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5号

创二 、三 的救援讯息


陈德光
为能正确地了解创二、三必须注意这两章圣经跟创世纪及梅瑟五书的关系。梅瑟五书的中心是出一至十八,即关于天主拯救以色列脱离埃及的叙述。所以从救援的角度去了解创二、三是合理而必须的。
按照今天一般圣经学家的意见:雅威典的作者约生于公元前十世纪,也就是达味和撒罗满的时代。作者血脉中充满着传统对维威慈爱正义的信仰,同时又亲身体验到当代王国生活的繁荣与腐败,甚至惨遭王国分裂之痛;于是就拿起笔杆以他惯用的拟人、溯源、塑型、象征以及叙述式的手法,针对当时最热门的问题,尝试从信仰的角度寻找解答。这些解答见诸创世纪第二至十一章,所谈论的问题包括:人类从何而来?为何而活?如果天主全能全善,人为何变坏?
本文旨在探寻创二、三中的救援讯息,思想路线如下:首先用Clines的方法(注一)按创二、三最后编者的编辑次序(注二),在一连串有关人类伊始的描述中找出其一贯主题:创造——违命——救援,并加以诠释发挥,利用当代历史实况印证救援确是创二、三的主要讯息之一,然后再把创二、三在结构上做一分析,这样救援的意义就更彰显丰富了。
+21+
创造叙述的了解
雅威典(J)个别创造的描述(创二4b~25)与司祭典(P)普遍创造的描述(创一1~二4a)都被创世纪最后编者用来作为以色列民族救援历史的序幕(注三)。但司祭典创造的概念是用分开与点缀来表达,而雅威典却用「关系的塑造」来表达(注四),这些「关系」都跟乐园有关。所谓「关系的塑造」次序如下:
① 人与灰土:二7a「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人的希伯来文是`ādām; 地是ădāmâ);
② 天主与人:二7b 7c「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
③ 人与动物:二19ff 人给各种动物命名;
④ 男人与女人:二23ff 这才是我的亲骨肉……。」
由以上种种的「关系」看,人虽然是灰士所造,但与天主有同一气息,实在是万物之灵(注五),也是万物「动向」的中心与关键(注六)。人之尊贵在于天主的一口生气,人与天主的关系在于对天主的服从,这就是人幸福的关键,也就是乐园的意义(创二16 17)。以乐园来象征创世伊始,事实上是要表达一个神人无间、天人一体的和谐境界(三8暗示天主在乐园居住)。这个境界是人无功无禄白白得来的(二8 15),也是雅威典作者对天主至善与人罪况的推论结果:假如人不犯罪,人就永远处在乐园的和谐境界之中。但是在乐园里人还要工作,也得善用自由(二15~17)。值得注意的是:乐园的叙述也许是朝着「福地许诺」而构想出来的——天主给亚巴郎的许诺。
+22+
二、违命叙述的了解
 
