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27号

如何处理感觉和情绪——牧民咨商的课题


 

朱蒙泉

从事牧民工作的人员,通常除了解决教民信仰、伦理、生活和社交上种种难题之外,最常遇到的是感觉和情绪问题。其实感觉和情绪问题是时时伴同著信仰、伦理、生活和社交的经验。如何处理感觉和情绪,也就深深地影响著如何面对信仰、伦理、生活和社交上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事。但是该如何著手呢?

技师清楚汽车的结构,遇到故障便会动手修理,医生了解人体的组织和生理变化,遇到疾病也会对症下药。要想处理感觉或情绪,也必得先了解其性质,然后才能予以合宜的处理。不过处理感觉或情绪,和修理汽车或治疗疾病有一点基本上的不同。因为技师自己的汽车不一定要坏过,才会修理别人的汽车,医生也不必有过百病丛生的经验,才懂得病痛和治疗方法。而处理感觉或情绪则不然,越是会「身历其境」者,越能体会情绪的种种,也越能协助他人处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所谓「将心比心」「于我心有戚戚焉」,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境,最能一语道破,最能「说出我心坎里的话」。

因此若愿适当地处理自己或他人的感觉、情绪,必须先对此二者有所认识,尤其从自身的经验中去分析、了解更易领悟。

壹、感觉和情绪

感觉和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则影响个人意志、动向,骚扰亲人、朋友,大

—137—

则足以决定个人的生死,或国家的存亡。在此先看一则个案实例:

某雇员是六口之家的家主,一次因判断错误,使其公司蒙受几千美元的损失。他受经理一番训斥,并得到警告:若再有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必定受到解职的处分。从此以后罪恶和恐惧的感觉时时萦绕著他的心灵,使他对职务没有以往那样自信,在家坐立不安,妻子儿女屏息地等待大难临头,朋友们也注意到他较以前沈默。他自己也发现心理上产生了变化,特别对妻子关系,和以往不同。为此他叩门求见神父。他说明来由,却只是浮泛或不著边际的细事,例如教管孩子或对宗教教育上和妻子发生异意等等一类的事。其实他的中心问题是他看不出来的,罪恶感和恐惧的情绪已经撼动了他的生活,到了多么深的地步。

既然感觉和情绪日日与人形影不离,那么何谓感觉?情绪?感觉和情绪是可经验而不可描述的。高兴或难过,愤怒或畏惧,与人同乐、相爱,都使我们在态度和交往上,添了一层色彩,加了一些音调。奥尔堡(Allport)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受到震荡的情境」。情绪刺激我们争取生存和发展成人,有时它们警告我们:情形危急,应当采取行动。有时它们和理智意志作对或抗衡。按亚诺博士(Arnold)之意:感觉是对经验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它们往往由我们的好恶而来,其反应较情绪为弱,对象也不那么确定。而情绪则远比感觉为深、长、广、阔、强烈,通常它附著在一定的对象或某特殊对象上。虽然如此,二者之间的界线实在不甚分明,也不易划分。譬如某人到餐馆吃饭,饭菜迟迟不来,他感到不舒服,等饭菜上桌,大嚼之后,却使他感到十分舒适惬意,这种舒服或不舒服即是一种感觉。但是若某人有特别怕上司的情绪,每次遇见上司之后,总是因细故对妻子或雇员发脾气,这是由于对象(上司)激起他怕的情绪,但是他在上司面前只是敢怒而不敢表示,而将忿怒转泄在妻

—138—

子或雇员的身上,他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反而认为别人有意与他过不去。

所以为了解自己或求助者的出发点,必须先了解感觉和情绪之活动及反应。自发性是情绪的特性之一。譬如:兵士窝藏在前线战壕中,外面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由于知道自己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吓得动弹不得;虽然他努力强作镇静,控制自己,镇压自己,不断说服自己,说自己并不害怕。实际上他不能不怕,这种怕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即使他对自己的行动还有相当的自主能力,但对惧怕的情绪却一筹莫展,由不得已也。通常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克己功夫越到家的人,对自己的情绪越有绝对支配的能力,可以呼之即来,斥之即去。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因为怕惧、愤怒、嫉妒、罪感等情绪一旦发生,我们的意志不但无法直接干涉,而且它根本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常听被辅导者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我明白了,是因为我自己肚里有气,才弄得别人也跟著遭殃」。由此看来,我们对情绪的发生,通常没有意识,所以并没有真正的责任可言。也就是说:在情绪最初发生之时,非属人之意志行为,它纯是个体之自然反应,故无所谓好坏,更不必以道德标准衡量,定其罪状大小。事实上,有时怕惧、愤怒、嫉妒、罪感等情绪影响个体之结果,即一般所谓有益或有害,必须按情形而论。譬如罪感令人感到不好受,为躲避罪感,就会遵守道德规范,即使由于禁不住诱惑而犯了罪,但也会因此自求痛悔,改过及补赎的机会。若是置之不理,罪感越积越深,终似水之决堤,形成另一种宣泄。有的人酗酒,无非想以酒浇愁或以酒掩罪,在这种情形下,饮酒过度,可能只是内心罪感的外在表现罢了。有的人犯了罪后,并不以酒掩罪,但感到心情非常低落,一切都乏味难堪,这又是另一种表现法。再如怕惧有时为我们是有益的,怕惧的经验使我们远离危险。倘使我们什么都不怕,可能活得不会太久,因为危险迫近眉睫,还

