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第一章 阐释的方法与取向

丙. 基于传统的取向


 

 

以上各种文学性的批判法,与历史批判法的差别,在于各方法均较注重研究经文的内在协调,但即使如此,这些方法仍然未足以阐释圣经。原因是这些方法只单独处理每篇经文,可是圣经并不是由一些互不相关的经文凑合而成的一本书,相反,这是从一个庞大的传统中,有系统地集结出来的一批见证。为了充份了解研究的对象,释经学者必须谨记此点。这刚好是不少现正发展的取向所持的观点。

 

(一) 正典的取向

 

「正典」的取向约于二十年前在美国萌芽。在某些情况下,单凭历史批判法是很难达至一个真正神学层面的结论。正典取向的目标,就是从一个明显的信仰架构……以圣经为一整体……作起点,更有效地进行神学的阐释。

为达到以上目标,这取向根据圣经的正典,即被信徒团体接受作为信仰准绳的那部书,来阐释每一篇经文,尝试把每篇经文定位在天主单一的计划中,务求把圣经给我们这时代的启示展示出来。这方法并不是要取代历史批判法,相反,只希望使之更完整。

学者曾就此取向提出了两种观点:

B. S. Childs 集中研究经文(不论是经书或杂集)最后在正典中的形式,就是被信徒团体接纳作为她的信仰及生活准则的那个有权威性的表达形式。

相反地,James A. Sanders 所注重的,并不是经文最后被固定下来的形式,而是确立正典的过程,或是圣经逐步被信徒团体接纳作生活准绳的权威这演进过程。这过程批判性的研究会细察古老的传统,在最后成为一个固定和可引用的整体以前,怎样一次又一次被用于新的上下文中,紧紧地把不同观点结合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让信仰团体可在 面找到其身份。这过程中会采用多种诠释的步骤,即使在确定正典以后,这个过程仍继续。这些步骤通常是「米德辣市」式的(midrashique),目的是使圣经经文适合较后时期的需要。所有步骤鼓励团体与圣经作出恒常的切磋,以达至一个使传统切合时代的阐释。

曾有一个倾向,夸大了被认为是原始和早期的资料的价值,彷佛只有这些才是真确的。正典的取向正确地就此作出反驳。受默感的圣经所以成为「圣经」,正是因为这是被教会认定为信仰的准则。从这角度看,圣经中出现的每部书的最后形式,与构成正典的那个整体,均同样重要。个别的书卷只有在正典这整体内,才是圣经的一部份。

事实上,只有一个活跃的信仰团体才能提供一个真正适当的环境来阐释正典的经文。在这环境下,信仰与圣神充实了圣经的注释。作为团体的一种服务,教会的权威是为服务团体的,必须确保这阐释仍是忠于那产生这些经文的伟大传统(参考DV 10)。

在界定「正典的形成过程」时,正典的取向要面对不只一个问题。一篇经文是在那一刻成为正典的呢?这理应是当团体赋予经文一个作准绳的权威的时候,即使经文仍未是最后被定案的那形式。当一些传统因应新的处境(宗教、文化或神学方面)被重复使用,从而开始保存其独特的讯息时,这就是所谓「正典性」的诠释;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应否把引致确立正典的阐释过程,视作今日阐释圣经的原则呢?

另一方面,犹太圣经正典与基督徒圣经正典两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亦引起很多阐释问题。一些在希腊化犹太团体中富权威的着作,被基督徒教会纳入「旧约」内;但这些着作中,部份是不在希伯来文圣经内,或者是以别的方式出现。故此,经书的主体也就不同。因而两者的正典性阐释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研读每一篇经文,都应与整个经书主体有关。不过最重要的是,教会是在逾越奥迹……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的背景下了解旧约的,是基督凭藉无上的权威,带来了彻底的创意,和赋予这部圣经明确而清晰的意义(参阅DV 4)。这个新的定义,已成为基督信仰不可欠缺的一环。但不应因此而取消所有与基督的逾越以前,即较早期的正典性阐释配合的尝试。尊重救恩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是必须的,若撇除旧约本身固有的意思,就是剥削新约在历史中的根基。

 

(二) 借助于犹太传统的阐释取向

 

旧约的最后形式,是基督时代以前四或五世纪在犹太社会中成形的。这时期的犹太主义,亦为新约起源及初期教会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对古犹太主义历史的研究,尤其在谷木兰的发现,所激发的多层面研究,已清楚显示犹太社会在这时期中的复杂性,不论是在以色列本土或散居的犹太社会内。

圣经的阐释开始于犹太社会中。俗称「七十贤士译本」的圣经希腊文译本,是犹太人圣经阐释其中一个最古老的佐证;阿剌美文塔尔古木(Targoumim arameens)是进一步的证明;这种阐释的方式更延续至今,期间发展了极多学术性的步骤来保存旧约的经文,以及解释圣经经文的含意。从奥力振和热罗尼莫开始,每个时期精明的基督徒释经学者,都会从犹太人的圣经研究中寻求启发,得以进一步了解这部经书。现代的释经学者也步他们的后尘。

