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天主:解放者及救主
(a) 旧约的启示 以色列从它历史的开始,自出埃及那时起,便体验到天主是解放者及救主:这就是圣经的见证,描述以色列如何在过红海之时,摆脱了埃及人的统治(出14:21-31)。过红海的奇迹成为颂赞天主的重要主题之一(83)。离开埃及,连同进入福地(出15:17),成为宣认信仰中的主要肯定(84)。 旧约采用了一些词汇来表达天主介入了这救恩事件,而我们必须辨认出这些用语的神学意义:天主把以色列「领出」埃及这个「奴隶之所」(出20:2; 申5:6),「领他们上到那美丽宽阔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3:8;17),把它从压迫者的手中「抢救出来」(出6:6;12:27);把它「赎回」,正如把奴隶赎回一样(申7:8),又如实践至亲的权利(出6:6; 15:13)。 经历脱离埃及后,以色列民在客纳罕地再次体验到解放者及救主天主的介入。当他们因为不忠于天主而受到敌对民族的压迫时,以色列呼求天主的援助。天主于是兴起了「民长」作为他们的「救主」(85)。 在丧失国土和被掳充军的情况下,第二依撒意亚(先知作者的名字不详)向流亡的人宣布一个闻所未闻的讯息:上主以前领他们离开埃及,现在要再次介入,解救他们,令祂更显伟大。天主要向祂所拣选的亚巴郎和雅各伯的后裔(依41:8)显示自己是「救主」,令祂的民族摆脱巴比伦的统治者(86)。「我,只有我是上主,除我以外没有救主」(依43:11-12)。所有的人将承认上主为以色列的「救主」和「拯救者」(依49:26)。 第二依撒意亚把回国的事刻画成即将实现,但实现起来却是平平无奇的。事后,人们开始期待一种末世的解放:有些充军时代先知的弟子,宣布以色列的拯救仍有待实现,天主的拯救将在时间的终结介入。在末日,默西亚君王将以以色列救主的姿态出现(米4:14-5:5)。 在不少圣咏的内容中,救恩带有个人的特性。当一个以色列人受到疾病或面对仇敌的阴谋时,可以呼求上主保护他脱免死亡或压迫之苦(88)。他也可祈求天主扶助自己的君王(咏20:10);信赖天主救恩的介入(咏55:17-19)。反过来话,信徒--尤其是君王(咏18 = 撒下22)--为答谢他们所获得的助佑或迫害的化解,都会向上主感恩(89)。此外,以色列民还盼望上主「拯救他们脱离一切所有的罪根。」(咏130:8) 在某些经文中,也出现死后获享救恩的概念。约伯所见的只是希望的微光(「为我伸冤者还活着」:约19:25),在圣咏中却成为确实的希望:「但是天主必救我灵脱离阴府,因为他要把我接走。」(咏49:16)在咏73:24中,圣咏作者同样肯定地说:「最后,你要引我进入你的荣耀。」天主不但可以夺去死亡的势力,以及制止它把信徒与自己分隔(咏6:5-6),祂更可以带领人跨越死亡,令人分享祂的光荣。 达尼尔先知书以及次经再次提及这个课题,并且有新的发展。默示学派所期待的是「贤明之士」(达12:3)--也许是指那些虽受迫害,仍然坚持忠信的人--将在死人复活后(达12:2)获享光荣。有关殉难的人定必会复活,「获得永生」的信念,在玛加伯上、下可找到十分肯定的语句(90)。根据智能篇,「人们赖智能才可学习〔…〕并获得救援」(智9:18-19)。正因义人是「天主的儿子」,天主「定要帮助他,拯救他脱离敌人的手」(智2:18),保护他脱免死亡,或拯救他跨越死亡的边缘,因为义人的「希望」是「充满着永生」的(智3:4)。 (b) 新约的启示 新约圣经秉承旧约,继续描述天主为救主。路加福音一开始,玛利亚便欢跃于天主,她的「救主」(路1:47),匝加利亚更赞美「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因祂眷顾救赎了自己的民族」(路1:68);而救恩的主题在「匝加利亚赞主曲」中,不断重复了四次(91),且逐步把主题明确地指出来:由希望摆脱敌人(路1:71,74),至获得罪恶的宽宥(路1:77)。