大家都知道创三6就是扭转人类命运的一刹那,但是究竟原祖逆了什么命?为增加智慧,知道善恶有什么不对,为了解违命的性质必须先注意创三6 里原祖的真正动机。现在把有关的章节逐一讨论:
三1:蛇的诱惑。乍看之下,蛇是人类的益友;天主嫉拓人,怕人如同衪一样知道善恶。蛇识破了天主的秘密而把它泄露给人,为叫人如同天主一样的知道善恶。这是圣经作者的原意吗?不是,因为作者劈头第一节即修正了流行神话把蛇视为天主以外的恶魔的看法;他说蛇只是天主所造的野兽之一,而且是一个狡猾的撒谎者,人类的敌人。冯拉以为作者提出蛇来是为引发故事的方便,事实上邪恶在人心中,责任应由自己来负担(注七)。
二17:天主出了什么命令。「只有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哪一天你吃了,你必定要死。」雅威典作者给「获得永生」加上一个条件:不能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如果吃了,那到生命树的路就会封闭(注八)。这是申命派传承的手法:获得生命与伦理生活有关。最近的圣经学家认为雅威典作者采用盟约神学的典型格式(起码是概略的引用),当作这些一有关人类伊始事情的背景(注九);果真如此,虽然创二、三没有交代:人若不违命,天主是否让人吃生命树的果子,但从盟约神学的背景上得知这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23+
三4 5:「如同天主一样」,这不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吗?肋十九2说:「你们应该是圣的,因为我、上主你们的天主是圣的」(参阅玛五48)。但是从上下文知道这个动机的背景是对天主命令的怀疑,而非服从。
三6:女人被蛇欺骗之后开始自欺,「好吃好看」不是合法的要求吗?在这里编者故意插入「令人羡慕且能增加智慧」,目的是叫人更容易看出女人行动背后的动机:追求的不是天主的智慧,而是自己的欲望(参阅若二16)。
综合上述,在盟约神学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结论:从动机来看违命之错,就是在于不相信天主的爱,而要自己去获得生命。生命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追求生命不是错,错只在于不接受天主的计划、要自己做天主。
后果及天主的干预
三7 8:男女二人发觉赤身裸体的可耻及对天主的怕惧,都显示人与天主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遭破坏,这是最先及最「基本」的后果。
为了彻底了解违命的后果必须仔细研究三9~24中天主干预的话。前文说过:创二、三有盟约神学及申命派传承的背景,就是天主与人(亚当)立约,以彰显衪对人类的爱和实现衪要给人类生命的计划;因这约人与天主的关系是:人得到生命与否要看他是否与天主一样忠诚地守约。假如人不守约,公义的天主就出面干预人的行为,这干预由人的体会上看就是「惩罚」,但「惩罚」不是天主处置人违约的根本目的,其用意是在劝戒当代和后代的以色列子民,希望他们悔改,不再违约,如此就
+24+
可得到生命。在这个观点下我们可以看出:天主干预本质上就是救援。现在我们回到经文本身:
三9~13:本来天主与人有同一气息(二7),天主干预后所呈现于眼前的竟是一方控告、另一方辩护;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在人的「辩词」中,竟有对天主慈爱的「控告」——「是你给我作伴的那个女人……)(12)。天主的干预把人与天主间和谐关系惨遭破坏的情况彻底地揭露出来;男人与女人,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破坏也在其对答中表露了。
上述三9~13只是作者描述天主干预的引言,天主正式的干预行动在三14~24;我们可以说:在天主爱的干预之下,人由于违命而远离天主的可怜状况就愈彰明,好比太阳光线中的尘埃。
