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J 部

旧约


旧约

jiùyuē
OLD TESTAMENT
参阅: 571圣经 516犹太宗教 688旧约神学 573圣经批判学 518犹太教的思想与生活
(一)概念说明:
旧约Old Testament也称「古经」,本是犹太人的经典。耶稣来临以后,建立了新约,基督徒才把祂来临前的那些犹太经典称为「旧约」。把圣经分为新旧约是基督徒的作法,犹太教(像今天的以色列)不接受这种说法。为了与犹太教易于交谈,今日圣经学者有时将旧约称为「第一盟约」,而研究它形成的过程,及与第二盟约(新约或圣经)的关系。有趣的是这一研究的灵感来自《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荣格(C.G. Jung, 1875-1961)爱用的一则十六世纪流行公理:「一成为二,二成为三,壹由第三来而成为第四。」荣格多次用这种神秘的公理讲解人的神秘心理动力。
(二)旧约正典形成过程:上述荣格的公理可用来瞭解古以色列及初期教会把圣经各书列为正典的过程:
壹成为二:旧约的中心事件无疑是以色列子民由埃及的奴役中得救,因此出埃及记是壹,这个一成为二是指:有「出」必有「入」。人民在梅瑟的带领下出埃及,开始一个史诗般的旅程,终于在若苏厄的领导下进入福地。这个一出一入是二。
初期历史的三元结构:以上的初期史诗每期都采用三重式的结构,加入的第三者是天主的显现:先是给梅瑟,后是给厄里亚,都在同一座山上。出埃及包括由红海到约旦河的三段旅程,西乃山的天主显现和临在是经过梅瑟照会以色列,前后以两段行程为其框架:前有从埃及至西乃山的旷野之旅,后有由西乃山到乃波山的旷野之旅,及梅瑟向若苏厄移交领导权。这反映在旧约正典的第一大部份(梅瑟五书):出卅三1~17是这一部份的中心:天主许下要与人民同在。结构是三元的:1)由奴役/许诺到2)西乃/曷勒布山天主的显现,再到3)自由/实践所许(Newing, E.G. "A Rhetorical and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exateuch.")。
申命派历史(由若苏厄书到列王纪下)也有一个平行的结构。这一历史旅程是由:1)旷野到福地(以山为象征),到2)加尔默耳山(列上十八)和曷勒布山(列上十九)两次重要的天主显现,藉着先知和国王描绘出天主的角色,再到3)「天主之城」西雍山的旅程,特别是希则克雅(列下十八~廿)及约史亚(列下廿二~廿三)二王的宗教改革。
下面继续要看的是如何为第四的壹由第三而来。在荣格的思想里,整体普通是用四元的,或四部份的结构来表达。在这些结构里,每一结构的四个因素又趋向于一种交叉的形式,同时其中三个因素一般也与第四因素对称(这一切在下面的图表可以看出)。
四元结构与正典的成长:旧约正典反映着早期的「三加一」结构。

 
 
 
 
 
 
出谷纪
户籍纪
若苏厄
撒慕尔
 
 
肋未纪
申命纪
民长纪
列王纪
 

 
这里三部旷野之书(出、肋、户)由梅瑟在他去世之前,藉着「再度立法」(申命纪)予以补充。若苏厄一方面也与占领福地的历史相对称:先有十二位民长,后有达味和撒罗满的统一王国,最后是分裂的王国局面。申命纪(梅瑟)与若苏厄交叉。
托拉和前先知书,后来被两批新资料前后加框,前者终于成为玛索拉传统的创世纪,后者则成为后先知书,再度现出「三加一」的结构。

 
 
 
 
 
 
族 长
出谷纪
户籍纪
若苏厄
撒慕尔
先 知
肋未纪
申命纪
民长纪
列王纪

 
族长:亚巴郎、依撒格、雅各伯+雅各伯的十二个儿子
先知:依撒意亚、耶肋米亚、厄则克耳+十二小先知书
这时中心移向申命纪,此书已有桥梁作用。

 
 
 
 
 
 
创世纪
肋未纪
申命纪
若苏厄
撒慕尔
 
出谷纪
户籍纪
民长纪
列王纪
 

 
如此,申命纪是五书的完成(和新的中心),也是前先知书的开始。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申命纪也是前先知和后先知之间的桥梁。

 
 
 
 
 
 
