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2号 |
四人小组讨论报告 |
第一次小组讨论记录 时 间:民国六十六年一月廿五日下午四时五十分 以下共分五组报告 第 一 组(九人) 讨论题目:对传统的孝道、祭祖、服从、敬老等美德,传教人员应持什么态度? 记 录:张介瑾、朱妙雪 1、这些美德包括积极、消极二面。祭祖、服从、敬老均基于孝道。过去讲孝道仅由子女对父母的关系而言,往往忽略父母对于女的态度。传教人员应注意双方在上主前之关系与相互的责任,且中国本有的家庭中的关系是:父慈子孝,所以论孝道该注重双方面,不可偏厚。 传教人员面对孝道问题时应有一基本原则:不违反基督及福音的精神。 故面对这问题,应有的态度是: (1)接纳保存:传统中良好因素及合乎福音精神者。仅合乎传统却无基督精神者,不可直言不 283 好,而须以各种方式疏导,改变观念,万不可造成家庭革命,导致破裂。 一般的孝顺父母可按德训篇去作。至于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下,无子则纳妾,为中国传统虽是正常的事,但基督信仰却不容许。我们可用其他方式,如民主意识、时代、国家的立场改变其观念。 (2)净化:除去不合乎基督精神的因素,如孝顺父母固然是第四诫,但孝顺非绝对的价值,父母不完全代替天主,若父母不合理的反对子女,须净化其价值观。 (3) 提升(整合):在信仰生活层面上,将对父母之孝整合在对天主的关系中。 具体问题:孝道涉及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男轻女,虽中西皆然,但西方似乎较好。今日中国比过去虽较缓和,但在台湾南部乡间仍然非常注重男性。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的产生?在中国女子出嫁,冠以夫姓,已属他人,只有儿子才真是自己的。此外还有祭祖的原因在。是否可制定法律,规定女子出嫁不一定要冠以夫姓? 今日台湾社会现象:母亲多随出嫁的女儿同住,少与儿子共处;一则因女儿身为人母较会体贴母亲的心意,会多加孝顺,二则今日家庭中多妻子作主,母女较易相处。反之,婆媳不睦之事却层出不穷。又安老院需要增大,老人虽有儿女,但不愿依靠他们。 2、过渡时期:社会型态不断在改变,长一辈的与年轻一辈的思想沟通很重要。传教人员在态度上要尊重双方的立场,加以协调。例如:廿四孝的故事是否适合今日的年轻人,或须改变方式提倡孝道?若看出传统的美德有福音的精神,就应加以保存,并在信仰之光下使之发扬光大。 3、礼仪上:只要不是迷信,对尽孝道、祭祖、敬老等民间习俗应尊重而使其福音化。 284 第 二 组(九人) 讨论题目:善会或社团是否能弥补已破碎的家庭主义 澄清:经由小组讨论我们澄清了题目的含义: ①肯定“家庭主义”“家庭生活”是两件事。 ②“家庭主义”的确被破坏了,但非所有的破坏行为都是恶的。 ③社团和善会虽会破坏“家庭主义”,但从积极角度来看,也会协助家庭趋向圆满。 记 录:徐晓明 讨论分四点进行: (一)关于社团、善会和“家庭主义” 在东方家庭是一切结构的基础,而“家庭主义”是指一些德行,如果十竹人反对这些德行,则不见容于社会。西方则以社团为结构基础。中国人重视德行.但德行建基于个人主观的标准;西方人的社团却有共同理想和目标,这一切都促成他们人际关系的交流,而中国人却因主观德行的标准、在人际来往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传统的”家庭主义”也本好、有坏: 285 好:孝道、安全感。人情味。 坏:缺乏个性和独立精神 传统家庭主义中角色划分的相当清楚,且有着固定的模式,在此模式范畴内,人际关系相当简单,但超出此范围则发生困难。 (二)“破坏”家庭主义”的原今 1、非为破坏而破坏。破坏常是为某一理想之建立。 2、 从工业化角度来看: ——工业讲究的是效率,为达到效率而拼弃家中“老人存在”的价值,这的确破坏了“家庭主义”中敬老尊贤的美德。 ——工业化使得人和人之间竞争激烈,使人希望拥有权力。若将这种社会背景投射到家庭中,则会产生破坏作用。 