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华夏史上的福音踪迹 |
二、第一位有心的寻觅者:利玛窦 |
四百年前,利玛窦神父和他的会友同伴,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来到了我国;藉着他和蔼可亲的态度,坚毅不拔的信德,在天主的助佑下,终於敲开了神州的门户,奠定了近代中国天主教的基础。 利玛窦神父於一六零一年在北京定居後,就深深体会到,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化,爱好历史的民族,对於一切文物思想,尤其是宗教,如果能证明它是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有悠久的历史,便很容易获得国人的信任和尊敬。由於缺乏有力的证据,当时的学者都把天主教当作外国来的洋教,甚至批评它是标新立异。 面对这种情势,利玛窦神父和初期的教友们,是多麽希望能在我国悠远的历史中,找到福音的踪迹啊!利神父在欧洲时,就曾听说东方的契丹国里有基督徒,他认为契丹就是中国。因此利神父在北京定居後,就不断搜寻有关教会的史料,寻找古代信友和他们曾经活动过的地区,希望能证实他所传扬的宗教-天主教在中国已有深远的传统。 不久利神父获得了一项小证据,那是他个古代献弥撒时用的祭铃,上面还有希腊文刻的字句,确是教会的文物。一六零五年利神父又在北京寓所,接见了一位奇特的客人,自称信奉犹太教,来自开封,他们的宗教信仰已历代相传数百年了。这引起利玛窦神父极大的兴趣。不禁想到:数百年前,犹太教就已传到中国;那麽同样源於西南亚洲巴勒斯坦地区的天主教,不是也可能早已传入我国了吗?利神父随即派了一位中国修士,到开封调查。可惜只知道那里和山西有一些恭敬十字的人,被称为十字教,是从西域迁入中国,详情无法了解。 搜索的工作从未间断,直到一六二五年终於有了重大的发现,证实基督福音已传入华夏。原来在西安近郊,掘出一块石碑。高有九尺,宽约四尺,碑额顶上刻有十字架,立在莲台上面,左右刻着飘浮的白云。十字架下面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分成叁行。碑上布满了文字,有一些是汉文,但非常深奥,难以了解;另有些是古怪的外国文字,更是令人高深莫测。然而从碑文中所提到的皇帝,可以确定大约是八百多年前,唐朝所雕刻的。 由於这块碑石的年代久远,出土以後,立刻吸引了许多民众围观;尤其是读书人,更是努力研究碑文的意义。幸好有几位了不起的教友,介入这件事,否则,这次的发现可能始终是个未解的谜题。 原来在长安有一位举人,他在北京和利玛窦神父是好朋友,看到了碑文的内容,使他想起了利神父所讲解的教理,立刻连想到这块石碑和天主教有关。那时候,利玛窦神父已经去世,於是这位举人把纸拓的一份碑文,寄给杭州的老朋友李之藻。李之藻非常兴奋,认为以前从未听说过景教,想来就是利玛窦神父所传的天主圣教了,便把这个好消息通知神父们。有「中国教会柱石」之称的李之藻和徐光启,更把碑文加上必要的注释,印发全国各地,使得多年来,在华夏寻找福音踪迹的努力,有了眉目。 碑文经过辨认以後,有关早期福音传入我国的资料,远较利玛窦神父所期望的,更为详尽。这石碑高九尺,宽叁尺馀;碑的左右两侧和正面下方,刻有叙利亚文与汉文对照的景教传教士姓名:碑面左边刻有「大唐建中二年」等字样,也就是公元七八一年建立此景教碑。正面的汉字,除上下款和具名外,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五个字,首先叙述景教的教义和礼仪,然後有一段宗徒时代的描写;接着便叙述自公元六叁五年,第一位传教士阿罗本到长安,蒙受唐太宗礼遇,建寺讲经,至七八一年建立碑石为止,在中国传教的概略经过。 这块碑石虽然是景教所立的,碑文倒用了不少佛家和道教的词汇,但是所记载的教理,和天主教最重要的基本教义,大体上并没有不合。因此可以说,景教碑是圣教流行中国的古迹,是华夏史上最早的福音踪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