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29号

人格、职业和圣召的发展


 

朱蒙泉

人自幼至长,其人格不断地在发展。职业和圣召。婚姻问题就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苏坡(Super)说:「职业是自我的表现,也使自我实现。」对于职业来说是如此,对于圣召而言,何独不然?

本文中将讨论:我观的意义为何?自我鉴定(我观)在人格和职业发展上有何特殊地位?职业发展和圣召发展有何共同点?圣召和职业有何基本上的差异?根据这些异同点,应如何于职业和圣召以适宜的辅导?有志修道的人该有何种认识与态度?

在安定的时局和谧静的教会中,人格、职业和圣召是值得提出讨论的问题,在今日剧变的世界和革新的教会中,岂不更应该作深入的研究?

我们小时候——无论几岁——总有大人会问:「你将来要做什么?」上作文课,无论几年级--总有一个题目是:「我的志愿」。而每一次我们总会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不厌其详地说上一大堆,似乎「我将来要做」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学有所成,面临择业问题时,我们不能不自问我该选择什么职业?为什么选择这项职业?金钱?名望?梦想?爸爸的训诲?妈妈的希望?师长的言论?朋友的建议?还是突如其来的灵感?苏坡说得好:「职业是我观的表达与实现。」(Career is the expression and realization of self-concept

431

壹、我观的发展

人格的发展与我观的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为此不妨先对「我观」作一探讨,再对其发展阶段作一简介。

(一) 何谓我观

我对我自己的看法谓之「我观」。但是我观不是与生俱有的,因为欲知自己的长像必须照镜子,可见人都是先被人认识又认识他人,而后认识自己,藉着他人这面认识的镜子,方得了解自己,所以「认识自己」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段路程是相当遥远的,事实上它就是人格发展的先决条件。

根据许多研究的结果,可知人格发展乃从信任开始,这信任是从出生就开始的。当婴儿有被人信任的经验之后,才能信任自己,因着对自己的信任才能发展自主、自发。自主、自发是与人合作的基础,而与人合作却是发现自我的孔道。国着与人来往才确定自己地位的左右高下,因着与人合作,才知道自已能力的多寡强弱,更因着综合他人的看法,才能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建立我观。一个人对自己有相当认识之后,自然就愿与人交往,将自己所有的给予他人,同时也接受他人的给予,在这「爱」与「授」之间,不断去体会自我,发现自我的真面貌,到这时他自然而然地进入「创造」的历界旦成家、立业,就像建筑师在认识句了解、集合了各种材料之后,创造新的建筑物也就顺理成章。

432

不过,人格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秩然有序,事实上它们有时平行,有时交错,有时静止,有时飞奔,抑扬顿挫,因人而异。虽然各人不一,但职业的发展却必须建筑在这个灵活而又稳固的发展程序上。何以见得?且将人格发展第五阶段「自我鉴定」,仔细研究一番,便不难了解其真相。

(二) 自我鉴定阶段

按心理学家爱立森(EErikson)研究结果,人格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其第五阶段谓「自我鉴定」(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或自我意识形成期。(参阅拙作「人格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的人,要求肯定自我的价值,他想知道「我是谁」,他从父母、亲友、师长及许许多多人那儿搜集有关自我的资料,因为他知道,分辨不出铜、铁、木、石,怎可能使用它们?知道了「我是谁」之后,才能谈「理想」、「我的理想」、「理想的我」,才能企盼、「我应当变成怎样的人」或「我希望我自己是怎样的人」。职业,正是使「我是谁」造就成「我应当变成怎样的人」或「我希望我自己是怎样的人」所必须从事的工程。一个人一旦对自我鉴定发生了困难,又从何去表达我观与实现我观呢?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是这般密切,圣召的发展又如何呢?

职业与圣召

谈到职业与圣召,仿佛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在中文里,职业与圣召这两个辞,不仅笔划不同,且其所含的意义也大相迳庭,甚至可说相去何止千里。但在英文中,则 vocations Vocaion皆为形同、音同、义同的字,依其字源的本义,都含有召叫、辽请的意思。原来「从事某一职业」乍听

433

之下,似乎主动的是人,而非「某一职业」,说得更清楚些:是我选择了它,而非它选择了我。事实上,选择与被选择是相对的,好比一对男女在结婚典礼中,彼此说「我愿意」一样,因为如果只是他(她)选了她(他),而她(他)不愿被选,这婚姻是无法成立的,他们必须彼此「选」与「被选」,所谓「天作之合」。某职业为某人,也即是说某人为某职业。职业一辞的含义既是如此,圣召则更不必说了。神父、修女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是他们选了这一行,也可以说:他们被这一行所选,为上主所召唤。圣召发展与人格发展之关系,也因此绝不亚于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当你自问「我为何选择这个职业」时,同样地,对来叩修院大门的人,也该问:「你为什么选择入会修道这条路?」其理由在基本上是相同的。

职业和圣召发展的阶段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苏坡在其所着「职业心理学」一书中,将职业的发展分为生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期。应用类比法我们也来描述圣召的发展。

一、生长期(Growth Stage

约由一岁至十四岁。幻想是这期的特征,在幻想中什么都是可能的。常见孩子们手中拿着纸飞机,口中念念有词,若是问他在做什么,他可以头头是道地,一点也不含糊地告诉你,他在想什么。有时我们往往会被他们所说的吓了一跳,因为没想到他们的想像力是那样地丰富、竟会把想像当作事实看待,甚至比事实更实在。为了表达他自己的想像力,他往往去模仿成人的外表、动作、活动。而父

434

母是被模仿的第一对象,他看见父亲抽板烟,他也捻支小木棒在手中,看见母亲穿高跟鞋,他也将小脚套入高跟鞋中学样,和小朋友一同玩家家酒,分别扮演爸爸、妈妈、老师、学生、医生、护士等等他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角色。他们并不探究成人活动的原因,他们只是期望与双亲,甚至兄弟姊妹、朋友打成一片。这幻想往往是从他内在的需要,而非外在的需要去寻找的。在这寻求类同的过程中,他逐渐了解自己,发现自己乃与众不同,虽然因为幻想的缘故,他们会有非常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无可置疑的,成人对他的判断往往成为他自己判断的依据,尤其是父母的看法,影响他既深广又长远。在这生长的时期中,圣召以什么姿态出现呢?

