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24号

人性善恶问题


 

            ——天主教有一个合理满意的答复

吴宗文

           

    民国六十四年一月二八日,我去参加第四届神学研习会,主题为救援问题,由台南成世光主教讲儒家思想中之得救,年来成主教强调天主教当本国化,最近他出版了天人之际一书,脍炙人口。他谓儒家素来「尊王攘夷」,不易接受其它思想。

    然而儒家却接受了佛教思想,虽然韩愈在原道中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即令僧道还俗,烧他们的书,寺庙改成民房,并上谏迎佛骨书,但他与当时的处士高僧仍有来往,欧阳修与浮屠秘演等文章,即与和尚有诗文交往,苏轼与高僧诗文交往者更多,宋朝儒家受佛家影响尤深,像朱熹竟以佛教理论来注解四书。

    其中原因,是佛教能知接受我国文化,将佛经译成中文。我国的佛教思想,与原来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有相当大的区别。又知以佛教补充儒家思想的缺点,即宗教思想。孔子素不谈宗教问题,他说,「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所以成主教主张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道德学说,自有他的理由(注)。然而我国的有知识者,往往视儒教如宗教,亦为事实。民国初年,康有为等且想将儒教定为国教,终因天主教学者马相伯等联络其它宗教领袖,竭力反对,幸未成为事实。

明朝末年,耶稣会士利玛窦等将天主教传入我国,知道将我国儒家当时最缺少的学问,即数学与天文及科学与天主教教义一齐介入,因而受到士大夫的欢迎。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纷

 

纷加入天主教,若不发生礼仪之争,可能我国教务早已发达了。

    因此我想到要儒家思想,容易接受天主教的思想,当以天主教来补充它的不足,如贫血人希望给他输血一样。在救援问题上,儒家性善性恶问题,争辩了二千余年,仍未解决,若天主教能给以适当合理的解决,我国思想界会加以接受的。因此在小组会议中我曾经提出,次日又在大会讨论时提出,似乎引起大众的相当注意。晚饭时好几位神父修女都要求我将它写出,回至主教团秘书处后,参考了几本书籍,如孟子,荀子,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大纲,又趁赴圣多玛斯哲学院避静之便,至图书室参考了几本书籍,特别已故学友杨绍南司铎之人生哲学概论,及徐复观先生之中国人性论史(商务)可谓对这问题最有价值的专书,序,目录,参书不算外,正文也有六二九页,现将这问题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儒家对人性善恶的意见

    在孔子以前,很少提及这问题!只有诗经大雅蒸民篇有:「天生蒸民,好是懿德,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句,似乎说人性美,好德行,所以是善的。

    一、孔子:孔子对人性善恶问题发表不多,所以弟子曾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但他说过:「人之生也直」(雍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可说他是主张人性善的。

    二、孟子:第一个对人性善恶问题发表意见,并说出人性善的理由的当推孟子,他的理由有三种:

     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者,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2)人皆有善端,他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

      3)人皆有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其兄也」。既然人都有良如良能,又有善端及恻隐之心,所以

 

孟子就结论人性是善的。(见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二八九页至二九六页)

    三、告子:他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或曰性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上);孟子驳他的理由,见同一处,不赘。

    四、旬子:他主张人性是恶的,与孔孟的意见正相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处的伪字当作人为的意义去懂,不当以虚伪的意义去懂。为证明自己的学说,他又继续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者,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书中有性恶一篇,专列人性恶的问题,且三引孟子性善说,即加以辩驳:「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

    五、汉朝儒家董仲舒,扬雄,王充等,可谓折中派,他们主张人性善恶相混,圣人性善,常人性恶。

        第二、儒家对人性善恶问题

    儒家对这一问题意见不同,可能由观点不同而来,孔孟以人为天所生,本性自然是善的,又因他们都是圣人,想别人亦如自己一样,都是善人,所以结论人性是善的。

    荀子生于战国混乱时代,见到恶人多于善人,所以就结论到人性是恶的。

    他们大前提既然不同,结论自然亦异,孔孟既然以为人性是善的,人皆可为尧舜,所以主张该用道德仁义礼智来治天下,周游列国,劝行尧舜禹扬文武之道,结果失败,没有君主愿实行他们的意见。

    荀子既以人性是恶的,所以主张以法律刑罚来治国,他的弟子商鞅变法,使秦强大,李斯继之,遂灭六国,统一天下,所以是成功的。

人性善恶问题,可说是我国伦理的特色,西方人很少讨论这问题,希腊大哲学家苏克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没有讨论过这问题,罗马伦理家如色内加等亦不注意这问题。

 

儒家对人性善恶问题,争辩了二千余年,究竟谁有理,仍说不出来,徐复观写了六百余页的巨作,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也未下一结论。在表面上,似乎是孔孟学说胜利,因为自汉以来,孔孟被视为儒家正宗,而荀子告子等,几乎被人忘却,所以科举时代人人必读的三字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似乎是确定的真理,而荀子的性恶论提也不提,似乎毫无价值。但由日常生活上,大家又感觉苟子的观察,有其独到处,所以有「行善如登山,作恶如流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俗话。若人性是善的,何至如此?所以人性善恶问题,为儒家仍是一个谜,至今未有解决,再辩论一二千年,也未能能解决,只有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人性善恶问题

    这一问题在天主教义内,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天主教承认人为天主所造,所以人性是善的,正如孔孟所说,再进一步,天主教不但说人性是善的,还是圣的,因为天主造人之初,即将人提高至超性境界,成为天主的子女,并赐他们特恩,如不死亡,无内欲冲动等,但不幸原祖背命,犯了原罪,为他们自己及后代子孙,都带来了无穷的灾殃,失去了超性的生命及特恩,连本性也受损失,故人「行善如登山,作恶如流水」,所以荀子的观察是对的。

    原罪是一端天主启示的教义,由本性理由,是推不出来的,所以不能怪孔孟不知这点,只是他们忽略了实际观察人生,所以他们性善的学说是不合实际的,是错误的。

只有天主教的原罪教义,能适当合理地,解决人性善恶的问题,能补充我国儒家之不足。不但在这问题上,在其它许多问题上,如宇宙、人类的来源,造物主问题,鬼神问题,人自由问题,世间痛苦问题等,天主教都能对儒家及佛教有所贡献,补充其所不足,在今日宗教合作呼声中,似乎这

 

是当做的事,若能有人在这方面,多加研究,将其心得写出,则为我国文化前途及天主教在我国的前途,皆能有重大影响。因拭目待之。          六十四年除夕

    注:钱穆等及西方汉学家,亦有这种意见,参阅陈立夫主编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7-23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