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L 部

礼仪


礼仪

lǐyí

LITURGY

参阅: 694礼仪历史与运动 559圣事 693礼仪神学 331祈祷

()概念说明:

礼仪liturgy一词源自希腊名词leitourgia,它由两部分组成,其中ergon意即工作或服务,而leitos则是人民的形容词,意即「属于人民」,或「为人民」。

在通俗希腊文中,所谓礼仪是指一些为人民或为公益的工作或服务。由个人所承担的公众事业,如教育、娱乐、或捍卫等,只要是为团体的好处的,都可以称为礼仪。约在公元前二百年,礼仪也应用到宗教─ 崇拜的服务上。

在《七十贤士译本》中,礼仪通常是司祭或肋未人的祭祀服务,人民(希腊文是laos)的祭献通常称作latreia (朝拜)

在基督徒思想史中,礼仪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定义:

1)「一种公开崇拜的方式」(Random House Dictionary)

2)「基督奥体(头和身体)的整个公开崇拜」(碧岳十二世Pius XII, 1939-1958,《天主的中保》(Mediator Dei, 1947) (DS 3841)通谕)

3)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说:耶稣基督司祭职务的施行,是基督司祭及其身体─ 教会的工程,是最卓越的神圣行为(LG 7)

4)教会奉献与天主的敬礼(J.A. Jungmann)

5)基督耶稣司祭职务的施行(教会法典)。礼仪,藉着可见的记号,象征信友的圣化过程,而且它以适合每一个象征的方式实在地实现信友们的圣化。透过礼仪,基督奥体(头与肢体)向天主奉献上完满的公开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对神的崇拜都是公开、狭义的礼仪,如由个别信徒私人献上的崇拜。而只有那些公开地由教会献上的仪式才能正确的称呼它们为狭义的礼仪(如圣事、日课)。教会举行狭义的礼仪有两个条件:1)有合法的圣职人员或领导职务的人在场。2)有合法的团体聚集起来(如堂区、修会团体、或教会的某一机构。)

()圣经:在新约,礼仪词组(包括动词leitourgein,形容词 leitourgicos,及表职位的名词leitourgos),按照上下文都可有两层意义:

宗教─ 祭献意义:在旧约司祭为人民的服务,现在已由耶稣基督的司祭职所取代;耶稣为人类的工程,宣布喜讯的工程;而基督徒的生命也是献与天主、献给他人的祭品(路一23;宗十三2;罗十三6;十五16,27;格后九12;斐二172530;希一14;八6;九21;十11)

一般民间意义:服务,如厄帕洛狄托及斐理伯团体给予保禄的服务(斐二2530),或在政府中工作的人的服务(罗十三6),天使为天主的服务(希一7)

()简史:

在教会历史中,礼仪一词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翻译,而这正显示出在教会及神学上对礼仪的理解所经历的演变。圣本笃(Benedict of Nursia, 480-547)称它为「天主的工作(Opus Dei)」。自塞维亚的依西都(Isidor of Sevilla, 560-636)之后,它普遍称为「神圣的职务」(official divina)或「教会的职务」(officia ecclesiasticaDS 1062, 1351)。自从中世纪之后,礼仪渐渐仅限于圣体。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 ( 355)用「礼节」(ritus) (DS 17461759 1864)或「庆典」(caeremoniaeDS 10621746176217571811)来指称之,这两个词汇在十六世纪以后被用作书名。

教宗碧岳六世(Pius VI, 1775-1799)1794年颁发的《信里之主》(Auctorem fidei)宪章(DS 2633)才再用「礼仪」此词汇。后来,「礼仪」陆续出现在教宗碧岳十二的通谕《天主的中保》。梵二把「礼仪」当成四个宪章中的主题,就是《礼仪宪章》(SC)

礼仪的历史显示礼仪在基督徒教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下列的礼仪方式,特别是圣体礼仪,是在基督宗教的历史中发展出来的。这些礼仪方式包括:教父的、东正教的、中古的、罗马天主教的、英国教会的、浸信会的、基督徒教会的(基督门徒)、公现会的(基督联合教会)、耶和华见证人的、路德会的、循道会的、老派天主教会的、神召会的、改革教会的(长老教会)以及复临安息日会的,希望基督宗教的礼仪传统也会受到中国、印度、和非洲礼仪的影响,而变得更丰富。

()基督徒礼仪的基本结构是建立在基督徒团体所宣讲的救恩历史之基本

事件上。下列因素为构成基督徒的礼仪是必须的:

基督徒的聚集,以心灵的准备,成为庆祝的聚会。

新旧约圣经的诵读,以人的言语宣讲天主的言语,而为聚会的基督徒所恭听。然后,再由一位适合的宣讲者把所读的经文解说诠释。

基督徒聚会团体以圣咏(赞美、感恩、祈求、悔罪),以正确书写的信经(信经以「信友祷文」来结束)来回应天主的圣言。

感恩经,主要内容是呼求圣神降到饼酒之上,好使它们能够成为基督耶稣的体血,以及记忆那以耶稣基督的逾越奥迹为高峰的救恩事件。

庆祝与圣三、与参礼者、以及与整个宇宙的共融,而这在天主的爱内的多面性的共融很恰当地以一台祭献宴席的方式表达出来。

派遣基督徒到世界上,作世界的光、地上的盐。而天主教的弥撒一词正根源于此(拉丁文missa 意即派遣)

()系统神学中讨论有关礼仪的意义,称为礼仪的神学(theology of the liturgy);它致力于更有系统地展现出礼仪本身各个不同的,但互相渗透的意义。所谓「礼仪神学」( 693)狭义而言,指整个的神学应有的向度及特性,即神学所描述的救恩奥秘,教会在礼仪中来庆祝:

圣三的向度:教会是蒙天主圣三所聚合起来的信徒团体(LG12)。在礼仪中,教会公开地庆祝救恩的奥秘。这圣三的奥秘给予礼仪双重的节奏:

1)源自父,藉圣子耶稣基督,在圣神内的下降的动力。信友听到圣父爱的喜讯,祂派遣祂的儿子(若三16),给他们启示了这爱的奥秘,又让它终极性地临在于他们中间。而这是透过圣神的光照、安慰和共融才成为可能的。

2)在圣神内,藉耶稣基督,而回到父的上升动力。〈感恩经〉结束时候的〈圣三颂〉最隆重地表达出这种动力:「全能的天主圣父,一切崇敬和荣耀,藉着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内,并联合圣神,都归于你,直到永远。阿们。」这一套双重的动向就好像礼仪庆典的生命基础,它给予礼仪动力。东正教的礼仪经常都对圣神的角色保持强烈的意识,西方教会却往往被指为「忘记」了圣神在礼仪中的角色。幸而梵二再次强调圣神在礼仪中的重要性(SC 2, 6, 43LG 7, 50PO 5)

基督的向度:它基本上包含下述神学因素:

1)礼仪乃基督耶稣三种职务(司祭、先知、君王)的实现与施行。按照梵二SC 7,礼仪应视为基督司祭及圣化者职务的施行和实现。基督经常动态地临在于礼仪庆典中。在光荣天主父及圣化人类的伟大事项上,祂经常与教会联合。

2)礼仪是逾越奥迹在信徒团体中的实现。耶稣宣布祂那即将来临的巴斯卦(逾越),并在祂的行动上(死亡复活,把自己作为生命之粮恩赐给人)预示它。当祂的「时辰」来到,祂一次而永远地通过死亡进入复活,「祂坐在天父的右边」。这件逾越事件乃是一件永恒的事实,它不会像其他历史事实一般过去湮灭。巴斯卦的主基督耶稣是礼仪庆典的中心。这也是梵二之所以可以大胆地声明:「礼仪行为就是最卓越的神圣行为,教会的任何其他行为,都不能以同等名义,和礼仪的效用相比」(SC 7)的原因。

3)礼仪乃宇宙的基督的庆典:透过礼仪性的记号(如水,圣油,饼和酒),耶稣基督,宇宙的主,在圣神的德能下临在,且继续祂在宇宙中的救赎工作,以祂的光、生命、和爱渐渐充满整个宇宙。 

教会的向度:

1)梵二说:「教会在基督内,好像一件圣事,就是说,教会是与天主亲密结合,以及全人类彼此团结的记号和工具」(LG 1)。按天主教传统,教会的圣事性在七件圣事的庆祝中展露出来。礼仪的庆祝有赖记号、象征、言语、行动、歌曲、音乐、及各种基督徒艺术作品等之应用,因而它就好像个别的基督信徒来学习祈祷的学堂一样。

2)礼仪就是降生的基督在教会身上的延续。所有时代的、所有地方的、所有文化的及所有传统的基督徒都被邀请藉礼仪庆典真正参与耶稣基督的逾越奥迹。如此,他们乃可以经验到耶稣基督的奥迹在他们生命中的解放力量。

3)教会有权决定礼仪中的不同角色,礼仪庆祝的时间和地点。从礼仪的圣三、基督、和教会向度看,教会的权威理应不断寻求在下述两极中的和谐:一方面,礼仪必须忠于基督宗教的根源和礼仪传统,另一方面,也不可以忽略在新的文化背景中新型式的礼仪庆典─ 它的创造性自由。

末世的向度:

1)礼仪是整个人类和宇宙历史的圆满的圣事性的提前(anticipation)。《礼仪》宪章8号:「在人间的礼仪中,我们预尝那天上的,参与那在圣城耶路撒冷所举行的礼仪,我们以旅人的身分迈向那里,那里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边,作为圣所及负责会幕的职司,我们偕同天朝全体军旅,向上主欢唱光荣之曲,我们追念着诸位圣人,希望有分于他们的团体,我们也期待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救世者,直到祂─ 我们的生命出现,而我们也同祂出现在光荣之中」(SC 8LG 50)

2)在真实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脉络中举行的礼仪,应该是基督徒团体的希望的泉源,去进入此时此地的世界,好成为「世界之光」和「地上的盐」,使天主的国渐渐临现世上。在「这时代的人们……所有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当中(GS 1),礼仪庆典应该是一个强力的灵感,鼓励基督徒勇敢而有建设性地为天主的国去见证。

()梵二,特别在《礼仪》宪章强调礼仪学及礼仪改革:

它提到要提升礼仪的教育及主动参与礼仪(SC 14-19)。这部份也可以称作礼仪革新的基础。但除非牧者本身先受到礼仪精力与活力的熏陶,否则礼仪改革无法达成(SC 14)。礼仪教授应该受过正式的培育(SC 15OT16)。礼仪科目应列为神学院、修院、或宗教研究院中必修的主要科目(SC 16OT 16AG16)。礼仪应成为整个神学的向度,就是所谓「礼仪神学」,特别是指信理神学、神修神学、牧灵神学、和圣经神学;换言之,这些科目应尽量发挥礼仪的向度(SC16, OT 14, AG 16)。年轻修士们的灵修培育及实践训练(SC 16,OT 16, PC 2),及圣职人员的再培育(SC 18, OT4, 8, 19),包括音乐的陶冶(SC 115),艺术的陶冶(SC 129),以及教友的礼仪培育(SC 19, CD 14-15, GE 4, 10-11, AA 2932PO 5-6AG 21, 29GS 62) 这些都是普世教会整个礼仪革新的蓝图。

梵二以后的官方文献力图实现梵二礼仪改革的要求。19641026日的《在合一中》训令(Inter oecumenici)是第一步;它指出许多礼仪改革的细节。而为各种礼仪庆典设计的新礼仪书也包含许多实际的建议。宗徒宪章《基督徒智慧》(Sapientia Christiana 1979415)清楚地勾划出礼仪培育的课程。新的《圣教法典》(1983)重申梵二的指导和梵二以后的规定(236, 245-247, 252-253, 6522, 7882, 836)

参考书目:

《天主教教理》,卷二,1066-1209号,1996

宋之钓,《漫谈礼仪》,台北:中国主教团秘书处,1988

施达雄,《朝见上帝:「崇拜」的再思》,台北:中国主日学协会,1980

罗国辉,《礼者,履也》,台北:光启出版社,1988

刘源荫编译,《圣事礼仪简史》,台南:闻道出版社,1992

Verheul, A.,邓守诚译,《礼仪导论》,二版,香港:公教真理学会,1980

Buono, A. M.  Liturgy: Our School of Faith. New York: Alba House, 1982.

Casel, O.   Das christliche Kult-Mysterium.  Regensburg: Pustet, 1935.

Chupungco, A. J.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Liturg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2.

Crichton, J. D.   The Once and the Future Liturgy.  Dublin: Veritas Publications, 1978.

Dalmais, I. H., P.M. Guy and others.   Principles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7.

Davies, J.G., ed.   The New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Liturgy and Worship.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86.

Empereur, J. and Chr. G. Kiesling.   The Liturgy that Does Justice.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90.

Fink, P. E., ed.   The New Dictionary of Sacramental Worship.   Dublin: Gill and Macmillan, 1990.

Hatchett, M. J.   Sanctifying Life, Time and Space: An Introduction to Liturgical Study.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76.

Hofinger, J.   Liturgy and the Missions.  New York: Kennedy and Sons, 1960.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English in the Liturgy.   Documents on the Liturgy 1963-1979: Conciliar, Papal, and Curial Texts.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82.

Irwin, K. W.   Liturgy, Prayer and Spiritualit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4.

Jungmann, J. A.   Liturgical Renewal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5.

Kilmartin, Edward J.   Christian Liturgy: Theology and Practice.  vol. 1.  Systematic Theology of Liturgy.   Kansas: Sheed and Ward, 1988.

Martimort, A. G., ed.   The Church at Prayer: Introduction to the Liturgy.   Shannon, Ireland: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68.

Schmemann, A.   Introduction to Liturgical Theology.   New York: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6.

Thurian, M. and G. Wainwright, eds.   Geneva: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Baptism and Eucharist: Ecumenical Convergence in Celebration. 1983.

Vagaggini, C.   Theological Dimensions of the Liturgy: A General Treatise on the Theology of the Liturgy.   Collegeville: The Liturgical Press, 1976.

谷寒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