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第二章 犹太人圣经的基本主题及在基督信仰内的认受性

7. 祈祷与宗教崇拜、耶路撒冷与圣殿


 (a) 旧约

祈祷与宗教崇拜在旧约圣经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因为这些活动都是以民个人和集体与天主关系的特别时刻:这天主曾拣选并召叫他们在祂的盟约内生活。

梅瑟五书中的祈祷与宗教崇拜。这些记载,尤其那些在创12-50的,都是些祈祷的典型情况。当中有焦虑时的祈祷(创32:10-13)、求恩的祈祷(创24:12-14)、谢恩的祈祷(创24:48),还有向上主发誓(创28:20-22)和求问未来(创25:22-23)。在《出谷纪》里,梅瑟求天主开恩(162),他的请求令以色列民逃过被歼灭之灾而获救(出32:10,14)。

梅瑟五书是让人认识制度的主要来源,它收集了解释神圣时令、圣所及宗教制度的推源故事。圣所例如舍根、贝特耳、玛默勒、贝尔舍巴(163)。神圣时令例如安息日、安息年、喜年;也有定期的节日,以及赎罪节(164)。

宗教崇拜是天主的恩赐。很多旧约的经文都强调这个意义。天主启示自己的名字也纯粹是恩宠(出3:14-15)。让他们献上祭祀的是上主,因为是祂指定动物的血能作这个用途(肋17:11)。以民向天主献上的初熟和什一之祭,原是天主给以民的恩赐(肋26:9-10)。司祭、肋未人及至崇拜所用器皿的设计,也都是由天主所制定(出25-30)。

不同的法律集(参看本文第二章、乙部、6,#43)搜集了一大堆礼仪规定,以及各崇拜项目目的之说明。洁与不洁,以及神圣与凡俗的基本分别,成了制定地方及时间的元素,亦因此规范着个人及社会的日常生活。有关不洁的规定,把被玷污的人或事物置于社会及文化的空间之外,而洁净的就有权利留在这空间内。崇拜活动也包括多重的洁礼仪式,目的是令不洁的人能重返团体内(165)。在一切洁净的人地事物中,还有另一分野,把凡俗(那已属洁净的)与神圣(那已超越洁净的境界,而只保留给天主的)分开。圣洁或神圣是属于天主的范围。此外,按司祭典传统(P)的礼仪,还将一般的「圣洁」与「至圣」加以区别。圣洁的地方只供司祭及肋未人进入,但人民中的其它成员(「平信徒」)却不能进入。圣洁的地方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专用范围(166)。

圣的时刻不可作俗世的用途(在安息日禁止工作,在安息年不可犁地或收割)。这是把受造的世界还原至它原始的神状态,正如起初它被交托给人类的一样(167)。

圣洁的人、地、事物都应受祝圣。祝圣仪式能排除一切不合乎天主、不洁、罪恶、以及相反天主的东西。崇拜也包括多重的赦罪(赎罪)的祭献,为能恢愎圣洁(168)。圣洁代表与天主接近(169)。以色列民已被祝圣,因此他们必须是圣洁的(肋11:44-45)。崇拜的目的是要藉赎罪、净化及祝圣,使以民保持圣洁,也是为事奉天主。

宗教拜是个广大的恩宠象征,表示天主向人的「迁就」(按教父的解释是善意配合的意思),因为天主设定这些仪式,目的是为宽恕、净化、圣化,以至预备人能直接接触到祂的临在(即光荣)。

先知书中的祈祷与宗教崇拜。耶肋米亚先知书在重视祈祷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它包括一些先知的「自白」(confessioni),和他与天主的对话;这些是先知以个人的名义或代表以色列民,表达他对于召选及实现天主计划所遇到的内心挣扎(170)。很多先知书都把圣咏、圣歌(171),以及赞歌的片段(172)结合在其中。

