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书页 ] [ 返回目录 ] [ 繁体转换 ] [ 添加书签 ] |
辅仁大学神学论集 第36号 |
耶稣的比喻 |
前言:本演讲的范围及讲法 按照这次研习会的安排,须在一小时内,对耶稣三年的宣讲有所交代,因此,不得不缩小范围。所用的方法是介绍耶稣宣讲的中心讯息:天主国的来临,以及他讲天国来临的」种特殊方式:比喻。耶稣的宣讲不限于口头或言教,而在于他全部的生命:身教。耶稣言教的方式也并不限于比喻,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如真福、与敌对者争辩、与朋友会话、与当权者讲理等等。但我们这里只谈耶稣的一种言教:比喻,而且只能涉及比喻中很小的一部份。因此,分三步来谈:(一)耶稣由且讲的中心讯息「天国临近」何义?(二)耶稣如何用比喻讲「天国」?(三)用比喻讲天国所启示的天主、基督及救援。 (一)「天主的国」何指?「天国已临近」何义?(注一) 「天主的国」是耶稣所宣讲的「福音」,或中心讯息,这是全部新约所作证的。一.天主的国已近.这一思想,见于Q的传统、马尔谷的传统、玛窦的独有资料、路加的独有资料、若望的传统,新约书信也有旁证(注二)。 「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5),「从那时起,耶稣开始宣讲说: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玛四17)。若翰洗者也和耶稣一样,宣讲「你们悔改吧!因为 169 天国临近了」(玛三2),这两个「天国」是否相同?基本上当然指同一天国,但耶稣宣讲的天国,远远超过若翰的「天国」,以致耶稣的所作所为,引起若翰的惊讶、激动,甚至怀疑(玛十一2-4)。撮要说来,若翰所讲的天国来临,是指天主的审判;耶稣所讲的天国来临,则指天主的爱及对罪人的怜悯。 耶稣只说「天国临近了」,从未说明天国是什么,他假定听众已知道天国是什么,而且在等待着它,不过当时的人对天国有数种不同的看法:(1)法利塞人以为天国是托拉(法律)的满全;(2)热诚党以为那是以武力争取的政治胜利,及由此所建立的神权政体;(3)默示派以为那是新时代或新天新地的来临。耶稣的天国不限于上述任何一种,而是开放的。 历史中对天国也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1)比较古老的天主教神学,以为教会就是天国在人间、在历史中的实现;(2)受康德影响的基督教自由派神学,以为天国是最高精神价值,或完整的自由;(3)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神学,揭露了耶稣讯息的末世意义:耶稣所讲的并非一更好的世界,而是一全新的世界。但这些神学家看到这全新的世界,不可能在现世实现,便又回到天国的伦理性的了解中;(4)今日的各种政治神学,以为耶稣的天国讯息,是政治性、社会性的理想,只有人人平等、友爱、自由时才得实现。上述种种解释,和耶稣所讲的天国原意都不完全符合。 那么,耶稣所讲的天国究竟指什么?指救恩的实现,指末世的 shalom(平安),指民族间的和平,人与人及整个宇宙的和平。保禄称之为天主的正义,若望称为生命。所以,耶稣所讲的「天国临近」,是指人类所渴望的平安、自由、正义及生命。对这种天国来临的正确懂法,须以圣经为根据(注三)。 170 按照圣经中的一般说法,人本身得不到平安、正义、自由及生命,因为事实证明,生命不断受威胁,自由受压制,正义被践踏。这种凄惨境况越陷越深,使人像掉入泥淖,仅靠己力无以自找。这种阻碍个人及全人类自由抉择的恶势力,圣经称之为魔鬼。圣经中关于魔鬼所说的种种,固然有很多神话因素及民间传说,但它的核心,却是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原始体验,即有些受造物能变成人的仇敌,他们在人作抉择以前,已限定人的自由,因此人总不能完全看穿,更不能克服这种恶势力。