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5号

信仰境界的跃升——约伯书新探


 

钮则诚

信仰透过考验会益形坚强,而唯有通过考验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旧约约伯书四十二章,是一则讲信仰的故事,曾被丁尼生和毛姆誉为最伟大的诗篇和散文,作者藉此表达了自己对信仰的体验和反省,阐述人生苦难的由来与价值,更进而成为以色列人培育他们的子民在流离患难中坚守对天主信仰的智慧书。

根据圣经的说法,天主会为人类创造一座乐园,人却受到撒弹引诱而破坏了它。这一回,撒婵又打算破坏人心中的乐园,使最虔诚的人失去他信仰的凭藉,而背叛创造者天主。衪选上胡兹人约伯,因为「世上没有一个像他那样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天主,远避邪恶的人」(一8)。

撒殚嫉妒约伯的正面,并毁谤地说他敬畏天主并非无故(一9~11)。面临这项信仰的考验,天主容许撒殚有条件降祸于约伯。这是一项善恶势力的对抗,我们不能视为天主漠视约伯的忠心,如果天主不给撒殚机会去证明约伯的信仰,则约伯虔诚与否无人能知;倘若约占禁不起考验,则恶势力反而成为真理的象征。

撒弹毫不留情地使约伯家破人亡,病魔缠身(一13~19,二7 8),这使约伯的妻子丧失了信心,开始违背天主,并劝衪丈夫一同放弃信仰,但是约伯并没有扬弃自己的信仰,他相信一切在冥冥中自有安排。「难道我们只由天主手中接受恩宠,而不接受灾祸吗?」(二10)他并斥责妻子「糊涂」,这是对不信者的严斥。

+51+

接着是三位朋友的来访与安慰,他们陪约伯对坐七天七夜,无人说话,直到约伯在极度痛苦中说出一段诅咒生辰、厌弃生命的独白后,立刻引起包括旁观者五个人一连串的争辩。

在第一次争辩中,三友秉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成见,认为正义的天主只有在人犯罪后才施以苦难责罚,由此肯定约伯的遭遇必由犯罪所致。这是当时东方传统因果报应的观念,约伯无法接受,他答辩称自己言行并无不善,遭此横祸实觉于心不甘。何况一场自怨自艾的独白只不过是在绝望中所发的呓语,并无损于他对天主的信心,三友误解他的处境颇使他不服。他以自生自灭的表面要求,依旧渴望获得天主的救赎。

在第二次争辩中,三友仍坚持成见认为遭祸者非善类,约伯的答辩认为祸福乃人生常事,但对三友坚称他犯罪深表不满,他以恶人未得恶报的事实来反驳三友的因果观,但并非以此向天主抗议,他自觉与天主的关系不似外人,「要看见他站在我这一方,我亲眼要看见他,并非外人」(十九27),可见其信心坚定不移。

到第三次争辩,三友力劝认罪悔改,他辩明自己无辜,对友人视他伪善甚表愤怒,于是他又论及恶人的结局,述及天主为恶人所定的命运(二七13~23)。他虽申明要向天主辩白自己的冤屈,其信念却未动摇。「他洞悉我所有的行动……我的脚紧随着他的足迹,谨守他的道,总没有偏离。他所发的命令,我总没有违背……」(二三10~12)。

在第三次争辩内,有一首赞美智慧的诗歌。以开矿譬喻追求珍宝之不易,而点明智慧的价值较之宝物更高更难得,并且不是光凭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可有所收获,因为人们缺少明灯指引。「但是智慧在哪里寻觅,哪里是明智之所在?」(二八12)只有人在敬畏天主,享见天主的同时,智慧才会

+52+

出现。「惟独天主认识它的道路,惟有衪知道它的处所」(二八23)。「敬畏上主,就是智慧;远离部恶,就是明智」(二八28)。这段诗歌是约伯与三友争辩的主题所在,有德行的人就是朝向智慧之光——天主的人,以其坚定的信仰把握住真理于「虽千万人吾往矣」,在逆境中仍深信天主会还他一个清白上是属于内在信念的肯定,与三友以外表行为判定人的善恶大异其趣。

