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5号

哀祷与感恩圣咏


(咏四二~四三;五一;三四;一O七;一二四)
房志荣
一、咏四二~四三:抚今追昔,寄望将来(个人哀祷
甲、结 
这两首圣咏应合成一首,是无可置疑的,最好的证据就是在四二6 12及四三重复著同样的叠句。此外咏四三没有标题,四二、四三有相同的主题及说法(如四二4、10、11与四三2)等都是明证。本圣咏能分为以下三段:
1、过去的幸福日子(四二2~6)
2、今日的不幸(四二7~12)
3、为明日的祈祷和希望(四三1~5)
+1+
本圣咏的一般节奏是哀歌类的(qiuâ),即前句有三个重音,后句有两个重音,以表示哀伤者气的不足。
这首圣咏的文学类型虽是个人的哀祷,但因祈祷者的特殊情况,使本圣咏也染上朝圣之歌及熙雍之歌的色彩。这首诗歌的另一特色是它不断运用自我反问的说法,这在其他圣咏中是难得一见的(见咏一O三1;一O四1)。
四二7似乎指出本诗歌写作的地点:作者是一个放逐在外,远离耶路撒冷、远离圣地的人。写作地点究竟何在?根据四二7 、8来推测,好像是约旦河的源流一带,即Banyos,此处约旦河的源流形成许多瀑布。由圣咏内容推知其写作地点还有另外一首圣咏,即咏一三七。
本圣咏的写作年代应在放逐之前,进一步确定其年代则不可能。
乙、择要诠释
四二2:「牝鹿渴慕溪水」的意义不是一只母鹿渴望著一道离自己很远的水泉,而是指河水乾涸后站在河床(Wadi)中的鹿,一筹莫展。这一图像十分古老,迦南古文学已采用过。对生活的天主的想望很自然地与口渴的概念相连,因为圣咏作者觉得他的生命直接有赖于天主(咏四二9;八四3)。
四二3:表达渴望天主的方式是渴望在圣殿中、在礼仪中见雅威的面。即应译为:「我何时能进去瞻仰天主的面容?」动词bo(进去)是一术语,指谓以天主子民的身份隆重地进入游行的行列(参阅咏一 一八19),去见天主的面(依一12)。在全部旧约中,天主的面容指谓盟约尚有效,天主
+2+
子民的团体尚稳享救恩(咏四六2~4;四八4~6;七六3~5等)一旦盟约破裂,天主也就离去(参阅欧五6;则十18 19)。
四二4:圣咏作者本人的信仰问题,在外邦人所问的那个基本问题里表露无馀:「你的天主在那里?」(参阅咏七九10;一一五2;岳二17)。信者的不幸常会引起反感,使不信的人要问天主存在与否,天主有效与否,而信者必须设法自卫。
四二5:正像旧约各处一样,是传统支持著人民的信仰和希望,是记忆在人的不幸中支持著他个人的信仰和希望(参阅咏廿二10~12;七一6;七七6等。关于此点请参阅 B.S.Childs, Memory and Tradition in Israel, London SCM Press 1962)。本节最值得注意的是,它肯定了在礼仪中对天主的亲身经验,是多么的亲切有力。
四二6b: 「还要」两字用在赞美天主上,指明目前圣咏作者的情况十分悲哀,没有任何永生的希望。
四二8:这里所说的双重瀑布大约指约旦河的许多湍流。不过用上「深渊」两字(tehôm),还另有所指,即宇宙当初所有的洪水,那天上的水(创一6~7;七11)及天下的水(则廿六19),目前的灾祸教人想起原始的大水。
四二9:本节打破一般节奏,该是作者故意的更动,因为这里有全祈祷的核心:作者求天主还给他所企盼的恩宠慈爱(hesed)。
四三1:本节的三个动词说出所祈求的事及其次序:1.为之伸冤(šapat);2.为之起诉(rîd);3.加以救拔(pâlat)。作者所要求的是宗教的正义,这里首先应该来干预的是雅威自己。话中暗示
+3+