3“社团和善会的成立”是破坏的因素: ——搞社团而破坏家庭:如共党 ——过份强调社团而破坏了家庭。但从积极方面来看,“社团”无论如何是需要的,因为“社 团”和“善会”能促使人的发展趋向圆满? 286 (三)“社团”“善会”是否能弥补已被破碎了的 家庭主义及办法: 澄清:弥补非代替或回到过去的传统中去。 ——在原则上社团或善会能弥补“家庭主义”之破碎,其原理为:家庭生活是经验的学习,如一群人在社团内学到某些经验,例如:与人来往的技巧,这些经验有助于家庭生活。 ——具体可行办法: *孤儿院、养老院属社团组织,也的确能发挥弥补作用。 *夫妇恳谈会。 *举办专门从事父母再教育的社团,使父母在这急遽变化的时代中仍能接受适合于他们需要的教育。 *修会也是社团,而且在这方面贡献很大,例如:社会服务修女。但教会工作的对象,不应只限于教友家庭亦因推展至非信友家庭。 第 三 组 讨论题目:如何自宗教、道德、思想意识了解当前的中国社会。 记 录:高征财 287 一、一般现象. (1)宗教上由单纯、少数的宗教,逐渐形成复杂繁多的宗教体系。 (2)道德上因着时代、观念的变迁,使得昔日以良心和道义约束力量者,形成今日以法律和刑罚作为道德标准。其原因是,今日以行为后果之解决的难易作为道德标准之后盾。例如性方面的药物之容易解决性行为后果,自然对性观念的道德标准,便和昔日之观念大不相同了。 二、能遇到的困难 (1)在一般交往中,私人对人生问题感兴趣。但却常以时间的缺乏或工作忙碌为理由,而缺少深入研究。如考试制度之压迫及工作之忙碌。 (2) 价值观念的差异,由于生活的需要迫使人把宗教价值沦为次要地位。而人所关心的是:宗教能供给我什么物质上的需要?或看需要而决定其宗教是否必要。如救济品之传教方式符合人的物质需要。一言以蔽之,宗教意识缺乏正确观念。 (3)教会所给人的印象有偏差,即教会是富有的,因此人对于教会的态度是:要求教会的多,但对教会的自养自足的立场和态度缺乏认识。 (4) 教会未在知识阶级中充分生根;故常遭知识阶级的排斥及轻视。 (5)宗教人士与一般人间有一种职业沟之存在:即教会人士只以自己之立场来传福一,而未能站 288 在对方之立场。对此我们该加以反省。 三、能有的努力方向 (1)基督奥体之肢体,若加强其联系,有助于消除社会之自私偏向。因为基督奥体本是爱及无私的团体,故要加强基督奥体之圣化生活。 (2) 传播福音要注意对方的各种心理因素。不要以抽象及不合实际的方式教授要理,却要针对中国社会重现实之观念,而配合现世观念传播福音。 (3)针对民间宗教,深入民间生活而取其长。教会不只要注意天人之间的来往,也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使宗教生活化。 (4)目前中国社会以三民主义为国策,若想了解传播福一 的背景,便须加强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以配合福音传播。 (5)人若对教会有富豪感,不妨实施财物公开,使人了解教会财产之来源及困难,以破除此偏差观念,并加强他们”教会实在是为他们的好处而存在”的意识。 四、有待解答的问题 (1)许多欧洲天主教国家靠拢共产国家,我们如何想法?我们的方向如何? (2)一个道德生活基督化之外教人,与生活非基督化之基督徒两者之间如何互相协调并解释? 289 第四组(十三人) 讨论题目:我国传统家庭主义的特征是否已完全改变 记 录:朱妙雪 1、目前家庭结构已逐渐由大家庭制度转向小家庭制度,但尚在一过渡时期中,并未完全定型。 2、都市与乡间的家庭制度和家族观念、差别很大。在乡间家族观念较深,仍然保持传统的孝道观念;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与邻居其他家庭之人际关系较淡,但与故乡的父母仍常保持连络。年青人出外谋生,在重大的事情上仍会考虑对父母的孝道。 3、都市人受社会经济结构之影响远比传统家庭主义之影响更大,尤其如果父母已逝,更不必说,家庭观念已非常淡薄,有如欧美社会这家庭形态。 4、不经为然,中国的家庭制度与西方国家之家庭观念大不相同。