世界的分裂,人间的纷争,以及许许多多的凄惨境遇,都由此而生。 人类陷入绝境,才能体会必须有一个新的开始!谁能作此开始呢?只有生命及历史的主宰天主,能发动这新的开始。「天主的国」就是指这新的事实,它从来没有发生过,是人所不能想像,不能推论出来的,更不是人所能实现的。只有天主能发动。天主的国最后就是天主自己。天主得其位而作主宰,人便回归人的本位而得平安,世界也得到救恩。这就是「天主的国」的意义(注四)。 「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谷一15)。旧约一千多年的等待,现在满期了,但是耶稣对「天国临近」作两种说法;有时说今日已经来临,有时却说还要等待,还要祈求天国的来临:「……愿你的国来临……」(玛六10;路十一2)这又如何解释呢? 学者们给了许多不同的解释:K.Barth 用时间与永恒的辩证法:永恒是永远的现在,没有过去与现在的区别,R.Bultmann 用存在哲学,即对人性的某种了解来解释:人每时每刻面对著抉择,因此每时每刻都是人的最后时刻,而人每一时刻都该选择,是对过去的依恋,或对不能把握的未来开放,天国的末世住,便在于人有个未来。P.Tillich认为天国只是一个象征,人用它来解答「人类历史有何意义」这一问题。但任何解释,若想消除现在与未来间的张力,就与耶稣所说的不相符合。 171 要正确了解耶稣所说的「现在」和「未来」的天国,必须保持时间和历史的观念,但不该用哲学的时间与永恒概念去了解,而应接受圣经对时间和历史的懂法。 圣经对时间和历史的懂法有两个特征:第一:时间不仅是量的容积,不仅是时日的前后顺序,无间断无差别,时间还是一种质的单位,须按其内容予以测量(失眠之夜与酣睡之夜一样长吗?)换言之,要看时间为何而用(训三1-8)。我们注意到时间的质及其内容后,便不难了解耶稣所说的既是现在又是未来的天国了,那就是说现在是天国来临的时间,目前这一刻的特质是:天主的国正在来临,要请人作抉择;或说:天国是主宰未来的一股力量,它现在催促人作抉择,因此它也就在现在活跃,并主宰著现在。那么,在耶稣的宣讲中,讲现在就是讲未来,讲未来就是讲现在。对那些视目前为天主的现在及救恩的时刻的人而言,天主的未来即是救恩,但对那些不接受天主的现在,关闭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梦幻中的人而言,天主的未来则是判决…」。「天主的未来是天主向现在的呼喊,而现在是在天主的未来光照下,作抉择的时刻」(Bornkamm)(注五)。 我们按照圣经对时间的懂法,注意它的质和内容,可以解释耶稣所传的讯息中,现在和未来两个幅度的同时存在,但是,耶稣口中的天国,仍是一个将要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事实,耶稣也在等待。结果怎样呢?实现了?受骗了?要答覆这难题,须注意圣经对时间与历史的懂法的第二特征:在等待与来临之间有一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新约中的一个问题,也贯穿著旧约的大部份,那就是M.Buber所说的「形成中的历史」(Gescheheude Geschichte),这历史不是按照某种计划进行,而是在天主与人之间的交谈和对话中形成。天主的许诺,给人揭开一新的可能,这可能的实现与否,却在乎人的抉择,在乎人的信或不信。因此,天国的来临与人的信仰有关,当人藉信仰承认天主是上主时,在 那一刻天国就来临了。 172 我们注意到这种历史的交谈特征后,便可明了耶稣所说的「天国临近了」,是指天主提供的最后一次有决定性的机会,要求人有所抉择。这项提供是认真的,不是在演戏,但它是指向能自由抉择的人,它使目前的局势,成为作末世抉择的局势。