尔德(G. Mulders)、拉内(K. Rahner)、史勒贝克斯(E. Schillebeeckx)的交谈中,意义变换的概念就渐渐诞生了。它要用现代的人文科学及哲学的术语来解释耶稣在圣体圣事中临在的奥迹。

今日系统神学应用下列三个概念来比较整体性的描写,说明复活的主耶稣基督在圣体圣事内的救恩性的临在:

1)体变(transsubstantiation):教会训导权还比较喜欢这一传统的概念,因它特别清楚表示了无限天主的创造性的行动。因为只有天主可以使饼酒的实体变成复活的主的实体。这个概念特别强调天主的行动。

2)意义变换:特别清楚地表示饼酒两个象征方面的变化。象征本来指出饼酒养育生命的意义,在圣体圣事中,饼酒在象征意义上起了变换,它们在信仰团体中,开始指出耶稣基督实在性的救恩性临在,因此,饼酒不再只象征天主创造性的普通的临在,而已成为动态性的象征,意指此象征赐给领受者生命的救主耶稣基督。「意义变换」这一概念和「体变」比较起来,它比较清楚地表示在同一圣体圣事所包含的意义转变。

3)目的变换(transfinalization):此字清楚地指出饼酒目的方面的变换,即其本来目的是营养,以维持人的生命,在圣体圣事中,饼酒的目的变作信仰生活的食粮和饮料。它使人和复活的主相遇,复活的主就是新的生命的来源,也就是说,在基督徒团体中,复活的主藉着圣体圣事与个人及团体分享祂与天父的共融,把圣神的爱送到别人的心中。「目的变换」和「体变」及「意义变换」比较起来,它特别强调圣体圣事包含的目的面。如此看来,三个概念更丰富的描述复活主在信仰团体感恩礼中的动态临在。

参考书目:

Galot, J.  "Théologie de la prence eucharistique."  Nouvelle Revue Thélogique  85 (1963): 19-39.

Schillebeeckx, E.  "Transsubstantiation, Trans-finalization, Transfiguration."   Worship  40 (1966): 324-338.

Powers, J. M.   Eucharistic Theology.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1967. 111-179.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