生活方式虽然与以前不同,但内心基本孝道的精神根深蒂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以每逢过年过节回家团聚为例,可见一斑;只是沿不知如何与社会结构配合,以表达此传统美德,而不能说完全丧失了。 结论:我国传统家庭主义的特征并没有完全改变,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如何保持,是为重要的关键。父母对下一代的要求也不像以前,养子防老的观念,也渐渐在改变中。将来如何,很难预测。 第五组(十三人) 讨论题目:重建中国家庭是目前的任务,教会在此过程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290 记录:黄铃玉 一、家庭方面: A、教会现有的工作 (1)夫妻恳谈会、美满家庭及家庭计划、婚前辅导、基督化家庭运动。 (2)问题: ——上述工作之目标是否普遍为人所知? ——其工作目标是否针对目前中国之家庭问题?此类工作是否真具影响? (3)答复: ——已参加过的夫妻亲自作证,深觉改变:家庭和睦、夫妻相爱、父母子女之间更加沟通。 ——学会家庭预算、研读圣经的习惯。 B 教会的活力 组织常按性别、年龄分批举办、造成家庭成员之分裂、父母子女之间的紧张。 C教会的角色 (1)教会有推动与辅导的角色,有神父修女继续追踪辅导,真正推行作证的上基督徒夫妇。 291 (2)以信仰角度启发家庭固有美德?圣化家庭孝爱精神。 (3)补充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内容:如何做父母,如何为夫妇之道。 (4)教会是桥梁,当促使父母、子女间彼此了解。推动家庭避静、家庭聚会、家庭弥撒。 让福音对家庭真具有意义,教会负有先知性使命。 二、青年方面: A 现象: (1)青年交异性朋友问题: 原因——中学男女分校教育。 ——受黄色杂志影响。 结果:缺少对性知识之正确看法:不了解异性心理,不知如何交异性朋友。 (2)青年受西欧文化影响,强调个人主义。 B 教会角色: (1) 在中学工作的人员,应多注意青年人格的培育,培养成熟的情绪与情感及正确之性知 识。 292 (2)如耕莘文教院举办的学术讲座,请专家讲述有关“性知识及交友问题”,并在报章杂志 发表,使能影响更多无机会参加的青年朋友们。 (3)教会应多举办有益青年身心的活动。 (4)教会该教育青年:人与人合作之重要性,不能只独善其身,并培养青年自信、负责、独立的精神。 三、工人方面: A 现象: (1)台湾有六百万工人,占总人口三分之一,这些人大都是单身在外,没有人管,很多道德伦理低落。教会在这方面之工作人员太少。 (2)有职工青年组织的地区,参加之工作也非常少。 B 教会的角色: (1)教会欲与工人接触,须事先与厂方连络、取得他们的信任。 (2)教会该做什么,无具体结论。 293 第二次小组讨论记录 时 间:民六六年一月二六日晚七时十五分至八时。以下分二、三组,一、四组两篇综合报告及第五组的报告。 第二 组(八人) 第三 组(八人) 讨论题目:老百姓对宗教有何期待?是否渴望宗教? 记 录:徐晓明、高征财 一般说来,由老百姓追求平安、慰藉,恩典的心理来看,他们是渴望宗教的,但我们更愿看一下:如何能满足他们的期待,且又能真正给予他们基督的宗教。 按照个人生活的体验与别人分享自己信仰成长过程的经验,教导他们在时间因素内使信仰慢慢成长。下面是第二组每人不同的经验,列出以供传教工作者的参考: ——传教士的榜样及基督是救主的幅度,是信仰成长之开始。 ——对死亡的畏惧及对死后赏报的期待是信仰的起步。 ——寻求天主的心,和“对籍着礼仪带来的别人不能给的平安的渴望,以及离开大陆”的恩惠是信仰的开始。 ——对大自然的默观是追求信仰之始。 294 ——在面对各种不同的困难中接受自己和生命,信仰开始成长。 ——别人(传教士)生活的作证促使追求天主,而且对这种“见证性的”挑战萌发献身修道的意愿。 ——宗教给予人一种痛苦中的快乐;且宗教人士能给人一种信心。 ——宗教能给人一种生活及存在的意义。 ——人要求在宗教上得到安全感及依靠,且愿由基督分享到爱。 ——宗教上的庆祝气氛也能给予一种生活上的乐趣,促成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 ——人在困难、无助中易追求宗教,尤以人在临终时更易看出。 ——一般老百姓对宗教的态度是求福避祸,而知识阶级者则以追求知识为主,如追求佛学知识。 ——百姓于求福中,若能得到灵验,则易对宗教感兴趣。 附:老百姓所渴望之宗教—— (1)天主教如何能以中国礼仪表达方式来举行仪式,如上香、奉烛等。好在人民所表达的行动中,看出他们的主动性。 (2)力求天主教的平民化及普遍化。 第一组(九人)第四组(九人) 讨论题目: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 记 录:张介瑾、朱妙雪 295 一、由出版物和大众传播下反映出青少年一般的倾向: 保镖、包青天等连续剧普遍地吸引各阶层各年龄的观众,因无神观念下人的正义感只能在此类影片中流露。青少年结党结派的目的和出发点:正义感。 在刊物、大众传播中崇尚物质、享受,不重精神,青少年深受影响。培养青少年正确人生观, 1、先由我们每位传道人员自身作起,让青少年看见我们生活的榜样。积极、活泼、有希望的人生观,为他们是一刺激,能带动他们寻求,并更有效的辅导他们。 2、组织青少年的团体,在团体活动中自然的加入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规范等,且可疏导其旺盛的精力,授以是非善恶判断的标准。 3、以蒋总统的遗嘱为引子,强调他的伟大与其信仰间密切的关系,提出总统的生活上肓论作为指导青少年人生态度的典范。因此每位传教人员该先多认识总统的言行和证道辞。 二、1、教师所负的责任重大,因为青少年对真理之渴望极大,在学校讲授伦理道德、处世为人等针对人生观的课程很受欢迎,利用这些课程培养青年的正确人生观便是良机。 2、由现实生活中的需要进入超越物质的境界,以一般青少年学生之眼光来看上很有道理。但台湾传播工具所宣传的(尤其电影、电视)往往只片面强调男女之间的爱,使思春期的学生以为爱情是满足一切的工具,而不了解爱情之真谛,只盲目追求肉欲之爱,以之为人生之理想。以致当他们初次发生感情时,即以为必走入婚姻不可;不能分辨何为纯真的友爱,何谓浑仪之爱。所以教会对这方面有责任加以开导。 296 3、培养青少年正确人生观,要靠教育辅导,以爱心辅助,不可以传教为目的。应出自真诚的关怀,帮助他们建立个人正确的人生观。 4、何为正确人生观?一般学生可说没有确定的人生观,不知如何自我实现,何为自我实现。所以首先要培养认识自我,自我的价值观不在物质上,而是超越物质的,“真我”在天主前的价值才是我。了解真我的价值后,对自己有了正确的估价,才会有正确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 第 五 组(八人) 记 录:黄铃玉 —、礼仪问题: 1、民间宗教均以信友为中心,非以祭司为中心,一切礼仪使信友有积极参与感。 2、天主教自梵二以后,一切公共礼仪,如九日敬礼,圣体降福均逐渐取消,只留下弥撒公共敬礼,使弥撒更显得重要?似乎成为教友们的唯一机会,如何使弥撒礼仪帮助教友的信仰生活,是目前当务之急。 3、问题:目前弥撒礼仪太严格,规律化,如欲适合各阶层的教友,适度的改变礼仪,神父们的权限究竟多大?主教团与罗马对地方教会的礼仪改革,有多大权利?似乎无明文规定。 4、弥撒礼仪及其意义,对教友们的信仰生活,究竟有何影响,急待传教大调查并施行再教育? 297 二、信仰体验: 教会传统常注意对教友理性知识的灌输,造成教友死的信仰。传教士若能重视他们的信仰体验,帮助他们发现获得由模糊到清晰的经验,则能培养出成熟的基督徒,使他们体验到无论在快乐或刺中,均与天主同在。 第三次小组讨论记录 时间:民国六十六年一月廿七日下午五时 以下分第一、二、五组的综合报告及第四组的报告。第一组十人、第二组十一人、第五组十一人 记录:张分瑾、徐晓明、黄铃玉 一、奴化现代人的偶像 1、个人发展只限于金钱和事业成功的追求,只求个人享受。 2、宗教本身也可能成为奴化人的偶像,若视宗教为拥有一切真理的宝库。 3、权威:盲目的崇拜权威。 4, 、不敢在教友前认罪悔改:神父、修女常强调我们都是罪人,但很少有勇气在教友前认罪悔 298 改,其实人人都是罪人,不要怕承认。 