作者自身的清白,但并不过分,像其他一些圣咏所说的那样(如咏十七;廿六)。作者要求伸张正义是根据盟约,自视为雅威的同伴,期望许诺的实现。
四三3:这里所说的真理(`emet)是指雅威的作证及判词,使被告获得释放(参阅耶四二5;则十八8)。这一有利判词的结果是使祈求者得以进入圣殿(由本节看来,本圣咏作者又好像不是放逐在外或坐监的人,而更是受诬罔而被弃绝的人)。
四三4:语气应与上节相连:「好让我走向天主的祭坛,走近我最喜悦的天主面前,上帝、我的上帝啊!我要弹琴歌颂你」。
丙、神 
本圣咏(与咏五一)是个人哀祷中最富创造性的作品。文中有严格的辩证法及抒情的进展穿插著运用,作者的希望就在这两种写法下稳健地向前迈进,由第一诗节到第二诗节,然后再到第三诗节。
主题结构的三阶段:失去的幸福——目前的困苦——回到熙雍的确切信心,其实就是基督徒希望的同一格式:失去的乐园——放逐远方——重获救赎。同样,四三1用来描写敌人的词句——狡猾而邪恶——正适用于基督徒生活在现世的实况:他们无法被人了解,因为他们的境况是特殊的、是似非而是的:一方面他们已进入了得救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仍然活在这个古老的、已受判决的世界。
教会在礼仪中接近基督及衪的唯一的、有决定性的祭祀时,知道本圣咏作者在放逐时期所描写的那充满希望的状况(咏四三),在目前业已实现。当然教会仍然生活在希望中,但那已是进一步的希
+4+
望,即保禄所说的「完全自由」:「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一切被造的都在痛苦中呻吟,好像经历生产的阵痛。不只被造的是这样,我们这些得到天主所赐的初熟果子,就是有了圣神的人,也在心中叹息,等侯天主收养我们作他的儿子,使我们得到完全的自由」(罗八22~23)。
二、咏五一:一首有代表性的个人哀祷——忏悔圣咏
甲、结 
标  题(12节)
小  引(34节:呼喊,求救)
主  体(5~19节):
1.认罪:(5~7:不幸的描写)直陈法(indicative)。
2.求赦:(8~11:祈求援助):祈使法(imperative)。
3.求赐永恒的恩宠(12~14):祈使法。
4.谢恩及许愿(15~19):半过去式的直陈法。
增  补(晚期重读时加入):为熙雍的不幸代祷(20 21)。
写作的年代:1 、2两节的标题使本圣咏与撒下十二发生关系,好像有相当的理由,例如撒下十二
+5+
9 、13就和咏五一6所说的相投合。不过事实上,这只证明加入标题的人是如此懂法,并不足以证明是达味作了这首圣咏。为更正确推测本圣咏写作的年代,可由两点来看:①12~14节所求的「纯洁的心」及「顺服的精神」与耶廿四7;卅一33;卅二39及则卅六25~27非常接近;②18、19节关于祭祀所给的相对价值的判断又与亚五22;依一11;米六8;耶六20十分接近。因此能结论说:本圣咏的写作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八百年。
至于后加的20、21两节暗示对耶路撒冷城垣重建的希望;这一希望似乎是在乃赫米亚的重建工作上才得实现,那将是公元前四四五年前后的事。
乙、择要诠释
3a节的话是采自出卅四6(雅威典)天主关于自己的描写:「雅威,雅威,慈悲宽仁的天主,缓于发怒,富于慈爱忠诚……」。「按照」天主的仁慈(hesed),「依照」衪丰富的慈爱,就是指出谷纪中天主关于自己所说的。
3b、4:这里有三个关于罪的说法:叛逆(Peša,),恶意(`awôn),及软弱或错误(hattâ`t)。相对的也有三种关于宽恕的说法:免除债务的「豁免」(参阅出卅二32;户五23),洗涤衣物的「洗净」(参阅出十九10 、14,耶二22),及身体不洁或疾病的「清除」(参阅肋十三6、34)。