—139—

不自知。自某种程度而言,任何情绪对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益处,不论就身心等各方面观之,它们会促使我们自卫或激发我们成长。当然,被罪感过度困挠的人则另当别论。

估计也是情绪的特性,情绪反应中必须经过估计这一步骤,譬如怕蛇的人,因为认为蛇是危险动物,所以当他在田野里一见到蛇出现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发出警告而逃之夭夭。情绪可以由个人经验中学得,也可能自他人处得到。俗语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经一事长一智的亲身经验。又如孩子要偷窃朋友的皮球,会感到有罪和不对,同时想起在学校看见老师处罚一位犯偷窃行为的同学,不由得打消这种念头。这是前车之鉴的学习效果。每个人的经验既然不尽相同,学习的机会也大有出入,所以各人的情绪经验也与众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件事,对甲可能只是淡淡一笑,对乙却内心澎湃激荡不已。为辅导他人,咨商人员必须对求助者的出发点有充份的了解,对他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情绪经验,和所受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能有所体认,才能协助求助者,才谈得上如何解决问题。

情绪和智力有密切的相关,聪敏人的情绪生活远较常人复杂,所以较难为人了解。海博(OHebb)曾说:「情绪紊乱可以用电器暂时故障来比拟,电器越复杂,故障越难修复,手续更为繁复,所需时间也更为冗长。」事实上,一个智者往往有:「相识满天下,知己无一人」的慨叹,就是这个道理。

情绪的发展和其他的机能一样,是按不同阶段渐进发展的。当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他的身体不论其内部之变化或线条之曲折,也与日俱增,同时他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更趋成熟。婴儿的情绪反应是不会持久的,但青年的情绪反应就要长久得多了。孩子们激怒时看来似乎很强烈,其实是非常肤浅的,

—140—

微不足道的事都会使他哭叫,但是五分钟后,他把刚才发生的一切事都置诸脑后了。如果青年人还像四、五岁孩子那样发脾气,成年人还似五、六岁幼童畏首畏尾,则表示他们的情绪不够成熟,仍旧停滞在幼年的阶段。他们需要心理卫生专家给予辅导,否则将永远长不大,永远有适应不良的现象发生,有害于自己,也影响他人。咨商人员欲了解某人的出发点,不能不对他的成熟程度和发展的历史,了若指掌。若咨商人员以为一切人都和他自己有同样的情感,求助者会深深感到未被了解的悲哀或忿怒,增加咨商的困难。

贰、如何处理情绪

一、几种普通的方式

处理情绪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毫不保留地表达出来,或顺势地予以疏导,也可以直接予以取缔或镇压。有的人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另一类人则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他们可能经验到相同的情绪,然而表达方式却大不相同,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太容易表达自己感觉的人,能引起周遭人的反感,有许多情绪若直接表达出来,往往为社会所不允许。譬如公开号陶大哭或勃然大怒,都不会为人所接受。

情绪表达既然在有的场合下不合宜,疏导则成为较妥善的途径,不过疏导情绪必得先认识自己的情绪,认识清楚之后方可采用间接表达的方法。譬如丈夫要对妻子发脾气,为避免用言语或行动中伤她,他和儿子们在户外打球,在竞赛斗打中将怒火发泄消散,如此不但将自己的情绪疏散于无形,另

—141—

一方面也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不过在许多场合下,直接或间接表达都不可能时,我们就得用取缔和镇压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取缔(suppression)是故意将情绪放在一边,譬如每次我想到令我愤怒的思念时,我便把它驱逐出境,不去想它,也就不致愤怒。镇压(repression)是不故意地把情绪从意识中排挤出去,人只是不感到自己怒火中烧,那并不是说他不在发怒,只是自己不自觉到在发怒罢了,他可能隐约地感到有些不舒服而已,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发怒,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动怒的理由。譬如某青年每次一同到家就感到心里发闷,笑不起来,他喜欢逗留在外面,因为他感到自由,畅快,他以可随意地想、说、看、做他感到愉快的事,他不明白何以他不喜欢家,他恐怕也不会意识到他的内心竟有著一个绝然不同的世界。