二、社会中的不平等 1、把人的价值建立于金钱和才能上。 2、轻视穷人的态度。 3、忽视工人的问题:不合理的制度、强迫性加班制、工厂的安全设备不够、视工人如机器。 4、外人在本地投资榨取廉价劳工,且以高于国产品数倍的价格出售。 三、先知使命需要行动及行动的基础 此基础却深度的默观生活。先知使命除了改善自己,往内的方向以外,还得向外,多与贫苦人、工人们接触,体会他们的心声,认出时代的征兆。 四、宗教的腐败现象是什么。 A、对于这问题应了解什么是促使腐败的原因,及腐败的现象?原因: 1、对内修真谛的误解:误解内修只是刻板的履行本份,而非真正的建立与天主亲密来往的关系,以便对社会的不义更敏感。 2、中国人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且又视宗教为个人修养的问题,故造成较易偏重个人内修而忽视对别人需要的关怀。 299 3、教友进教的动机:到底为什么进教?为个人利益?避免孤独?或为面子?抑或真正为答覆天主的召唤,为服务别人,而加入一个团体。甚至有时“传教救灵”的行为,也会变成自私自利的行为。 4、缺乏领洗后教友生活的培养。 5、望教期间准备不够,传统式、教条式的教理讲授,并不能培养真正对人的爱心和关怀的态度。 现象:一般教友宗教生活腐败的现象是:只顾自己与天主的来往,不顾他人的需要;宗教生活仅限于参加弥撒、念经。这也是为什么天主教国家,社会问题特别严重的原因。 B、神父间很难得有真正的友谊,常多与天主来往,但人际关系上缺乏真正的好友。 C、以下各阶层并未负起先知的使命: 1、 全教会:庇护十一明言:共产党是魔鬼,今教廷不仅未指责它,反向毛共大送秋波等现象,使非信友甚至信友迷失。 2、中国教会:本该向贫穷人宣传福音,反嫌贫爱富,欺轻怕硬,不够主持正义。教会中各阶层各团体间沟通交谈不足。有些长上也未勇于负起先知任务——该要求属下的不敢要求,不该要求的反苛求。 3、个人:神修不够深刻稳健,缺乏祈祷、克苦的精神,以致对人缺乏爱德:猜忌、不宽恕人、嫉妒他人的成功,甚至在献身者之间易散播闲言闲语、无意间搬弄是非,伤人名誉,也可能使真先知不能存在。 300 改正之道:教会内各阶层、各团体间相互的认识,并在不妨害各团体木身先知使命的原则下,团结合作,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正视社会问题,作社会的良心。 第四 组(十五人) 讨论题目:为有效实行先知使命,台湾教会应该做什么? 记 录:朱妙雪 1、在台湾,工业化、都市化二现象是最大的问题。教会是否完全了解这社会现象?了解之后持什么态度?如果教会真正要实行先知使命,就要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教会要有勇气尝试新的方法或委托一部分人去实验,之后才确定。执行先知使命者应先深入社会,参与他们的工作,发现有效可行的方法。 2、许多堂区的领导人(木堂神父)年事已高,不能适应现代先知使命的方法,有时反而阻碍先知使命的实行。如何避免霸占权威?可能以团管堂区方式做实验。 3、大众传播应是积极推行先知使命的工具。例如基督教的“宇宙光”杂志,已成为大众化的读物,我教会应在大众化的读物上加强。 4、在公共场所也应找寻先知使命的播种园地,如基督教在闹区中设宗教气氛浓厚的咖啡厅,足以吸引人去寻找信仰。天主教不够公开实行先知使命上般人都说教会“保守”。 5、积极培养训练一般教友按福音精神生活。今日教会仍注重纵的组织:在横的普遍广大的民众中教会并不显明。如果采取地方自治的方式,教会与地方自治阶层合作,多聆听民众的呼声,与他们 301 多加沟通,实行先知使命必能奏效。 6、在神职及修会团体中建立先知使命的楷模,例如:有关劳资问题,从教会中开始实行正义,拟定公道合理的合同,为社会人士示范,加上“情”——爱德与关怀,这样比宣讲更为有效,但需要大家的牺牲与合作,才会成功。 7、教会对内对外应多以交谈的态度建立人际关系上是实行先知使命的先决条件。 第四次小组讨论记录 时 开:六十六年一月廿八日 上午十时 第 二 组(十二人) 讨论题目:传扬福音的新途径和方法: 记 录:徐晓明 教会整个传教方式应注意:如何以具体的方案配合并集中全部人力、物力,探取向外传播福音的路线。 