5:「认清」在此有知道及承认的双重意义,所指是经验上的认知,半过去式指常存的行动。
6:标题的书写人自然认为本节暗示撒下十二13,但事实上是一种公用的文学类型,即在宗教性
+6+
的诉讼中常以这种认错为收尾,最清楚的例子是苏七19、20,厄上十7……「我作了你视为恶的事」,这是关于罪的第四种说法:是雅威所不喜欢的。
7:这里是指原罪而说吗?至少说到了旧约里一个常出现的思想,即人在他的一生岁月中常是罪人(创八21;约十四4;十五14、15;廿五4;咏一四三2)。大部分的教父及一部分近代诠释学家认为这里也肯定了原罪的存在。但在旧约圣经里,由创二~三 至德廿五33及智二23、24,从没有明白言及原罪,因此这里也没有理由视为例外,而更好将之视为旧约的一种普遍看法:罪恶普遍的存在,并影响著每个人的生活(「在罪恶中怀孕」并不指交媾生子是有罪的)。
8:本节两句话之间似有某种连系,内心的诚实及内心的智慧在承认己罪上都有其作用(参阅耶十七9)。
9:牛膝草——长在墙缝中——是用以洒血的(肋十四4 、6;户十九6),或是巴斯卦羔羊之血(出十二22),或是盟约之血(出廿四8,参阅希九19的解释)。
10:「听见」快慰和喜乐,是指在洗净之后听到得赦的神谕,许他进入圣殿。「你所粉碎的骨骼「(参阅咏六3;四二10、11;卅二3)是指全身,当时视病痛为罪恶的后果。
11:这是宽恕的另一面:罪恶的被拭去。求雅威掩面不看就是求衪宽恕的意思,并不意味罪恶存留,只是不归咎的神学(路得派曾一度有此解释)。可与咏十三2;卅8相比。
12:这是宽恕的积极的一面。「再造」的造就是创世纪里所说的创造(bâra`)(参阅耶廿四7;卅一33;卅二39,则卅六25~27)。在撒上十9、10也说天主在撒乌耳为王时曾给他「另一颗心」及「厄罗亨的精神」,这神控制住他(参阅撒上十六13、14关于达味的同样清形)。
+7+
「使我重获坚固的精神」指谓给我一个新的精神,好像第一次获得一样,只有这精神能使人忠信到底。现代中文译本因此将此句译为「求你赐给我一个又新又忠诚的灵」。这一祈求已指向末世时期或默西亚时代的恩赐(见上段耶及则的经句),因此是本圣咏最具创造性的面貌之一。
13:这里是求恒心之恩。「不被抛弃」在旧约中含有教会或团体的幅度,正如上文所说的快慰与喜乐是指听到神谕后可以进入圣殿与大家一同庆祝而言。
14:慷慨(或服从)的精神清楚明白地与耶及则所说的新心及新精神有关(参阅咏一四三10)。在这几节里所说的「心」和「神」为旧约的心理学来说,并不是同义字。希伯来文的「神」(rũah)是天主所赐的一种力量,用来支持人的心(leb),使它活跃。人心是使天主的神内在化的地方。
15:关于作证的许诺。谁亲身体验过天主的慈爱,会成为这一慈爱的优先证人,特别是在罪人面前(参阅咏廿二23)。
16:所谓的「血债」不是指死刑,因为本圣咏从未提及这类的判决,而是指一种疾病在威胁著祈祷者的生命(见10节)。所以血债是指死亡,这也见于其他多处(咏卅10;约十六18;箴一18;十二16)。在旧约中早死往往被视为天主的处罚(咏六5;十三4,廿二21,卅10……)。16b的「慈爱」原文是正义,但应作「慈爱的表现」来讲(好像天主在显露衪的伟业时那样,如米六5)。
17:日课经开始所习念的一句。
18、19:本圣咏的文学类型要求祈祷者许诺奉献一个牺牲(参阅咏五四8等)。作者在此献上他破碎的心来代替祭献。这能有好几个解释:是因了先知们抗议那些没有内容的祭献礼仪,是因为在放逐时根本不能献祭,是要藉此对立指出最重要的是一颗忏悔的心。不少诠释家喜爱第二种解释(放逐时
