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F 部 |
福音 |
福音 fúyīn GOSPEL 参阅: 611新约 612新约神学 578圣经诠释学 664编辑批判 643福音作者 286 初期教会 (一)概念说明: 在基督宗教外,「福音」(希腊文:euangelion,拉丁文:evangelium)此词意谓「传报好消息的报酬」,或较晚所说的「好消息」,它格外影射着国王的身份和他的行为所含有的救恩性。基督信仰视耶稣为「主」,「主」为国王的称号(宗廿五26),因此把与祂有关的宣讲视为「福音」,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早在第二依撒意亚的犹太传统里,已经有关于报告好消息的使者的希望了:「那传布喜讯,宣布和平,传报佳音,宣布救恩者……的脚步,在山上是多么美丽啊!」(依五二7)。这两条「好消息」的源流在基督信仰的「福音」里汇合了。不能确定耶稣是否用过福音这个说法,但重要的是知道这个词是否表达了宣讲讯息的核心。毫无疑问的,耶稣瞭解祂天国(参 38)已来临(谷一14)的讯息,即初传(参 287) ,并且知道这天国在祂的话及工程中,好像好消息般地临现:「你们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你们耳朵有福,因为听得见」(玛十三16)。此外,不应该把好消息和报信的使者分开,如在依撒意亚先知书里,信使和信息已是合为一体的;这位使者就是耶稣自己。但是,祂不只以信使或信息作者的身份出现,因为祂同时身兼祂信息的内容,意思是说,祂就是这个信息所传报的那个人。因此,初期教会已经取了「福音」的概念,来综合描写救恩讯息相联于耶稣的来临,而这做法是完全合理的。 很可能此概念,很快地就进入基督信仰的词汇中,因为保禄经常采用而没有多作解释。他用这个词来表示他对好消息的确认:天主已在耶稣的降生、死亡和复活中完成了世界的救赎,如保禄在罗一及格前十五等章节中来描写信仰宣信的发展。这个事件,在旧约时代已经预报了,因此这事件在新约中便成为许诺。原来希腊文的「预报」和「许诺」,有语言学上的关系。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福音」所指的不只是内容,也是行动,福音意味着「宣告福音」的行动。因此,基督徒传统保留了唯一福音的概念;虽然以后福音这个词用来指称保留这个好消息的书。然而,「福音」不是「四部福音」,而所谓的四部福音只是指四个不同形式写成的唯一福音。 (二)福音成了四部福音: 正如初传在宣告行动和宣讲内容中给讲道者很大的空间去发挥,同样的,「福音」在宣告方面演变成以耶稣的言行为内容的教导形式(参 611)。如此,便产生了一些文献,以记述的形式收集耶稣的言行。这些文献在新约中,并不称作「福音」,抑有甚者,唯一提到这些文件的作者明确地称之为「记述」(路一1~4)。「福音」这个词的使用很可能来自马尔谷福音开头的句子,这个字的意思是多重的。它是一篇叙述的开始,而不是一本书的标题。然而,由于「福音的宣告」的执行者和内容都是耶稣,自然而然地,记述这个宣告的文件就渐渐以「福音」作为代称。又因为有不同形式的文献,因而便有复数的福音(四部福音)。可是应当强调,不论如何,现在教会所念的福音书,仍然是天主在耶稣基督内为人类实现救恩的宣告。 (三)福音的形成: 福音形成的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此阶段里耶稣宣讲救恩的喜讯,并实现了救恩。在祂的公开生活前,祂「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来」(谷三2),他们伴随着耶稣,直到「祂藉圣神嘱咐了所选的宗徒」(宗一2)。他们是「主耶稣在我们中间来往的所有时间内常同我们在一起的人,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稣从我们中被接去的日子止」(宗一21~22)。这是看和听的阶段,有时不能理会,如同福音强调的:「这话他们一点也不懂,这话为他们是隐密的,他们也不明白他所想说的事」(路十八34;谷二17~21)。 第二阶段:耶稣的复活使门徒们理解救恩喜讯的奥秘;在耶稣升天和圣神降临后,门徒们就开始实现耶稣在最后时刻亲自留给他们的信息:「圣神要临于你们身上,你们将充满圣神的德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犹太和撒玛黎雅,并直到地极,为我作证人」(宗一8)。该看在宗徒大事录里,「福音」书的第一个提纲:「祂藉着耶稣基督─ 祂原是万民的主─ 宣讲了和平的音讯,把这道光传给以色列子民。你们都知道:在若翰宣讲洗礼以后,从加里肋亚开始,在犹太所发生的事,天主怎样以圣神和德能傅了纳匝肋的耶稣,使祂巡行各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压制的人,因为天主同祂在一起。