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L 部

礼仪历史与运动


礼仪历史与运动

lǐyí lìshǐ yǔ yùndòng

HISTORY AND MOVEMENT,  LITURGICAL

参阅: 692礼仪 693礼仪神学 412教会史 587敬礼 561圣事神学

()概念说明:礼仪历史与运动liturgical history and movement指基督宗教中的礼仪发展过程。

()圣经:「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若四23)。旧约先知以上主的名说:「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欧六6)而耶稣基督的一生就是一个服从的祭献。基督的门徒也深明此理。基督立了教会,委任宗徒管理,要他们「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玛廿八 19)。又立定了盟约的圣筵,要他们「行此礼,以纪念我」(路廿二19)。为此,基督徒「不能没有感恩聚会」,而其特征即是「专心听取宗徒的教诲,时常团聚、擘饼、祈祷」(宗二42)。教会不断在敬礼的形与质之间保持平衡,两者之间的消长与形的不断演变,便形成新约教会近两千年的礼仪历史。

()简史:

教会初期的礼仪极简单,所用标记也很清楚且富表达力。感恩礼( 681)结构清楚简洁。洗礼亦然。初期教会的礼仪年历,一直到四世纪,还只有一个庆日,即逾越节,而每周的主日( 114)就是每周的逾越。圣诞期形成则较晚,约始于四世纪。到第六世纪,罗马才有将临期。初期教会最主要的团体礼仪是主日的感恩礼和洗礼;此外还有覆手礼、册立团体的领导人、病人傅油礼。《宗徒训诲录》规定周三、五守斋,每天早晚三次念〈天主经〉。

四世纪以前,从未有划一的官式祷文,宣读经文和歌咏取自圣经;而祈祷则由主礼主教或司铎即兴作出。第四、五世纪开始把经文订定和官式化。教宗良一世(Leo I,440-461)收集各种经文加以定型;到了中古世纪便有《罗马礼规》,详细记载仪式的进行。

礼仪语言(希腊语)与日常语言(拉丁语)脱节的现象在教会初期已经产生。教会为忠于保禄所定的原则(格前十四1519),觉得教友应该懂得所念的祷文,以有意识地答「阿们」,而毅然在四世纪改用了拉丁文。

四世纪末,基督徒因教难结束而大增。家庭式的会所无法保留,而要建筑雄伟的大堂来容纳信友,礼仪的亲切和单纯气氛减弱,却产生了浓厚的神圣气氛,给罗马礼仪带来超然和神秘的色彩。直接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教会礼仪。

中世纪的敬礼特征为虔敬耶稣基督的人性,以耶稣为天父在人间的反照,圣子取人性,居人间,侧重耶稣行实的描绘,尤其祂的苦难和死亡。此期开始信友直接向基督祷告。

813年都尔(Tours)会议通过一种新的祈祷姿态:下跪。同时,信友由于觉得需要援助,所以除了天主以外,圣母、天使、圣人便成了祈祷的对象,这是民间敬礼一项钜大的改变。

此时期亦开始出现周六的圣母弥撒,每天的圣母小日课以及每天日课经结束时念的〈圣母祷文〉等圣母敬礼。对吾主事迹的敬礼,情感成份很重。这种祈祷方式包含一种自谦心情,此心情渗入弥撒中领圣体前的经文。这些私人感情因素在团体祈祷中日渐增加,而且显得不协调。

圣职人员在社会上渐成一特殊的阶级,与教友(平信徒)形成对立与隔离,圣职主动,教友被动,见于礼仪中:圣殿中圣职的位置与教友分开。教友不懂拉丁语,礼仪完全属于圣职;仪式无规则地增加,圣事的事效性也夸大了,认为教友即使看不明听不懂,没有意识的参与,也能得到效果。

那时教友在弥撒中渐渐不领圣体,以为只要在现场便已足够,流行瞻仰圣体,他们「望」弥撒,每每只为看举扬圣体。开始有摇铃的习惯,告知教友领圣体、圣血的时刻,教友则于此时下跪。

()礼仪运动:

特利腾大公会议(1545-1563)虽是个推行革新的大公会议,但本身却没有面对教友膫解、参与礼仪的问题。教友依然与礼仪脱节,礼仪对一般人是外表的仪式,只剩下一连串敬礼的规矩和祷文。另一方面,保守风气大盛,礼仪神圣不可侵犯,礼规经文一成不变。而这竟成了日后礼仪运动的背景。