一、工人方面: 1、台湾的天主教应针对目前工六百万工人“的问题,提出具体方案,集合教区和修会人力、财 302 力,面对此问题:如以教会全体名义去对工厂方面的各种不义行为、透过大众传播途径发出呼吁。 主教团在向修会要求人才时、有着具体的困难,如何解决并协调这些困难? 2、如何具体的与工人接触并进入工人团体内: ①从国中、高中、和大学生身上着手、灌输给他们天主教的社会观,虽然他们长大后思想会改变,但多少总会留下些痕迹。 ②管理工人宿舍、举办康乐活动,伺机给予天主教的精神和观念。 ③印发小传单和小册子、进行宣讲工作。 ④为工人服务的传教士、应拥有和他们相同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能找到适合他们的传播福音的方法。 二、学校方面: 天主教学校合办的问题。 三、堂区方面: 1、成立“成人教义班”,加强成人教友的信仰意识,成为宣扬福音工作的酵母。 2、举办定期的祈祷会,其内容为:祈祷、读圣经、唱歌、及决定两周内的生活方向(如果每月开会两次)。在下次开会时也讨论如何实行此种定向。 3、关于初中生:可在每月的某一星期六学办一次聚会,由小组——约四人,每人负责一项活动 303 (游戏、道理、礼仪—弥撒)。星期六晚间有康乐活动。翌日——主日,可参与道理班和一个适合于他们的弥撒。试办至今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希望藉此中学的牧灵活动会对高中的牧灵活动有所助益。 第 一 组 讨论题目:面对今日中国社会传扬福音的三原则: 记 录:张分瑾 1语言文辞真正中国化,不仅翻译外文,且要表达出中国人的态度,让人耳闻目见,即明白其真义。 2、先对中国固有文化、观念等怀有宽容的态度,寻得共同点作为交谈的基础,然后加以提升净化。 3、 教会内人士该多研究中国古籍、思想,认识佛教、道教的精髓,再与天主教义比较。这三原则具体地应用: 1、内在——超越: 内在是一切均在和谐的整体内,超越是除了有限的受造物外,还有另一更大的奥迹。以中国人来看,其意义相同,却有两个角度。但往往未了解对方,便妄加批评。所以先该学习“静”的工夫、“聆听”的艺术、进而懂得对方,始能彼此沟通。 2、孔子——耶稣(仁——爱)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可见他是真人。要求道。儒家最高且最终的标准是仁,注重人际 304 为非基督徒:可将基督、孔子、老子等互相比较。 为基督徒:不可将基督与孔子相比。但古经的梅瑟可与孔子比较:他颁给以色列生活规范,综合以往宗教生活。也可将孔子与新经中的保禄相比:保禄影响教会深远,使基督化生活具体化。 3、 知行合一——信行合一 信德与知识并不对立,在信仰生活中仍需知识。在西方希腊潮流下,着重真理,忽略行为。为中国人,如何实行、在具体生活有何佗用等,非常注重,但仍要加上‘知”的幅度,才较平衡完整。 第 四 组(十三人) 讨论题目:从家庭着手在牧灵上具体实行先知使命。 记 录:朱妙雪 1、在堂区组织小组,负责管理辅导学生,否则教堂开放为学生自习场所,无人管理则无效。 2、不仅开放教堂场地或予以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引起社会人士注意家庭问题的严重性,与政府的计划配合,进入社会中。 3、要有整体观:教会不要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做局部工作,而要看整个社会的需要。这就必须深入社会或家庭中,才能真正了解,所以拜访家庭的工作很是重要。 4、鼓励教友,尤其中年妇女,贡献馀暇的时间组织善会或主办活动,在活动中带有先知性之使命,不以赚钱为目的。 305 5、今日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已降低,甚至有儿女骑在父母头上的现象,其原因何在?,据社会学家的分析有下列几个原因①西方思想的影响;②子女教育提高,父母有自卑感;③中国社会正在转变。