在约伯与三友的争辩由高潮跌入无言以对而告一段落后,旁观者厄里乌黑忍本住而发言了,他把争辩双方都加以批驳,却因年少气盛,未能真正点到重心,但他提出特出的概念,却对约怕受难的事实有深一层的解释。他认为天主是藉着痛苦使人更接近他,以便施以救援,这是对信仰的试炼,约伯的遭遇可为明证。

世俗的争辩终究不如天主亲身说法来得有力量。「用无知的话,使我的计划模糊不清的是谁?」(三八2)在以色列民族中,天主显现乃是其能力的见证,以及带给人救赎。天主以创造者的姿态向约伯昭示了他的全知全能:日月山川,鸟兽虫鱼,全是由他所从出,宇宙间一切万有的存在全系分享天主无限美善所致。是天主使万有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井然有序;相形之下,人类又是多么卑微、有限和无知?由此观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古训早已在天主的计到中安排好了实现只是早晚的问题。三友迫使约伯认罪,固然是对他的德行认识不清,而约伯以自身清白遭此不测,向天主发出很多怨言,也显示他人性中的缺乏和信仰上的无知,他只是直觉地依恃天主,却未能深究天主的本然和大能三友和约伯的争辩充其量只代表他们信仰的充分条件,即对天主的「信念」,却短缺了必要条件,即「信任」。人唯有从天主那儿才能够找到安顿之处,约伯终于晓得应该摆脱「自我」的形象,回归创造主。「请你听我发言;我求你指教我」(四二4)。天主遂结束这一场信仰的考验,赐

+53+

约伯以应有的福分。

对约伯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索信仰的问题,即信仰的「境界」。

佛家禅宗内有一段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微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三(指月录卷廿八)这是一种境界的「跃升」,颇有「辩证」的味道。第一个层面(正)是直觉的把握,但把握的对象往往不甚明期,甚至误假成真;第二个层面(反)是渐修的历程,一切在变动中显得支离破碎,情不可解;到了第三个层面(合)则是顿悟后的喜悦,海阔天空,真理清晰明朗;但这又只不过是下一个境界层面的起点而已,如此发展辩证不已,始能力图精进,止于至善。

信仰并非一潭死水或一纸教条,而是一种自觉的内在证道。唯有秉持一股对「道」无限仰慕的信念与信任,在面临现实挑战之际,能反身而诚,无向外驰求之误,才算真正地「享见神」。

在自觉的洗炼中,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往往可以体验到「境界」提升的历程,约伯的遭遇可为例证。他早先的幸福是积善所得,与天主之道中「善有善报」的诫命两相契合,信仰指向必然的人神对应,自觉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一旦灾祸临头,他在苦难中始自觉到生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享福,而是有乐有苦的,于是开始思索善恶的问题,开始追问信仰的本质,开始怀疑天主的公正,这时一切都显得杂乱无章,传统保守的直觉式信仰崩溃,人开始在他自身内找寻造物主的智慧。是衪的大能铺陈了每个人一生的计划,唯有回归到上主那儿,才能分享到圣、美、善、真、一。然而人终究是有缺陷的,自觉只是个起点,没有信仰之道的长途跋涉是无法企及真理的。约伯的剖白只代表他对自身苦难的体

+54+

认,却不能肯定其所暗含的天主对人的信仰考验的意义,要得等到天主自旋风中显现,明白地向约伯展示衪无匹的威力,至此约伯才收回他人性自觉的疑惑,重新肯定天主无所不在,信仰的绝对确实性。

综观受难前后三种不同的心态,我们可以得悉他信仰的辩证历程,从无知到否定,再从否定到肯定,信仰仍是信仰,只是前后不一而已。约伯通过救赎后,可以被视为「再生」,此乃信仰使人复活的真谛。

+55+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2005-2008 天主教图书中心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