若苏厄
撒慕尔
申命纪
依撒意亚
厄则克耳
 
民长纪
列王纪
耶肋米亚
十二小先知
 

 
申命纪与后先知每部书的关系虽然较微妙,但仍可从各方面得到证明,比方耶肋米亚书中的多次申命派式的讲道,亚毛斯的所谓的申命派编写,欧瑟亚与申命纪关系密切。因此有人像黑尔曼(S. Herrmann, 1926- ) (参 688)提议以申命纪为旧约圣经神学中心不无道理。
在正典发展的过程中,大约是从希则克亚和约史亚二王时期,申命纪成了假设的希伯来圣经的中心,这一正典按照克里斯登森(D.L. Christensen, 1938- )在1986年的一篇文章假定有十七部书(其中户籍纪分成两部):

 
 
 
 
 
 
创世纪
肋未纪
 
若苏厄
撒慕尔
 
出谷纪
户籍纪
申命纪
民长纪
列王纪
 
依撒意亚
户籍纪
圣咏
约伯
 
耶肋米亚
十二小先知
 
箴言
卷轴
 

 
卷轴是日后发展成的五卷书,即雅歌、卢德、哀歌、训道篇及艾斯德尔。这五卷轴分别在五个庆节展开朗诵。上列结构的四个部门代表着早期正典的四个划分,以申命纪为桥梁,彼此互相交叉:

 
 
托 拉
前先知
后先知
圣著作

 
请注意在第四部分(著作)尚无达尼尔,厄斯德拉,乃赫米亚,和编年纪,这等于说第四部分还是开放的,可以接受新的著作。克里斯登森把这十七部书的正典形成放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并将之与第二座圣殿的重建与祝圣相连,其时艾斯德尔及训道篇尚未入五卷轴。
在庆节卷轴的形成上,哀歌似乎是最早的中心,是在「阿布」月(五月)9日朗诵,以记念耶京的被毁;然后有雅歌和卢德传为在逾越节和五旬节(Shavuoth)朗诵,这样形成三元结构;最后加上训道篇为在帐棚节(Succoth)朗诵,而形成四元结构。在此结构下,雅歌与训道篇一对与撒落满有关,而卢德和哀歌与达味有关:前者是达味的曾祖母,后者则记念达味王朝及耶京圣殿被巴比伦王拿布高所毁,二对彼此交叉。
下一阶段的正典发展是廿二部书的安排,为此明确作证的第一人是约瑟夫。其时廿二部书的正典似乎已是犹太团体,或至少马索拉文本,所接受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好似已有两个中心,一为申命纪,一为达尼尔书,二者扮演着一种桥梁作用,把五个四元结构的「双对」连在一起

 
 
 
 
 
 
创世纪
肋未纪
 
 
若苏厄
撒慕尔
 
 
申命纪
 
 
出谷纪
户籍纪
 
 
民长纪
列王纪
 
 
依撒意亚
厄则克耳
 
 
 
 
耶肋米亚
十二小先知
 
 
厄斯德拉
编上
 
 
圣咏
约伯
 
 
达尼尔
 
 
乃赫米亚
编下
 
 
箴言
卷轴
 
 
 
 
 
 

廿二部书的正典(希伯来文字母的数字是廿二个)以后有增有减,使得正典书目摇摆在廿二与廿四之间。卷轴加上了艾斯德尔而成五卷轴,卢德传有时附于民长纪,有时置于圣咏集之后,哀歌有时归到耶肋米亚书,这一现象在早期的犹太团体或基督徒团体都一样。
在此已可将旧约正典与新约正典合看,先是新约廿七部书:

 
 
 
 
 
 
 
 
玛窦
路加
 
 
 
 
 
 
宗徒行传
 
 
马谷
若望
 
 
 
 
 
 
 
 
 
罗马书
格后
 
斐理伯
得前
 
格前
迦拉大
 
哥罗森
得后
 
 
 
厄弗所
 
 
 
弟前
弟铎
 
希伯来
伯前
 
弟后
费肋孟
 
雅各伯
伯后
 
 
 
 
 
 
 
 
若壹
若参
 
 
 
 
 
 
默示录
 
 
若贰
犹大
 
 
 
 
 
 
 
 

 
如果第一盟约的结构与第二盟约(新约)平行,前者可能也有廿七部书的正典如下:
 
 
 

 
 
 
 
 
 
 
 
创世纪
肋未纪
 
 
 
 
 
 
申命纪
 
 
出谷纪
户籍纪
 
 
 
 
 
 
 
 
 
若苏厄
撒慕尔
 
依撒意亚
厄则克耳
 
民长纪
列王纪
 
耶肋米亚
十二小先知
 
 
 
达尼尔
 
 
 
约伯
箴言
 
编年纪
玛加伯
 
圣咏
德训篇?
 