整体说来,以色列民拒绝了天主提供的机会,但天主并不因此收回他永远有效的许诺。天主走另一条路来建立他的王国:经过耶稣的死亡和复活。 (二)耶稣如何用比喻讲天国的来临(注六) 上面已经提过,比喻是耶稣宣讲的一部份。路加记载的比喻,一半以上是他所独有的,玛窦福音中的比喻,也几乎有一半是他独有的,只有最古老的福音传统,马尔谷写了较少的比喻,这并不是马尔谷缺乏比喻的资料,而是因为他对比喻不太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耶稣的出现及其作为,耶稣的训徒及其生活实践。 马尔谷记述的比喻虽少,却说出了耶稣用比喻讲道的政策:「天主国的奥义只赏给你们,但对那些外人,一切都用比喻」(谷四11)。叙述了「种子自长」及「芥于」的比喻后,他又写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给他们讲什么,但私下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四34)。耶稣对群众,不用比喻就不讲道,而马尔谷记载的比喻又那样少,这表示有不少的比喻他没记下来,幸好除马尔谷以外,我们尚有其他福音。从路加及玛窦福音,我们可看出耶稣讲比喻的某些特点,其中之一即比喻并不是耶稣的一般宣讲方式,而是席间话题,因此,比喻是在较晚的时期,被纳入有关耶稣的传统,它传述的方式也就很不一致。真正出自耶稣的比喻,其核心的确是席间话题,所以那些比喻里,常提吃饭的 173 事(各种不同的宴会),也常提到「主人」和「侍役」或端饭的人。 另一特点即耶稣比喻中,除了三个(收成丰富要建新仓的守财奴:路十二16-21,穷奢极侈的富豪与拉匝禄:路十六19-31,税吏及法利塞人的祈祷:路十八9-14外,其他全是俗化的,就是不直接提到天主,但会听的人,能从耶稣的话里听出天主的救恩。天主行事的作风便是这样,就像在耶稣身上所表现的种种(注七)。 若望福音在记述比喻上,与三部对观福音不同。若望福音中只有十章一至五、十一至十三节善牧的比喻,及十六章廿一节分娩妇女是真实的比喻,其他像葡萄树与桠枝的说法(十五1-6),既不是比喻,也不是寓言,那是属于自我启示的话语(就像若望福音中许多「我是」的说法:六35、48、51;八21;九5;十7、9、11、14;十一25,十五1-5。最后若望十六章廿五节用「比喻」两字概括耶稣所说过的一切,这里所用的「比喻」,是指耶稣所说的话,常含有人不能企及的因素,要等逾越奥迹的光,及圣神的恩赐来临时,才能揭晓,而耶稣教导的终极总是「父」(注八)。 在列举一些比喻加以介绍前,我们先看看近代圣经学界,解释比喻的大致趋势。这趋势首先注重比喻的历史性,及其结果,由十九世纪末、研究耶稣生活的学者们开创,而以目前的J.Jeremias最有成就。他用各种历史批判法,相当精确的指出福音中比喻的原意及目的何在。但历史批判并不解决所有的释经问题。假定了历史的准确后,还该注意三件事:一段文字与作者间必有的关联;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听者或读者所扮演的角色。把握了历史的确定性后,作者、文字、读者这三者,在释经工夫上的确是相互为用的。今日解释比喻的学者,都朝这方向去做:(1)比喻的一致性,及其力量来自讲比喻者的创见,即它对世界、人及天主的看法,(2)比喻本身的形式(暗示或叙述)的确有其内在 174 活力,使听者如身历其境而受感应,(3)听者或读者不仅是比喻的解释者,也被比喻所解释、所揭穿:他是开放的或关闭的;他的先入之见是什么。这最后一点,实在包括前面两点,因为作者、文字都须由读者来领悟。 有了以上的交代,我们现在可以看看耶稣如何用比喻讲天国的来临。依据前面的叙述,天国是天主的爱和怜悯(时期已满,天主的国已经临近),它要求人以生活来响应(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由此二者看来,天国不是人的功行挣来的,而是天主的恩赐。 (1)「无用的仆人」(路十七7-10)是针对当时犹太人的神修精神而发的:天主与人之间有一道法律,法律是天主还报人的标准,守法的得赏,犯法的受罚。这比喻的目的是要拆去天人间的这道墙,使人直接与天主作位格的来往。位格往来上,最不喜欢斤斤计较,不爱提及酬劳及赏报,连感谢两字也不愿多提。天国里没有严格的酬报,只有天主的恩宠。法律只能视为给人恩宠的天主旨意的某种表达,绝对不是最高标准。 (2)这恩宠的事实,及人与天主的位际来往,在「荡于回头」(路十五11-32)比喻中,有进一层的阐明。平时我们只注意比喻中的荡子,其实那位大哥是比喻中的另一高峰。大哥说的话充分显出犹太人守法的热诚,及国守法而得报酬的期待(十五29),他对那不守法的弟弟非常鄙视,根本不屑于称他「我的弟弟」,而说:「你这个儿子」(十五30)。父亲的答话要打破一切酬报的企图,并把守法引入位际往来的层次(十五31),同时十分巧妙地纠正长子:(十五32)「……你这个弟弟……」。 (3)在社会层次上,玛窦福音为我们记述了「最后到达的雇工」比喻(廿1-16),这比喻也是要打破论功行赏的观念,在天国里救恩的获得,不是个人功行的赏报,而是与天主的位际往来和互通 175 有无」不要「为了我对人慷慨,你就嫉妒」(二十15),而应为了天国的缘故乐意服务,不计酬报。 (4)天国里天主与人的关系,既如雇主与最后雇工的关系,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又怎样呢?玛窦给我们留下「狠心的恶仆」比喻(十八23-35)。一万塔冷通约合今日二千五百万美元,是当时罗马帝国,一个省份的全年收入。国王将这一大笔债金全数豁免。不料被豁免的仆人,刚一出门就要另一仆人还债。后者苦苦哀求,他不但不豁免那区区少数,还一定要把人押在监里,直到还清为止。这是玛窦以比喻写出耶稣的教训(玛六12,14-15,谷十一25),用反面说法,说出天主经的正面祈求:天主的宽恕走在我们宽恕别人之前,是我们宽恕别人的动机和泉源:这也就是天国来临所要求于人的悔改。天主的慈爱,已在耶稣与人民的来往上,具体的表现了,这应是向往天国者的模范(玛五43-48)。 (5)我们已由路加和玛窦各选出两个比喻来讨论,现在再看一个他们共有的比喻,「拒绝赴宴的客人」(玛廿二1-10、11-14;路十四16-24)。这比喻指出人能如何拒绝天国而不进去。天国比作一席盛宴,被邀请者没有任何推辞的理由,因为首先应寻求天主的国,其他一切自会尾随而来。但,事实上以色列的领袖们,并未接受耶稣身上所出现的天国,倒是一般平民,虽然没有法律的功绩(礼服),却接受了邀请,进入天国。耶稣宣讲天国的两个层面,在此同时出现了:一方面人对天国喜讯,必须毫无保留地投入,否则便会失之交臂;另方面天主的邀请,是给所有的人带来希望,「税吏和罪人」都不例外(国王进来巡视原不属此比喻,而与塔冷通比喻有关)。 (6)以色列拒绝天国喜讯的事实,在耶稣生命末期越发清楚,因此「恶园户」的比喻,三部对观福音都记载了(谷十二1-9,玛廿33-41;路廿一9-16)。三番五次所打发的仆人,是指先知, 176 最后打发去的爱子,当然是耶稣自己。这正是耶稣被处死的预告。 由以上所选的比喻可看出,它们叙述的都是些世俗的事,怎样发生就怎样叙述,不对它们的社会幅度,作任何批判,不说好也不说坏,只因它们是众所周知的事,便用来指点另一项不被人知的事,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即与天国相称的方式。这另一项事是什么,耶稣从没有明说,而让听者自行补充,或更好说:让比喻去填满自己、充实自己。当然,比喻只是耶稣身教言教中的一小部份,我们必须在他一生的整个背景中,去解释他的比喻。有些比喻能有它自己的生活背景,例如路加十五章一至二节的理由,使耶稣讲了寻羊和寻钱的比喻(十五3-10;又路加七章卅一至卅五节清楚指明比喻的背景。