+8+
无法祭献),但这解释有其困难,因为本圣咏其他多处更易解释为在圣殿中所作的祈祷。既然如此,最好的解释是,在此,圣咏作者所要强调的是,他的心、他自己是真实的祭献,这种祭献天主绝不能加以拒绝(参阅咏卅四19;依五七15 六一1)。
20、21:大约是乃赫米亚时代所附加的两节,用以表达对于复兴圣殿敬礼的渴望,渴望将有一日要按照先知所宣讲的,给天主献上衪所喜悦的祭品(参阅咏一O二14;一四七2;耶卅一38;依廿六1;卅三20;六二6)。
丙、神 
有三首圣咏与本圣咏很接近,就是咏六;卅八;四O。所不同的是,在这三首圣咏中敌人的主题与罪恶的主题同时存在(如六8 11;卅八12、13 17 20~23),而在咏五一中,罪恶占了敌人的位置。这一转变带来下列一连串的转变:不幸的、或灾祸的描写变成了自认己过(表示过失成了祈祷者最大的不幸),不再祈求援助,而祈求罪的宽恕,不再求消灭敌人,而祈求永久回到天主的恩宠中,不再许下谢恩的誓愿,而许诺下要在其他的罪人前作证,并为他们求情。
本圣咏还有其他的一些神学主题:关于罪恶的意识,认罪的意义,忏悔的来源:天主,罪赦是至高的恩宠,罪赦的消极与积极价值。这些主题都来自本圣咏的一个中心灵感,即人的真实灾祸是罪恶。
本圣咏毫无异议地是一首个人哀祷,但其精深的程度达到了每个人的生活情况,因此教会用之于
+9+
礼仪中,而使之成为集体哀祷。在此集体祈祷中个人并不消失,也不放弃他的责任,却在教会的气氛内加深了自已的责任感。
三、咏卅四:个人感恩及智慧的教训
甲、结 
小  引  (2~4节):以赞美诗的形式申言自己要歌颂上主,并请会众与他一同来歌颂。
主  体:(感觉部分5~11十23?):中心思想是天主的报应,尤其是由第9节开始。
训诲部分(12~23节):
1.邀请(12)
2.说明酬报为何(13)。
3.获得酬报的方法(14 15)。
4.雅威对义人及恶人的待遇不同(16 17)。
5. 继续发挥上主对待义人的态度(18~21)。
6. 及衪对待恶人的态度(22)。
7. 再说义人的酬报(23:大约应在6节后面)。
+10+
本圣咏是字母圣咏之一(其他尚有咏九~十;廿五;卅七;一一一;一一九;一四九)。这样按照字母的次序来写诗是一个很古老的文学手法,在迦南时代即已存在,其目的是帮助人记忆。当然,每一行(或每一段)诗须顺序由一个相称的字母开始,会给作者制造困扰,因此所有的字母圣咏多少都有些不自然。但哀歌一书的成就却告诉我们这种写法也能产生很好的艺术作品。本圣咏缺少以Wau为首的一句诗,一般学者认为第23节应移到6节之后,而冠以Wau字,其意义是「因为」。这样不但补足了廿二个字母的整数,并且23在6之后,意义也十分投合。
写作年代:无法完全确定,但由以下的事实可知本圣咏是放逐以后的作品:①字母圣咏好似全部来自公元前第六世纪(亦即哀歌写作的时代);②本圣咏的后部所反映的关于酬报的智慧道理,只在放逐以后才清楚的形成;③在以色列人民内这样断然的分「信者」及「恶人」两种人,大致说来,也是放逐以后的事。
乙、择要诠释
1:使人怀疑此节标题准确性的主要理由是,在此加特王阿基士与阿彼默肋客混为一谈(事见撒上廿一11~15)。
3:「愿谦卑的人听到而欢乐」。「谦卑的人」即「雅威的贫穷人」,这在五个不同的希伯来字眼下,出现于圣咏集三十次左右。这些人是谁?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者们会相信,那是放逐回国后,在以民中渐渐形成的一个宗教和政治党派,严格而排外,因此不见容于其他比较和缓的同胞。但
+11+