创三22给我们一个淋漓尽致的描述:「看哪,人已相似我们中的一个,知道了善恶,如今不要让他再伸手摘取生命树上的果于,吃了而活到永远。」不错,蛇的话是对的,但是既然是蛇的话,所以也就是人的厄运:现在人成了自身的「生命泉源」及「智慧泉源」,可是这两个泉源都是死水,人就在这封闭的死水中作王、作天主:活是活着,却没有生命;眼睛是睁开的,却只看到破坏了的关系。更可悲的是他还要硬着头反去面对人际之间的分裂: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管辖(三16),人兽之间是生死搏斗(三15)。因为人把自己当作天主,受造界的「动向」也就被逆转:「为了你的缘故,地成了可咒骂的」(三17)。就连人亲密的大地母亲(人由土而来)本应给人启示天主的爱(罗一18~23),如今也都给人生出荆棘和蒺藜(二19),使人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妇女生产本是天主的祝福(一28),但是也要因产痛变得黑暗无光,尤有甚者,人还要面临最大的挑战——他自己的死亡(三19),这悲剧就是人成了「如同天主」一样所带来的后果(注十)。
其次再看人被逐出乐园一节(三24),这是作者运用溯源及塑型的思
想方法,解释为何自己所面
+25+
对的社会是个充满罪恶——违抗天主命令(法律)的社会。他的答案是:人失去了乐园的「中保」,就只好处在罪恶的氛围之中了。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果性原罪」(originated original sin)(注十一)。
三、天主的救援
稍加留意的读者都会发现,在天主的干预声中已经含有丰富的救援,这便是申命纪的思想:天主如果「惩戒」人,是希望人回头改过,再次得到生命。现在要从四个角度来了解创二、三里的救援讯息:
甲、从创二、三的叙述本身来看;
乙、从创前十一章的中心讯息来看;
丙、从创二、三作者的历史实况来看;
丁、从创二、三的文学结构来看。
甲、从二、三的叙述本身来看
让我们首先看看天主给原祖做皮衣的意义(三21)。天主并没有和原祖妥协、让步:比如说免除人的欲性冲动或者取消人的自由能力;相反地天主仍然忠于人、忠于人的自由、保持人因滥用自由所造成「关系」大乱的局面,这就是天主给人做皮衣的原因。
+26+
再一次研读天主对蛇说的话(三14~15)更加强我们的信念:在天主对蛇的话中有句:「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后裔和他的后裔之间,衪的后裔要踏碎你的头颅,你要伤害他的脚跟。」这句话的意义为何,是圣经学家所争论的,争论点有二:其一、到底谁胜谁负?是女人,还是蛇?(注十二)其二、女人的后裔究竟指谁?(注十三)但即便在后裔之间的斗争中,谁胜谁负,不得而知,我们仍有理由保持乐观,因为这句话的上下文告诉我们天主与女人站在同一阵线对付「蛇」,只要人愿意和天主合作,必操胜券。
天主对女人的话(三16)更不在话下:女人怀孕生产的时候虽然痛苦,但是仍然有生产的希望,甚至亚当在被「宣判」之后仍称诱惑自己违命的妻子为厄娃——众生之母,这是作者以低沉而不显着的音调来表达亚当对造主「宣判」的由衷感谢(注十四),间接地说出了天主对厄娃的祝福仍未中断(一18)。
天主对男人判决的话也不例外:只要肯吃苦,努力工作,大地照常会出产。至于「直到你归于土中」,也只是「因为你是由土来的。」但是一句话也确实叫人心寒:是否真的生命树就是这样昙花一现,一去不返了吗?作者并没如此表示,由创三的可以知道作者对于人重返生命树的可能有乐观的信念,他并没有赞同当时流行的Gilgamesh神话,其间主角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绝大危险,所取得的「生命草」,竟被可恶的蛇吃掉,永远无法复得(注十五);相反地,他只说:「天主将亚当逐出以后,就在伊甸乐园的东面,派了『革鲁宾』和火光四射的宝剑,防守往生命树去的路。」由此可见,天主只是把人赶远了,并未绝断通往生命树去的路,只要人努力,乐园总有一天可以失而复得。
综合上述,从盟约神学的角度来看,整个创二、三实在是在表达一个有得救希望的讯息:天主把
+27+
