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21世纪的十诫:第一部分

第五诫:要为争夺蛋糕而开战吗?(2)



          
      “你当孝敬父母!”——这一古老戒律不存在于新世代契约的行政权力平等中。但古老戒律不正试图用这过时的辞令来阻止腐朽权威的日渐衰败吗?这是不是老人们的小花招,借上帝之口说出这句话,给他们的统治戴上宗教的光环,从而变得无可指责?这条戒律不是已经被时代证明完全过时了吗?它所指出的父母与子女相互对待的相处方式,事实上早已不存在了。

         
      应当用什么可以说明现在对父母以及长者的“尊敬”是合理的?哪些智慧会使得人们不得不肃然起敬?随着社会现代化、创新的进程,后起之秀却赢得了尊重。人们第一次开始觉得,老人们真的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有钱的话,这些人只是为了消费商品、服务、远程旅行和药片而存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只是一种理想的承载,当他们终有一天变老,也能够享受消费的乐趣。有金钱和财产的地方,与之有关的人就会计算,把遗产问题考虑进这种关系之中。不过,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

          ……不曾年轻,不会老去,只是无聊度日
         
      年轻人是美妙的事物,美好、智慧与魅力的完美化身。但我们忽视他们,对他们漠不关心。为了平衡,我们也忽略老年人,而去追捧可笑的年轻崇拜。并非是去喜爱,而只是去跪拜媒体偶像“年轻”。人们刻画“年轻崇拜”,这是赤裸裸的、可怕的利己主义。我们的心愿是永葆青春。对真实鲜活的年轻人我们没有兴趣,对真实、鲜活的老年人亦是如此。这是会受到惩罚的。在这样的偶像崇拜之下,我们荒废生命,不曾年轻,不会老去,只是无聊度日。

          君特·内宁(GünterNenning)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同样不能再找回尊重或者恭敬了。父母从他们拥有的教育权威而引导出自身权威。他们为后来者指引出一条应走的道路,年轻人当然并未一直遵守。但对于那些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过孩子的父母们来说,教育所引导的方向及其内容与原则并不是问题。我们的孩子应当拥有更好的!这句口号表现出来的是父母的成功欲望以及进取心。摩西曾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他还在西奈山上接受了上帝的十诫。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摩西左手持有从上帝那里接受的刻有十诫的石板,右手持牧杖:人类有了十诫,即使是在天启宗教的彼岸,他们的理智与智慧也可以作为自然神启来接受。

          教育的战场
         
      今天,父母们开始从教育战场上撤退。没有人能够正确并直观地知道,教育该何去何从。“教育”是一个空泛的概念。相应的,幼儿园教师们如果不向研究行为障碍的心理学家请教问题,就无法胜任工作。教师们不得不屈服于那些处于青春期、穿着时髦而无心向学的学生。彼得·斯洛特捷克(PeterSloterdijk)将这些孩子看做是运动和音乐准痴呆症的标本。上层社会不把孩子看做是可以被教化的人类(Homineseducandi),而是一种产品:一种流质状的产品,借助于多种教育方式使之变得浓稠。但人不是汤或者铀,可以用添加剂使其浓缩。因此,有瑕疵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而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成品需要国家继续地投入。

         
      杰胡达·本·塔加玛(JehudaBenThejma,与犹太教经师阿凯巴[RabbiAkiba]同时代的人)认为,必须从5岁开始学习圣经,10岁开始口头传授犹太法典的基础知识,13岁就必须身体力行负起实施戒律的责任。今天的状况却是,快30岁的人还不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给予孩子错误的援助,没能让他们真正长大成人。父母与子女双方的不成熟导致了父母权威的消失。年长者不愿成为年轻人的伙伴,却要与他们争夺青春,而年轻人还未能褪去青涩的外表。不再存在这种形式的世代冲突也许是最令人害怕的。但两代人之间的分歧始终伴随着人们。所有人都沉溺在幼稚的泥潭中,打破了老少的界限,他们之间新的民主只局限于对资源的争吵不休:谁得到了什么?因此我们说,世代冲突已经演变成了一场世代战争。首领阿维米(Awime)在父亲首领阿巴赫(Abahu)在世时就有了五个博学的儿子。尽管如此,每当父亲来访,他都急忙出门迎接,口里喊着:“我来开门,我来开门!”

