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24号

自佛教观点看救援问题


 

 

道安法师

    关于人类的「信」能得救问题,在新约、旧约中是一很坚实的话题。在我们的宗教经验里,的确,信能得救:就是信仰能否使人前进,能否把人的精神生命统一起来。佛教有一句话「打成一片」,意思是把你的心,精神统一到纯净不杂的信仰上,则这信仰会发生很大作用。当心——情感——理智能协调成一时,不仅个人得救,国家也受其恩泽。

    佛教认为人之得救需经四个阶段:信、解、行、证。第一、我们要发生一种信仰,此信仰是深刻的。佛教中说,「以深信愿,实德能」。如果信仰不深,则流于肤浅,不能得救,因为人不和上帝打成一片,无法合一。故要有深刻的信仰,深刻的愿望,信仰才可如佛经说的「实德能」,深实的道理,伟大的能力,使信仰在个人的生命,痛苦中发挥作用,得到解救。

    面对深刻信仰的要求,令人发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信仰?这是我们第二步「解」的要求;研究,了解信仰。假使我们只是信而不解,便不会发生高度的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就是盲从,一般称之为迷信,迷信是一种盲目的附和,不是真实的信仰。所以信仰应先了解,明白为何如此信。世间学问多,知识亦各不同,我们对每种知识的了解为我们的得救没什么帮助;对个人,对国家之得救根本无益处。例如科学有助于人之生活,但不救灵。

佛教说要有深刻的信仰,对所信仰的要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把我们了解的付诸以「行」,是为实践。例如祈祷是一种实践,牺牲自己救人是一种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经验,才能使我们的心

229

灵统一。所以知就要行,行即是佛教的修行,实践。单是了解无用,解救能被了解。但不实践不能得救,这是「行」的重要性之所在。

    佛教包括许多宗派,各种不同修行之方法,这是把人所了解的在行动中实践,如此有了行方可得「证」。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十二年的修行证道,证是已从行得到了经验,结果,他说:把化学元素经过多次配合分量,化学实验,而证明某种元素和那种元素配合可产生何种结果,可以应用,这是经验之得。从经验中了解是为「证」。佛教讲我们的修行还要求证,「证」也就是体会,把自己所了解,所信仰的经过修行,而现在的确得到经验体会。例读游记,自书本上了解巴黎,甚至它的大街小巷,但实际情形如何,我们终究不知。有朝一日,我们亲身游历巴黎,经验所了解的与阅览游记所知的大不相同,这就是「证」。

佛教讲个人、国家之得救有两条路,两种力量:一为自力,另一为他力。自力是完全靠自己的信仰、了解、修行,证道而解脱得救;在自身上,根据佛的经验,信仰他、了解他、跟随他的方法修行,自身解脱,而得自由,与佛同等,是为自力得救。他力是仰仗自力以外的他力得救。例基督教假藉耶和华的力量救我们,把我们的生命全交给他,由他来救助我们。当然,他力亦应靠自己,否则无用武之地。佛教有许多书籍讲他力:威德、神通、智慧、无畏……。他力非自己所能有的。譬如耶稣基督分饼使众人吃饱,但我们则无此能力。他有他的威德,他的神通,以少行多,然而我们的智慧、威德……都不及他,他有的是无比的智慧,无比的威德,无比的神通,如果我们信了他,他的力量惠及我们,使我们能得救。所以,佛教在每一宗派中,从哲学观点与宗教合一观点来使我们自己得救,那就是信、解、行、证。

230

    佛教有净土宗、真言宗。这些宗派完全是宗教式的,完全采取他力教。谓有一种佛、金刚,他的力量无比,随他的方法修行,得到他的救助,即可得救。在佛教中,曾经多年研究这些宗派,而说佛教非宗教,但是那些专门研究佛教部分者还是肯定佛教是宗教。这是因为佛教在学派研究中有许多不回教派。基督教有新、旧教之分,新教有许多教派,旧教亦有些派别,这些不过是方法的不同,最后目的仍是一样。所以佛教有两句谚语:「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不论靠他力得救或自力得救,只是方法之不同。比方到台北,坐船、乘飞机均可,从欧洲经新加坡、香港,或从美洲经檀香山都可抵达,海、陆、空皆可行。我们的交通工具是多方面的,各种工具都可到达目的地,不过速度快慢不同。这是佛教说的人生得救要靠自力,亦要靠他力,两者合并方能得救。

    佛在涅盘经中有两句话:「吾有二健儿:一者自不作恶;二者作能忏悔。」这样的人能得救。第一个是健康的人,生下来就不作恶。这一句话与新旧约相违背,因为新旧约中认为人有原始罪;生下有罪。这与佛教的看法有些不同。佛教说生下来是健全的,作了坏事才有罪,需忏悔方能赦罪,最健康的人是生来不作恶,思言行为皆适中。「二者作能忏悔」,意作恶者能忏悔,仍可得救。孔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佛经的说法。

    佛教对罪人的看法与国家动乱得救与否有如下观点: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瞠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