是否我们仍留恋古代那种孝道的表现而感到悲观?值得检讨。 6、对父母的再教育很重要。已经有人创设妈妈教室,也需要有爸爸教室,旧式的家庭也有值得改善之处,要适应时代建立现代化的家庭。牧灵工作人员要多了解社会的需要,尊重他人,以友爱的态度提出建议,共同建设社会。 第 五 组(十二人) 记 录:黄铃玉 一、建议主教团与修会合作,设立委员会,或在已有的社会发展委员会内,深入研究政府法律,使成为政府与教会的桥梁,避免在传教工作上与法律冲突。 二、教会缺少一套科学系统化的组织与管理,不会利用原有的人力、财力。如何加以利用: 1、可联合教文中之法律专家,成立一小组,在加工区或其他需要的机构中,设立服务中心,替工人们讲话,工人自身受不公平待遇,常不敢出声。或在监狱内设辅导中心,辅导罪犯。 2、联合教友记者,买下一份报纸,共同经营,或由台湾七个教区合办一周刊,让天主教的心声能遍及各阶层人士。 3、在教会内设立社会工作研究所,或在神学院、牧灵中心加增社会课程,使神父修女有机会学习,以便能应付当前复杂的社会。 306 6、教会内的组织或讲习会,最好邀请政府人员,大学教授,或专家们加入组织或演讲,因为教会内人士的知识较为狭窄。 7、社区发展与传播福音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传教人员该有此一观念,打破传统看法。 三、教会内个人主义太浓,对教外的宣传常以个人名义,非以天主教会名义。该学习基督教的精神,任何基督教刊物,均以基督教名义出面。在社会上,我们很少听到“天主教会”说话,今天的社会该以天主教团体面对其他团体。 四、教会对内的影响力有多大?!教会对外的影响力又有多大?实在该更深的反省及了解。 本届研习会共有五次综合讨论,今将首两次的记录公布于后。 时 间:民国六十六年元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时十五分 主 席:房志荣神父 记 录:朱妙雪修女 讨论过程:一、各小组秘书报告小组讨论结果。二、讨论内容: 1、主讲人发表感想 黄俊杰神父 一位社会学家只是调查研究社会情况,发掘问题,提供资料而已,并不解决问题,现在我站在传教士的立场说说我个人的感想。我们有责任保存与发扬我国固有的家庭美德。如何实行?原则不变,方法值得考虑,必须以现代人能接受的方法去推行。例如代沟问题,年长一辈的与年青一代的都要彼此学习,适合时代的潮流。长辈不能以过去的方式要求晚辈服从,晚辈也要尊重传统中所保留的优黯。我们的责任是要找出适合现代人的心理的方法,来发扬中国固有的美德。 2、钟桂男先生 在公共讨论时未发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私人谈话中谈及。谁在做决定?整个社会由谁在左右着?人在经济、文化、政治、心理的影响下生活着,所牵涉的问题很是复杂,究竟是谁在决定这一切,影响一切?我们信徒不能只站在教会的立场观望,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教会有责任打入社会结构中,发生影响,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 问:如何打入社会去影响他人? 答: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参与政治活动,加入工商企业的行列,在社会中争取地位。信徒在社会中直接影响很大,因为他们在是士、农、工、商各阶层中接触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信友的使命感,以信友身份在社会上发扬福一 精神,能对社会大有影响。 308 问:请教箫牧师的高见。 答:以往长老教会比较注重神学知识,而忽略生活与信仰的连系。最近已注意到信徒在工作岗位上的见证,信徒以忠于职守,服务社会来影响世界。在日本教徒比率只占全人口之百分之一弱,但对国家政策的决定和改变,信徒有很大的影响力。基督徒透过政治舆论的功能,把福音精神带入社会各阶层中。信徒不是为被关在教堂里,只行祭礼,做动心教徒,而更应该被差遣到世界上去影响世界,做活的见证。 