人「放置」在乐园中(二8 15),就是为了要给他生命;这个「人」——亚当名字的本意——按照雅威典作者的塑型法,就是每一个人,就是这故事要表达的基本事实,这个「人」包括你跟我。如此,这故事隐含着「人」本质上就须超越自身,追求无限的天主生命:因蛇的诱惑女人希望「如同天主一样」的心理正说明了这一点;只可惜人用了不当的方法,把自己当作「生命的泉源」,而不遵从天主的安排。故此世界为他变得黑暗、毫无意义。但是天主仍然尊重人的自由,以爱去保存这个「关系」大乱的世界(三21),并且在斗争(三15)、忍痛(三16)及劳苦操作(三17 18)的条件下,仍然给人「蒙受祝福」的希望,其中作者强调人还有生育的能力,就是最大的明证(在这里用P典的「生育繁殖」——创一28来补充 J 典)。
乙、由创前十一的中心讯息来看
为了解创二、三的救援讯息,整个创前十一章的中心讯息也是不能忽略的。D.Clines 在创前十一章中找到了三个「主题」(注十六):
①:犯罪、宣判、缓怒、处罚;
②:罪恶虽重、恩宠却更大;
③:创造、反创造、再创造。
这三个「主题」充分显示创前十一章的中心讯息就是救援(注十七):无论人的罪过多么重大,甚至把天主对世界的计划摧毁得面目全非,天主的恩宠仍然荫庇着在断垣残壁中潦倒不堪的人;就算人在悔过之后仍再违命,天主对人、对世界仍然忠信,沦落的人所体验到的仍是一个慈爱与公义的天
+28+
主。
我们还可以把创十二1~3有关天主对亚巴郎——万民之父的祝福归入创前十一章做为结束及高峰(注十八)。如把亚当与舍特的关系连起来,再把舍特与亚巴郎的祖谱连起来,就可以发现创前十一章实在是走向雅威的祝福及盟约,而最大的祝福就是雅威自己——生命的泉源。
丙、从创二、三作者的历史实况来看
现在我们将雅威典作者的历史实况与创二、三的故事叙述作一比较,便可印证其中心讯息确是救援。达味是雅威典作者生活时代的君王,他与情妇巴特舍巴的故事(撒下十一~十二)与亚当厄娃的故事有四点相同(注十九):
①       所追求的事是禁止的(撒下十一2~4;创三6)。
②       当事人知道做错了事而且很害怕(撒下十二9 13;创三7 10)。
③       天主的判词是针对违命者及其家族(撒下十二5、13、14、10、11f、16、17b、18、19、23f)。
④       在绝望中有一个儿子被许下,他是新生的希望:达味的撒罗满及亚当的舍特(撒下十二24f ;创四25f。)这是一个祝福的许诺。
这一对比揭示出:雅威典的作者一定熟悉达味的事迹,他用创二、三的故事述说人虽违命,雅威仍给人希望。
丁、从创二、三的文学结构来看
+29+
最后,从文学结构上看,能把创二、三的中心讯息说得更详尽。
有些圣经学家按照人物与文体的转变把创二、三分作七幕景(注二十),分配如下(请同时参阅图表):
①           二4b~17:叙述体,只有天主是主角,人完全是被动的角色。
②           二18~25:叙述体,天主是主角,但人也参与,而女人与动物仍是被动的角色。
③           三1~5:对话,蛇与女人对话。
④           三6~8:有关女人与男人违命的叙述。
⑤           三9~13:对话,由天主发起,针对男人与女人。
⑥           三14~19:天主的独白,蛇、女人、男人皆处于被动及次要角色。
⑦           三22~24:叙述体,只有天主是主角,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由下表可知创二、三文学结构所呈现的思想模式有二:
㈠ 位置的移动:人由乐园之外转至乐园中央、再从乐园中央走出。
㈡ 人物关系:首先,天主是主角,衪塑造了一连串的关系次序,即天主——男人——女人——动物;其次,关系被破坏,次序被颠倒,即蛇——女人——男人——天主;最后,关系的重建,天主仍是主角,控制全局。
从上面的结构模式可以分析到有下列救援思想:
㈠ 位置移动:在古代流行的神话中,乐园的中心是被那些与人为敌的超然势力所控制,只有英雄才能冒险进去。而在创世纪中,找不到守卫的恶魔,只有人自己,只要人听命就会有生命。+30+
(二)人物关系:从人物关系来看,天主仍有最大的主权(参一、七两幕);而且虽然人把关系次序颠倒了,天主终究重建过来(五、六两幕)。
 