即便我们不能辨认每一比喻的生活背景,不过,耶稣的整个讯息,及他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他所讲的不外是天主提供给我们的救恩,是天国的来临,及天国所要求的内心悔改(谷一15)。 (三) 比喻所启示的天主、基督及救恩 耶稣说「天国近了」,就等于在说「天主近了」,福音中这两种说法、意义相同。由创世以来,天主就离人很近,现在比喻中(撒种、和面做面包),天主显得更近了。耶稣又进一层说明所谓天主近了是说天主的爱即将实现,是一种父亲对子女的爱(路十五)。福音中称天主为父之处不下于一百七十次,而耶稣自己直称天主为Abba 谷十四36)。比福音更古老的传统(迦四6,罗八15),在说希腊语的团体中,还保存著这个叫阿拉美文字眼,这表示初期信友非常尊重此称呼,尊重的理由就是因为这字眼一定出自耶稣之口。 177 这份父爱是极自由的,是倾向於宽恕的,路加将玛窦五章化节中天父的「成全」说成「仁慈」,就是这个道理。天父的成全,不像希腊哲学所想像的伦理道德的极致,更像易经所说的创造性的生生之德,不仅自己好,还会使别人好。天主的父爱使失去的重新获得,使死去的再活过来(路十五24、32)。 耶稣口中的天主,与大部份传统神学所说的大异其趣。我们从前所学的神学,实际上是将希腊哲学对天主的了解,变成自己的,并不是耶稣所讲的、天主国临近了的那位天主。希腊哲学的天主是推论出来的:天主是最后的因,一切存在的统一、意义及延续,都有赖于他,因此天主是永远的、不变的、完全自足的。这样,把天主推论到底,实在是到了底,不能有所变动,不能有新的开始。从这样的天主身上,不能有生命出现,可见尼采所宣布的「天主已死」,就是西方形上学讲论天主的破产。 耶稣所讲的天主,完全是另一回事。耶稣不把天主说成不动的动因,或不变的缘由,却说他是生活的天主,是充满爱心的父亲。耶稣的天主是旧约天主的延续,是历史中的天主,他不断发动新的开始,并予以保存,他是伸向未来的一股力量,不受时间的控制,是时间与未来的主人。这就是自由的定义,因为自由无非是能自然地由自己开始,并由自己控制未来。这个自由最后就是天主的超越。自由、超越、再与爱相合,便有了忠信、合一、信任、互通。这才是耶稣所启示的天主。 比喻直接启示的是天主,但间接的也启示了基督。Schillebeeckx 会称基督为「与天主相遇的圣事」,如今在一本新书里,他也称耶稣本身就是一个比喻(注九)。这一说法的意义是:比喻能帮助我们认识说比喻的人;反之,认识说比喻的人,也能帮助我们了解他的比喻。虽然,我们不能知道每一个比喻的具体背景,但耶稣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大比喻。将他的生活和他的比喻合起来看,就能把握 178 我们好像也听到耶稣问我们说:「你们(听了这些比喻以后)以为我是谁?」(谷八29;玛十六15;路九20)。我们在耶稣全部生活的大比喻中,听他所说的比喻以后,能答说:「你是默西亚」或救主,因为在耶稣身上,天主的仁慈和救恩,决定性的出现在人间。但每个人还须由自己内心深处去答覆这个问话,不是伯多禄或任何今日的神学家所能代替的。面对耶稣这个「大比喻」,面对他所讲的种种比喻,我们如河将生活与之配合?无非就是甘心接受耶稣所带来的救恩! 这救恩是什么?耶稣把旧约中许许多多种对救恩的期待,集中在一点上:有份于天主的国,这天国就是生命、就是永生(谷九43,45,十17,路十八18)。永生并不是对不可捉摸的未来,所怀的想望,所说的好话,而是目前就实现,今生就开始的。耶稣所行的奇迹异事,指出这一生命的实现,耶稣所说的比喻(两个欠债人:路七41-43),不同情人的恶仆:玛十八23-35;荡子回头:路十五11-32),更说明了天国的救恩,在于罪债的赦免,在于由之而来的喜乐(路十五4-10、22-24、31)。总之,救恩在于人体会到被天主所爱,被天主所接受、所肯定,人因此也能接受自己、接受别人,使天主的爱在人间做主宰。