另一方面,在充军之前的先知书中,特别显著的一段,就是天主不断谴责按礼仪年历所作的祭献(173),甚至是他们的祈祷(174)。天主的拒绝似乎是决绝的,但我们不可把这些痛斥理解为宗教崇拜遭到废除,也不是否定它们是来自天主的。先知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谴责献祭者的行为,与他们企图以祭献来赞扬的天主的神圣有所违。

其它著作中的祈祷与宗教崇拜。三本诗歌体裁的经书对于祈祷的灵修有莫大的重要性。首先是约伯传:书中的主角以真诚及艺术,毫不妥协地向天主表达他心灵的状况(175)。其次是哀歌,当中祈祷与哀诉混合在一起(176)。当然少不了圣咏集,因为它是旧约圣经的核心。希伯来圣经在祈祷方面的发挥并不多,令人觉得这是为了把一切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特别的诗集上。圣咏集不单只是理解以色列民族整体生活的线索,也是理解整部希伯来圣经无可取代的关键。在圣经其它的著作中,只能找到隐约肯定的祈祷原则(177),以及或多或少细心雕琢的赞美诗及祈祷的例子(178)。

我们可尝试把圣咏中的祈祷,按四个基本的轴心分类,这些轴心都有普遍的价值,并且能超越时代和文化的差异。

大部分的圣咏都与解放的轴心有所关连。它们的戏剧性步骤,不论是涉及个人或群体的情况,似乎都是一成不变的。一种需要救恩的体验,广泛地反映在圣经的祈祷中。其它的祈祷则与赞颂有关。它们使人保持惊讶、默观及赞美。教诲的轴心把三种默思的祈祷集合在一起:救恩历史综观,个人或集体伦理抉择的指示(有时包括先知的话及预言),参与崇拜礼仪应有条件的陈述。最后,有些祈祷是围绕着民间节日的轴心。最重要的四大主题为:收割、婚嫁、朝圣及政事。

最适宜祈祷的地方就是圣所,尤其是耶路撒冷的圣殿。但在自己的家中,每人都可作私人的祈祷。在历法上有既定的神圣时节,规定了祈祷的经文,就连个人的祈祷、献礼的时段,特别是早上及黄昏都同样标明。祈祷的人需要遵守某些姿态:站立、双手举起、跪下、全身俯伏、坐下或躺卧。

只要能区别祈祷的内容及语言上固定的和过度性的元素,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人便可采用以色列民祈祷的宝藏,来表达出深度的祈祷。这一点显示出这些经文有永恒的价值。不过,有些圣咏所表达的祈祷阶段已渐渐被跨越,尤其是那些咒骂及诅咒敌人的成分。

虽然基督徒子民接纳旧约一模一样的祷文,他们都会以踰越奥迹为背景,去理解这些祷文,因而为它们加添了新的意义。

耶路撒冷的圣殿。这座由撒罗满王所建(大约于主前950年),耸立于熙雍山上的石砌建筑物,在以色列民的宗教上占有一个中心地位。乘约史雅王的宗教改革之势(640-609)(179),申命纪的法律要求全民族在国内只能有一个圣所(申12:2-7)。耶路撒冷的圣殿被称为「上主你们的天主所选定为立自己名号的地方」(申12:11,21等)。这个选址有许多不同的推源故事解释(180)。司祭典(P)神学以「光荣」一词来指天主的临在,令人想起天主那令人赞叹且畏惧的临在,尤其临在于至圣所内约柜的赎罪盖上(181):这是人与天主最直接的交往,是建基于祂的宽恕和恩宠之上的。因此,圣殿被毁(587)等于极度的悲痛(182),幅度大至相等于国难一样。充军回国后(盖1-2),对重建圣殿和献上合宜敬礼的关注,(拉1-3),遂成了决定人是否敬畏天主的标准。天主祝福,从圣殿散发至地极(咏65)。由此可见朝圣--作为合一的标记--的重要性(咏122)。在编年纪中,圣殿显然是整个国家及宗教生活的核心。