幻想既是这时期的特征,小小的年纪仍可能抱有宏大的志愿,只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足,对人生经验不丰,尚无法清楚把握住为实现圣召,完成大志的具体方法和可循的途径。但又有谁知道,天父岂不能藉着一位神父叔叔的救灵神火与德表,或修女姆姆的爱护贫病精神吸引了他或她呢?尤其处在这过度物质和现实的世界中,修道的想像和理想怎不是一种清凉剂和一振奋品呢夕.抱有雄心的幻想家,怎不愿跳出狭隘的家园,进入世界性的基督化大家庭呢?在这时期中,孩子们对圣召的想法可能相当幼稚,但是天父仍可将圣召的种子撒播在幼弱的心田中啊!

二、探索期(Exnloracry Stage

约由十五岁至二十五岁。「让我来试试看。」这句话不仅表示「我不打算袖手旁观」「我想知道实际情形」,而且也表示一个人正走向探索的阶段。人不能长久生活在幻想及模仿之中,这不单单是实际生活的要求,也是个体内在的要求,因为在幻想、模仿中生活了一段时日之后,开始想知道现实与

435

幻想究竟是否吻合?想知道「我有什么能力?」于是生活中每一件事,无论大小,对他都是新大陆。他将手表柝开,牙膏挤出,学弹吉他,与人高谈时事,拍着胸脯不服气地说:「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他到处流浪,在这儿逗留,在那儿盘桓,从一个城到另一个城,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他感到没有一处不好,没有一地不可爱、新奇。小工、店员、医生、木匠、教师、学者,……他都想插一手,这时他的兴趣多,而且随时变换。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个处在这样时期的青年,他们的雄心壮志往往不止一个,既想做医生,又想成为文学家、科学家、音乐家。总之,这个时期,无论就布乐(Buehler)依生命阶段分析职业发展,或密勒(Miller)和方继(Form)从社会生活阶段研究职业发展,或爱立森的人格发展研究,火不约而同地发现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转捩点,至于其重要性及特殊意义容后叙述。

这探索时期对圣召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和客观存在的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候。这时期的青年不仅幻想自己是一位济世拓荒的传教士,还在实际生活上首心为老弱残病者从事服务。使幻想变为事实,不只接受环境的影响,还尝试着去影响和改变环境。更重要的是他能从温室中走出,进入残酷无情的世界,逃脱自我中心的世界,登堂而进入以他人和天主为中心的世界。他会从经验中发现:忘却自己即是获得自己,放弃自己即是充实自己。他不再是一个孩子了,他会为事业献身,他会为别人忘我。我们不难了解为何专家们和神师们都异曰同声地说:这是人生的转捩点。尤其当青年发现天主是最现实的现实,和最真实的存在时,发现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和她交往时,他怎能不心花怒放!怎能不进入天主的奥秘中寻味!探索!

436

三、建立期(Esablisyment Stage

约自二十天岁至四十五岁。一般而言,一个人到这时开始步入社会,得到正式的工作,不过在初期尚未稳定下来,因为他必须学习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逐渐修正我观和实现我观。换句话说:他慢慢地有自知之明,并且知道如何朝着目标推进,他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非亡目目的。他清楚他要的是什么,工作时不仅干劲十足,而且趣味盎然,混身散发着朝气,席不暇暖,分秒必争,忙得团团转,因为若稍迟疑,也许这笔生意就被别人抢去,也许就赶不上那个约会,也许就此失掉表现的机会。虽然如此激进,不畏艰难,但却相当稳定。事实上,为了建立自己的事业,必须在稳定中流动,在固守中创造,不再依赖与迁就。这段时期的长短各人不一,有的人很快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有的却需相当的时日,譬如哥德在二十五岁即已成名,巴斯加青年时已锋芒毕露,而格莱斯东(Gladstone)和邱吉尔直到晚年才为人所知,更有的人一生都在探索中。

感受天主召唤的人,在这建立期是怎样的呢?他虽然没有少年时的幻想,也不如青年那么热情,但他的信仰更是坚定,对天主的存在更有意识,对天主的召唤答覆得更为积极,他的奉献更为彻底和有效。天主的美善真能吸引他,鼓舞他,他也有能力将自己完全投入在自己理想之中和天主圣意之内。许多人为成家立业,还有许多人唯名利是图而劳碌,而受天主感召的人,在这芸芸众生中,岂能不如鸽子一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主的圣意?重视她所重视的价值?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多年的修养、默观和净化自己!圣女小德兰说:「唯有彻底焚毁自己,才能称为真爱。」终身隐居在沙漠中的加禄富高会说:「我一朝知道有天主存在时,就不能不为她生活终身。」而愿为天主献身的人,岂能置自

437

己的弟兄在一旁,在爱「你」的同时,又怎能将「只」弃于尘土?