这种假设今日已被放弃。「雅威的穷人」事实上是一种精神运动,其基础是以色列很古老的社会及宗教传统,那就是穷人、特别是受压迫的穷人,是雅威的「门人」,按照神律特别受到雅威的保护,他们随时可用投奔圣殿避难的权利要求君王及首领的保护,因为他们所依恃的是保护弱小者的雅威的名。(参阅依十四32)。由这样一个宗教传统出发(盟约法典出廿22~廿三是开始),在以色列便发展成一种贫穷人的神修,这种神修比旧约的另一传统——以富贵为天主的祝福,更接近新约关于贫穷的神学。「雅威的穷人」多次自称为义人(咏10;卅一19;卅四18等等),因此他知道自己会受雅威的欢迎(咏十五),反之,「恶人」绝得不到天主的接受(咏五5)。
由以上所述看来,「贫穷」既不是一个政党,也不是一群宗教人士、因了他们的德操所铸成的一种神修典型。「贫穷的人」是一个普遍的称呼,泛指一切穷苦、软弱、受压迫的人,但他们知道呼求雅威给弱小者所许诺的保护。引伸开来说,也指那些不依靠任何人间的方法以获得救恩的人。不同类型的「贫穷人」可在不同的圣咏中出现(咏四O18;七O6;八六1;一O二21)。
5节:「寻求上主」多次是一个术语,即指谓到圣殿去祈祷:亚五5 6;编上廿一30;编下一5。
6节:「喜形于色」原文是「发光」,指谓一人受到款待而容光焕发(参阅依一O5),反之,「面有愧色」指人受到拒绝时的表情(咏七O 3。七—24;八三18;约六20)。
8节:雅威的使者,给人带来救恩,是以色列的一个很老的传统(创卅二1 2;出十四19等)。
9节:这句话能有两种懂法,或指作者已体验过的救恩,而请别人也加以体味,或指他目前要使听众有一种新的体验,即在看他、听他感恩时,会体味到雅威是多么好。但根据下一句所说的「投奔他的必获真福永欢」,第一个懂法可能性更大。
+12+
10节:「圣民」是指热心的以色列人,此处是旧约中唯一确指个人的地方(另一个可能的地方是咏十六3)。其他的地方「圣民」是指天廷,或整个的天主选民(如申卅三3)。
12节:由此节起本圣咏开始其智慧训导部分,此后已不属礼仪的情节。用「孩子们」(原文「儿子们」)来邀请是智慧文学的一贯做法(箴二1;三1,五7;七24)。下一句将智慧的教导说成「敬畏上主」是标准的以色列人思想,因为其他东方智慧,特别是埃及智者教给人的,是一个完美的「生活艺术」。这一种艺术为以色列来说,就是敬畏上主。
14、15节:敬畏上主的具体表现首先是管制口舌(参阅箴四24;十三3;德廿八13……;玛十二36,伯前三10);谁在言语上持守正义,实行爱德,已足够表示他离上主很近。其次敬畏上主就是皈依(sûr),停止作恶,转而行善(参阅亚五15;米六8等)。最后,敬畏上主在于寻求和平。这一切是标准犹太「义人」的特徵,他知道如何按照盟约生活。
19节:这里所说与咏五一19的说法很接近,「破碎的心」是「雅威的穷人」的特徵之一。
20、21节:这两节及上面的19节为分辨本圣咏的「报应道理」十分重要,这道理在此已表达的相当深刻:义人像任何人一样,要受考验,并且多次比别人受的更多,但义人的骨骼不会被敌人所折断,上主要加以保全。可见这里所等待的幸福已不限于今世的享受 虽然也是上主赐给衪的好友的。若十九的将「连一根骨头也不容许折断」这句话用在基督身上,正像在吃巴斯卦羔羊时不容许折断羊的骨头一样(出十二46),那应该是一个很早的预象。
22节:恶人的毁灭不是天主的作为,而是恶人作恶的自食其果。
+13+
丙、神 
