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婚姻二十讲》 第三部分

第十五讲:婚姻美满及一夫一妻制的标准(1)


     [英]霭理士
          享利·哈维洛克·霭理士(Henry Havelock
      Ellis,18591939),英国性心理学家、作家。1859年霭理士出生于英国萨里郡(Surrey)克罗伊登市(Croydon),189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挂牌行医,但不久又放弃医生职业,专心致力于文学写作和性研究。除了研究性心理学之外,他还涉足过其他一些领域,如优生、习俗、传记文学等。霭理士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世界性科学领域最早、最著名的先驱,是第一个指出性别与染色体相关的人。

          霭理士主要著作还包括:《性心理学研究录》(七部)、《性的道德》、《性的教育》、《性心理学》等。婚姻美满及一夫一妻制的标准
          [英]霭理士
         
      【编者按:作者用大量数据,揭示了性生活在婚姻中的重要性,但是恰恰美满的婚姻,性生活并不被那么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在不那么美满的婚姻中,性生活会成为诸多不顺心的汇聚点,而在美满的婚姻中,性生活自然会是快乐的。作者又用很大篇幅分析所谓一夫一妻制的标准,而最终目的只是要论证,日常人们那种纯粹的一夫一妻制观念是违背人本性的,因为无论男女都存在着多恋倾向,于是作者建议人们不要轻易地用道德评判的方式去对待人性中的多恋倾向。】

         
      婚姻美满及一夫一妻制的标准在旧时候,婚姻是看做一种神圣的责任,不是由神道命定,便是由国家裁成。法国散文家莽旦(Montaigne)说,我们结婚,不是为了自己。在当时,满意不满意的问题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一个人把这种神圣的义务完成以后,就算是已经取得了幸福。至于那些得不到幸福的,是一些例外的人和一些邪孽的人,可以不论。这种对于婚姻的看法,不但得到了宗教的裁可,也受了艺术的承认;冠冕一些的爱情小说,结果总是一个夫妇团圆,百年好合,而主持婚姻的教会也认为这是唯一可能的结果,旁的结果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这种看法现在是早就过去了,事势所趋,也是不能不过去的,所谓事势,一则指以前所承认的并不是真正的事实,而是想象所蒙蔽的事实,再则近代的社会与生活状态确乎是比从前要复杂得多了。到了今日,不但这种看法已经站不住,许多人的见解并且已经走另一个极端,就是,婚姻不仅不能供给百年好合的甜蜜生活,并且连相当的满意和幸福都拿不大出来。

         
      福洛依特在1908年就说过:“大多数的婚姻的结局是精神上的失望和生理上的剥夺。”又说,“要消受得起婚姻的磨折,一个女子必须特别的健康才行。”这一类的话,出诸声望没有福氏那般大的作家之口的正不知更有多少,我们只要愿意,可以连篇累牍的征引。

         
      不过,这一类的话所传达的终究是一些个人的印象,在科学的题目上,个人的印象是最容易错误而不足为凭的;个人的印象始终是个人的印象,不会有统计的根据的。并且,这种个人的印象,和别的有经验的观察家所得的个人的印象不一定相符。我们所知道的婚姻的弊病,无论就丈夫、妻子或子女等三方面的哪一方面说,虽大部分不难于事前加以预防,确乎是很多而很实在的。在美国洛杉矶的家庭关系研究所(Institute
      of Family Relations)的普本拿(Paul
      Popenoe)发现凡夫妇间发生困难,在1930年间连续的到所里来咨询的500个例子里,只有一个是没有性的成分的,即在其余的499个例子里,性生活的不调和都成为一个增加问题的复杂性的因素。但是,埃克司纳又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对于婚姻的前途也无须过于悲观,假如社会能比以前再谨慎一些,对于青年的理想,不多加干涉,对青年涉世的最初若干步骤,不故示老成的强加指导而把它们引入歧途,这种悲观的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就更可以缓和一些。埃氏又很正确地说过,婚姻的不满意的普遍,好比塞翁失马,不一定是一个十足的祸患。它表示从事于婚姻的人大都有一个很高的理想,并且都切心于实现这理想,惟其这种理想不容易实现,才发生不满与失望的反应;这是一个好现象,事实上婚姻是一种造诣的历程,一个需不断努力的攀登的历程。见埃氏所著书《婚姻的性的方面》。这一层见地确乎是我们所时常忘怀的。在我们西洋文明里,也许在任何文明里,真正的婚姻关系,即十足配得上叫婚姻的婚姻关系绝不是一蹴骤几的,这原是在我们意料之中,不足为奇的。加入婚姻的人,对自己,对对方,既十有八九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于全不认识,只是盲人骑瞎马似的做去,一下子又怎么会到达真正圆满的婚姻关系呢?即就严格的个人一端而说,婚姻已经至少有三个方面(照蒿尼女士的说法),一是身体的关系,二是精神的关系,三是一种建筑在共同生活上的人事关系。关系之多而复杂如此,而准备工夫的欠缺又如彼,前途困难的丛生与必须历时甚久才有克服的希望,才可以到达一个真正圆满的境地,可以说是一件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的事了。设或始终达不到这种境界,即婚姻关系里多少总有一些罅漏,我们若再加仔细的观察,在大多数的例子里,大抵可以发现种种补苴罅漏的办法;不圆满的婚姻关系既所在而有,这种补偿的办法也就不一而足。美国文哲家爱默生(Emerson)的补偿的学说原适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但最最适用的方面无疑的是婚姻生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