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概述

概述:十诫:人类礼仪的精髓?(3)


十诫也与时俱进
          在这里有写给玩世不恭者的十诫,有写给合唱团团员的十诫(源自柏林唱歌爱好者合唱团),在互联网上,我们还能找到其他已经走味的现代版本:
          除我之外,你不可使用其他操作系统。
          不可在这个房间内吃东西、喝饮料。
          你应接受系统管理员和监察员的声明。
          你(在登陆未成功或没有充分的访问权的情况下)不可在别人的数据中做手脚。
          你应对你自己的数据和安全负责。
          你应对“你的”磁盘空间负责(定期删除过时数据)。
          你不可将你的密码告诉他人并应时常更改(关键词:安全)。
          你不可为互动的工作占用服务器。
          你应对网络端口负责。
          你只应关闭显示器。
         
      在乌干达有一个受基督教启示而产生的起义团体(“上帝起义军”)。他们想以十诫的模式重组国家,并为此使用了剑和机关枪。数以百计的人成了杀人纵火者的牺牲品。可以说,十诫在那里作为与沙里阿沙里阿(Sharia):伊斯兰教教法,有关穆斯林宗教、政治、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法则的总称。相竞争的道德产品而存在。已为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消除的不自主性重又归来。这样的现象应该不是一个理性个体所希冀的。自治的道德自我只会记住十诫,对它加以权衡,继而决定抛弃或是接受。但十诫不应成为秩序纲领——这将引发建立压制性宗教国家的想法。(十诫从未想过要成为原教旨主义的国家准则。)我们甚至无法从中提取出人类礼仪的精髓。它实在欠缺太多。现代的劳作将无法从伦理学的石斧中获得反响。

          我们还能用十诫做点什么?它还能引领我们走进21世纪吗?
         
      我们已经看到,要想从十诫中提炼出一个具有跨时代性的内核并不是件易事:十诫原本诞生于一种易于把握的简单生活关系。当时的局面和今日状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也已看到,现代道德个体并不想将自己简单地放进外来诫令的大罩中。现代人的解放史并不想在十诫的原教旨主义中终结。
         
      我们最终看到,十诫提出了问题,但却对我们复杂的现实问题三缄其口。十诫道出了关键所在,但却在关键处将我们遗弃。不过,它让我们自己继续思考。激进的马丁·路德说:“摩西的律法对基督徒而言已不再重要。”——《新约》的福音书取代了这套规则。老练的路德当然将十诫收入了基督教课程,但是他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基督有能力订立新的十诫。在法板权威所要求的敬畏和难以避免的不敬之间应该还有第三条路可走。这是一种不惮追问的不敬:你们还有用吗?你们这十款戒条,还有说服力吗?你们还能适用于我们的现状吗?或者,我们应当制订出新的十诫?

         
      让我们好好看看老版十诫(根据弗兰克·克吕泽曼[FrankCrüsemann]的翻译),试着说说这些戒条到底在现代所产生的悲剧、恐惧和希望的哪些方面言中了要害:

          1论对意义的追问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在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还会有有关意义的期许吗?如果意义已经远去,那么我们至少应该保有对它的向往,一种也许在从前被叫做“信仰”的向往。

         
      在至少3000年的时间里,道德戒律就是理性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性的生活也就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有意义的和有道德的。在中世纪,没有一个严肃的人会否认上帝的存在并因此对至善(Summumbonum)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没有人真正怀疑过:在人的思想之外同样也真的存在着“善”,它同样可以用来作为社会和国家的基础。随着对上帝信仰的逐步摧毁,随着至善观念在哲学上的瓦解,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类思维自然前提的道德也走到了尽头。道德成了一份人为设立的功课,一个经验性的问题。道德是否就是既存道德观念的总结?或者,道德将与千禧年一样,走向末路?就像我们已不再需要蒸汽机车一样,“道德”也将期满退役:难道不是一切道德问题都可以改写成技术性的解决方式?我们这里越来越少人会谈到上帝或对他有所期待。本书就是要说明,对于意义的追求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不会消失),这是一个公理,也是一种信仰的行为。它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至于这种对意义的向往要用什么来填充,则需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对他人的爱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也应属此列——这也是这本书的出发点所在。由此,对意义的向往也就必然涵括了一些道德上的问题。如果,对意义的向往有朝一日堕落成了关乎自我实现的问题,那时它也就没了指望。

          2论对未来的统治
         
      你不可为自己造像:投向后继者和投向未来的目光通常都会驱使我们用偏见、定式以及所谓的项目操作将炙热的生命熔岩流引向既定轨道并使之冷却。对计划的妄想和对安全的迷恋扼杀了生机:着眼未来的目光不应扼杀未来的开放性,否则,这条路将最终把我们引向处处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古墓式生活状态,而非未来。现在还活着的人不可将未来定形,使它除了重复祖辈的老路之外便无路可走。让人庆幸的是,在我们今日的生存境况中,像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这样的强大意识形态与体制压迫已不再可能横行于世。意识形态上的强制机制与可以畅所欲思的多神信仰中表现出的多样性背道而驰。这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吗?但愿是吧。我们将看到,时代性的混乱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是一种实验性的氛围,它会产生一些不可知的可能性,但也会造成不可理喻的强制。今日,人们带着高涨的热情反对约束,打破封锁,欢庆革新。这其中的很多事情其实理所应当。而只有在将目标锁定在其他方面而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强者的权力方面,反对约束才能表明它是正确的。

          3论放弃
         
      你不可出于欺骗的目的妄称耶和华你的神的名:无言和沉默是防止走向肤浅、防止走向个体的破坏与毁灭的强有力方法。人总是借用上帝的名义来实现个人意志:这种滥用上帝之名的做法现在又以世俗化的形式重新归来。一切可能的科学、政治和经济的卑劣行径都在“为人类谋利益”的幌子下上演。今日所谓的生命科学(Lifescience)常常会打着消除疾病、贫穷和饥饿的名号从事奴役和统治人与自然的勾当。事实上,还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像今天一样在饥饿、疾病和不幸中生存。1998年,联合国在报告中概述人类发展状况时这样写道:有70个国家的近10亿人口现行消费水准低于25年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