圣殿同时是个举行仪式及带有象征性的地方。它的用途包括:举行崇拜(特别是祭献)、祈祷、训诲、医治,以及君王加冕仪式。但正如其它宗教,建筑物本身在地上提醒人在天上的天主居所这个奥秘(列上8:30)。由于生命的主宰特别临在于圣殿中,圣殿便成为生命的起源(团体的诞生、犯罪后的重生),以及认知(天主的话、启示、智能)的最佳地点。它扮演着世界轴心及枢纽的角色。然而,它的象征特质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相对性。它不能永远保证及「限制」天主的临在(183)。先知们在批评虚伪及形式化的崇拜的同时,揭穿以色列民的虚妄的信心,以为天主会无条件地临在于圣所内(耶7:1-15)。曾有一个异像显示「上主的光荣」隆重地离开神圣的地方(184)。但这光荣将要重返于圣殿(则43:1-9),就是当理想的圣殿重建之时(则40-42),它将要成为富庶肥沃、痊愈及救恩的泉源(则47:1-12)。在回归之前,天主答应充军的以民祂自己将会成为他们的「圣所」(则11:16)。

耶路撒冷。从神学的观点看,这城市的历史始于天主的选拔(列上8:16)。达味征服了客纳罕的古城耶路撒冷(撒下5:6-12),并且把约柜迁移到那里(撒下6-7);撒罗满在耶路撒冷建筑了一座圣所(列上6)。于是这城市被囊括在犹大及以色列诸古老圣所之中,成为朝圣地之一。于701年,在亚述王散乃黑黎布攻打犹大王希则克雅一役中(列下18:13),耶路撒冷是在犹大城中唯一得以保存的城市,而以色列国最后在722年被亚述所征服。先知曾预言耶路撒冷的解放实在是天主的恩赐(列下19:20-34)。

习惯上,耶路撒冷被称为上主「所拣选的这城」(185),由祂所「建立」的(依14:32),「天主的圣城」(咏87:3),「圣山」(咏48:2),因为上主「在它中间」(索3:17)。有一件光荣的事情必定要在耶路撒冷发生:天主肯定「永久」,以及「世世代代」(岳4:16-21)临在其中,保证给予保护(依31:4-5),所以它将得享快乐与繁荣。有些经文甚至把它理想化,称之为众城之城。它超越本身的地理位置,成为吸引的焦点及世界的轴心(186)。

但耶路撒冷的伟大不能制止那将要降临在它身上的灾难。多不胜数的预言(列下23:27),象征性的行动(则4-5)及异像(则8-11),宣布天主所拣选的城市将惨遭拒绝及毁灭。

很久以后,被重建的耶路撒冷成为末世救恩的重要象征之一:获得上主光照的城市(187),被赐予「新的名号」,重新成为天主的「新娘」(188),复得的天堂,享见「新天」、「新地」的来临(189),基本上是个崇拜之所(则40-48),是再次受造的世界的中心(匝14:16-17)。「地上各民族」都要涌来寻找上主的裁判及祂的教导(190),好能消弭战争。

(b)   新约中的祈祷与宗教崇拜、圣殿与耶路撒冷

祈祷与宗教崇拜。有别于旧约,新约并没有仔细制定任何有关崇拜及仪式的制度,只简单地规定洗礼及举行感恩祭礼(191),然而对祈祷却十分坚持。

福音多次指出耶稣祈祷。他那份儿子对天主父的爱,推动他多用时间去祈祷。为能有时间祈祷,他很早便起床,即使前一晚由于太多人带着病人涌来,致使很迟才能休息(谷1:32,35)。有时整夜都在祈祷中度过(路6:12)。为更能好好地祈祷,他会退到荒野(路5:16),又或者「上山」祈祷(玛14:23)。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在他传教生活的最重要时刻,会以更热切的祈祷作准备,或在祈祷中度过:在他接受洗礼时(路3:21),选择十二人时(路6:12),向门徒提出有关自己身份的问题时(路9:18),显圣容时(路9:28),受苦难时(路22:41-45),都是如此。