第七幕:三22-24只有天主是主角人完全被动
人从乐园至“土地”
第一幕:二4b-17只有天主是主角人完全被动
人从土地至乐园
 


 

第五幕:三9-13天主—男人—女人—蛇
正常人物次序重建
第六幕:三14-19天主—男人—女人—蛇
正常人物次序重建
 
第三幕:三1-5蛇——女人正常人物次序被颠倒的危机
第二幕:二18-25天主—男人—女人—动物之正常的人物次序
第四幕:三6-8蛇—女人—男人—天主
正常人物次序已被颠倒
人走在乐园之中心也是结构之中心
附注:乐园的中心在流行神话中就是一个“绝对的实有,神圣权利以及常生不死——生命。”

+31+
 
综合以上各点,创二、三的救援讯息就是:人无功无禄被「安置」在乐园里分享天主的生命,纵使人由于违命失去了住在乐园的「特权」,人仍然活在天主圣爱的荫庇之下,只要人愿意和天主合作,天主要给人生命的计划终将实现。
最后,为彻底了解创二、三的救援讯息,还要从全部圣经背景,尤其是在新经的光照下去了解;因为全部圣经既由同一圣神所写成,就该遵照同一的圣神去阅读、领悟;为能正确地探讨圣经原文的意义,必须注汪意全部圣经的内容及其统一性(启示宪章12号)。
 
  
注 一:请参阅  D.Clines,“Theme in Genesis 1—11”,CBQ,38(1967),pp483—507.
注 二:是指按照司祭典(P)的编辑神学来看创二、三有无补充或变义。
注 三: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色列民族最早的宣信中不称天主为造物主(申廿六5~9; 苏廿四),而是在西奈显现才如此称呼.对一个犹太人来说:「朝拜衪——人类之创造者、因为他是以色列的救主」比「朝拜以色列的救主、因为他是创造者」更合「逻辑」。
注 四:D.Clines,op.cit.,p.501“forging of bonds”语。
注 五:司祭典的作者以「天主肖像」来表达同一的概念。
注 六:在人身上整个受造界找到了它的目标(uni-versum)。「这个世界是为了祈祷而受造的」(Francis  de  Sales)。
+32+
注 七:G.von Rad,Genesis,(London:SCM Press), 1963,  p. 85.
注八::  R.Koch,The Riddle of Genesis,(“Theological Burning Points”,Vol Ⅰ), (Cork, Ireland:Mercier Press),1968, pp. 47~50.
注 九:R.Koch, op.cit. p. 50.概要如下:出十九至廿四以及申命纪有关颁布约书的记述,与创二、三在内容及用字上相连结;盟约之主与以色列子民的关系很像雅威跟原祖的关系,在申卅4~5有:上主你的天主也要从那里「召回」,将你从那里「领回」的说法;申三20有:上主使你们的兄弟如你们一样「有了」安身之处,天主在创二15用一样的方法对待亚当:天主由土中「举起」人来,且将人「安置」于乐园中。
注十:我们不可能把人的生理死亡视作天主惩罚的执行(二17),因为雅威典作者的神学更是讲论精神的死亡,况且二17中的「那一天」并未况现。虽然如此,我们研读创二、三时,还是感到死亡的威胁咄咄逼人。作者有意以这种手法表示:人虽成了「如同天主一样」,但仍要死,且死得毫无意义!有警戒及感谢的意思,因为人该「死」,但是天花板主收回了成命。
注十一:请参阅张春申,原罪四讲,台中光启,民62,页3。
注十二:请参阅C.Simpson,“Gen 3,14~15”TIB,(N.Y.;AbingdonPress),1952, pp. 508~509.概要如下:(Skinner 主张女人胜蛇,Gunkel主张势均力敌,不分胜负。)
注十三:G..von Rad,Genesis, pp. 89~90.冯拉不赞成早期教会把女人的后裔「seed」懂成是有关默西亚的预言,因为「seed」不能解作「一个人」,而是指后代的子子孙孙「posterity」,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圣经学家的争论点。
注十四:D. Bonhoeffer,Creation and Temptation, (London:SCM Pree ),1966, pp.87—88.
+33+
注十五:房志荣。创世纪研究,台中光启,民61,页62~67。
注十六:D.Clines,op.cit. 其中有关寻找「主题」的方法等等简介如下:以最能适当表达全文讯息作取舍的标准,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在文学作品去寻找其一贯的「主题」;「主题」的作用是叫读者在阅读时有一个准则、不致懂得太离谱,而「主题」最大的目的还是要请读者回到本文中去仔细咀嚼体味。
注十七:D.Clines, op.cit. p.502.
注十八:D.Clines在他的作品中引用G.von Rad的意见 op.cit. p.503.
注十九:W.Brueggemann, “David and His Theologian”,CBQ, 30 (1968)pp 160~164.
注二十:J.Walsh, “Gn 2,4b~3,24: A Synchronic Approach” ,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ure, 96(1977) pp.161~177.
+34+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