四、维持期(Maintenance Stage

约自四十五岁至六十五岁。多数人到了四十五岁左右,在事业上已有相当的基础,社会地位渐形稳固,而且有了温暖的家庭,美丽的伴侣,成群的子女,良好的声誉,丰衣足食,处处显得十分称心满意,他感到人生所求亦不过如此,辛苦了这么多年,如今梦想成真,该是收成的时期,享受的时候。何况昼短夜长,谁知那一日将撒手而去,趁着四肢尚未僵硬之前,享享清福才好。因此他感到没有革新的需要而不愿再作任何冒险。其实,创新并不是年青人的专利品。创新能力的确在二十五岁直线上升,至三十岁左右逢于高峰,然后慢慢拉平。但是中年人有更足以傲视青年人的智慧,这智慧包括:见闻、经验,以及对人生的体验,如果他愿意,他大可综合这些,并吸取新的东西,脱颖而出,创造另一番气象,许多世界知名的画家、作家、音乐家,其最成熟的作品,往往是在这段时期产生的。赫威·亚伦(Hervev Allen)说:「人生只有自三十岁至六十岁是货真价实的。因为青年是美梦的囚犯,老年是懊丧的奴隶。」“The only time you really live is from 3060.The young are slaves of dreams,the old,servants of regrets.”)事实的确如此,年青时好比参加百米赛跑,只知拼命飞奔,除了张挂在终点的终点线之外,什么也看不见。又好似赛车手,只知疾驰自己的车子,毫不惋惜地抛下沿途的景致。现在剧烈的竞赛已经结束,光彩夺目的锦标也已到手,何不放缓脚步,欣赏美丽的晚霞,静听鸟语虫呜,让清风轻拂斑驳的两鬓,采摘玲珑的花朵,编结一串晶莹的花环,致赠后人,开始与世无争,优游自得的岁月。何况身处如此多变的现代社会,工作的压力与自己的

438

希望往往发生冲突,若只知坐享其成而不能有所创新,将遭遇被淘汰的厄运。譬如只会修理收音机而不会修理电视机的技工,终有一天将面临三餐不继的危险。

这时期的修道人拥有什么心理?少年在摸索,青年在寻找,壮年在建设,成年则在维持。而在维持时期当完成生活上的大综合,因为过了这时期,他就要准备步入衰退时期了。对有志奉献的人来说,这是收获的季节,他可将生活上的许多零星片段,整合在全部的人生中,在与天主交往的历史整体中去找得其意义。若在这点上失败,会引起对人生厌恶,对自己失望,对天主怨尤。若综合得成功,即使个人在其一生,并非玉洁冰清,亦不会自怜自悯,懊悔沮丧,反而感到光明磊落,充满平安和喜乐。他能接受自己,也会接受他人,是因为深信他自己为天主所接纳和春爱。不仅如此,他还深深地感到自己是团体的一份于,即使团体生活平淡无奇和单调乏味,他还是在团体中不断发展,他的圣召在团体中继续成长,并且在团体中找到了圣召的意义,实现了圣召的目的。

五、衰退期(Decline Stage

约自六十五岁至去世。体力日减是这个时期的先兆,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过去的事业丢下交给了子孙,原来在某公司服务的,现在领了一笔退休金,不再去上班了,一天到晚在家无所事事。看见年青人逛街、郊游,想去,却怕走不动,与一群中年人玩牌,坐不了多久,腰酸背痛,耳鸣眼花,只好罢手,什么事都因为体力不继而放弃:于是自怨自哀,自怜自悯,若是过去生活失调,或是配偶已不在人世,失掉诉苦的对象,但又为了表现长者之风,于是不得不以镇压、抑制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情绪,结果却更加戕害自己的身心。这时接受自己的限度是多么重要呀!如果能在这时期有个不耗体力,

439

而又清闲的工作,他将因此获得修正我观的机会,不再因老年的来临而感到惊惶恐惧。再者自己若能有个嗜好,也将使生活增添许多无形的乐趣。譬如美国祖母画家摩西婆婆(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是其夫姓),我国的邓龚云章老太太,都是利用晚年以绘画,剪纸等排遣漫长的时光,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成就。因此,为老年计,培养一、二种嗜好是必须的,不但怡情养性,而且能使自己在老年时感到没有虚度此生的快慰。

谁也不爱听到说自己进入衰退时期,度奉献生活的人也不例外,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认为似乎这衰退的事实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终身以宣讲天主和永恒的导师自居之人,一旦自己面临要放下日常做指的工作,又要和知友亲人中断习惯的交往,,而只留下了内心的空虚、寂寞和凄凉时,怎能不戚戚于心?其实他绝不是孤独的,一生工作和服务,莫非为敬云爱人,如今工作和交往停止了,留下外界和内心的平安与宁静,正是与天主亲密,和同人深度交往的好时刻。他若一生不断为主为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放弃私意己见,面对体力和精力的衰退,也正是接受自己限度和死亡前奏的好机会。他虽然还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不去过份依赖别人,他也得尽量善用时间,做些有趣和有益的事,以自娱娱人。最终能像圣保禄一般说:「身上时常带着耶稣的死状,为使耶稣的生活也彰显在我们身上。的确,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时常为耶稣的缘故被交于死亡,为使耶稣的生活也彰显在我们有死的肉身上。这样看来,死亡施展在我们身上,生活却施展在你们身上」(格后四10-12)。从可朽的现实中退隐,进入不可朽腐的现实,此其时矣!