从以上各种处理情绪的方法看来,我们不难看出镇压情绪的破坏性最大,对身心健康的损伤最甚。我们可能大到有的人似乎相当镇静,但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却对人大肆攻击,他自己有时也说不上来其所以然。遇到这类情形,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发觉并承认自己的情绪,一旦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就能予以调节。与人交谈是发觉自己的感觉,并把握其来源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情绪和咨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去做某事,因为我们喜欢去做,我们之所以不去做某事,因为我们不喜欢去做。情感是许多行为的动机,没有情感,生活会显得非常单调,毫无情趣。没有情感的推动,许多困难不易克服,许多有害的事也不会去致避。所以感觉和情绪是个体活动的主要动机,大多数人

—142—

之所以求见咨商人员,也无非是因为他有些耐不住了,不得不硬著头皮来讨教。譬如婚姻关系恶化,使夫妻双方有些焦急;因为不知生命的意义,而感到消沈乏味,对教会的改革感到不满,有意放弃信仰,却又局促不安……这些感觉或情绪促使他求助于咨商人员,很少人为了理性的动机上门求助的。

非但如此,在较严重的情形之下,神经病患者也是由于感到心理痛苦,才自愿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和咨商,他能自始至终,数年如一日地请求治疗,无非为了减轻心理上的重担。我们都希望从恐惧、愤怒、嫉妒和焦虑的苦海中跳出来,人人都渴望得到快乐、舒适,闲逸与平安。咨商人员和精神治疗家正利用情绪的动机,予以适当的处理,使之康复。

情绪疏散(emotional abreation)是咨商人负的工作之一——有时甚至是主要工作——。所谓疏散是指发泄与减弱冲突和镇压的强度。唯有在松散的气氛中,求助者才敢言所欲言,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事实上,往往只要能谈谈自己的情绪,倾诉心中的愤恨和恐惧就足以减轻内心的压力了。但该注意:有的时候谈谈自己的情绪,非但无法减轻压力,反而会使求助者更陷入忧烦中,在这种情形之下,咨商人员应当不仅仅止于倾诉的态度,更须深入地了解并分析其情绪来源及反应的背景。求助者若能觉悟到这一点,又看到还有其他更有效的出路可循,他将乐于放弃过去一贯作风,踏上另一阶层。其实,情绪疏散的结果,常常使求助者获得更大的自主力与更合理的决断力。

三、咨商中常见的情绪反应与处理方法

在牧民咨商中较常遇到焦虑、仇恨、罪感与悲哀四种情绪反应。

1.焦虑(anxiety

—143—

人生处处有焦虑,焦虑时时伴人生。等候儿子回来晚膳的母亲惦念著:「怎么这么晚了还不回来?会不会……?」准备赴约的女孩站在衣柜前嘀咕:「咬哟!穿那一件衣服才好?」公司经理衔著烟,心里七上八下的跳著:「明天这笔生意是否会成交?」焦虑,若欲更恰当地说,应是一种感觉,而非情绪。它有强弱,也可能以不同姿态出现,如著急,关心,不安。焦虑和恐惧非常接近,但较恐惧更为含糊不清,也没有确定的对象。焦虑人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未来隐约的危险上,他感到焦急,不对劲,但却说不出究竟焦急的是什么?这种忐忑不安的经验,往往驱使人寻求出路,或求助于咨商人员。

焦虑常常伴同忧愁,焦虑的人问:「将来会发生什么事?」忧愁的人则说:「一旦发生了,我怎么办?」有人为妻子的健康发愁,为自己的职业就心(其实过去五年,年年顺利),怕失去一位知友(其实恐怕也说不上是知友),怕自己约会迟到……他会把自己的忧愁投射在任何事物上,他为别人担忧,只因为他自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焦虑也像任何情绪或感觉一样,能有益也能有害。演说家若感到些微焦虑,对他的登台演说将有更大的影响,因为浅度紧张会使能力发挥尽致,唯有过度的焦虑才会使人生活、行动失常。亚诺博士对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质的焦虑之区别作如此解说:「正常的焦虑之强弱与客观的危险程度成正比,一旦危险消失,焦虑也不复存在了。神经质焦虑则不然,其强弱与客观危险的程度不成比例,也不问客观方面有无根据」。可见神经质焦虑确会阻碍机能的正常活动,使思想、推论和注意力失常。患神经病者常感到局促不安,容易激怒,甚至会感到内心破碎支离,这样的人需要专家特别照顾。

