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第一章 阐释的方法与取向 |
丁. 采纳人文科学的取向 |
为了传达其讯息,天主圣言在人类的团体 植根(参考德24:16),并透过撰写圣经各书的多个作者的心理和天赋发展。因此,人文科学─尤其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助进一步了解圣经经文的某些层面。不过,在此不得不指出有些学派对这些科学的本质的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除此之外,不少释经学者近年的确分沾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 社会学的取向 宗教性的文章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可说息息相关;在圣经的经文而言,这种关系显然属实。因此,作科学的圣经研究前,必须先了解圣经所保存各个传统形成的环境,对这些社会状况的认识,越准确越好。这些社会-历史资料,仍需要一个精确的社会学解释作补充,才可替圣经内呈现的每一个社会状况提供科学化的阐释。 在释经的历史中,社会学的观点一直被采用。类型批判学对各经文产生的生活实况之关注,已显示此学说承认圣经的传统保存着承传这些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痕迹。二十世纪初的叁十年间,芝加哥学派着力研究教会初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明显地促进了历史批判在这方面的发展。而在以往二十年间(1970~90),社会学的取向已成为圣经经文阐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在旧约释经中,这方面产生的问题很复杂。例如我们应探讨以色列历来经验过的各种社会和宗教制度。在建立王国以前的一段时期,部落式和各自为政的、以种族分类的社会,能否提供一个满意的运作基础?由一个组织松散的部族联盟,先转变为有组织的君主国,再进而成为单以宗教和血统维系的团体,其间的演进是怎样一回事呢?政治和宗教权集于中央,最终演变为君主政制,由此引发了怎样的经济、军事和其它方面的转变?为明白十诫,研究古代近东和以色列规 社会行为的法律,以及纯以文学角度重整经文最初的面貌,两者相比,前者不是更中用吗? 为新约释经而言,问题当是截然不同。让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在解释耶稣与门徒在其复活奥迹之前所过的生活方式时,有理论指称当时有一股风气,是一些富神恩的人,四处流浪,他们居无定所、举目无亲、身无财物;对于这理论,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至于被召叫追随耶稣的足迹这事:耶稣在世时,门徒为跟随他而要经历的彻底舍弃,与复活奥迹之后,初期基督徒团体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对本身成员的要求,两者之间,堪称为一个延续吗?保禄的众多团体,各具其城市独特的文化,我们对这些团体的社会架构又认识多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