本篇圣咏全在讲论报应问题,但重点不在讲道理,而在分享经验,那是一个宗教经验,充满了作者的心灵,使他不得不说出。当他将这生命中对天主的体会加深领悟时,他便使这经验成了为大家都有用的讯息。这讯息不是一个生活小康、虔诚信主的人所说的「热心话」,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报应神学:真实的喜乐不来自即刻的、可捉摸的酬报,而来自一个深刻的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与天主救主契合无间。本圣咏毫未谈及天主的正义问题(参阅约伯书及咏七三),却充满了一个刚体验到救恩的人的信心。「敬畏上主」是圣咏中屡次提及的,这一词句的含义是:承认上主是救主,因为衪实在如此;承认之外,还要按此信念去生活。
四、咏一O七:富教会意识的个人感恩
甲、结 
小  引(1~3节):请人感谢上主。
主  题:
1. 旅行者的感恩(4~7、8~9节);
2. 坐监者的感恩(10~14、15~16);
3. 患病者的感恩(17~20、21~22);
4. 航海者的感恩(23~30、31~32);
5. 脱险者向历史主宰、人类救主雅威的颂赞……集体的(33~35节),个人的(36~43节)。
前四部分个别的感恩有著同样的结构,即:
a 危险或灾祸的描写;
b 呼求天主帮助;
c 雅威的干预;
d 请每种得救的人感谢主恩。
其中b及d每次都一样,形成6 8 、13 15、19 21,及29 31的叠句。
写作年代:10~16节关于囚犯所说,好像是指由放逐之地的归来(参阅依四二10……四九10……五一9 10);特别是第16节几乎逐字采自依四五2。放逐归来是第二次的出谷,这是因了某些囚犯得到自由而前来感恩时所联想起来的。4~9节则使人想起第一次的出谷,即出离埃及,那是因了一批旅行者安抵故乡而前来感恩时所联想起来的。由这两段看来,全篇圣咏都是放逐后的作品,有赖于第二依撒意亚及其所爱用的「出谷」预象。但有些诠释家认为有另一种可能,即1~3节是放逐后的增补,其馀部分别是一首较古老的圣咏,增补的意向是将原为个人感恩的这篇圣咏,应用在以色列身
+15+
上,将以民视为旅行者,坐监者,患病者,航海者。
乙、择要诠释
1~3节:被邀请来赞美天主的,是未来要得救恩的众人,这样圣咏中所指的出谷事迹,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庆祝,而还被视为得救者的榜样及典型。1节的叠句是圣经多处使用的(咏一O六1;一一八1;二一六;编下四13)。3b的东西南北正好与圣咏中的四种人拍合。
4~9节:这一段最初的意义是指旷野中商队的领导者而发,在他们完成一次危险的旅程后,他们前来谢恩。8节的「仁慈」是hesed,在此是指对盟约的忠信,或一种忠信的仁爱。
10~16节:坐监在旧约中有三种可能的上下文:(a)将一些为非作歹的人拘禁起来,以等待天主的神谕,这神谕将决定他的命运(参阅肋廿四12;户十五34);(b)将在作战时期将一些卖国贼或其他犯人囚禁,以待处决(耶卅八);(c)所谓坐监就是被放逐国外(参阅依四五2)。此处不知是那一种上下文,第三种好似比较合适。
17~22节:这里所说的疾病明明地与罪恶连在一起,说得更清楚一点,所谓的疾病无非是罪人因良心的不安及焦虑所造成的(参阅咏卅二3……卅八3……卅九9 12)。20节的「主发言」是指救恩的神谕,使他们恢复健康。
23~32节:这段关于航海者的得救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理由不外是这种风险新鲜而有趣。以色列民族关于航海的经验非常贫乏,他们的土地虽然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却没有一处良港。他们的历史