2.敌意和愤怒(agggressivity,anger

敌意像焦虑一般不甚确定和清晰,所以说它是一种感觉更得当。它总是隐匿在许多伪装的行为之下,如讥讽、轻蔑、批评和罗嗦,这些敌意常常被掩饰得很好,甚至令人感到冠冕堂皇,有理有据,所以有时咨商人员和求助者双方都无法清楚后者的敌意究竟强烈到何种程度,影响他的行为到什么地步。

敌意通常因生活上失意和不满而产生的,譬如某人认为他应当得到某种地位而得不到,就会不知不觉地在生气,但是他自己可能毫不理会,毫不在意,他只感觉到有些不满、失意和消沉。这些感觉可能由别人开端,或由外界事件引起,但是基本恐怕是由于自己对自己不满意。

敌意和愤怒的情绪对人们固然消极居多,但亦有其建设性的一面,它们能供应我们克服困难和推进工作的动机及冲劲。其实一个人若对自己的感觉、情绪能够自觉,便能予以善用,不自觉或不承认它的存在,即使被它们所愚弄还莫名其妙,岂不可怜?若将敌意和愤怒的炮口对准别人,使人受害,自己还不知道呢!咨商人员若在求助者身上发现敌意与愤怒,不当认为是对准自己而发的,只因他是求助者最近的枪靶,首当其冲,焉有不被轰击的道理?切忌以眼还眼,使咨商关系恶化,如此有违咨商的本意。

3.罪感(guilt feeling

宗教和道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牧民咨商者会遇到许多罪感的个案。罪感是一种痛苦的情绪,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和道德、宗教的理想之间存有极大的距离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卑微污秽。所以罪感乃是由自我评价不合格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个别的感觉。罪感和怕惧在许多方面相似,我们可称罪感为道德界的怕惧,因此它能催促人决心改变自己,遵守道德和信仰的规律。罪感通常可以忏悔圣事

—145—

消除,向司铎告明、求赦、补赎、改过,为正常的过程。牧民咨商人员的职务之一,即为接受求助者告解,协助他从过错中取得教训,重新做人。

有的教友永不相信罪真可以获得赦免,因此不愿意,也不敢请求宽赦。有的人因小过失而感到罪恶重重,甚至有时毫无过可言仍感到自己大逆不道,这都是病态的罪感。心窄的信友有将事实扩大,或有一种流动性罪感的情形,这种情形如浮萍一般地附著在任何事物或行为上,使他感到苦痛万分。有这种感觉的人,往往是成全主义者,他将行为和生活的标准放得很高,完全超过自己能够达到的境地,他们需要精神治疗家和心理学家的协助。

4.悲哀(grief

悲哀也是常见的情绪之一。好友远离,感到伤心;遗失珍贵的物品,心里难过,亲人亡故,哀戚不已。所以悲哀就是失去心爱的人与物时的一种心理反应。大多数人心里难过时能痛哭一场,或向别人诉说一番,或让时间过去,或反省、自责、内疚一下,就会感到好一些。丈夫失去了爱妻,便责怪自己在她生病时没有好好地照料她,又痛恨自己的自私。感到悲哀时找司铎倾诉自己的苦衷和消沉等等。总之,咨商人员无非造成一种接受和了解的气氛,他的关心,使求助者更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感觉,从团体中重获心灵的安宁。

牧民咨商人员有时也会遇到无法克胜悲哀的人。譬如一年前失去丈夫的妻子,还每星期在坟墓前花上好几小时,很少与朋友们来往,也不努力振作自己,开始一个新生活,每谈到丈夫,就立刻哭泣,任何人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勤勉安慰她,这种人需要精神治疗专家的协助。

—146—

四、了解情绪的困难与方法

无论从事任何工作,皆须对之有所认识,有所了解,方能著手,方能整修与创新。对有形可见之物尚且如此,而且有时虽花费许多时间精力,还无法完全「懂得」,何况对无形无像,看不见,摸不著,来无影,去无踪的情绪?若欲妥善处理,岂不更须勉力去探索?再说我们潜意识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狡黯的,各人都有一套使自己或他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绝招——隐瞒自己情绪的机构。我们多少都受社会风气,文化背景的影响。譬如:男子汉大丈夫不应当「怕」,因为那是懦弱的记号。「好汉不提当年勇」「英雄有泪不轻弹」,才是真男子,要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不免贻笑大方,遭受奚落。所以即使站在剃刀边缘,心惊肉跳之际,外表上仍要装得若无其事。若被人盘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老兄,您近来气色不大好」,我们不是否认,便是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谈,无疑认为情绪是可耻的事。类此种种都增加对情绪了解的困难。