保禄更宣告,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获得救恩。」(罗1:16) 在旧约圣经中,天主利用某些人作为祂的工具,使人得到解放及拯救;正如上面所提及的,有时这些人甚至获得救主的称誉,而这称誉往往只有天主自己才堪当的。在新约圣经中,「救赎者」的称号只出现过一次,用来指梅瑟,因为天主曾打发他完成这个使命(宗7:35)(92)。而「救主」这称号却用来指天主或耶稣。耶稣这个名字不禁令人想起天主所施予的救恩;第一部福音一开始便指明这是有关灵性上的得救:贞女玛利亚所怀的胎儿将被「起名叫耶稣,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玛1:21)在路加福音中,天使向牧羊人宣布:「今天…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路2:11)。第四部福音,扩阔了这个概念,藉撒玛黎雅人口中,宣布耶稣「确实是世界的救主」(若4:42)。 在福音、宗徒大事录,以及保禄笔下的书信中,新约圣经小心翼翼地应用「救主」这个称号(93)。它这么慎谨的原因,是因为这称号在希腊文化中已被广泛地运用,例如应用在医神埃斯科拉庇俄斯(Asclepio)身上,又或者应用在那些已被神化的君王身上,以致他们被视为民族的救主。这称号于是就显得含糊不清。此外,在希腊文化中,得救这概念带有一个很个人化及肉体上的含意;然而新约的得救概念,却秉承旧约的思想,有广泛的集体含义,且可包括灵性的层面。随着时间的变迁,以前混淆的意义已不再出现;一些牧函及伯多禄后书都经常把「救主」这个称号应用于天主或耶稣身上(94)。 在耶稣的传教生活中,在他身上的救恩力量不仅展现在灵性的层面上(例如路19:9-10),更屡次展现在肉体的层面上。耶稣拯救病者,把他们治愈(95)。他指出:「你的信德救了你。」(96)门徒恳求他在危难中拯救他们,耶稣便使他们脱险(97),甚至解救他们脱免死亡(98)。在十字架上,他的对头取笑他、提醒他自己曾「救了别人」,更向他作出挑战:「救你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99)。但耶稣拒绝为自己作这类的救援,因为他来是为「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lytron: 解救的工具)」(100)。有些人想拥护他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者(101),但他却拒绝接受。他所带来的是另类的救恩。 救恩与犹太民族的关系,成了圣史若望神学反省的对象:「救恩是出自犹太人」(若4:22)。耶稣的这句肯定,是以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之间敬礼的冲突作为背景的,耶稣将超越这分歧,开创另一种「以心神以真理」的崇拜(若4:23)。在这记载的结尾,撒玛黎雅人承认耶稣为「世界的救主」(若4:42)。 救主的称号尤其是指复活的基督,因为借着他的复活,「天主以右手举扬了他,叫他做首领和救主,为赐给以色列人悔改和罪赦」(宗5:31)。这观点具有末世含义。伯多禄说:「你们应救自己脱离这邪恶的世代」(宗2:40),保禄更向那些已皈依的外邦人,介绍耶稣为「救我们脱免那要来的震怒」的那一位(得前1:10)。「我们既因他的血而成义,我们更要借着他脱免天主的义怒。」(罗5:9) 虽然这救恩是向以色列民应许的,不过,现在所有「民族」也可以参与其中,因为福音是「天主的德能,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获得救恩,先使犹太人,后使希腊人。」(102)那在旧约圣经不断被强调的救恩希望,在新约中得以实现。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