      我今皆忏悔。」

231

    「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华严经有八十本,其中之一品为普贤行愿品。上面的一段话就是此品所载。往昔所造者恶业是说过去所作的种种恶事都起自无始,我们的时空观念多少与科学家的不同。佛教认为空间无内外,时间无始终。现在科学天文仪器发达,对于空间的计算以太阳系为标准,佛教亦相同。太空中是无量无边的太阳系,故佛教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百万个太阳系;太空是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教的空间看法,可以说科学可为佛教注解。至于时间,过去有过去,未来有未来,我们处在无始无终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一百年,一万年,也只不过是一秒之差。所以佛教认为往昔我们所行的恶事,是起源于我们生命自无始以来有的贪、嗅、痴。

贪就是贪爱,有三种:身体之贪,境界之贪和后有之贪,或可说身体之爱,境界之爱和后有之爱。身体之贪是指自我之爱。例有一人生癌,为了保存其生命,纵使锯手、锯脚都可以。这表示自我之爱,为了生命的保全,牺牲部分肢体在所不惜。人类为了保存自我生命的存在,有各式各样的方法表示自我之爱。境界之贪是对环境的所有权。人类的境界爱不胜枚举;一般人盼望有美好的家眷、花园、汽车、高楼大厦、权力……,各种欲望都在此境界爱中。比方共产主义,毛泽东与苏联相斗是由

232

于权力之争。自古以来就有臣子弑君王,儿子杀父亲等大逆不道之反伦理行为,都是权力欲的后果。后有之贪是讲死后我们还有一贪爱。信仰宗教者的后有爱特别厉害;我们现在把生命、财产献给教会,连自身亦献出,那么是否已无所求?虽然连自己也献出,但仍是有所求,想得永生;个人得救,升天到极乐世界。这是好的贪爱,不妨碍现在,有一牺牲,是为来世生命。但是自身爱、境界爱则不好,因为是侵害别人的生存,侵害他国的权利。

    嗔是由于不能满足「贪」之欲求而发怒,例小孩子哭闹。当我不能自由的随心所欲的满足我的渴望时,发怒反抗是为嗔。到处可见到这个人类流露出的一股内心力量,真是危险!

    痴是愚痴,佛教有些地方称之为无明。明是智慧,无明就是缺少智慧。换句话说,缺少判断力、反省力,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反省力,这是痴。此非完全的无知,而是知识不正,盲目的意识,盲目的意志。譬如我看见一朵花,很想拿到手,得不着,就想偷,这儿有一痴,为何得不到就想偷?此乃盲目的意识,决定偷是盲目的意志。所以无明是人的罪恶来源,佛教禅宗有一句话:「打破漆桶,黑漆一团」,意是人在痴中,一层也看不清楚。

    贪、滇、痴是人恶之源。佛教称之为人心的三毒,是经过身、语、意识生出来的罪恶。这与新旧约之原始罪不同,佛教的原罪是生命诞生之后有的贪、瞠、痴。因此佛教只讲忏悔修行,要把心中的矿渣炼净。

凡是从身语意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如此则没罪,而可得救,是为自救。在普贤行愿品中讲我们所有罪恶的业障如海那么深,如海那么宽广,这些业障皆从妄想生,妄想是生命的波涛。贪、喧、痴是罪恶根源,来自人的妄想,我们所贪爱的、嗔怒的、愚痴的都是世上生命的波涛,需要忏悔,而

233

念实相是为忏悔的方法。实相是观察诸法的真理,诸法的真理没有罪恶、妄想、无波涛。众罪有如霜露,太阳出来就形消失,智慧是太阳能除去罪恶。故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以智慧除罪,克服困难,有智慧者方可得救。以上是自救的一条路。

    他救观念甚多,有菩萨、佛,其力量极大,可救拔人。我们可以说耶稣是佛的此身、或佛、菩萨是耶稣的化身。故凡是宗教都是救人、救世的。

下图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结构表。普门品的宗教色彩极浓,完全是他力的救助。此表分科,第一个是序分,第二个是正宗分,第三个是流通分:

234

235

    这个普门品只有二千零几十个字,分两大文体:一为长行,一为重颂;长行是佛教的专门名词;今日国语称之为散文体。重颂是把散文体重新以诗歌体裁写出。印度文字中有十二大类,这是十二大类中两类的体裁。在长行中,第一番问答得名所以。得名是讲什么叫观音菩萨,把观音菩萨的名字加以解释;观是观察,世音是世界的求救声音,菩萨听此声音前来相救。他的法门是普遍的,只要人求,他就来,使之免七难、免三毒、满二求。第二番问答是说观世音菩萨无所不能。他不一定是女性!而是应人之所需现不同的身。他可发显三十三种不同的身。至此可看出普门品实在是一他力教。重颂是把以上所说的重新以诗体写出、或者没有的增补上去。

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二十八品中的二十五品,专门介绍观音菩萨救人救世的功德。佛教对菩萨名字的介绍在许多经典中都有,但以妙法莲华经中的介绍为比较详细、充分。

236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