综观以上所论,职业和圣召有许多类似之处,两者都经过生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时期,虽然每人在各期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任何人都得按部就班,不能越级而登。每个时期有其

440

特殊的动机,承前继后地推动着各人去求职或应召)不论个人的目标是为谋求生计或建立地位,为天国服务或使人有更丰富的生命,求职和蒙召者都是在表达我观和实现自我。职业发展和圣召发展既平行又交织地向着表达和实现的目标迈进,而两者都以按不同阶段发展的人格为基础。个人对自己发展的程序越是清楚,越能自觉自由地奔向人生目标,答覆天士的召唤和召唤他的天主。所以哲人齐克果(Sǒren Abbaye Kierkesaard)说: (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我心中清楚,什么是我该去做的。)

比较职业与圣召之发展后,我们发现若从主角方面而言:

职业与圣召都有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如兴趣、能力、性格、成熟。

职业与圣召都受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影响。

职业与圣召都是自我在具体情况中的表达。

职业与圣召皆具有其发展的过程和动态的一面。

若从客体看,则:

一、圣召是个人对天主召叫的答覆,是将人际关系延长至神人关系,有其社会的一面,团体的幅度。

二、价值观影响职业,而圣召尤其对价值的答覆和理想的实现,与宗教的经验至为重要。

三、家庭对个人之影响至钜,尤其双亲的职业和态度对子女有举足轻重之势,对圣召影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四、辅导的地位在于:指出方向,协助认识自我,配合需要,并认识与谁类同,和了解动机与成就之相关,以及籍工作和职业愿实现的价值。辅导圣召的目的也大同小异。

441

话虽如此,圣召和职业毕出儿有别,其区别何在?

肆、圣召之殊异

在神、哲学、医学和心理学上各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的路拉神父(Luigi MRullaS.J.),写了一本极有价值的书,名为「深度心理学与圣召」。不久的将来他又要出版一本姊妹书,大概定名为「圣召的心理和社会动力」:前者以学理为重,后者以实证为主。笔者于阅毕前一册后发现:为了解圣召这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只是内容相当深燮,为使读者能把握一些中心思想,首先介绍几个基本观念,如态度、价值、工具价值、终点价值、圣召与自我实现和一致性以及有效性和恒心。然后介绍圣召动摇和衰退的过程,并举例说明,希望能把职业和圣召间的区别描绘出来,以后进一步讨论职业辅导和圣召指导时,也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一) 简释若干观念

1态度:态度是由经验中获得的心智生理和神经的状态。有这种态度的人会不断准备答覆环境和他人的需求,给他的思想和行为指出方向或积蓄动力。所以态度也可称之为精神,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三因素。例如:消极批评或乐观进取的态度。

2价值:价值是人的许多抽象理想的总和,推动行为,使生命有意义。所以包括行为的理想方式和存在最后的理想境界。价值可区分为方法和目标,亦称为工具价值和终点价值。价值也包括认知、情绪和意志三因素。例如:工具价值、终点价值。

442

若将价值与态度作比较,则

态度乃较为特殊和较易变化的习常倾向,为数众多,属支节次要,且较分散的。对人生而言是边缘的、局部的、是愿意或喜欢采取的,以达到目标的步骤或方法(Behavioral and Instrumentality)受环境影响大。

价值是普遍行为的动机,较为稳定,为数较少,且集中于人格的核心。成为应该达到的行为标准和目标,分为客观或主观的价值,受环境影响小。

3理想的我:在生命动力延续的过程中,将需要、态度、价值和兴趣综合起来的主体称为理想,的我。尤其以核心士流的动机(或动机系统)为最重要,因为这核心主流动机,给这许多需要、态度、价值和兴趣染上个人特别的色彩和综合作用。

在圣召一事上,核心主的流动机影响全部人生。因为圣召所瞩目的不是支节次要的行为或态度,而是核心主流的动机(工具价值和终点价值),即人终向和达到终向的方法。

以上所说的也许太抽象了些,试以教会文件予以说明。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论及对修会生活和司铎身份的看法,清楚地表达其价值和态度。论修会生活:「修会生活的最后目标,既以福音为依据,追随基督,所以它对一切修会而言,该是最高准则。」又云:「修会生活……非他,乃使会士随从福音劝谕,效法基督,与天主结合。」论司铎身份则谓:「……在生活上与基督结合,承行天主旨意,为教民献身。」最后更声明:「司铎职务上最重要的德行是:服从、贞洁和贫穷。」在这些指示中,我们不难分辨终点价值与工具价值。文件明确地指出修会生活和司铎身份的终点价值无他,乃「师法基督,与天主结合。」而其工具价值是「福音劝谕和三愿所带来的内心的释放与自由。」故身为司

443

铎和会士者应具有进取和积极的态度,及服务和牺牲的精神。

4自我实现:个人能在团体中,不仅获得需要的满足,又能发挥自己的资质,因而实现了自我。故「自我」必须在团体当中才有「实现」的希望。

5圣召一致性:团体有助于圣召态度和价值(理想)的发展,若个人的动机和圣召的价值或态度相符合,不论意识到或没有意识到的,称之为圣召的一致性。

6圣召恒心:自我实现与圣召一致性相互艘台所形成的持久态度,谓之圣召恒心。

7圣召有效:个人不仅能完全发挥其资质,且因其动机主流和圣召理想密切契合,而达到与身份有关的共融、见证和服务的目标,此谓圣召有效。

(二)圣召与心理健康

   任何科学皆有其范围与限度,此亦何以人类至今尚无法对某些现象加以解释之故。故此,心理学亦有其范围与限度,至于其范围与限度何在?