+16+
上虽会数度发展海运,但不在地中海岸,却在南端的红海岸口(参阅列上九26,十22,廿二49)。本段所描写的那些航海者或者是来自厄拉特的商人,或者是给泰尔或比布洛斯的腓尼基人服役的水手(参阅纳一4……)。
33~43节:这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有赞美诗的特徵,在此,对天主的赞颂扩展至宇宙历史的幅度。本段中的许多说法是与第二依撒意亚及约伯书平行的(33:依五O 2;35:依四一18cd;40a:约十二21a;40b:约十二24b;约五16b;42b:依六三7)。43节是两句智慧性质的规劝语,将本段所说作了一个连系。
丙、神 
在目前的形式下,本圣咏最令人注意的,是一首个人感恩的圣咏着上了教会幅度。因此,圣咏中的天主照顾个人的许多细小节目,都被说成了天主对选民及对宇宙的干预。这教会幅度表达在1~3及33~43节中,可能是晚期的增补,神学意义的加深全在这增补部分中。至于当中的四种感恩是一些文学佳作,有着真诚的神修内容,但无多大神学的深度,因为只是一些转忧为喜的人向天主救主所表达的一些诚恳的谢意。
五、咏一二四:一首集体感恩的圣咏
+17+
 
 
甲、结 
1. 邀请以色列赞美天主(1b节);
2. 回忆所经历的危险(2~5节);
3. 以感恩之情赞美上主(6 7节);
4. 结论:对天主依赖之情的普遍化(8节)。
这一结构方式也用于咏一二九、一首集体依赖的圣咏,和咏一一八、一首个人感恩的圣咏。咏一二四中所说的敌人无法限定是谁,因此可将本圣咏视为适用于各种不同情况的礼仪祈祷。
写作年代:本圣咏中没有多少暗示可以确定它写作的年代,但由文字中的阿拉美文语气来看,应该是放逐后的作品。
乙、择要诠释
1、2节:「若不是上主保佑我们」是一句虚设句,其未实现的效果在3~5节中发挥。「雅威保佑我们」是用于圣战的一种说法,以后转用到个人或集体的感恩赞颂中(参阅咏四六2……五六10;一一八6)。1b的「以色列」是指要赴雅威前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在2节中敌人的称呼是「世人」(亚当)。
+18+
3~5节:说出雅威如果舍弃的话,能有的不祥效果,这都是圣咏集用以指谓敌人的典型图像表达:野兽的吞食,山洪的暴发(乾河的突然涨水),海浪的淹没,及以下两节所说的猎人的罗网。
6、7节:「赞美上主!」是圣咏集中多次出现的邀请,特别是在光荣颂中(如咏廿八6;卅一22;四一14;八九53;一O六48)。罗网的扯破说出雅威的救援行动,因为原文不说「我们挣脱了罗网」,而说「我们犹如小鸟由猎人的网中逃出,网被扯破了,我们得以逃脱」(参阅咏十一1)。
8节:雅威的名与衪的大能相连:谁呼喊雅威的名,并为衪所听到,一定会得到衪的保护(参阅咏廿2;箴十八10)。在人依赖上主的上下文中,多次称雅威为造主,因为造物主天主在众神中一定是最大的,甚至应该是唯一的真神(参阅咏廿四1;九三1;九五3……九六5。另见四七3 8;九七9)。
丙、神 
本圣咏的神学内容相当简单,正像大多数的感恩圣咏一样。以色列的唯一势力是雅威的援助,衪曾将自己的名启示给以色列。雅威是君王,是唯一的天主,衪藉着创造的能力主宰万物,也控制着以色列的敌人。敌方的权势固然有其魔鬼的因素(圣经中以原始的怪物及洪水来表达,参阅咏七九7;依九11;耶五一34;依八7;十七12;耶四七2),但制服了它们的造物主,仍在历史的过程中继续不断地主宰着他们。
+19+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