福音很少提及耶稣祈祷的内容,那些仅有的记载告诉我们,他的祈祷表达出他与天父的密切关系。他称天父为「阿爸」(谷14:36),虽然这是当时犹太文化中一个亲切的称呼,却从没有人用它来称呼天主。耶稣的祈祷通常在于感恩,是按照犹太人的「祝谢经」的形式的(192)。在最后晚餐的时候,自然是用那些大节日所规定的圣咏(193)。根据四部福音书的记载,他分别引用了十一篇圣咏。

天主子怀着感恩之情,承认一切都是来自天主父的爱(若3:35)。在晚餐后的最后一席话,耶稣为自己及现在和将来的门徒祈求,圣史若望把一段很长的经文放在耶稣的口中,显示他给苦难带来的意义(若17)。对观福音却告诉我们,耶稣在革责玛尼园里心灵悲伤得要死时的恳求(玛26:36-44及对照经文),在这祈祷中,他慷慨的顺从天父旨意(玛26:39,42)。耶稣在十字架上体现了咏22:2中义人痛苦的呼求(194),但按路加福音,他正引用咏31:36中自我交付于主的祈祷(路23:46)。

除了耶稣自己作的祈祷外,福音还记载了很多人们向耶稣作的请求及恳祷,耶稣都一一予以慷慨的响应,并强调信德的功效(195)。耶稣教导有关如何祈祷(196),并以比喻鼓励人持之以恒(197)。他坚持人需要祈祷,尤其是在受试探的时刻,为「免陷于诱惑」(玛26:41及对照经文)。

耶稣的榜样导致门徒也切愿仿效他:「主,请教给我们祈祷」(路11:1)。随着这个意愿,耶稣教给他们主祷文(天主经)。主祷文的格式(198)近似犹太人的十八端祝福经(shemoneh esrei),但主祷文的词精意简是无可比拟的。简单来说,主祷文就是一篇赤子祷告的完整纲要,包括七个请求:(一)崇拜,(二)渴望末世救恩,(三)顺从天主旨意,(四)日复日地完全信赖天主的照顾,以获得生活所需,(五)以慷慨宽恕别人作条件,以得宽恕,(六、七)从诱惑及恶势力的影响之下,得到解放。

保禄也给人感恩祈祷的榜样,他经常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书信的开端。他邀请信徒「事事感谢」,以及「不断祈祷」(得前5:17)。

宗徒大事录多次告诉我们基督徒在祈祷,不论是个别地(宗9:40; 10:9等),或在团体中(宗4:24-30; 12:12等),在圣殿里(宗2:46; 3:1),或在家中(宗2:46),甚至在狱中(宗16:25)。有时在祈祷时也会禁食(宗13:3; 14:23)。在新约圣经中,祈祷多数是以赞美诗的格式出现:圣母赞主曲(路1:46-55)、匝加利亚赞主曲(路1:68-79)、西默盎的祈祷(路2:29-32),以及默示录中无数的经文。它们都是按圣经的措词塑造而成的。在保禄的书信集中,这些赞美诗都是以基督为中心的(199),这一点在教会的礼仪中也反映出来。一如耶稣的祈祷,基督徒也采用犹太人祝谢经的格式(「愿上主受赞美…」)(200)。在希腊文化环境的基督徒中,祈祷尤其充满神恩特色(格前14:2,16-18)。祈祷是天主圣神的工程(201)。有些事情只能透过祈祷才能实现(谷9:29)。

新约圣经也记载了一些早期教会的礼仪祈祷。「主的晚餐」(格前11:20)在不同的传统中有一个卓越的地位(202)。它的形式很像犹太节日的聚餐:先以饼的祝谢开始,最后有酒的祝谢。格前11:23-25和对观福音所代表的传统,把这两个(原来各处一端的)祝谢拉在一起,以致正餐的部分由两者中间,改至之前或之后。这仪式是用来记念基督的苦难(格前11:24-25);令信徒与复活的主建立共融(koinonia:格前10:6)。洗礼及宣认信仰(203),令人获得罪恶的赦免,结合于基督的踰越奥迹(罗6:3-5),并加入信徒的团体(格前12:13)。

