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M 部

默想─ 默观


默想─  默观

mòxiǎng, mòguān

MEDITATION    CONTEMPLATION

参阅: 280宗教经验 331祈祷 710灵修 682隐修制度与生活 680禅宗佛教

()语源涵意:

默想meditation一词不仅用来指基督信徒灵修生活的一环,同时也用来表达其他宗教净念修心的修持途径。因其性质、内容、现象、领域的多元性,故无法赋予一固定、周全且能涵盖数种默想方式的公用定义。常与默想混用的另一词汇是默观也称为静观(contemplation)。在基督宗教传统中「默想」与「默观」有显然的不同。其他宗教的净念修心功夫则较近默观性质,但使用西语时meditationcontemplation,即默想与默观,常有混用的情况。故以下对此二词只作一些描述,不下定义。

「默想」一词原为西语meditation之译文。Meditation源自印欧语系,字根为med ,拉丁文modus (to measure),意即「测度」。属同一字根的另有medicine (医药)modest(谨慎,适度)mode (形式,风格)。从字源上说,「默想」就是测度人、事、物、自我和一切实体的真相。人用来测度的管道不外乎感官、思维、心灵。因着管道的不同,测度的领域(范围大、小)和境界(深、浅)也有所别。这就产生了不同途径,不同内涵的测度(默想)

(3)「默观」或「静观」(contemplation)出自拉丁文contemplatus,指在占卜前腾出空间,以便观察。引申指一种经过持续专注功夫的认知或观点。从文字本身的涵义来看,很明显的,默观的特色在于心灵的空间,在一种空无、虚静、纯净的心态下去观,且观时要用持续的专注功夫。

()基督宗教传统的解说:

默想在基督宗教传统中,最普遍的是指心神专注于某些理念上,或参与一种理性运作的活动。属祈祷的一种,称之为心祷,以别于使用外在语言的口祷。默想时,默想者藉着热忱的反省和善念,激发宗教情绪,即忏悔、慈悲、爱、喜乐等心情,进而举心向上,皈依高于自己的神,或向外投靠别于自己的神,或向内与内在于自己的神密切结合。在此过程中,默想者可使用记忆力、想像力、情感,尤其是推论理性的运作为其根基。

默想藉理路分明的推理步骤逐步进行,以产生预定的宗教情绪,与默观有显然的区别。默观使用的是心灵虚静的空间所产生的直觉认知,没有推论的功夫。中世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家理查(Richard of St. Victor, +1173)对默想与默观作了以下的区分:「默想看准目标沿着推论的步骤逐步辛勤地工作。默观乘着双翼,随着灵感自由盘旋。……默想审查探究因果;默观赞叹,乐在其境」。

()默想与默观的共同因素:

虽然默想和默观有根本上的不同,但在修持的领域和现象上仍有某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属修持者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所达到的心灵境界。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心神的集中,专注于一念、一像、或一物,开放、舍弃、净化等。两者所要达到的心灵境界都是一种「神的临在」感,或是一种超越现实俗世的「超越临在」的境界。超越临在的经验具有变化气质、提升人格的力量。此种经验的果实是平安、和平、喜乐。

()三大主流:

无论是基督宗教或其他宗教的默想或默观修持不外乎以下三大主流(因素或型),「流」字因三型相互交错,没有绝对分界,而且这三大主流同时应用在默想和默观上:

外导型(重点在默想):默想和默观内容主要仰赖外在客体形象、符号、神的理念、物质。外在客体成了专注的对象、内容和重心。默想(默观)者经过内省净化工夫,将自己主体投射到外在客体上,最后默想(默观)者的主体感被外在客体吸收,达到两者同化的境界,比如圣方济亚西西(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所体验到的。这过程无论是记忆、想像、推理都得依照既定的法则步骤进行,服从固定的方法是其特色。耶稣会创始者依纳爵(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的《神操》是一典型;外导型具有苦行僧的英勇气质。

内导型(重点在默观):默想和默观内容主要来自内心自然升起(生出)的任何动向,灵感也好,图像也好,或某种感觉也好。没有外在固定的客体,更没有既定法则、步骤可循。默想(默观)者与内在无形的深处认同。这种认同可能产生自己形成别于来自外在的客体的图像、理念、表情、姿态、情感,此外最明显的特色是活于此时此刻,与当下认同。例如小乘佛法的止观。内导型颇具酒神狂欢时的轻松自由。以上两型属阳实之道。

中空型:默想(默观)者所持的途径是舍弃、放下,虚空自我。即不向外求,也不向内创造。中空型是典型的via negativa 即循「消极」、「负面」、空无之道而证入真境。基督宗教十四世纪有一位英籍师傅(未曾留名)写了一本修行指南,名为《不知之云》(The Cloud of Unknowing)。书中所描述的乃是典型的中空型,禅修的路线亦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空型是阴虚之道。

虽然此三型各有某些基本上的特色,但修持者在过程中难免有三型相互交错的现象,或互补的作用。实质上三型的过程都是「为道日损」的净化工夫,最终目标同样是有限自我的死亡,真我的复活,也就是天国具体的落实。

参考书目:

Richard of St. Victor.  "De gratia contemplationis seu Benjamin Major."   Selected Writings on Contemplation.   London, 1957. 1, 3.  NCE,   vol. 9. 620.

Naranjo, Cl. and R. E. Ornstein.   On The Psycholoqy of Meditation.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2.

Johnston. W.   The Mysticism of The Cloud of Unknowing.   Indiana: Abbey Press, 1975.

李纯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