         
      一天,到访的父亲对他说:“给我拿杯水来喝。”首领端来了水,父亲却打起盹儿来。儿子弯着腰恭敬地站在父亲面前,手中端着水杯。在等待的时间里,他思考着一直以来不能理解的《亚萨赞美诗》(EinPsalmAsaphs)的意义。当父亲醒来,他很开心,并最终明白了诗歌的含义。这个犹太法典中的故事教育我们:对老人的尊敬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事情。尊敬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尽管阿维米弯着腰,但他在展示了强烈的自我谦恭行为的同时,心中仍思考着问题;也只有在这种谦卑行为的指引下,他才最终理解了令他迷惑的诗句。我们也能够以这种行为开始做点什么吗?世代关系在技术、民主的解释下变得灵活,这种行为是否只是已被替代、消失了的世代关系的回响?

         
      另一个故事与上个故事相对应,但它不是把目光集中在后辈身上,而是强调长者的义务。中世纪的神学和艺术中提到过鹈鹕的故事,它用自己的血哺育后代。故事的含义深刻。按照早期神学家的说法,鹈鹕用喙啄开自己的胸膛,让幼鸟吮吸涌出的血。这样的描述印证了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以及富于牺牲精神的父母之爱。公元200年左右出现流传的所谓训世生理学(Physiologus)亦即中世纪流传的对动植物、岩石做出宗教性阐述的学说。,将这一现象解释为“使人虔诚的行为”。

         
      训世生理学认为这一现象的象征意义是,鹈鹕完全是在父母的爱中成长。当鹈鹕孵出幼鸟后,小鹈鹕便开始啄食父母,一旦幼鸟强壮一点,就会啄食父母的脸部。这时鹈鹕父母开始奋起反啄,并啄死小鹈鹕。但在这之后,鹈鹕会非常伤心,为它们杀死的孩子悲伤三天三夜。到第四天,鹈鹕母亲会走到小鹈鹕旁,撕破自己的翅膀,血滴在幼鸟的尸体上,从而唤醒幼鸟。

          犹太学者对父亲的谦恭,被赋予宗教含义的鹈鹕的牺牲精神,在当今代和代之间伪民主的伙伴关系的内容空洞贫乏的情况下,更具光彩和严肃性。
         
      我们负责任地说,世代间这种富于牺牲精神的关系正濒临灭绝。在极端的利益交换社会,世代关系自然会陷入等价交换的强迫性义务之中。外部世界(社会)的形态总是依据世代关系而设计的。在宗法制时代的罗马,一家之长(Paterfamilias)决定一个孩子是否属于他的家族:只有当他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才算承认孩子家族成员的身份。封建社会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同样带有封建制度的色彩。工业社会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等同于老板。由灵活性、消除等级制度以及交换关系决定的后工业时代中,世代关系也在变通。两代人如同一个工作团队,并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规则来调整彼此的关系。市场社会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不仅侵蚀着坚持原则的性格刚强的人们,同样也蚕食着世代间独特的关系,这些关系受到过尊重、权威和崇敬等传统道德的影响。在当今急剧变化的交换型社会中,这些传统世代关系的内容亟待更新,必须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出生率的下降是对此的一种反应:为什么还要孩子?他们又贵又难养,还剥夺我们去海滩度假的机会。激进的观点认为,大人们让孩子逐渐消失,从而解决了两代人之间的问题(这一萌芽可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宗教信仰的推动下,早期基督教的教堂中聚集着一群放弃天伦以及婚姻的男女,他们试图通过停止生育来中断历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