厄上下
补篇
 
 
 
 
 
 
 
 
虑德
训道篇
 
 
 
 
 
 
艾斯德尔
 
 
雅歌
哀歌
 
 
 
 
 
 
 
 

 
因了艾斯德尔的加入已打破四元结构而成了「五卷轴」,而原来「卷轴」留下的空位应予以弥补,也许是德训篇,这样它就成了正典的第廿七部书。同时厄斯德拉、乃赫米亚及编年纪各合为一部书,而玛加伯上是编年纪的延续。至于玛加伯下是一部已失传的原有五卷的历史著作的缩写(加下二23~28)。第四类「补篇」特别着重「智慧文学」,尤其与达尼尔书有关(见下文)。
第一盟约与第二盟约的合一:约瑟夫传下另一种廿二部书的正典,即梅瑟五书,加十三部「先知书」,再加四部「圣著作」。这不是约瑟夫的发明,而是一个古即有之的传统。第一盟约的这一古老结构可能为第二盟约正典的形成发生了一种示范作用。四部福音加宗徒大事录以其「新托拉」的姿态,构成新旧约正典(基督徒的圣经)的中心,为第一盟约是完成或圆满,为第二盟约是今后生活的准则。新托拉立于基督徒圣经的中间:前有廿二部书,后也有廿二部书;它固然可以加入后者而成为廿七部书,也可以加入前者而也成为廿七部书:

 
 
 
 
 
 
 
 
出谷纪
户籍纪
 
 
 
创世纪
 
 
 
 
 
 
肋未纪
申命纪
 
 
 
 
 
 
 
 
 
若苏厄
撒慕尔
 
依撒意亚
厄则克耳
 
民长纪
列王纪
 
耶肋米亚
十二小先知
 
 
 
达尼尔
 
 
 
圣咏
箴言
 
编年纪
玛加伯
 
约伯
卷轴
 
厄上下
「智慧书」
 
 
 
 
 
 
 
 
玛窦
路加
 
 
 
 
 
 
宗徒行传
 
 
马谷
若望
 
 
 
 
 
 
 
 
 
罗马书
格后
 
斐理伯
得前
 
格前
迦拉大
 
哥罗森
得后
 
 
 
厄弗所
 
 
 
弟前
弟铎
 
希伯来
伯前
 
弟后
费肋孟
 
雅各伯
伯后
 
 
 
 
 
 
 
 
若壹
若参
 
 
 
 
 
 
默示录
 
 
若贰
犹大
 
 

 
上表用数目字来表达就是(5+17)+5+(17+5)或22+5+22=49部书(这是圆满的数7自乘或7的平方)。最终的理由是,四部福音中的耶稣及使徒行传所写的圣神的来临也构成第一盟约的中心。
余下的问题是,所谓的次经(deutero-canonical books)是如何产生的?
在结构上来说,上述的旧约正典已经完备,已经关闭。但在「著作」一类仍有增添,即所谓的「智慧」文学也发展成五部著作的结构,其中之一「故事」是指达尼尔书中的三青年赞歌,苏撒纳,贝耳与大龙,艾斯德耳书中的补录,以及巴路克,其简表是:

 
 
 
智慧篇
友弟德
 
 
 
德训篇
多俾亚
(故事)
 

(三)结论:第一盟约的重心在正典发展的过程中是逐步的在变化。先是在两座山顶上天主显现给梅瑟和厄里亚的经验,一如在出卅三1~17和列上十八~十九所描写的。公元前第六世纪当所谓的十七部书正典出现时,重心则移到申命纪这部书。到了约瑟夫的时代又发展成廿二部正典,这时的重心又移到古典的先知文学,予以默西亚主义的解释,而以达尼尔书为重心。一旦默西亚真实地来临了,至少为第二盟约的信仰团体来说,重心又移动了。第一和第二盟约的圣经都有廿七部书的正典这一可能,使得福音中的耶稣经验,与圣神降临于初期教会中的事实,成了第一盟约正典的完成,同时也是全部圣经的中心。
参考书目:
房志荣,《旧约导读》,二册,台北:光启出版社,1995。
傅和德(H. Vogt),《旧约的背景》,香港:真理学会,1994。
舒弥德,〈五卷轴〉,《神学论集》77 (1988),321-328。
Childs, B. S.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as Scripture.    London: SCM, 1979.
Christensen, D. L.  "The Center of the First Testament within the Canonical Process."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23 (1993): 48-53.
─── .  "Num 21: 14-15 and the Book of the Wars of Yahweh."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36 (1974): 359-60.
Lohfink, N.    The Christian Meaning of the Old Testament.   Milwaukee: Bruce, 1968.
Nelson, R. D.  "Josiah in the Book of Joshua."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00 (1981): 531-540.
Newing, E. G.  "A Rhetorical and Th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Hexateuch."   South East Asia Journal of Theology  22 (1981): 1-15.
房志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