首先应了解所谓「成圣」,不论司铎或会士的成圣,或教民的成圣,皆与成圣方法之间有着莫大的鸿沟。按神学的说法:圣德是宠爱和三超德的结果,固然需要意志的合作,但个人心理上无论准备得如何妥善和美好,也不能要求宠爱和三超德产生。神学家们称为:圣德内在地不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圣化是天主的工作,仅仅属于天主的工作!但是在接受成圣的方法和三超德的运用上,只要有足够的内心自由,人心的准备对于所生的效应有莫大的影响,准备越妥善,效应越圆满。内心的准备使圣神的果实,如爱德、喜乐、平安等,有了发展的良好条件。神学家们称之为:圣德外在地受心

444

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圣宠既然内在地不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天主能使在心理上有缺陷的人较心理上没有缺陷的人更有圣德,传教更为有效。反之,人如果没有这些缺陷,又受天主宠爱,传教工作当然一定更为有效,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所以工作有效与否,一方面固然要看工具性质的好坏,但是更当注意操用这工具的天主之意愿而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是人夺天工是可能的话,那么天夺人工不该是件奇事吧!以艺术来说,任何工具还是有其限度,充其量不过增加些速度和效率而已(Efficiency),唯有使用这些工具的艺术家,才能使之有效增进其素质与价值(Effectiveness )。

圣德岂不更是如此?人的努力只局限于方法的范围与限度上,唯有天主能使人与天主结合和师法基督,人越与天主结合,越师法基督,吸取她的态度,实行秘的劝谕,为宣讲越是有效。人越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活越会给人生气蓬勃和坚定的感觉。人越意识到天主的大能与仁慈越会依靠她,工作也就更为有效。

可是,我们如何能知道某人的确重视圣召的价值呢?又如何探得某人真有纯正的动机呢?二通常我们只能凭藉该人自己的报导,然而许多潜意识的动机和价值,连该人自己也摸不清楚。譬如:事奉天主,实行天主圣意的动机背后,可能潜有追求权势和社会地位的欲望。擎着改良社会而献身,或参加团体为团体服务的大旗下,可能潜伏着幼稚的依赖需要。贞洁之外表可能的确内藏着无我的自我奉献,但也可能内蕴着病态的自爱。顺从他人或与人交往可能为承行主旨,但也可能是竭力压制内心反叛和攻击的敌意表现。牺牲情欲和过度贫一躬,可能出于修德甘贫之心,但也可能由于自我虐待的潜意识动机。这许许多多的偏差,在我观和我的理想或理想的我之间冲突时,更能清楚地发现其真相。

445

心理健康并不能要求得到天主的圣宠,也不能保证有天主的圣召;心理失常虽不一定无份于天主圣笼,但却很难实现天主的召叫。奉献于主的人,对潜意识的动机要不断予以分辨和净化,才不致趺入陷阱,摔落悬崖。

(三)如何发现圣召危机

前此谈到价值观与态度之差异,可知价值观远比态度深邃,因此当圣召动摇时不易立刻发现其变化,而态度较浅薄,当圣召动摇时即可测得其变化。为此在圣召摇动的初期,个人对圣召在态度上的变化较为明显。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才能发现其对圣召深度的动机或价值的看法,至此方能确定仅为一时的心理困扰呢?还是基本上发生问题?或甚至根本没有圣召的动机?若某人的工具价值(三愿)或终点价值(师法基督,与天主结合)都发生了问题,离开修会或铎职都是意料中的事。

研究奉献生活衰退情形的专家们最注意两点:恒心与有效性。恒心的反面是半途离职,有效性的反面是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两者之间在表面上似乎相差很远,因为度着无效奉献生活的人,还和其他度真正奉献生活的人过着类似的日子,做着相同的工作,可是在实质上,他的内心已经与半途离职者无异,甚至更糟!因为他身虽在汉而心已在夷了,难怪生活得如此无精打采。他就像圣经里所提到的不结果实的无花果一般,只是占了一块地方,产生不出什么果实来。有这种情形的人,有时意识到自已失去了恒心和效应,但有时还未出兀全意识到,有时自圆其说地有一番冠冕堂皇的理由,有时却真是不愿付出不想什出奉献的代价。于是收同了北曰日郑重立下的誓言,奉献的心愿,以及身先士卒的实践。不论他意识到或不完全意识到,有真的理由或伪的理由,在其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446

在正常的情形中,奉献人的态度与价值观在主流上能完全表达自己,即实现自我。所以几是在奉献生活上发生故障时,往往是由于此时此地的自我和圣召态度有所悖逆不符,或由于此时此地的自我和圣召价值观相背,或甚至此时此地的自我和圣召态度与价值观都发生了龃龉不合。于是圣召危机自此由潜伏而发作,由表面上的不稳定而变成基本上的动摇。

在圣召危机之初,冲突和矛盾在奉献人的态度上,由暗晦而明朗,渐渐表现出来,继而在三愿(工具价值)上也发生改变,最后终于影响了追随基督的奉献生活(终点价值)。从行为的表现上来看,改变最大的是在行为的标准上,至于个人的好恶和与越,并不会发生什么影响。圣召危机越恶化,奉献人的身份和态度表现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数量及强度上渐渐增加、扩散,侵入工具价值的范围,不顾三愿的要求。

奉献生活改善时的情形如何呢?其过程恰恰相反,首先在工具价值上的冲突,在数量及强度上减退,奉献人的自我和工具价值与终点价值之间受得协调和整合,进而影响到该人的态度、行为。以上所谈的可能失诸抽象,今试举例说明之(此例摘自法文神修书中)。

欧修士写信给他的神师讨论自己的圣召说:

「多年前我已开始感到不安(冲突、矛盾之始?),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同溯童年时代,大概五岁时开始考虑司铎圣召,现在已经空空如也,我似乎不再是我自己……圣召为我已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了。(自我与终点价值不符?)