古犹太传统特别能使我们清楚理解「七十贤士译本」,这部犹太人的圣经。这个译本在教会最初四百年历史 ,甚至更长时间内,成为基督徒圣经的首部份;时至今日,在东方礼教会内亦如是。正典以外的犹太文学,称为次经或两约间的文学,林林种种、数量繁多,实为阐释新约的重要资源。犹太主义各个派别所采用的释经步骤,实际上都可在旧约中发现,例如编年纪曾引证撒慕尔纪及列王纪;同样,在新约中亦可找到这些释经方式,如保禄引用圣经作自己的论据。大多数的文学类型……比喻(paraboles)、寓言(allegories)、诗选(anthologies)、和文选(florilegia)、重读(re-readings / relectures)、解释(pesher)技巧、连接本来互不相关经文的种种方法、圣歌和赞美诗、神视、启示和梦境(dream sequences)、智能作品……在旧、新两约,以及耶稣时期前、后的犹太圈子 ,皆有采用。塔尔古木和米德辣市文学,则展示了初世纪犹太主义的讲道传统,和不同流派阐释圣经的方式。

除此之外,很多基督徒释经学者,在了解难明的经文片段或罕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时,亦会以中古时代和较近期的犹太评论家、文法学家和字典编辑作为资源。在现时的阐释讨论中,这种参考犹太着作的做法,比以往更为普遍。

犹太人从远古时代,直至今日累积的丰富的圣经学问,是注释新、旧两约最可贵的资产。不过,运用这些资产时必须谨慎。古犹太主义采用了很多不同的形式,以经师犹太主义(Rabbinic Judaism)方式出现的法利塞派的形式,可算是最常用的方式,但决非唯一的。古犹太经文年代排列的幅度,亦跨越数个世纪,因此必须先按各自出现的先后秩序排列,才可作出比较。最重要的是,犹太人团体与基督徒团体整体的结构差别甚大:为犹太人,从多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宗教问题;该宗教界定一个民族和一种基于成书的启示和口授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为基督徒,则是信仰主耶稣─那位死了、复活了而仍生活的默西亚、天主子;基督徒的团体聚集一起,是环绕着对他本人的信仰。这两个起点上的差异,亦造成两个独立的阐释圣经的环境。两者虽然有不少接触点和类同的地方,实际却有天渊之别。

 

(三) 经文在历史内产生的影响之取向 (Wirkungsgeschichte)

 

这取向的两大原则是:a)一篇经文能成为一个文学着作,是在于经文遇到一些读者,他们懂得把经文应用于他们自己身上,从而将生命交予这经文;b)这种经文的应用,可以出现在个人或团体中,也可在不同的 畴内(文学的、艺术的、神学的、苦修的和奥秘的)形成,以促成对经文本身更深切的了解。

其实这取向在远古时已有迹可寻。不过,这在文学研究内的发展,则是 1960-70 年代的事,适逢批判学开始注意一篇经文与其读者的关系。圣经研究能从这类研究得到裨益,最主要是因为诠释的哲学本身强调一部着作与其作者,以及一部着作与其读者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大前题下,一本书或圣经的一个片段所产生效果的历史(Wirkungsgeschichte),逐渐介入了释义的工作 。这种探究的目的,是评估释义的发展在一个时期之内所受到的影响,就是读者把他们的思想注入经文而引致的。在找出圣经经文的意义时,也尝试衡量「传统」所担当的角色的重要性。

经文与读者相互的关系产生一份动力,因为经文会发挥影响力而引发起回响。读者无论是个别的,或是集体的,都会产生共鸣。读者从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或她是属于某个社会背景,及身处某个传统之内。读者阅读一篇经文时,发出他们各自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取舍,提出自己的阐释;而最终从研习圣经而获得直接启示后,若不是创作出进一步的工作,亦会主动作出回应。

这取向的无数例子已是明显不过的。雅歌的诠释历史就是很好的例证。这诠释的历史显示,教父时期及中古时期教会的隐修团体如何接受了此书,以及后来奥秘灵修的作家如圣十字若望(S. Jean de la Croix)的采纳。因此,这取向提供较好的机会,去揭示这着作中所蕴藏的多重意义的幅度。同样,就新约而言,透过指出一段经文历来对教会良多的影响,是能够帮助发掘该段经文的意义(例如玛19:16~26有关富少年一段)。

与此同时,历史亦时常说明一些宣传性的和虚假的、效果有害的阐释主流-就如那些鼓吹反犹太主义或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又或者不同种类的千年国论者的幻想(illusions millenaristes)等。由此可见,这取向并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训练方法。故此,辨别能力是必需的。特别要注意:不要优惠经文在历史某一时期的影响力,而使之成为阐释经文的唯一标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