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人(图)(1)
虽然上述这类发现,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古籍的可靠性.但还是要承认历史记录可能会被人有意歪曲,因为利己,或坚持个人见解而改变史实,导致历史记录不真实或不可靠。 为避免这个缺陷,在本书中采用两大民族、也是众所周知的、最古老文明的记载来相互印证。在这两种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品德,即信德,胜于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家普遍接受《圣经》是道德的标准。同样,中国古籍也表明了极其相似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判断,并要求人民遵循。例如:《尚书》把商朝的败亡归咎于最后一位暴虐,凶恶,奢侈,贪婪的统治者。《尚书》又极其赞赏尧、舜、禹这些正直、态度敬畏的帝王们的良好品德。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敬畏上天,称之为道,虽不认识上帝,他对道的理解与圣经相当接近。在这段话中,老子表示:道代表上天,也就是至高者,如果不离开天道所代表的原则,那么道德、仁慈、正义和相关的礼仪自然就同时存在,一旦君王背弃了天道,那么他就只有依靠个人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道德也失去了,他还剩下一点仁慈(同情)来维持治理国家,要是连同情也没有了,或许还有一些正义感,连正义感也没有了,所谓的礼仪就是个空壳子了。因此礼仪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天道的充实,形式是不起作用的。 《圣经》中的见证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例如:在摩西传讲的十诫中,第九条诫命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这样,《圣经》作者和编纂家们就不太可能一方面推崇道德和正直,一方面自己却故意歪曲事实。相反的,许多《圣经》作者为了持守他们的信仰,遭受迫害、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远古的典籍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们记载历史的目的是要见证事实,把历史的真相传递下去。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