「神学时期已经有意离去,但无勇气,生活得没有生气(圣召无效?),只希望将来一切会有好

447

转,但时时有意离开修院(圣召无恒?),我不仅内心感到不安,与人往来亦有困难,有时故意躲避他们。」(圣召态度转变?)

「越来越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情,却无勇气去得,思想与情感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有时用不少的时间和外人交谈,多次不必要地去找女学生谈话。」(工具价值和圣召态度矛盾?)

「虽然生活在修院中,内心没有信仰,和无神主义者一样,基督的话为我一无所用。」(终点价值何在?)

从这封信的摘要中,我们可以看出欧修士的圣召危机已是相当深了,但他对神师的信任和自己的坦诚很清楚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他对自己内心情况的意识相当有深度。信任、坦诚和意识是他转变的资本!若他能和基督重建关系的话,又无其他重大的困难,他还可能从危机中挣扎出来。

以上是欧修士自己报导的圣召困难,但是他的同伴所看到的可能是另一套,他们也许先观察到他对同伴的态度有所改变,不是游手好闲,便是虚掷光阴,不喜欢与他们交往,而喜欢和外人谈话;后来可能发现他不再重视祈祷和圣事,甚至三愿为他亦无所谓(对工具价值置疑?)。最后对圣召的意义(终点价值)根本怀疑起来。神师要想协助他或改变他,必须逆流而上,从终点价值开始探讨,继而使他反省工具价值的意义,终而改变其生活态度。不过在此举例的目的不是判断欧修士,也不是替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希望对圣召的转变,和其中的因素有所了解,至于如何予以辅导,有待以后再加讨论。

司铎与会士的特色

448

「神父和教友有什么不同?」「不做神父修女照样可以成为圣人呀!」不错!司铎与会士不是特权阶级,成为圣人与实施传教不是他们的专利,入会修道不是成圣唯一的道路,行行出状元,「成圣乃人生之目的,人人成圣乃教会之愿望。」司铎与会士是继承基督的事业者,就司铎言,宣讲是他们所从事的特殊工作中之一项,「我依照天主大能的功效所赐与我的恩宠,作了这福音的仆役。」(弗三7)「我所行的一切,都是为了福音,为能与人共占福音的恩许。」(格前九23)所以,司铎正是被圣教会派遣从事这伟大工程的。在本质上,他的先知使命应占据他全部的存在。他不是礼仪——弥撒祭礼、婚礼、丧礼……的雇员,他若投入这行列,必须要求自己作全人的奉献,所谓「我身我灵,所有皆主恩惠,饮水思源,敬将所有奉同」并且「时时处处」拳拳服膺。换句话说:这奉献支配着他一切的活动,全部的活力了整个的生活。再就会士言;会士应有双重的肯定:肯定万物的价值及肯定超万物的价值!即肯定现世的价值外,同时也肯定是超现世的价值。但要注意:当他肯定现世的价值时,必然也否定现世的绝对价值。因为若不肯定现世的价值,天主的国如何能已在你们中间?若不否定现世的价值,怎能谈向天主开放、牺牲、奉献自我?所以欲肯定超现世之价值,必先肯定现世之价值,歌肯定现世之价值,必先肯定自我,在不断的肯定中,他逐渐抛弃废旧之物,奔向成圣之门。总而言之,司铎为宣讲、证道、行圣事奉献(会士则为度成圣和见证的生活而奉献二者都需要时时处处的全人奉献——奉献自我」

从另一假角度来看,个体越自觉,越能够接受,越自由,越能够容纳。因为有自觉的自由才谈得上领悟启示。获享生命、为天主所占有。而「人」——他的肖像——正是如此!「因为我只以认识我金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他,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斐三8b)所以为了

449

基督,人自愿舍弃一切。也就是说:人越自由,越能让基督把握。司铎与会土就是为了超越自我,争取自由!让基督把握住。「基督解放了我们,是为使我们自由。」(迦五1a)「谁为我的缘故、丧失了他的性命。」(玛十39

「奉献自我,超越自我。」是司铎与会士的奉献,常人可能如此?「没有妻子的,所挂虑的是主的事,想怎样悦乐主;娶了妻子的,所挂虑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样悦乐妻子:这样他的心就分散了。」(格前七3233)。圣保禄早已为此二者作了精辟的说明。

总括以上所论,职业与圣召有许多指似之处,却也有根深的区别。了业和圣召都是为表达和实现我观,可是在广度与深度上大异其趣。职业局部地表达了个人的兴趣,局部地实现了个人的能力和资质,因此职业是专门性的,为达到人生的目标和宗旨是非常间接的,故自人生的意义而言它是中性的。换句话说:不是某人必须做医生或老师才能获致其人生意义,所以在人生价值上来看,还算不得是工具价值。职业中的位格(我——你)关系是次要的,是可有可无的。

