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先贤之信》 二

上帝的自然属性(图)(3)


        

        上帝是神圣的
        神圣在《圣经》中的基本含义是“被分别出来”或“分开来”,是他本质的完美、洁净和完全的神圣。他的神圣渗透于他所有的属性中,他处在崇高的光辉之中,他神圣的属性,使他与人类分别开来,完全与邪恶及污秽分开。上帝的神圣不能与人类和其他灵界的鬼神相提并论,他的神圣是超越一切之上的,是不容玷污也无法玷污的。与他另外的属性比较,上帝更希望人类记住他的神圣。如何看待他的神圣,深刻影响到人类对他的态度,也左右了对他的需要和感知。如果不重视他的神圣,人类就会随便对待与他的关系。事实上,上帝如此神圣,人类不可能用自己的方法接触他。
        中国古籍中极其推崇品德,特别是掌权者的品德。如果掌权者无德,这就预示着天命不与他同在了,也就是说上帝离弃他了。
        舜帝在位时,与当时还是他臣子的大禹等人讨论:“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译文:惟有美德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的人民都会前来归顺。自满会招来亏损,谦虚能得到好处,这是上天指示的正道,不能违反。)说明当时的君王是敬畏上天、也就是上帝的,他们明白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有类似上帝神圣的品性的美德,才符合天道。
        禹是继承舜帝来治理天下的君王,一直也是敬畏上帝的。《尚书》中关于禹所建立的夏朝,后人有这样的论述:“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译文:古人之中,有道者中有夏朝先王,当时朝廷的卿大夫都是俊贤之材,夏王呼招贤俊,恭敬地奉行上帝的旨意。)
        这种敬畏上天的思想,源自中华祖先对上帝神圣属性的深刻认识,因此不敢有所冒犯。下面两段古籍说明:大臣在规劝偏离上帝旨意的君王时,也用同样的观念劝化他,当国家昌盛时,君王和人民都将功劳归给上帝。
        上帝有恩典
        恩典可以解释为:那些本应受惩罚的人,得到了上帝给予的、却是罪人原本不配得的恩惠。这个恩典特别体现在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所给予人类的救恩,通过耶稣可以坦然地进入与上帝和好的永恒关系中。耶稣的恩典来自上帝的生命,使人类不至于因罪而死亡。虽然恩典是白白得到的,但必须凭着信靠耶稣基督,才能领受到。
        由于历史的演变,如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已经与古人有差别,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多把希望寄托在人的身上,若某个君王是好的,人民就高兴,可以趁着他在世,过几天好日子,君王施下恩惠时,人们不会感谢上帝,而是对这个君王高呼“皇恩浩大”。当残暴的君王出现时,人民只有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消极绝望地过一生。
        古人知道施恩典的不是君王,而是上帝,君王若不谨慎地持守上天的旨意,就会招致灭亡。他们知道恩典是来自上帝的。下面的古籍节选说明,远古时代的中国人知道恩典来自上帝,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小事,无不显出上帝的恩典: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译文:伟大的上天眷顾、保佑商族,使后继的君王终于修成美德,实在是千秋万代的好事。)
        上帝是信实的
        上帝的信实表现在他不会疏忽人类,也不会背弃他的应许。他的应许是从永远到永远,并建立在他永恒的盟约里。他不背弃与人类所立的应许,他不计较人的过犯,在他有宽恕。
        中国人也有相同的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以下文献中的章节也表达了中国人对上帝信实的信心。
        上帝是良善的
        上帝是良善的,这良善的性情是乐意赐给人类喜乐。上帝的良善表现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生机勃勃的世界,是上帝为了能够让人愉悦而设计的。自然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为了痛苦而设计的。我们无法数算上帝为了人类的喜好和快乐设计了多少东西——从宇宙万物到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粮食,还有看到的自然美景等等。上帝用各种方法向人显明,他乐意善待人。
        当夏朝堕落,统治者不再具备上帝所要求的美德时,他就兴起了另外一位统治者,汤,继续将上帝的品格彰显在人间。
        上帝是慈悲怜悯的
        当人类处在困苦与悲痛中,上帝用怜悯和同情来表示他的良善。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人类失信于他,但他还是信实的。上帝怜悯的伟大,不只是怜悯可怜的好人,更表现在他怜悯罪人。上帝给人悔改的机会,他会为人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他的怜悯,使他愿意分担人类的苦难,并不按人类的行为好坏有所加添或减少。
        漫长的帝制时代的中国人,希望帝王的统治是公义的,但同时又是怜悯的,能给臣民们悔过的机会。例如,允许罪犯的家人和朋友等在皇宫的门口,他们请求皇帝赦免犯罪判刑的朋友和亲戚。人民的这种期待延伸到政权的各个阶层,直至民间的最下层。这种期待也反映出他们对上帝恩典的认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