结论:社会型态是靠每一个人的抉择而存在。社会型态靠大多数人的抉择,社会型态也一罪专家的决策。所以每一个基督徒负有使命改造社会,基督徒在社会上各阶层中,各种人材都有,只要每人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能把福音精神带进社会中。 第二次综合讨论 时 间:民国六十一八年一月廿六日上午十时十五分 主持人:箫清芬牧师。记录:高征财修士 讨论题目:民间宗教对社会问题的答覆。 讨论内容: 1、问:台湾民间宗教所敬奉老是属神或属鬼? 答:很难正确答覆。就连他们民间宗教间亦难给予正确答覆,若要有答覆,则只有基督教人士才 309 能给以分析及确定。 2、问:在这复杂的民间宗教状况下,如何传播福音? 答:(1)当他们有困难,而在他们的宗教立场上无法解决时,就会找上我们,我们可利用此机会给予一个妥当的答覆。 (2)先建立私人的亲密关系,进而给予教导,时机一到则给予一一肓行的见证。公开宣讲是困难的。 (3)传播福音以初高中程度者为对象较好。因为他们着重理性,且知识水准比一般乡民为高,在理性方面着手则能使他们易于接受福音。 (4)不必直截了当说他们的宗教是错误的。尤其对有宗教信仰者,就以他们现有的对宗教追求心,作为传播福音之出发点。 (5)多为他们解决有关现代化及传统宗教之间的冲突。例如指正他们一般生活上双重人格的困扰。 3、问:民间宗教在复杂中亦有其基础。梵二及其他会议皆强调,在和他们接触中要注意其文化背景及因素。但在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协调的问题上,有些基督教派有排斥中国文化的现象,这如何解释? 答:因为我们没有教廷的传统,故无法作统一性的同答。但我个人是和梵二思想相同,即走向本位化的神学,并多研究民间宗教生活,多体验民间宗教对善恶的了解等。我教导学生也是如此。 4、问:中国人所敬拜的多为人变成的神,是否台湾也是这样? 310 答:似乎除了天公之外,其他皆为人变成的神。民间宗教相信人死后仍有力量存在,进而演变成神。也有些神是职位性的,与人有同样的职位,神也可互调职位或免职。 5、问:有些民间宗教把基督合并为他们的神,我们如何解释他们对教会的反感? 答:开始时,基督教以惟一神为主要信念,而排斥其他宗教,这态度不适合于对宗教含有包容精神的中国社会。而且教会本身常先否定他人,再肯定自己。我们应先肯定自己,再指正别人才好。所以我们的态度要改变,不可排斥他人的宗教。 6、问:民间宗教大多是为了安全而作出的买卖式的行为,缺少位际关系。基督徒却有此关系。请问我们传播福音时,如何把握此热? 答:(1)所问果是事实。 (2)但要反省———我们自身是否真有这神人来往的位际经验。 (3)事实上,民间宗教也有位际关系,但不明显。如求福为第一步,第二步则有悔罪、普渡方式来接近神,而开始神人之间的来往。 (4)由民间宗教的求福观念可知,幸福是由外而来的效果,我们可把握这点,作为出发点。 7、问:民间宗教有其活动模式。天主教教义及福音传播,也用记号,如玫瑰经、弥撒、朝圣等。基督教则有聚会。对这宗教的标记及装饰,有何意见? 答:(1)一般说来,天主教较重感情,而基督教重理性。但语言的传达才是主要的表现方法。 (2)各种装饰及标记,确实有助于宗教行动。 (3)标记也可成为神的气氛及存在的象征。 311 (4)注意不可把标记偶像化。 (5) 注意标记、装饰之合乎国情民情。 8、问:若信仰以理性为标准,则排除了不懂的人,太强调理性,则忽略了宗教的经验,没有宗教经验,就没有使宗教与生活配合,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答:(1)由理性到信仰,或由信仰到理性,两个方向皆可。 (2)教会应放弃高高在上的态度。 (3)要使中国基督化而非使基督中国化。 9、两个建议:(会员发言) (1)民间的宗教力且里甚大,不可忽视。 (2)要多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尊重他们,不可随意批评或攻击。 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