圣召则不然,它有关人生的终点价值,不仅有关个人终点价值,还牵连到他人的终点价值,并且还支配着达到终点价值的工具价值和态度,所以可说统御着全部的人生,至少统御着人生的主流动机,统御着最基层和最原始的动机,也统御着最普遍和最深邃的动机,为此它脱离不了天主的真实性和你我的关系。职业的重点放在自我上,圣召的重点却在于理想上,它固然也为实现自我而努力,但其重点既在于理想上,所以有时会牺牲自我去实现理想。在职业辅导上,我--你的关系也许已经足够了,但在神修指导和圣召辅导上,与存在的天主发生实际的关系和经验是绝对需要,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默观的经验是神修指导和圣召辅导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是我——你——她的关系。

450

伍、职业辅导和圣召辅导

对职业与圣召的异同有相当了解之后,不难按实际的情形和个人的需要予以适当的辅导。至论辅导的方法,下列几点是当守的原则。

一、利用两种相辅的学说:

目前对职业发展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为因素说(Trait Theory and Actuarial Me-thod),一为生活类型说(Life Pattern Theory and Thematic Extrapolative)。

因素说:乃在于分析每种因素对职业之影响,如智商、兴趣、社会地位,及各因素间之关联,这种研究失诸太细和太客观,忽视整体和主观因素,其观点是静的,对变化未计算在内,对预测得失成败很有斟酌的余地。

生活类型说:以研究个人生活历史,以预测未来从事的职业。其研究纲目包括:社会地位、智力发展、工业变化或人生过程,并找出各种幅度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因为要知道某人将来做什么的方法,是探究过去他做了些什么,分析这些事件的程序和发展的特色,清楚累次发生的主题与暗流,自然可以找出指向未来大致的路线。换句话说:人的生活有其一定型态,明白需要、价值及成就上之变化,也就容易预测将来。

这两种学理各有优劣,从事辅导工作者不应墨守一家之言,误了大事,尤当及早指出对求助者有意义的方向,供给资料,继续指导。对求助者的智力、兴越、人格和技术固然应当知道,对其角色类

451

型、与谁类同、自我意识、成就动机、工作观念,以及希望藉工作实现的价值,更当了解,并且时常与其共同讨论,要从他的观点和需要出发,若能利用各种心理测验与解释,则效果更大。

二、协助建立我观:

职业和里召既然皆为我观之表达与实现,自然个人应付自己的兴趣、动机、资质、适应能力具有充份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理智上客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体认和经验上彻彻底底的悟知,也就是说个人当客覆以下一连串的问题。譬如:我认为我是怎样的人?当我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的时候,我有什么感觉?我有什么看法和需要。.我将如何面对或满足这些需要?当冲突发生时我如何予以协调?等等问题,因为不论职业或圣召之辅导(谘商)其第一步是:「澄清感觉,获致彻悟与自我认识。」这样才能使兴趣、动机、优长完全显露出来,才能谈到选择职业,实现圣召。

三、引渡各发展阶段:

如前所述职业与圣召发展的每一阶段虽各有特征,但能经历,且面对每一阶段才是健全的。因此协助求职者或考虑圣召者,自一阶段进入另一阶段,引渡他们不断抛弃旧我,寻求新我;使想像或幻想变为切实的理想,使个人因与现实周旋及实证的机会,生活得以更为踏实,由自我中心进入无我的服务和奉献,熟练地运用智慧,并综合多面的人生经验,发现人生之意义,培养接棒人,并及时引退;敢于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与复活。经历这许多阶段的冲激、撕裂、熟练,个人的目标就更清晰,计划更周详,兴趣更集中,行动更肯定,选择更智慧,影响所及,在求职和圣召方面必定更为稳定和

452

成熟。职业心理学家鲍道文(Baldwin)把目标、实际、灵活和稳定看作职业成熟的特征是很有理由的。事实上,职业选择和圣召都是一种过程,金斯培(Ginzberg)说:「职业选择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往往延续至十年以上。」所以辅导工作也非立竿见影,或一劳永逸之事。

四、应用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的方法:

按苏坡的意思,职业辅导当以指导与非指导法交换应用才能奏效,理性辅导配合情绪辅导效果更大。下面就指导与非指导法之步骤略作提要。

1.非指导地研究问题所在和我观型态。

2.指导性地提出士题作进一步探索。

3.非指导性反映并澄清感觉,以获得自我接受与澈悟。

4.指导性地应用测验结果和求职资料,并以工作经验作为现实测验。

5.非指导性地深入反省现实测验所引起的态度和感受。

6.非指导性地发现当采取的步骤,以作最后决定。

当然,圣召的辅导亦可采用相似的步骤。

然而,圣召既有其特殊的一面,在辅导上也就该有特殊的重点。今分别说明如下:

一、坚定圣召的理想:

理想虽非幻想,但终究逃脱不了抽象的范畴,故实有必要坚定之。建立价值体系,尤其需要建立

453

奉献生活者的价值体系,如:追随和师法基督,与天主结合,实践福音首的劝谕等等。此外还当培养度奉献生活者应具有的态度,如内心的超脱、开放、自由、平安、牺牲、服务、喜乐和进取的态度。这些态度使度奉献生活者容易追随和师法基督,并实践福音的劝谕,有效并恒久地达到圣召的目标。

二、净化动机:

如前所言:「人越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越会使人有生气蓬勃和坚定的感觉,人越意识到天主的大能与仁慈,越会依靠她」。而我们之所以不能做到这一点,只因动机未得净化,潜意识不断在作果,罪恶的影院紧迫地伴随着我们的良心和行为,摇憾我们全部的身心,因此净化内心的动机实是圣召辅导中重要的课题。

三、学习祈祷、默观:

实现圣召的理想和净化动机固然是个人努力的目标,更是天主圣宠的功绩。与天主交往的经验,为追随基督,实现劝谕,是必须的条件,积极方面圣化自己,消极方面净化自己。「万物静观皆自得」,所以学习祈祷和获致默观是有志度奉献生活者的生命泉源。何况司铎与会士的奉献生活该是那末地出兀整、彻底,除非天主的神力进入他的生命,绝非有限的人力所能达成。「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总有邪恶依附着我:(罗七21)。「心神固然切愿,但肉体却软弱」(玛廿六41)。再说世间也确实有许多值得爱恋的事物和人儿呀!那无形无像,看不见,摸不着的天主毕竟必须凭藉信仰去捕捉的。除非天主攫握住吾人,平庸的人怎能依恃自己的能力拿一切当废物?为了基督而舍弃一切!怎能死于

454

自己,活于基督呢?