不容易了解别人感觉或情绪的另一理由,是因为「自己说不上来究竟有什么感觉」。过去的教育、经验,使人们从小就学会压抑自己不愉快的感觉,成人更自然而然地从意识中排除许多情感。譬如久待升等的职员,到了时候,别人高升了,而他却没有,他虽然感到忿怒,表面上只说自己有些运气不好罢了。因为自小的教育使他认为公开忿怒不但有失风度,也是不许可的。经过长时期的压制之后,不再感到自己真正的情绪了,即使合理的忿怒,也会感到不安与不应该,这是非常不合心理卫生原则的。咨商人员的任务就在协助人意识到真正的感觉,并且正视这些并非可耻的情绪。

了解别人的情绪和感觉,需要对他人敏感并对自己有经验,咨商人员应当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标

—147—

记。言语是情绪的标记之一。但是必须在坦诚和有自知之明下的言语才可采信。许多人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感觉,他们告诉你所希望听的话,这话不一定确实表达其感觉,它恐怕只是一个烟幕弹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咨商人员应藉助其他的标记来印证。口吻和手势也是透露求助者情绪的标记。有的人不直接说自己在发怒,但是从他们摩拳擦掌或高尖的语调中可以窥知他的情绪。有的人强颜欢笑,和他谈话却神不守舍,甚至驴唇不对马嘴。聪明的咨商人员应知充分运用观察力,仔细地搜集这些珠丝马迹。另外,还可以从环境及常理中去推测,虎口逃生的人一定格外容易感到怕惧,刚刚与妻子争吵过的丈夫必然有许多复杂的感觉。咨商人员亦可将自己的体验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经验越多,推己及人越为正确,所谓「虽不中,亦不远矣」。

五、情绪经验之交流

咨商晤谈中,咨商人员的情绪与求助者的情绪彼此间你来我往,穿梭交流,各人按其过去的经验给予对方答覆。有经验的咨商人员对自己和他人内心所发生的种种,务须了若指掌,否则便会阻塞交流。今举例说明:

某教友怒气冲冲地来见神父,谈话时对教会严厉地批评,有时还带著讥讽的口吻。神父心中非常不悦,准备把该教友所提之意见,逐条予以驳斥,他认为该教友不合情理,无故对他个人和教会作无情的攻击。岂不知这位教友自小受父亲严格的管教,要求他在一切事上精益求精,十全十美。这种被压迫的感觉早已使他常在不知不觉中和权威发生冲突,而今在神父面前攻击教会,只不过由于不愿,也不敢在自己父亲面前发作,转而把神父和教会当作父亲的替身,敢怒敢言地大加挞伐。

遇到这种情形,神父当正确地辨别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除了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有深切了解之外,同时认清该教友的情绪转移,才不会也跟著「讲情绪的话」,被拖入无谓的争执中。

每个人都得承认,因著过去的教育和经验,使得我们在情绪上都有几处弱点。例如有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和明哲之士高谈阔论。有的人不论初次遇见何人,立刻感觉自己不为别人所欢迎。牧民咨商人员和常人一般,有著不少的弱点,这些弱点影响他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除非他对自己的弱点相当了解,并且能够接受,他难以应付揭他疮疤的人。培育精神科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的过程中,有使其面对自身弱点的准备与实际的行动。牧民咨商人员也应当有类似的训练机会,只有肯定面对自己限度和缺点的人,在辅导别人时才会有效。

感觉和情绪是人的一部份,是人就该有感觉,就应有情绪,有情绪就得设法表达和处理。表达感觉和情绪是应该而且正常的事,只要不伤害自己或他人就行了。何况在某些情形下,我们还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忿怒和怕惧,孔子有「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忿怒,乃至于「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咨商人员要想保持心灵平衡和以仁待人的涵养,不能没有向他人或同事自我表达的机会,他不但会接受自己真正的情感,不予以压制,他也会接受求助者的情绪,不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唯有在表达之后,求助者方始能正确地予以估计,客观地予以评价,有效地予以修正。

感觉和情绪是人格内强而有力的动机,从事牧民咨商的人员,无论在自身或在求助者身上,学习了解其性质和作用,将使之更有效地协助他人。

—149—

参考书

1 ARNOLDMAGA B., Emotion and personality.Vol. I,II.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1960.

2 VAUGHAN,RICHARD,SJ, Introduction to Religions Counseling,Prentice-Hall,Inc.

Englewood Cliffe,NJ1969.

3.家庭动态心理学,朱蒙泉著,光启。

—150—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