既然天主免去我们极大的债务,我们也该饶恕他人的小债(路十八23-34),宽恕别人是天主宽恕我们的条件(谷十一25,玛六12)和尺寸(谷四24,玛七2;路六38),心地慈善的人将得救恩(玛五7),这救恩已迫近,所以不得延迟,不得推托(路十二58)。 可见救恩的时期就是爱,这爱要求人毫无条件地彼此接受、这种不还击、不推辞的爱,才能克服世界上的恶(玛五39;路六29),才能打破魔鬼怨怨相报的恶性循环,而开始一个新纪元:只以恶人的弃邪归正为喜乐(路七36-47,十五11-32;十九1-10),使得天主那超越一切的大爱,成为人 179 互相接纳、互相交流的动力。人彼此竭诚相待,同忧同乐,互相关怀。 天国的来临必将克服魔鬼的恶势力,这是福音讲耶稣驱魔治病所愿报导的(玛十二28;路十一20)。天国的救恩在于克服破坏生的及反创造的恶势力,开始一个再创造或新创造,其间有生命、自由、平安、和好及爱。 至于耶稣如何驱魔治病行奇迹,那将是下一次演讲要交代的。 附 注: (1) GUENTER KLEIN: "The Bib1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Kingdom of God"', Interpretation26(1972) 387-418. (2) E. Schillebeeckx: Jesus, Die Geschichte von einem Lebenden Herder 1976 S. 604--605: Q: Lk6,20 und Mt 5,3; Lk 7,28 und Mt 11, 11; Lk 10,9 und Mt 10,7, Lk 11,20 und Mt 12,28; Lk13, 18.20 und Mt 13,31.33; Lk 13,28 und Mt S, 11, Lk 16, 16 und Mt 11, 12. Mk: 1, 15, 4, 11;4,26; 9, 1.47; 10, 14;l2,34; 14,25; 15,43, usw. Mt: 3,2; 4, 17;5, 19.20; 19,24; 21, 31; 2l,43. Lk: 4,43; 9, 2. 11.60.62; 14, 15; 16, 16;17,20; 19, 11; 22, 16. 18. Joh: 3,3 und 5. (3) WALTER KASPER: Jesus der Christus, Matthias-Grünetwald-Verlag. Mainz 21975 S. 83--103"Die Botschaft Jesu". (4) JAMES L. MAYS: "Jesus came Preaching (A Study and Sermon on Mark 1:14--15)”Interpretation 26 (1972) 30-41. 180 (5) G. Bornkamm, Jesus von Nazareth, 85 in Walter Kasper, op. cit. p. 90. (6) E. SCHILLEBEECKX, op. cit. p. 137--152: "B. Die Praxis des Reiches Gottes. Die GleichnisseJesu". (7) NORMAN PERRIN: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ables of Jesus and the Problem of Herrneneutics", Inteopretation 25 (1971) 131--148. (8) O. KNOCH: "Gleichnis", Bibel-Lexikon, herausgegeben von Herbert Haag, Tübingen, Benziger Verlag, 21968, 596-602. (9) E. SCHILLFBREEKX, op. cit. S. l38, l40 usw. 181 |