礼仪运动在十九世纪已见端倪。本笃会的祁朗赭(P.L.P. Guéranger 1805-1875)可说是这方面的先驱。他着有十五巨册的《礼仪年》,探本穷源,他的重点在推行中古时候的罗马礼,缺少牧民精神。祁朗赭的缺点,在嗣后一个世纪的改革中,慢慢得到突破。玻度恩(L. Beauduin, 1873-1960)讲求礼仪大众化,企图建立今日的礼仪;柏殊(P. Parsch, 1884-1954)的礼仪革新则以牧民为重点。

「官方」的介入使礼仪运动得以由上而下展开。二十世纪出现多位关心礼仪革新的教宗,如碧岳十世(Pius X, 1903-1914),碧岳十二世(Pius XII,1939-1958),若望廿三世(John XXIII, 1958-1963)都曾经发表以礼仪为中心的通谕:

1)碧岳十世关心礼仪音乐,却仍未准用地方语言来咏唱礼仪歌曲;他劝勉教友在弥撒中领主,也准许适龄的小孩在晓得初步的道理之后领圣体。

2)碧岳十二世的《天人中保》(Mediator Dei)通谕(1947),是梵二前最重要的,也是直接讨论礼仪的文件。这时,礼仪运动已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德法奥三国酝酿中。

3)至若望廿三世的《新礼典》手谕,把问题交给大公会议讨论,由是,大公会议终于有机会作决定性的介入。

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终于在19621011日在大众期待下召开了。到了全体的第二次开会时(19621016),与会者接到了一项通知,本来排定的议程有点变化,礼仪成了大会优先讨论的题目。其实《礼仪》宪章早在1959年会前就已谘询起草了。1962年底大会正式开幕后由教长讨论与修订,至1963124日才正式批准。宪章并没有定出繁琐的礼规,只以教会最高的权威指出基本的理论与原则。它指出:

1)礼仪并非恒久不变的;特利腾护教式的规定之背景既已过去;梵二乃决定打破僵局,按时代之需要重整礼仪。

2)分权、多元化:梵二强调地方教会的重要性;举行礼仪时各地方教会依其民族和地方特性,在圣职人员领导下,表达出公教的信仰。

3)积极参与:为使教友能积极参与,宪章作出了最惊人的决定:用地方语言举行礼仪,编订地方性礼规。

4)以牧民为大前题,着眼于教友的利益,以达到教会祈祷生活的更新。

梵二结束后,最初几年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礼规局部的修订、阐释道理、推行礼仪培育、建立中央及地方性组织以推行礼仪革新等。至于全面修订圣事礼本、日课经、圣教年历,则由1968年中开始,至1973年底全部完成。

()今日礼仪问题:梵二《礼仪》宪章并不是礼仪改革的终点,它是一个里程碑,一个新的起点。梵二厘清了许多新的经文和礼规,但文件本身不是梵二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全教会生活的革新。《礼仪》宪章要推出的是礼仪生活的重整和革新,是基督徒生活的更新和强化。这些都必须由信友在团体中好好的实行、反省、生活。

参考书目:

吴新豪编译,《天主教礼仪发展史》,香港:香港教区礼仪委员会,1983

邹保禄,《教会礼仪简史》,台南:闻道出版社,1977

礼仪及圣事部,赵一舟译,《罗马礼仪与文化共融》,台北: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出版社,1994

Jungmann, J. A., 狄刚译,《礼仪革新的回顾与前瞻》,台南:闻道出版社,1968

Barauna, W., ed.   The Liturgy of Vatican II.  Illinois: Franciscan Herald Press, 1966.

Bugnini, A. and C. Braga, eds.   The Commentary and the Instruction on the Sacred Liturgy.    New York: Benziger Brothers, 1965.

Carroll, Th. and Th. Halton.   Liturgical Practice in the Fathers.   Wilmington: Michael Glazier, 1988.

Chupungco, A. J.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Liturg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2.

Crichton, J. D.   Changes in the Liturgy.    London: Geoff-rey Chapman, 1965.

Devine, G.   Liturgical Revival: An Agonizing Reappraisal.    New York: Abba House, 1973.

Documents on the Liturgy 1963-1979: Conciliar, Papal, and Curial Texts.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82.

Fagerberg, D. W.   What is Liturgical Theology? A Study in Theological Method.   Collegeville: Litur-gical Press, 1992.

Hahn, F.  The Worship of the Early Church.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3.

Hofinger, J. and others.   Worship: The Life of the Mission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58.

Jungmann, J. A.   The Early Liturg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59.

───.   Liturgical Revival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London: Burns and Oates, 1965.

Klauser, Th.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estern Liturgy: An Account and Some Reflec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Neunheuser, B.   Storia della Liturgia attraverso le epoche culturali.   Roma, 1973.

Wegman, H. A. J.   Christian Worship in East and West: A Study Guide to Liturgical History.   New York: Pueblo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