四、建立信仰的团体:

沙乐和凯莱(Rev.eugene J.Schallert S.J.and Jaqueline Kelley)根据四年研究所得,认为神父离职的理由和过程并不如常人所说的那末简单,既然相当复杂,所以不易为人所了解及接受。

大概而论,离职的神父受下列四种因素的影响,但此四因素都不能算是原因。H深受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精神的影响。重视自己主观的意识,并且有不断改变自己与环境的倾向,同时认为教会是一成不变的。自自感与周遭环境脱节,想要改变环境,又苦于无能为力,挣脱不了这重重束缚。的其最严重的问题倒不一定在于知识或理性上的,而为态度与情感上的。他们深深地感到与他们关系最密切,和最当关心他们的人们及群体,却只有泛泛之交,扦格不入,甚至误解、忽视、摒弃他们的需要。

按沙乐和凯莱之意,认为这最后一点:态度和情绪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关键。他说明了参与信仰团体,建立信爱关系,为保存与发展里召,关系非常重大。原来会土的见证和服务不只是个人独自的行动,圣召必须在团体中发展和完成。司铎生活的目标是为信友服务和为无信仰者宣扬福音,而服务和宣扬的使命,并不来自个人,而是来自天父,经过基督在圣神内所建立的信仰团体。换句话说:不论会土或司铎的使命都是由信仰的团体出发,以信仰团体为依归。由此可见:建立信仰团体实在是圣召辅导中重要的一环,在信仰团体中奉献者找到有共同信仰和理想的同志,彼此间建立起深度的关系,与天主圣三,尤其和基督建立起我、你、她的关系。从这共融的生活中,为信仰服务和见证的动力自

455

然流溢了出来。圣召辅导不仅是神师和信友间的工作,更是信仰团体的工作。最自然最具影响力的信仰团体,莫非是信友的家庭,完善的信友家庭是天主的恩赐!是圣召的苗圃!

 

现代人处在剧变的世界,现代教友生活在革新中的教会。剧变的世界会使人感到与周遭的环境脱节,虽然自知舢在家园,而却如置身异乡。行为漫无标准,角色混淆不清,生命失却意义,个人与亲友疏远,自四于孤立之中,流浪漂泊,不知所终。最严重的是:虽然切愿改造环境,却体验到自己无能为力,一筹莫展,面对巨魔般的「命运」有如蜉蝣撼柱,螳臂挡车。在如此恶劣气氛中,参与革新教会的信友及献身者,当知道如何协调自由和权威,重视位格主义胜于规格主义,强调结构的动态甚于静态,发挥信道的内在活力,不崇尚教条主义,综合此世与来世而不偏废。换言之;现代的基督信徒和献身者该接受并发扬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牧民精神,而不斤斤于抽象的理论。

置身瞬息万变世界中的现代人,该有十分坚定而又灵活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又应具备高度适应力及创造力,将自我意识在具体情况中表现于自己的职业之中,才不会有异乡人的感觉。现代的信友和献身者当能藉着专业参与人类和世界的发展,又能从人类和世界的内部引领着人类和世界归向上主,实践其牧民和使徒的任务。

教会是世界合一的圣事与工具,尤其藉着献身者的见证、服务和共融,使人类和世界向着大同迈进,协助信支综合我观和理想,个人和团体,现世和来世,职业和圣召,理性和感性,牧民和信理,权威与自由,工作与生命,固守与创造,隶属与孤立。总之,献身者的使命是给予人类和世界上一

456

幅具有正确的指向、希望以及新天地清晰而又动人的预像,使之不断向往、仰慕并促使其早日来临。

 

参考书

1BELLETABMAUICER La peur ou La Foi:

Une Analyse du Pretre,Desclée de Brouwer,Paris,1967

2CLINEBELLHOWARD JJR.,Basic Typgy of Pastoral Counseling AbingdonNashvilleNew York,1966

3ERIKSON,ERIK H.Identity,Youth and Crisis,Norton &Co.,Inc.,New York,1968

4JULIEN,P,S.J,Motivations conscientes dt inconscientes du célibat.-“Célibat et Sexualité”Seuil,Paris,1970

5MCLAUGHLN,BARRYSJNature,Grace,and Religius DeveloPment Newman Press,We-stminster,Maryland,1963

6RULLA,LUIGI M.,S.,JDepth Ptychology and Vocation Gregorian University Prese &Loyola University Prese,1971  

7SCHALLERTEUGENE J.,SJAND KELLEYJACQUELINE Som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oluntary Withdrawal from the Catholic Priesthood.”Lumen Vitae”,Vol.XXV,1970,NO.3

8AUPER,DONALD 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Harper &Row, Publishers,New York and Evanton,1957

9.朱蒙泉著:人格发展的阶段(朋友间 128期)。

457

458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