礼仪年历虽然仍依照犹太历法(除了保禄那些外邦基督徒组成的团体:迦4:10; 哥2:16),但安息日开始被一周的第一天所取缔(宗20:7; 格前16:2),被称为「主日」(默1:10),即主复活的那一天。起初,基督徒继续前往圣殿参加各时辰的祈祷(宗3:1),这遂成了现今基督徒时辰颂祷礼的起始。

有关旧约的祭祀,希伯来书承认它在某程度上具有礼仪功效(希9:13),且有基督祭献的预像价值(希9:18-23)。但当它引用先知及圣咏对祭祀的批评时(204),却认为在洁净内心及与天主重建深厚的关系上,牲畜的牺牲是没有任何功效(205)。唯一有全效的祭献就是基督个人生命的奉献,这奉献令他成为最完美的大司祭,「新约的中保」(206)。基督徒借着这奉献,在恩宠的运作之下,得以接近天主(希10:19-20),善度一个慷慨自我奉献的生活(希13:15-16)。保禄宗徒早已表达出这方面的意思(罗12:1-2)。

耶路撒冷的圣殿。在耶稣及保禄的时代,圣殿这座建筑物仍然存在,发挥其实际及礼仪上的用途。像其它犹太人一样,耶稣到那里朝圣,在那里施教(207)。在那里他完成了驱逐商人的先知性行动(玛21:12-13及对照经文)。

这座建筑物具有象征性地位,被选为天主的居所,在地上代表天主在天上的居所。在玛21:13,耶稣引用了先知的预言,其中的内容指出天主自己把它称为「我的殿宇」(依56:7);在若2:16,耶稣称之为「我父的殿宇」。但不只一段经文说明这象征不是绝对的,而且逐步取缔它的象征意义(208)。正如耶肋米亚先知所作的,耶稣预告圣殿将遭到毁灭(玛25:2及对照经文),另一方面,他宣布圣殿将会被那在三日内建起来的新圣殿所取代(209)。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门徒明白到这新圣殿是指他已复活的身体(若2:22)。保禄给信徒指出,他们就是这身体的肢体(格前12:27),并且是「天主的宫殿」(格前3:16-17)或「圣神的宫殿」(格前6:19)。伯多禄前书指出他们与基督「活石」结合,全体一起组成「一座属神的殿宇」(伯前2:4-5)。

默示录不断提及圣所(210)。除了默11:1-2外,其它所提到的常是「天主在天上的圣殿」(默11:19),天主就是从那里介入人间。但在最后的异像提到「那从天上,由天主那里降下的圣城」(默21:10)时,在这城中竟看不到圣殿,「因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圣殿」(默21:22)。这就是圣殿主题实现的最后阶段。

耶路撒冷。新约圣经完全承认耶路撒冷在天主计划中的重要性。耶稣禁止人以耶路撒冷的名义发誓,「因为她是大王的城市」(玛5:35)。他坚决地迈向耶路撒冷,因为这正是他要完成自己使命的地方(211)。但他明白到这城市「没有认识眷顾你的时期」,他更流着泪预见这种盲目将把它导致灭亡(212),正如在耶肋米亚先知时代所发生的一样。

耶路撒冷暂时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路加福音的神学中,它是救恩史的中心;耶稣的死亡和复活都是在那里发生。一切都集中在这个中心点:福音以这里开始(路1:5-25),也以这里作总结(路24:52-53)。一切都从那里扩散开去:在圣神降临后,救恩的福音是从那里传播至大地四极(宗8-28)。至于保禄,虽然他的传教工作不是由耶路撒冷开始(迦1:17),但他却认为与耶路撒冷教会的共融是不可或缺的(迦2:1-2)。另一方面,保禄公开承认基督徒之母却是「天上的耶路撒冷」(迦4:26)。这城市--无论在未来的层面(默21:2-3,9-11),抑或在现今的层面(希12:22)--都成为末世实现的象征。

这样,教会透过加深旧约已展开对象征的探索,常承认它与耶路撒冷和圣殿之间,以及与犹太民族的祈祷与崇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