我们就是祂在犹太人地域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见证人。他们却把祂悬在木架上,杀死了。第三天,天主使祂复活了,叫祂显现出来,不是给所有的百姓,而是给天主所预拣的见证人,就是给我们这些在祂从死者中复活后,与祂同食共饮的人。祂吩咐我们向百姓讲道,指证祂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与死者的判官。一切先知都为祂作证:凡信祂的人,赖祂的名字都要获得罪赦」(宗十36~43)。在这宣讲的期间,各个单元接受了不同的形式,以后形成福音的各种不同的文学类型:奇迹的叙述,比喻,生命的奥秘,格言……尤其是苦难的叙述,也许是所有叙述中最早的。这时期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有题目的演讲集,或按形式而编的比喻集、奇迹的叙述集等。这些「文集」,以后在福音都可以找到。也可能已经有人开始从事撰写,所以这些撰写的资料成为福音正文中的部份;所以说,这是福音宣讲和形成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福音著作的编写,写成现在所看到的福音。依据前一阶段已经形成和收集的资料,不论仍然以口传方式存在,或已是书写文件,福音的作者们将这些材料编辑成四部文献,就是基督徒团体所知道的不同名字的「福音」。四部福音书的结构很类似:由施洗者若翰的宣讲和耶稣在受洗时的首次显现叙述起,接着是耶稣在加里肋亚的服务。直到加里肋亚危机愈来愈明显耶稣决定加强祂自群众中精挑细选而来的门徒的陶冶,然后走向 耶路撒冷,之后有一段简短的服务,在此,驱逐圣殿商人的象征行为,扮演一重要的角色。然后祂被当权者排拒,被交到罗马人手中,接受了十字苦刑的处决。第三天起,门徒拜祂复活之赐,开始恒常地体会祂鲜明的临在。这是书写的阶段。 (四)对观福音: 上文描写的架构是四部福音所共有的,但是其中有三部比较接近,就是玛窦、马尔谷和路加福音,称之为「对观福音」。在说明「对观问题」之前,应该注意「对观事实」: 对观事实:在上文提到的三部福音中,其相似点并不限于它的整体次序,就连单元的接续、内容及表达的形式,甚至连用字都一样。几乎整部马尔谷福音的材料,在玛窦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可以找到。此外,也有相当多的共同材料。正是这种现象,形成了「对观事实」,并允许教会将三部福音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出版,以便看出其间的相似处,以及其相异点。因为面对这个相似的事实,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现象:有一些重要的过程,三位作者中只有一位叙述了。例如:路加福音中的许多最美、最为人所熟悉的比喻(如:路十五11~32)。有时两部福音虽有相同的材料,但两者的区别却很显眼,例如玛、路中耶稣受试探的例子;有的区别相当大,例如玛、路的真福八端(玛五1~12)和主祷文;有的甚至无法相容,像耶稣的童年史。这样,「对观事实」便成了「对观问题」:如果这些福音彼此是完全独立的,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相同点?如果彼此有关系,那么这是种什么样的关系,竟容许如此显而易见的相异? 对观问题: 1)解决对观问题的努力甚至比察觉对观的事实还要早。当然,将福音视为耶稣生活方式的一种描写,会有相同点,没有什么奇怪,因为所叙述的是同一个人物。相反的,应该解释的却是那些表面上的矛盾。这些矛盾是第一批反基督宗教的人很乐意强调的。面对这些矛盾有人提出中庸的解决方法,甚至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曾经想到以福音之间的关系来作解释,根据这种解释法,马尔谷福音不过是玛窦福音的浓缩版而已。 2)当圣经批判兴起时,就认出了这个事实,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第一个解决方法是认为福音来自口传,就是在犹太人的环境里,按照记忆的传播:一个基础的福音,在不同的环境里作必要的调整后,以口头的方式传播。这样便解释了那同中之异。但是,这个解释仍无法回答为什么有时有大量的用字也完全一样?有人又提出在福音正经层面上的文学的关系,但未达成广泛为人接受的结论。「两源论」(two-source theory)使问题又回到福音正经编辑 前的阶段。主张玛窦和路加除了马尔谷外还共有另一个源流,称为Q (德文泉源Quelle的头一个字母)。这个解决方法为大部分的研究者所接受;然而,他们对哪章节应归于第二源流( Q ),或哪些可能是这个源流(谷)的发挥未达成协议。正因为有这些具体的困难,使得这理论在接受新的文献和口传传统上变得复杂。也许,应该接受有若干的书写文件(而不只是马尔谷和 Q ),并接受相当分量的口传。 综合而言,按照今日的圣经批判学(参 573)对观的比较,让读者更瞭解福音的文学类型,及不同作者的特点。 (五)若望福音的材料和布局比较特别。对耶稣生活插曲的叙述也少得多。然而在神学内容上多所发挥,并以不同的图像帮助读者瞻仰耶稣本人的奥秘:生命之粮、世界之光等等。因这些特点,若望福音一直被称为神学福音或灵修福音。这部福音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量演讲的记载。在这些演讲中,耶稣以「智慧」的风范教训人,这和福音序言里提到的,耶稣为「降生的圣言」相呼应。这些言论的内容特别与耶稣的自我启示有关。 (六)福音的历史价值: 福音的历史性,基本上的意义是:1)读者可以相信所讲的是发生过的事实。2)它所表达的基本上是初期教会对历史事件的神学解释。3)因此,产生了一个疑问,福音究竟是信仰或是历史。事实上,两者都不必涵盖事实的全部。因为,信仰既非纯粹的历史,历史亦非纯粹的信仰。可是,具体地说,基督信仰的确包含历史的向度:是发生过的事件,而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建构的神话或想像的传说。 这并不是说,福音所叙途的每个事实都得恰如福音所描写的那样。这种历史编纂学的批判(历史主义)的理想并不适用于福音。但是,福音所叙述的必然和某些事实有关;以后历史批判的分析,已确定哪些事实是真的。 基本上,基督徒信任福音的历史性,相信福音是发生过的事,并且和人类历史固有的时空座标相连接。但福音书是教会信仰的见证,而不是纯以历史为其宗旨的书。看过福音形成的过程,通过编写和文学类型的批判,靠着福音诞生团体的特征之支持,并采取某种程度的历史批判,目前,对这个问题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这个共识由现代基督论的趋向─ 由下而上的基督论─ 清楚的反映出来。 这里呈现了双重的问题:1)神学方面关心的是教会在信仰中宣讲的基督,和福音描写的历史的耶稣之间所存在的关系。2)批判学方面有意支持历史编纂学,以为信仰的历史性奠定基础,但这一努力因信仰内在之需要与历史而导致失败与幻灭。 这历史批判的过程大略如下:1)藉着历史批判,读者会发现耶稣真实的面貌,而且由极具历史性的书─ 福音─ 所给的资料,读者可以写部真实的耶稣的传记。透过历史批判,读者将可以完全认识耶稣。2)可是结论正好相反:批判的结果发现,福音并不是历史著作,也没有历史编纂学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因此读者无法藉着福音清楚地知道耶稣真实的历史。3)最后信徒踏出神学的一步:对信仰来说,信徒完全不必知道历史,因为信仰本身具有一种存在性的意义,可以略过历史不谈,信仰不必知道历史,因为信仰的特征是存在性的。4)在非常强调信仰的存在性意义之后,信徒才慢慢的恢复福音的历史性,他还是可以知道一些历史,因为信仰的核心包含一种对事实、事件的肯定。如果福音根本缺乏历史背景,信仰就会变成纯意识形态、神话或传说。初传所宣报的信仰就需要历史的向度。释经学上的进步,渐渐让读者发现信仰中所包含的历史层面。这些研究工作已尝试过不少的方法。5)结论是读者可以确实地知道一些耶稣的历史,因为福音在信仰中毕竟提供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综合而言,福音拥有历史性的向度,但不属于历史著作,也无意按现代历史编纂学的要求撰写;在信仰中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基础,而藉历史批判的研究可以建立福音历史性的基础。至于那些是确实的「历史事件」或比较不能确定的,到那一个地步等等,这是今后圣经学应慢慢去研究的问题。 参考书目: 参阅相关条文之参考书目。 Bruce, V. The Four Gospel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Doubleday, 1967. Cerfaux, L. The Four Gospels. Westminster: Newman, 1965. Dodd, C. H. About the Gospe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Grant, F. C. The Gospels: Their Origins and Their Growth.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57. 穆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